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数字学校”建设助推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iao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即丰富教育供给、关注学生实际获得的教育服务阶段(参见本刊2015年第一期《打造北京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专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李奕》),以信息技术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核心支撑力量,开展北京数字学校建设。近3年来,“北京数字学校”在资源创生、在线服务、课程服务、在线活动、深度应用、机制建设、对口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形成了北京基础教育在线教育服务提供的基本能力,基于“北京数字学校云平台”和“歌华有线”电视平台,将名师同步课程视频资源、优质微课资源等进行汇总整合,并投放到公共平台共享,从而将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实现跨学校、跨区域的传播和共享,有效促进教育公平;通过“教师走网”,将优秀教师迁移到网络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在线学习或诊断服务。“北京数字学校”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转变首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助力国家新课程改革和教育综合治理,支持北京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生成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在线教育服务形态。在线教育能够将各种优质资源通过网络进行提供,跨越时空限制,使学校教育成为超越校园向更广泛空间辐射的开放教育。本文拟从在线教育“有效融入”的视角,聚焦于“北京数字学校”支撑基础教育领域学与教方式变革作用,对北京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进行再思考,以引领北京基础教育领域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前瞻性、系统化实践。
  在“互联网 教育”时代,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助力学习、开展学习的方式和途径具有多元和多层次特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信息、查找问题解决方案、交流知识和学习心得等触网行为进行情境化、非正式的在线学习,也可以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实现“翻转课堂”,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与需要选修“纯网络化”在线课程以进行系统化学习,并采用自定步调、异步学习方式,建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也可以基于有线电视系统、网络平台使用视频点播、直播等方式进行学习。在实践上,前面方式的在线教育活动越来越多地发生,后面方式的在线教育正伴随“互联网 教育”进程越来越多地涌现。培养学生在线学习意愿、在线学习习惯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进程,要从学与教方式变革及其辩证的互动关系发展中寻求平衡、再平衡,深化、再深化,需要从学与教的两个视角来看——从学生视角看,通过在线教育服务,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随时随地反复观看等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学生查漏补缺的需要,方便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自主和灵活。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规划学习进程、自我监督和控制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与人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视角看,教师可通过学生在线学习过程和行为数据,有效地分析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改进和优化教学,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教学过程从原来的教学信息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注重交互过程,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样的教育系统是新课程改革的诉求,也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如何基于信息技术有效落实、达成这类教育系统生态,仍然是当前信息化融合实践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北京数字学校”对北京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而言承担着这样的历史使命,本文从这一视角上进行再思考。
  推动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途径
  在各类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以“北京数字学校”为抓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入,推动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到常态化教学实践中,这是当前推动北京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线教育作为“北京数字学校”着力推动的新型教育形态,常态化的在线教育应用应该在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途径1:开放课堂。推动课堂的开放,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实践,让教师、学生有“触网”行为,并且要适应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认知及身心特征,推进课堂教学从“讲授式”向适度融合“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教学方向发展;鼓励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行为,提升学生驾驭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非正式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形式与“课堂”关联。
  途径2:重构课程。大力开展混合式课程的建设,将互动性资源、活动性设计、深度学习体验、关联学科前沿、游戏化学习等品质特征融入课程,建构STEM类、3D设计和打印类课程,并与新课改体系中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课程对接,服务学校课程体系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背景下的再设计与再建构。
  途径3:优化产品、建构服务。在在线教育产品、服务提供等方面,结合供给侧改革,为在线教育服务品质提高协同社会资本以及“互联网 ”企业力量,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精致、可用、人性的在线教育服务,并引导“互联网 教育”的力量向教育创新服务提供方向发展,从而为孩子提供适应其个性发展需要的在线学习环境。
  途径4:激发和培养“种子教师”。要让有创新意识、有实践意愿、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参与和服务到在线教育环境的建构中,培养一大批信息化“种子教师”,如“北京数字学校”正在倡导的“教师走网”,让这部分教师在在线教育发展的大潮中成长,进而生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在线教育服务。
  途径5:改进教育评价。要在教育评价环节上逐渐关联在线教育。从社会发展来看,“选择性教育”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考试”具有选拔性意义的功能价值,可以为融入在线教育等创新教育形态进行评价方式的创新设计。如自2015年9月开展的北京“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在中考评价环节给予了学分关联,该项目的实施上就关联到在线教育的成分。
  在“北京数字学校”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基于上述发展途径,北京基础教育领域常态化、持续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应用将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以在线教育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问题思考   同步于“北京数字学校”的发展进程,近几年来,在线教育受互联网教育应用的影响而蓬勃发展,但“体制外”的在线教育受各种因素制约,没有能够对教育的“创新”发展起原发性支撑作用,没有能同步于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质性诉求。“北京数字学校”的发展可对接“体制外”资源,成为以信息技术支撑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先锋力量,需要就如下关键问题进行突破。
  1. 持续、多元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实践
  当前,混合式学习在实践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形态,包括转换模式、弹性模式、菜单模式和增强型虚拟模式等。其中,翻转课堂是混合式学习形态中最受关注的实践形态之一,它是转换模式中的一种,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在2007年提出来的实践概念。此后,翻转课堂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国内重庆聚奎中学、山东昌乐一中等是这一领域的积极推动者。解构翻转课堂之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开放了传统的课堂,使得课堂教学形态能够让学生“触网”,并基于数字化资源开展学习;第二,它利用网络及数字技术,调适了师生“教学”中的互动关系,使得低阶的认知目标让位于媒体,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得到有效的平衡实施,尽量让学生“多学”,进而一定程度上解放教师,为教师减负;第三,它通过师生“教学”互动关系的解构,以及在线学习平台支持的学生学习记录、问题反馈,能够实现“以学定教”,使课堂成为互动的课堂、协作学习的课堂、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深度学习的课堂,使课堂教学走向了一个更高阶的实践层次。从这些意义上理解,作为混合式学习实践形态之一的翻转课堂,向我们阐释了互联网、媒体及各类信息技术在其对教育教学应用可能性上如何与传统教育教学流程要素在“解构”基础上进行“重构”,以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终极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得每个个体获得“均等化”发展,个体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释放。因此,从这一意义来理解,应该开展多种形态的混合学习研究与实践,在教学场景、功能教室、课程形态、线上线下融合方式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通过设计研究、行动研究并将目标定位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式。
  2. 无缝、高体验性在线学习设计追求
  在学生逐渐接触、参与在线教育的实践中,如何使在线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与在线学习的设计紧密关联。其涉及的核心内容包括:第一,加强教师、学生的互动设计。在线学习时,利用学习平台、论坛、网络交流工具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定期发布课程相关信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心得。课堂面授学习中,多采用讨论、答疑等交互手段,针对在线学习内容和问题进行拓展、深入讨论、学习。第二,根据不同活动类型的特点设计学习活动。为了帮助学习者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支持学习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需要设计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多种学习活动,以达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如吸收型活动,即学习者吸收知识,典型的如阅读文本、观看动画或视频、收听对话等;做的活动,让学习者做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事情,如练习、游戏、回答问题等。联结型活动,让学习者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此外,一些新的技术发展较快,如AR、VR等技术的应用将带来增强的在线学习体验,可以逐渐地融入在线教育环境中来。
  3. 紧跟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在线教育飞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源不断涌现。教师应当在这样的环境下及时调整教学观念,要适应从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取向到兼顾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取向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会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体悟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教学实践,做好角色之间的调整和适应,从而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提升TPACK能力是教师迎接在线教育发展及国家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要求。教师需要持续推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个体的TPACK能力。TPACK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可以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需要对学科整体有深度的把握,包括学科能力、学科素养,而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知识内容,能够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化和优化,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合适的资源,促进深度有意义学习的开展。第二,教师需要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将技术融入教学,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发展越来越追求高阶认知目标的达成,不仅仅停留在记忆、理解这样的低阶认知水平,而更多的向分析、评价这类高阶认知水平转化。高阶认知需要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心智努力的教学活动,需要发散思维、判断决策和分析反思等复杂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科知识网络和学科能力目标,并基于学科知识网络与能力体系进行混合式学习设计,发挥在线教育和课堂面对面教学各自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北京数字学校”建设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趋势
  从“北京数字学校”支持的实践趋势来看,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开始向支撑教学系统重构方向迁移,在线教育是基础性的实践方向。北京的基础教育改革呈现了以信息技术建构开放性学习的特征,开放课堂、开放课程等实践开始呈现,使教育教学系统向适应时代需求的方向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互联网 ”推动着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更多的学校会尝试在线教育,也正是因为有更多的教师尝试引入和参与在线教育,特别是线上与线下联合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开展,将为激发学习者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带来更好的实践环境。当前,这样的实践趋势具有益发明显的趋势。
  第一,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的社会环境来看,在线教育活动正越来越多地成为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日常行为。在《2015年全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中,基于百度公司提供的2014、2015年数据分析显示,教师和学生群体迁移至互联网的速度在加快;基础教育是互联网学习发生最为活跃的阶段。从互联网教育产品整体用户对各教育阶段的关注热度看,基础教育依然是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人数最多的教育阶段,占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人数的51.23%;在互联网教育产品的使用者——家长其孩子所处的阶段来看,小学所占的比例最高,占36.19%;在这一教育阶段中,教师是最主要的应用群体,占50.53%。与此同时,通过两年的数据对比发现,6岁~14岁年龄段学习者的互联网学习用户有了较明显增长。基础教育关注热度连年增高,2015年成为关注热度最高的教育领域,占到了51%。因此,从数据统计所表征的基本趋势来看,基础教育领域的在线教育正持续向前发展。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师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多层次、多样化在线学习方式已经深入到日常的教与学活动当中,教师和学生对在线教育有了深刻的感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正在越来越多地迁移到互联网环境下,在线教育逐步地被迁移应用到传统课堂实践当中,与学校传统教育相辅相成,加速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二,从在线教育接入的基础技术环境来看,移动端在线教育有大好前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在线教育逐渐迁移到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教育类应用在移动端的普及率正飞速提高。移动端应用灵活、操作性强、随时随地、互动性强等优势,带给用户更好的学习体验。据2015年度的行业白皮书,目前教育类应用在移动终端的安装率已占据个应用类型前列,仅次于游戏类应用。在线教育服务接入环境的变化加速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开展,将带动在线学习服务的需求。
  第三,从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发展来看,创新的在线教育形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在线教育企业过度关注如何将“应试教育”做得更有效率,较少在课程层面上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因此,在线教育发展应不要只局限于资源层面,要面向创新教育,尤其关注课程创新,如混合式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估和优化,以及融合混合式课程形态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支撑服务提供等,以对接和支撑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等多种课程形态,使课程越来越关联各学科发展的前沿,关联生活、关联学生的体验,以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发展、探索社会发展前沿,这类课程需要聚合社会优质资源,如美国Minverva是一所典型的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在线教育大学,提倡做中学,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强调以做项目体验的方式来学习。这应该是“互联网 ”企业重要的在线教育发展方向。
  综上,“北京数字学校”推动的北京基础教育学习方式变革拥有良好的时代发展机遇,在线教育必将会对现在的学校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特别是在适合于学生学习环境的建构、课程开发和学生学习服务方面,需要整合和协同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行业资源,创建适合学生差异化、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环境。但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线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结合将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涉及观念的更新、混合式课程形态的研究、各类实践形态的磨合、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新型教学系统有效性评价等,创新课程结构的形成与实施需要学校持续探索,混合式课程开展需要教师把握学科知识内容以及学科能力要求,理解有效应用线上线下各自的优势,促进教学改革。在评价方面,教师要有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而学生能力发展和能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模型建构并开发出合适的手段对能力进行评价是未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些都需要产业服务的配合,在资源、服务、创新实践模式方面,需要体制内外的结合。“北京数字学校”承担着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创新及深化发展的历史重任,具有推动体制内外协同、区校内外合作、教育系统各类资源集约深化、学校社会资源整合的作用,将为中小学学习方式实践变革培育切实的推动力量。
其他文献
2018年第8期,是本刊创刊以来出版发行的第200期,而今年也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专业期刊,从2002年创刊之初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辅读物,到2007年做“教育信息化的好参谋,信息技术应用的好助手”,再到目前的以教育信息化独特视角审视新时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这是一个变革与转型的时代,一个创新与创造的时代,必然也是一个羞于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1](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者、中小学教师等相关群体讨论的热点问题。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计算思维是指通过分解、模式识别与抽象、算法思维、评估来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然后通过计算机编程来实现解决方案以最好地解决问题[2]。程序设计课程可以使计算思维概念具象化,是训练计算思维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3]。在程序设计
当今世界是一个创新驱动、创新发展的时代。加强创新、推进创新、激励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那么如何才能创新?  朱永新教授曾在《创新教育论纲》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解读了创新。他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
【本刊讯】北京市将信息化作为支撑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举措,全面部署,统筹推进,在体制机制建设、深化融合应用、在线教育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和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2020年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六大”创新研究基地,即“北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市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研究基地、“北京市教育大数据协同创新”研
北京市房山区历史悠久,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西周燕都遗址等都位于其辖区内。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架构中,房山区是“多点”之一。房山区以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打造创新驱动、文旅融合、产业现代的科技金融创新城。房山区教委以申报与建设国家级教学信息化实验区为抓手,促进教育均衡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统筹规划房山区的教育
【本刊讯】2020年10月14日,“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和田地区教师培训第三期正式启动,即将对300位教师进行远程系统化提升。  北京市教委于2019年9月启动了“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和田地区教师培训项目,以一系列教育扶贫“组合拳”有效助力和田地区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开始探索教育精准扶贫支援的新模式。项目启动试点至今,已经面向和田400余位教师实施了两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专项培训和教育教学能力
王刚对全体教师暨吴老表示亲切慰问  杨冬权前往祝贺 纪宝成致贺信 陈乐人应邀出席    本刊讯今年教师节前夕,正在出差期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同志于9月9日晚上9点45分,专门委托秘书给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打来电话,向学院吴宝康教授90华诞表示祝贺。感谢吴老对我国档案教育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祝吴老健康长寿、全体教师节日快乐!  9月10日,中国人民大
【本刊讯】2020 年 5 月 17 日,一场连接北京和新疆和田的线上培训会成功举办。本次培训活动是“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和田项目之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工作内容,以远程结伴、组建同学科教研共同体等方式,促进教学问题协同改进和教学资源共享共建,实现跨区域教师教育智慧协同创生。  据悉,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第七次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及2019年北京市党政代表团和田考察期间市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精准
【本刊讯】2020年11月14日-15日, 以“继承与重构——基于标准的育人质量提升”为主题的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论坛观点精彩纷呈,主要认为,一是从学校层面,要通过提升校本教研品质为教师赋能,要充分发挥教研力量为教师成长赋能,高度重视教师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落实五育并举,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二是进行教育供給侧结构性调整,重视社会
北京实验学校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是一所百年名校,其前身是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慈善家,曾任北洋政府第四任总理的熊希龄先生于1920年创办的香山慈幼院。目前是海淀区唯一一所拥有幼小初高四个学段的十五年一体化公立示范学校,是北京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学校。学校在传承“香慈”办学理念基础上,首倡魅力教育理念,以培养现代魅力人为育人目标,致力于打造中国基础教育普适新品牌。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