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ue7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目标导向、主体作用和技术推动的角度分别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分类,分析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产学研;技术创新;模式
  
  一、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
  
  1. 基于目标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模式。
  (1)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和科研机构则是为了培养面向市场、面向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它以合作教育为主要手段,通常采取定向委培招生、联合办学、共建基地、互相兼职等合作形式。
  (2)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这一模式的宗旨为提高合作各方创新能力,将学研方的科研能力与企业的技术能力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快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常的形式有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联合承担重大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共同参与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共建研发实体如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
  (3)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它是高校与企业或科研院所与企业围绕研发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而开展的合作。在这一合作模式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以技术作价入股,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有的在技术入股的同时注入少量资金,使合作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关系更加紧密。
  (4)主体综合型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目的具有多向性,通过多方位、深层次的合作,达到既培养人才,又提升创新能力,同时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其形式主要有共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校科技园;建立松散或紧密型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
  2. 基于主体作用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模式。
  (1)政府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可以将学研与企业合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计划或地方发展计划,对合作项目给予经费、税收等多种优惠,目的是促进项目尽快产业化。政府主导型又分为政府指令型合作模式和政府推动型合作模式。其中前者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即由政府直接指令产学研各方形成合作,曾经是我国产学研初期的主要形式;后者在政府的推动下,由政府提供政策导向和市场服务,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挥核心作用,企业积极参与。
  (2)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该模式下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研发参与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即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该模式下,企业为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一方面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一方面以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研究机构和企业兼并科研机构等形式寻找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咨询和服务。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并承担相应的研发和成果转化风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活动围绕企业的需要进行,其研发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范围由企业决定,处于参与者的角色。
  (3)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型合作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凭借其技术和人才优势从事技术创新,成果成熟后以技术转让、专利出售等形式向需要该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或者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在该模式下,高校和科研机构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研发内容和合作对象,并独立承担研发风险。
  3. 基于技术推动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模式。
  (1)技术转让模式。技术转让模式一般是指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把科技成果,主要是产品的制造工艺或配方转让给企业后,企业一次性支付费用给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形式。其特点是一般由学研做前期投入,完成了技术原理的可靠性(如小试样机等)研究后,企业接着进行中试、工业化生产及市场开发。因此技术转让属于接力式开发,而且具有技术推动型的特征。
  (2)合作开发模式。学研方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或对某个项目联合攻关,企业可向学研方提出开发计划并注入一定的风险投资,学研方可以选择以技术入股或只是在技术开发上的合作。这种模式是指在保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各自拥有原来体制的条件下利用各自的要素占有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实现一项技术创新过程的行为,它更强烈地表现为功能互补的优势。无论是“学、研”还是企业都很难承担起技术创新转化的风险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科研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合作成为了一条必然的可行之路。具体模式见图1。
  
  二、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模式的影响要素
  
  1. 主体差异要素。
  (1)主体现状差异要素。主体间差异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市场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一般而言,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人才、科研设备、知识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企业拥有市场通道和资金方面的优势,而且它们各自的优势往往不为对方所拥有,这就为合作提供了可能。
  (2)主体目标差异要素。合作各方的经济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合作的目标,从而影响合作各方对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产学研结合各方的目标是通过合作实现自己的利益。这里的利益并不仅仅是狭义的经济利益,还包括专利、成果归属权等其它物质利益和奖励、声望、名誉等非物质利益。不同的性质决定了它们所追求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具体目标并不完全相同,这也直接导致了合作模式的选择不同。
  2. 主体间关系要素。
  (1)沟通能力要素。调查发现,如果存在着良好的沟通方式,产学之间组织文化上的差异并不必然阻碍产学合作行为的发生。产学研结合可以创造出隐性知识和内含隐性知识的组织惯例,它们主要体现在参与合作的成员之中,并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和学研方在结合中的沟通效率与效果就显得至关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尽量减少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摩擦,保障产学研结合的成功。
  (2)合作态度要素。当合作组织内成员对相应的一方持有一种学习的态度时,他们对对方的观点、见解的接受能力,比他们认为自己拥有高级技术、组织能力和策略判断能力时更强。
  (3)合作经验要素。经验会影响产学研结合效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过去的产学研结合中形成的经验对于企业在产学研中的态度具有不同影响,当新的产学研结合对象与之前的产学研结合对象具有很大相似性时,那么从原先产学研结合中获得的经验可以运用到新的产学研结合中,将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摩擦;二是与同一伙伴合作的经验,双方可能已经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和自信。原先合作经验的优势会鼓励合作者彼此之间互相开放,从而增加他们通过新的产学研结合的机会。但是,若以往合作的经验不甚理想,则将影响其在新的合作效果。
  (4)道德风险要素。道德的影响就是规范和倡导人们的有利经济行为,约束不利经济行为。企业需要讲商业道德,不能唯利是图;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讲学术道德,不能忘记科技创新的使命。同时,在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内部也要尽量避免道德风险的出现。合作中由于各方在联合体产学研结合中所占地位的不同会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会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即一方为最大化自己的效用而做出损害他方的行为,这严重破坏了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有效进行,会导致各方矛盾升级。
  
  3. 技术创新环境要素。
  (1)技术环境要素。技术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发展轨迹、现实科学知识存量和技术水平,它是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不同地区技术差距的大小和地区技术能力水平的差距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2)市场环境要素。市场环境从两方面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影响,其一是市场集中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产学研合作的发生概率,其二是市场全球化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3)政策环境要素。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总是在具体的政策下进行。政府政策主要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以及人才政策,通过影响这些政策而间接影响产学研结合,对产学研结合有利的政策会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反之亦然。
  (4)法律环境要素。法律是经济、科技发展的保障,为了保障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进行,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规范和保障,允许和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和政府的有关科技立法。
  (5)信息传播环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决定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联系松散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一般而言,如果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科技信息的来源十分广泛,传播手段非常先进,信息传播的速度很快,则产学研结合比较容易发生。
  (6)文化环境要素。文化环境包括区域内人群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心理素质、主流的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内容。它代表的是本地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而在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中,长期的协作和彼此的信任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区域内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作为一种隐含经验类知识,深深影响着企业及学研方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刘贵伟,吴立贤.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及评价.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5):21-23.
  2. 郭斌.知识经济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绩效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林红.福建省产学研联合的模式及其选择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2):47-5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3027);黑龙江省软科学攻关项目(GB06D204-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200821)。
  作者简介:曹静,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0-28。
其他文献
清初盛京文人林本裕撰写的《辽载前集》,是东北地区有史以来第一部由私人撰写并保存下来的地方志书,弥足珍贵。文章依据林本裕撰写的《辽载前集·自序》,以及作者最新整理出
分析了高层住宅结构体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目前高层住宅常用的结构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评价,提出了高层住宅结构选型应考虑的几点内容,为提高高层住宅结构科学性提供一定的参
摘要:地方产业集群沿着全球价值链向上攀升是其升级的有效途径。文章详细分析了学者们提出的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模式,指出了跨链条升级是一种升级的轨迹而非具体的升级模式,在剖析了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地方产业集群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雁行模式的产业集群跨链条升级模式。关键词:雁行模式:全球价值链;地方产业集群;跨链条;升级一、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地方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在20世纪末M.E.Po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河南省确山县西部山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夏枯草收购”的店面时时映入眼帘,药农们有的在剪穗儿,有的在清杂,有的在打包装车,
总结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现场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并对实例测绘教学,问卷调查,模拟项目汇报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践,指出提高教学质量是
对某超长封闭环形结构设计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首先通过模态分析发现环形结构的第一模态为扭转振型;其次通过屈曲分析发现环形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优于常规矩形结
摘要: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得这种交换逐渐从原始的非平衡态形成有序的结构。这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解释。同时,企业作为自组织体系,应通过加强自身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提高管理负熵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关键词:耗散结构;企业社会责任;熵一、 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学说作为一种系统理论,最先由比利时物
王维生年问题一直是一桩学术公案。始终存在不同意见.文章在对这一问题之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意见,认为王维生年为公元699年,并用内证来证明此点。对其他说法的不妥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小学生品行问题逐步受到重视,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对农村小学生开展品行教育势在必行。我们要深入分析农村小学生品行发展状况,紧紧围绕农
2020年12月6日上午,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河南省摄影家协会、河南省作家协会承办的“大决战——河南省脱贫攻坚优秀摄影作品展”在河南省美术馆开幕。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凌,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济超,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周春艳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聯党组成员、副主席,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鲁豫主持。开幕式上,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云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