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材料的运用已经成为世界绘画的主流,并在中国也已经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日益受到艺术家、评论家甚至公众的关注和重视。但中国的综合绘画艺术始终未获得真正的优势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艺术家们以及大众对于传统绘画“手艺”的迷恋和钟情,另一方面,也与现有的美术教学体系,尤其是高校的教学现状有直接而深刻的关系。
关键词:综合绘画;美术教学;困境
一、材料之于绘画
绘画一定是由某种材料作为呈现的载体,而这种载体的不同也就成为我们日常划分画种的重要依据。绘画作为古希腊的“奴隶的艺术”,是不能摆脱这种物质性的。绘画作品通过一定的材料和相应的技法来表达画者的意识和情感。“艺术的神秘就寓于这种物质材料与精神的结合之中。……在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中,将永远是物质材料,而且只有物质材料保存着艺术作品有别于人类创造的其它物质的珍贵信息”。([法]瓦克尔:《技法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不同的材料承载着不同的信息,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民族的不同的人对于各种材料有着不同的认知,例如中国、日本等民族对于笔墨、宣纸等就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密感;而彩色玻璃对于基督教国家和非基督教国家的人们的意义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材料除具备一定的物质特性外,本身也具备一定的精神特性,它们携带着大量的暗示和意义,尤其是像报纸等印刷品,它们所带的信息就更加繁杂和多意。材料的这种模棱两可的特性也使得综合绘画更令人费解,或者说更易使人陷入对自身的关照。做出自己的理解。
在当代中国,传统的油画、国画的划分仍具有普遍意义。但在西方,综合材料绘画已经成为毫无争议的主流,画种的概念几近消失,我们熟悉的毕加索、布拉克、基弗、塔皮埃斯、克利等作品中都可见大量的综合材料的运用。克利曾在他的一幅作品后亲笔写下绘画步骤和材料,其中包括了纸板、油色、瓷漆、水彩、蛋彩、纱布、石膏等多种材料。
综合材料的运用使得画家更自由和准确的表达成为可能,它将注定成为这个时代最具活力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也是这个多元化艺术时代的重要特征。综合材料绘画比较传统的绘画,更倾向于抽象或半抽象,与中国传统的“意象”有颇多相通之处。对它的研究和运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局限,不仅可以有效的融合东西方的不同材质,同样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西方现代艺术,并与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相融合,拓展更宽阔的艺术思路。
二、综合绘画的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美术教育模式受到苏联影响,对现实主义艺术的片面重视使得非具象绘画在中国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而倾向于抽象性的综合绘画也因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艺术家的学院背景浓重,而学院的教育往往是落后于艺术的发展现实的,它往往不具有前瞻的远见,而是对发展较为成熟的现实的反映,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西方的画派的演变和更迭不同,国门打开后。新鲜的思潮不断涌入,西方国家几十年的流派演变在这个没有任何现代艺术基础的国家同时显示出了繁华和混乱。尽管主义众多,但目前写实主义仍然是真正的主流,大多数艺术家和观众深层的审美态度并没有改变,对再现的迷恋和对“手艺”的赞赏仍然占据了主流。
当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精髓后,对现成品的运用和对材料的研究开始列人日程。
目前,在各大美院和普通高校的美术院系中,综合绘画日益得到重视。中国美术学院率先在1994年设立了综合绘画工作室,2000年成立综合绘画系,2003年更名为综合艺术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也于1994年设立了材料技法工作室,1997年更名为材料表现工作室。其它美院也先后设立了命名各异的系所。即使是普通高校中的美术院系也大部分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在各级各种画展中,我们也开始看到各种综合绘画的出现,甚至还在有的画展中有了一个单独的展览单元。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将中国的综合绘画作为一个具备了与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具备平起平坐资格的画种。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但除去这些因素,鉴于当代中国艺术家们普遍的学院背景,高校教学对于综合绘画的教授效果也理应受到质疑。
(一)师资的局限
综合绘画要求教师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并且对综合技法具备研究和实践能力,兼容并蓄的美学观。这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现实是,大多数高校中的教师毕业于传统的油画或国画专业,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惯性,对于学生的创作不能做到从形式美感到材料美感的准确判断,并具备给予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的能力;而由于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的不同,使得师生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他人总是困难的,这时,教师的指导不是有益的,反而成为学生无所适从和矫饰的诱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判断又大多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使得学生的创作被阉割,呈现机械和呆板的面貌。
(二)学生的局限
首先,中国的现状是:社会美育严重缺失。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们的博物馆没有承担起这个艰巨的责任,而民间力量是如此微薄。其次,现有的录取体制是以学生的“基本功”即写实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标准的,对绘画手头功夫的看重和以考取学校为目的的功利的基础美术教育,使学生缺乏对美的基本的感知能力。再者,对写实主义的长期推崇,对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的无知都让学生无法真正在美学上认同以抽象为主的综合绘画的价值,那么结果只能使得课程演变为令人生厌的作业。即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综合艺术的价值,大多数学生也并不具备进行相关创作的能力。综合绘画的产生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作为背景,如果对西方绘画流派的演变一知半解,对其哲学和美学的演变没有深刻的领会,这时的创作只能是个人对于材质的简单实验,并不具备真正的意义。长时间对于材料的漠视使得学生对于各种材质的物质属性和精神意义都不甚了了,如何运用合适的材料来准确地表达自己,并使作品具备形式的美感和材料的美感将是困难的。
(三)课程设置的局限
除去美院直接设置的综合绘画院系,高校中往往安排四周左右的时间来进行综合绘画的学习,显然,依靠四周时间使学生抛弃根深蒂固的审美习惯和绘画习惯,建立一种全新的创作理念,学习现代绘画的语言构成,并实验和熟练使用各种从未接触过的材料来进行绘画活动,这简直是不可能的。综合绘画并不仅仅是材料由单一到多样的过程,它同时是观念的深刻变革。它的前期课程应当包括了艺术史、绘画材料学、构成,并和色彩学、构图学有深刻的联系。这就要求在相关课程的讲授中有效地将这些课程整合,并在教学中贯彻关于绘画面貌多样性的内容。
(四)硬件设施的局限
高校中的美术学院,尤其是大多数并不在一线城市的高校,相关材料都是难以搜集的,例如绘画中常见和常用的各种胶。而统一购买的结果就是抹煞了学生的个人化的材料偏好。但依靠学生的自身又无法达到对少见材料的占有,综合绘画作品往往就成为了一堆化工原料、纸质、布头、碎玻璃和各种颜色的简单堆砌。综合高校中的美术院系也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完成相关设备的建设:电气焊工具是金属类材料所必需的;使用专用设备才能进行玻璃的吹制和加工;有些化工产品更有严格的操作规定。希望院系为一门课程设立如此众多的设施是不现实的。
三、改善之道
综合绘画的出现、发展和成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对传统绘画的丰富和反叛,也是对现代社会人们生存现状的反映。一个画种的发展绝非一日之功,西方对材料的研究自中世纪就已经开始,但我们可以将西方的发展成果进行总结,并以民族的立足点,通过改善高校综合绘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从而使得相当数量的美术从业者了解它,并壮大综合绘画的创作队伍,提高欣赏能力。
综合绘画在世界已成为绘画艺术的主流,而在目前的中国,它仍然有无穷的潜力未能发掘,在高校教学中必须正视这一发展倾向,并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对综合绘画的重视。首先,在目前状况下,对相关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在这方面的个人努力,支持教师在综合绘画发展状况更成熟的专业院校进修和学习。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将更好的教学系统引进普通高校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尤其是现阶段高校美术院系中普遍采用的任课教师自由度较高的上课机制。这将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学生对于综合绘画的审美能力不应当只是高校的任务,目前这种对美育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小学、初高中美术教学不被重视,而社会美育的缺失也相当严重。只有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对现代美术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具备现代特征的审美能力,而美术馆也应当得到更多的支持,为所有人提供接触艺术的机会。再次,高校美术教学应当加强课程的整合,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和有效,并在教学中,改革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重视技能,忽视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问题。最后,除得到应有的重视外,还应当带来实际的投入,相比较西方美术学院的投入,我们的大多数高校对显得如此简陋。对常用设备的投入不仅是面向综合绘画的,也应当是面对所有开设课程的。
关键词:综合绘画;美术教学;困境
一、材料之于绘画
绘画一定是由某种材料作为呈现的载体,而这种载体的不同也就成为我们日常划分画种的重要依据。绘画作为古希腊的“奴隶的艺术”,是不能摆脱这种物质性的。绘画作品通过一定的材料和相应的技法来表达画者的意识和情感。“艺术的神秘就寓于这种物质材料与精神的结合之中。……在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中,将永远是物质材料,而且只有物质材料保存着艺术作品有别于人类创造的其它物质的珍贵信息”。([法]瓦克尔:《技法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不同的材料承载着不同的信息,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民族的不同的人对于各种材料有着不同的认知,例如中国、日本等民族对于笔墨、宣纸等就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密感;而彩色玻璃对于基督教国家和非基督教国家的人们的意义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材料除具备一定的物质特性外,本身也具备一定的精神特性,它们携带着大量的暗示和意义,尤其是像报纸等印刷品,它们所带的信息就更加繁杂和多意。材料的这种模棱两可的特性也使得综合绘画更令人费解,或者说更易使人陷入对自身的关照。做出自己的理解。
在当代中国,传统的油画、国画的划分仍具有普遍意义。但在西方,综合材料绘画已经成为毫无争议的主流,画种的概念几近消失,我们熟悉的毕加索、布拉克、基弗、塔皮埃斯、克利等作品中都可见大量的综合材料的运用。克利曾在他的一幅作品后亲笔写下绘画步骤和材料,其中包括了纸板、油色、瓷漆、水彩、蛋彩、纱布、石膏等多种材料。
综合材料的运用使得画家更自由和准确的表达成为可能,它将注定成为这个时代最具活力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也是这个多元化艺术时代的重要特征。综合材料绘画比较传统的绘画,更倾向于抽象或半抽象,与中国传统的“意象”有颇多相通之处。对它的研究和运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局限,不仅可以有效的融合东西方的不同材质,同样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西方现代艺术,并与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相融合,拓展更宽阔的艺术思路。
二、综合绘画的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美术教育模式受到苏联影响,对现实主义艺术的片面重视使得非具象绘画在中国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而倾向于抽象性的综合绘画也因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艺术家的学院背景浓重,而学院的教育往往是落后于艺术的发展现实的,它往往不具有前瞻的远见,而是对发展较为成熟的现实的反映,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西方的画派的演变和更迭不同,国门打开后。新鲜的思潮不断涌入,西方国家几十年的流派演变在这个没有任何现代艺术基础的国家同时显示出了繁华和混乱。尽管主义众多,但目前写实主义仍然是真正的主流,大多数艺术家和观众深层的审美态度并没有改变,对再现的迷恋和对“手艺”的赞赏仍然占据了主流。
当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精髓后,对现成品的运用和对材料的研究开始列人日程。
目前,在各大美院和普通高校的美术院系中,综合绘画日益得到重视。中国美术学院率先在1994年设立了综合绘画工作室,2000年成立综合绘画系,2003年更名为综合艺术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也于1994年设立了材料技法工作室,1997年更名为材料表现工作室。其它美院也先后设立了命名各异的系所。即使是普通高校中的美术院系也大部分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在各级各种画展中,我们也开始看到各种综合绘画的出现,甚至还在有的画展中有了一个单独的展览单元。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将中国的综合绘画作为一个具备了与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具备平起平坐资格的画种。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但除去这些因素,鉴于当代中国艺术家们普遍的学院背景,高校教学对于综合绘画的教授效果也理应受到质疑。
(一)师资的局限
综合绘画要求教师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并且对综合技法具备研究和实践能力,兼容并蓄的美学观。这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现实是,大多数高校中的教师毕业于传统的油画或国画专业,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惯性,对于学生的创作不能做到从形式美感到材料美感的准确判断,并具备给予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的能力;而由于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的不同,使得师生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他人总是困难的,这时,教师的指导不是有益的,反而成为学生无所适从和矫饰的诱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判断又大多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使得学生的创作被阉割,呈现机械和呆板的面貌。
(二)学生的局限
首先,中国的现状是:社会美育严重缺失。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们的博物馆没有承担起这个艰巨的责任,而民间力量是如此微薄。其次,现有的录取体制是以学生的“基本功”即写实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标准的,对绘画手头功夫的看重和以考取学校为目的的功利的基础美术教育,使学生缺乏对美的基本的感知能力。再者,对写实主义的长期推崇,对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的无知都让学生无法真正在美学上认同以抽象为主的综合绘画的价值,那么结果只能使得课程演变为令人生厌的作业。即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综合艺术的价值,大多数学生也并不具备进行相关创作的能力。综合绘画的产生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作为背景,如果对西方绘画流派的演变一知半解,对其哲学和美学的演变没有深刻的领会,这时的创作只能是个人对于材质的简单实验,并不具备真正的意义。长时间对于材料的漠视使得学生对于各种材质的物质属性和精神意义都不甚了了,如何运用合适的材料来准确地表达自己,并使作品具备形式的美感和材料的美感将是困难的。
(三)课程设置的局限
除去美院直接设置的综合绘画院系,高校中往往安排四周左右的时间来进行综合绘画的学习,显然,依靠四周时间使学生抛弃根深蒂固的审美习惯和绘画习惯,建立一种全新的创作理念,学习现代绘画的语言构成,并实验和熟练使用各种从未接触过的材料来进行绘画活动,这简直是不可能的。综合绘画并不仅仅是材料由单一到多样的过程,它同时是观念的深刻变革。它的前期课程应当包括了艺术史、绘画材料学、构成,并和色彩学、构图学有深刻的联系。这就要求在相关课程的讲授中有效地将这些课程整合,并在教学中贯彻关于绘画面貌多样性的内容。
(四)硬件设施的局限
高校中的美术学院,尤其是大多数并不在一线城市的高校,相关材料都是难以搜集的,例如绘画中常见和常用的各种胶。而统一购买的结果就是抹煞了学生的个人化的材料偏好。但依靠学生的自身又无法达到对少见材料的占有,综合绘画作品往往就成为了一堆化工原料、纸质、布头、碎玻璃和各种颜色的简单堆砌。综合高校中的美术院系也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完成相关设备的建设:电气焊工具是金属类材料所必需的;使用专用设备才能进行玻璃的吹制和加工;有些化工产品更有严格的操作规定。希望院系为一门课程设立如此众多的设施是不现实的。
三、改善之道
综合绘画的出现、发展和成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对传统绘画的丰富和反叛,也是对现代社会人们生存现状的反映。一个画种的发展绝非一日之功,西方对材料的研究自中世纪就已经开始,但我们可以将西方的发展成果进行总结,并以民族的立足点,通过改善高校综合绘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从而使得相当数量的美术从业者了解它,并壮大综合绘画的创作队伍,提高欣赏能力。
综合绘画在世界已成为绘画艺术的主流,而在目前的中国,它仍然有无穷的潜力未能发掘,在高校教学中必须正视这一发展倾向,并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对综合绘画的重视。首先,在目前状况下,对相关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在这方面的个人努力,支持教师在综合绘画发展状况更成熟的专业院校进修和学习。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将更好的教学系统引进普通高校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尤其是现阶段高校美术院系中普遍采用的任课教师自由度较高的上课机制。这将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学生对于综合绘画的审美能力不应当只是高校的任务,目前这种对美育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小学、初高中美术教学不被重视,而社会美育的缺失也相当严重。只有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对现代美术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具备现代特征的审美能力,而美术馆也应当得到更多的支持,为所有人提供接触艺术的机会。再次,高校美术教学应当加强课程的整合,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和有效,并在教学中,改革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重视技能,忽视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问题。最后,除得到应有的重视外,还应当带来实际的投入,相比较西方美术学院的投入,我们的大多数高校对显得如此简陋。对常用设备的投入不仅是面向综合绘画的,也应当是面对所有开设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