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在一次美术鉴赏课上,本人选用《马拉之死》。这幅作品不仅初中课本选用过,历史课本也出现过,所以我以“死者是谁”为起点设计了三个问题连接,用以深入分析该作品。我本以为“死者是谁”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却让我大跌眼镜。
有学生回答:“死者是一个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因为灵感枯竭,最后痛苦的自杀”
还有学生说:“死者看到账单后,苦于收支崩溃,自杀。”
这个问题我一连问了五位同学,没有一个同学的回答是靠谱的。
学生的回答确实妙趣横生,但又让人哭笑不得。我不得不花时间对“死者是谁”进行解释。
虽然这个小小的”意外”对课堂没有多少影响,但对我没有简单放过。我在想:他们是成心耍宝,还是确实不知道。课后,我进行了调查。
原先我以为《马拉之死》应该是众所周知的美术作品,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又让我大吃一惊,同时又让我反省。
很多学生都说:我们初中只上画画课,不上鉴赏课;有的学生干脆说:这个作品我们根本没见过,老师也没讲过。
尽管我有证据证明这幅作品确实在初中美术书上出现过,但我没办法知道学生是否有机会接近该作品。我校学生来自各个中学,有县城的,有农村的,还有外省的,他们在初中接受的美术熏陶注定不同。
显然,在预设这个问题时,我“想当然”的成分太多,忽视了学情的特殊性!
片段二:过去,在教学课堂中,本人会常常不自觉的就用道“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句式来讲课,比如,我会说“我们都知道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这样“口头禅”式的教学语言会出什么问题,但问题来了,而且还比较严重。
一天,某学生因为交际困难来到学校心理咨询室,正好是我接待的他。在倾诉中,他无意中说道:“我很自卑,很多人都知道《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画的,而我却不知道!”
询问之下得知,该生来自偏远的农村中学,高中以前从来没有像样的上过美术课。如果不是本人在校兼职心理教师,我不会知道自己一个普通教学句式会给学生带来如此困扰。
由此,我不得不检讨在过去的教学中还有多少像这样的“绝对化”的教学用语。这样的教学用语是否正有意无意伤害像这位学生一样的敏感内心。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想当然”是指主观推测,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人作为情感活动的个体,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教师也不例外。
比如,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辩论式、角色表演、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图示等凡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都源源不断地引进课堂教学法被引进课堂,甚至成为优质课的重要特征,于是一些教师就会“想当然”认为课堂越热闹越好。
片段三:在一次听课中,一教师讲现代艺术作品,在讲毕加索时,大讲其有七个老婆和一群私生子,并在课堂上模拟艺术品拍卖会,问“毕加索的这幅作品你会出多少价钱购买”。如此一来,课堂果然热闹非凡。学生以猎奇的心态接受那些故事,部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积极参与“混乱的拍卖”。但我看不出这样的“热闹设计”对学生了解毕加索作品的艺术性有何作用。
再看学生的反应,也不尽是投入其中。本人坐在后排,亲耳听到一学生满是不屑地说“真八卦”,并旁若无人的拿出别科作业来做。要知道这是一堂公开课,作为学生,我们见多了对老师的配合的学生,这位学生如此之举因此显得特别有意义。何况,他的议论引来好几位同学的挤眉弄眼。
课后,我问了后排几个男生:这么热闹的美术课,怎么还调不动你们的参与热情啊?
学生的回答遮遮掩掩,但也透出几分实情。
生说:老师说毕加索有几个老婆也太八卦了吧,他要跟我们讲讲毕加索为什么能在活着时候就享受到大师的待遇,也比讲八卦要好。
学生的回答对我很有启发。作为高中生,他们具备了一定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他们能够对老师低效或者不适当的教学设计做出一定的判断。
所以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课堂创新是好事,但我们不能简单跟风,对于那些看似“热闹”的课堂不能只学其形,不知其神,更不能为了“热闹”而“热闹”,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老师为了迎合学生的趣味而设计如此活动,那么很可能是你自己在“想当然”,是吃力不讨好,学生并不领情。
另外,我们也考考虑在美术课堂上究竟需要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以上活动设计而已,是不是潜移默化传达了不良价值观。
所以,教师设计在教学时不能为了形式而设计,
还有一部分教师会对教材知识进行“想当然”的解读。
美术教材中有很多链接的图片,下配简单的文字说明,简短概要。如此信息,难以满足学生求知欲。因此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美术教师应该是“有一说一”,只说肯定的,不说一知半解的。
可是,在教学中还是有教师会根据模棱两可的知识进行“想当然”的解读,这样就难免闹出笑话,并贻害学生。因为每个知识接受者都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如果你是第一个向学生传播该知识点的人,你的影响力将大大高于后来的纠正者。
片段四:彩绘人面纹盆于1955年发现于西安半坡遗址,其巧妙的构图和神秘的内涵,一直为世人所关注,并成了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和美术教材中常见的插图。该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博2000多件镇馆文物精品之一。在作品的介绍小牌上有对该盆用途的说明。
我就听过一堂课,老师设计了一个讨论问题:原始时代的先民为什么要将如此漂亮的图案要绘制在盆内部呢?配图正是人面鱼纹盆。在学生讨论后,教师介绍:原来这和半坡人当时的生活环境和起居习惯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半坡时代,人们的居住条件很简陋,没有桌椅柜案等设施,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品就放置在地上。盆的口大,盆沿低矮,放在地上后,无论人站着、蹲着或是坐下来,首先看到肯定是盆的内面,并且最容易看到的部分就是内壁。为了让精美的图案常驻眼帘,先民们就选择了将这些图纹描画制作在了陶盆的内壁。
教师以此图配此问题的误导效果马上体现了。
一学生提问:那这个盆装上水之后,不就影响了观看效果吗?
师引导道:那我们再来看这盆里画的是什么纹样啊?
生答:鱼和人。
师问:装上水之后会产生什么审美效果呢?
生答:更逼真,像是鱼真的在水里游了。
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
听课的老师也有人肯定了该老师对此生成的处理。
其实人面鱼纹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多件,只是教材中选用的这件作品是目前保存最好的一件(如图),这一类彩陶盆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
出现上述教学失误,显然是该教师“想当然”的教学思维造成的。问题是老师自己预设的,图片是老师自己配的,在这之前他有充分的时间弄清楚人面鱼纹盆的用途,上网查阅即可。可是在其思维里,他显然更愿意相信他“想当然”的认知,并将它传之学生。
这样的教学失误是多么的可怕和令人惭愧。但是,我们教师身上总会这样或那样存在着各种如此“想当然”的行为和思想。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教师意识中本位的东西在作祟和自身知识的欠缺。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彻底将“学生主体性”内化为潜意识,另外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两方面合二为一才是消除教师“想当然”行为的有效方式。
有学生回答:“死者是一个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因为灵感枯竭,最后痛苦的自杀”
还有学生说:“死者看到账单后,苦于收支崩溃,自杀。”
这个问题我一连问了五位同学,没有一个同学的回答是靠谱的。
学生的回答确实妙趣横生,但又让人哭笑不得。我不得不花时间对“死者是谁”进行解释。
虽然这个小小的”意外”对课堂没有多少影响,但对我没有简单放过。我在想:他们是成心耍宝,还是确实不知道。课后,我进行了调查。
原先我以为《马拉之死》应该是众所周知的美术作品,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又让我大吃一惊,同时又让我反省。
很多学生都说:我们初中只上画画课,不上鉴赏课;有的学生干脆说:这个作品我们根本没见过,老师也没讲过。
尽管我有证据证明这幅作品确实在初中美术书上出现过,但我没办法知道学生是否有机会接近该作品。我校学生来自各个中学,有县城的,有农村的,还有外省的,他们在初中接受的美术熏陶注定不同。
显然,在预设这个问题时,我“想当然”的成分太多,忽视了学情的特殊性!
片段二:过去,在教学课堂中,本人会常常不自觉的就用道“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句式来讲课,比如,我会说“我们都知道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这样“口头禅”式的教学语言会出什么问题,但问题来了,而且还比较严重。
一天,某学生因为交际困难来到学校心理咨询室,正好是我接待的他。在倾诉中,他无意中说道:“我很自卑,很多人都知道《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画的,而我却不知道!”
询问之下得知,该生来自偏远的农村中学,高中以前从来没有像样的上过美术课。如果不是本人在校兼职心理教师,我不会知道自己一个普通教学句式会给学生带来如此困扰。
由此,我不得不检讨在过去的教学中还有多少像这样的“绝对化”的教学用语。这样的教学用语是否正有意无意伤害像这位学生一样的敏感内心。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想当然”是指主观推测,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人作为情感活动的个体,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教师也不例外。
比如,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辩论式、角色表演、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图示等凡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都源源不断地引进课堂教学法被引进课堂,甚至成为优质课的重要特征,于是一些教师就会“想当然”认为课堂越热闹越好。
片段三:在一次听课中,一教师讲现代艺术作品,在讲毕加索时,大讲其有七个老婆和一群私生子,并在课堂上模拟艺术品拍卖会,问“毕加索的这幅作品你会出多少价钱购买”。如此一来,课堂果然热闹非凡。学生以猎奇的心态接受那些故事,部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积极参与“混乱的拍卖”。但我看不出这样的“热闹设计”对学生了解毕加索作品的艺术性有何作用。
再看学生的反应,也不尽是投入其中。本人坐在后排,亲耳听到一学生满是不屑地说“真八卦”,并旁若无人的拿出别科作业来做。要知道这是一堂公开课,作为学生,我们见多了对老师的配合的学生,这位学生如此之举因此显得特别有意义。何况,他的议论引来好几位同学的挤眉弄眼。
课后,我问了后排几个男生:这么热闹的美术课,怎么还调不动你们的参与热情啊?
学生的回答遮遮掩掩,但也透出几分实情。
生说:老师说毕加索有几个老婆也太八卦了吧,他要跟我们讲讲毕加索为什么能在活着时候就享受到大师的待遇,也比讲八卦要好。
学生的回答对我很有启发。作为高中生,他们具备了一定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他们能够对老师低效或者不适当的教学设计做出一定的判断。
所以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课堂创新是好事,但我们不能简单跟风,对于那些看似“热闹”的课堂不能只学其形,不知其神,更不能为了“热闹”而“热闹”,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老师为了迎合学生的趣味而设计如此活动,那么很可能是你自己在“想当然”,是吃力不讨好,学生并不领情。
另外,我们也考考虑在美术课堂上究竟需要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以上活动设计而已,是不是潜移默化传达了不良价值观。
所以,教师设计在教学时不能为了形式而设计,
还有一部分教师会对教材知识进行“想当然”的解读。
美术教材中有很多链接的图片,下配简单的文字说明,简短概要。如此信息,难以满足学生求知欲。因此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美术教师应该是“有一说一”,只说肯定的,不说一知半解的。
可是,在教学中还是有教师会根据模棱两可的知识进行“想当然”的解读,这样就难免闹出笑话,并贻害学生。因为每个知识接受者都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如果你是第一个向学生传播该知识点的人,你的影响力将大大高于后来的纠正者。
片段四:彩绘人面纹盆于1955年发现于西安半坡遗址,其巧妙的构图和神秘的内涵,一直为世人所关注,并成了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和美术教材中常见的插图。该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博2000多件镇馆文物精品之一。在作品的介绍小牌上有对该盆用途的说明。
我就听过一堂课,老师设计了一个讨论问题:原始时代的先民为什么要将如此漂亮的图案要绘制在盆内部呢?配图正是人面鱼纹盆。在学生讨论后,教师介绍:原来这和半坡人当时的生活环境和起居习惯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半坡时代,人们的居住条件很简陋,没有桌椅柜案等设施,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品就放置在地上。盆的口大,盆沿低矮,放在地上后,无论人站着、蹲着或是坐下来,首先看到肯定是盆的内面,并且最容易看到的部分就是内壁。为了让精美的图案常驻眼帘,先民们就选择了将这些图纹描画制作在了陶盆的内壁。
教师以此图配此问题的误导效果马上体现了。
一学生提问:那这个盆装上水之后,不就影响了观看效果吗?
师引导道:那我们再来看这盆里画的是什么纹样啊?
生答:鱼和人。
师问:装上水之后会产生什么审美效果呢?
生答:更逼真,像是鱼真的在水里游了。
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
听课的老师也有人肯定了该老师对此生成的处理。
其实人面鱼纹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多件,只是教材中选用的这件作品是目前保存最好的一件(如图),这一类彩陶盆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
出现上述教学失误,显然是该教师“想当然”的教学思维造成的。问题是老师自己预设的,图片是老师自己配的,在这之前他有充分的时间弄清楚人面鱼纹盆的用途,上网查阅即可。可是在其思维里,他显然更愿意相信他“想当然”的认知,并将它传之学生。
这样的教学失误是多么的可怕和令人惭愧。但是,我们教师身上总会这样或那样存在着各种如此“想当然”的行为和思想。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教师意识中本位的东西在作祟和自身知识的欠缺。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彻底将“学生主体性”内化为潜意识,另外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两方面合二为一才是消除教师“想当然”行为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