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解字】
“象”是一个象形字,上边是大象长长的鼻子和牙齿,中央是大象的眼睛,下边是猪的身子。看来古人把大象跟猪归为一类的动物,大象是长鼻子的野猪。大象在上古时期,确实曾跟猪一样,非常活跃地生活在古中原地区。今河南一带就是野象出没的地方,所以河南省古称“豫州”。现今河南仍简称为“豫”。“豫”就是大象的意思。
象跟猪一样是被人类最早驯养的野生动物之一。我们祖先塑造了一个字——“家”来反映猪的驯养,这个字成了人类从牧畜走向农耕定居的象征。我们祖先又塑造了另一个字——“为”来反映象的驯养,这个字生动再现了大象被人制服后成为上古农耕和运输的主要劳动力。“为”字在甲骨文中像一只手牵着大象在劳作之状(见左图)。其繁体字写作“为”(上部的爪,表示手;下部是大象的象形),非常形象地显示了古代大象被驯养并服务于生产的过程。后来“为”字的意义不断扩大,进一步派生成一个多义的动词,用来泛指人的一切劳作和行为。至今在现代汉语里,由“为”组合成的词语也特别多。
象是现今世界上最庞大的陆栖动物,大象体重力大,喜群居,那么如此庞大的象是怎样被人驯服的呢?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叙述了这个过程。
传说舜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叫象。象性格桀骜残忍,一心想害死舜,但是都被舜机智地躲过历次灾祸。尧知道了舜的为人,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又把部落的领导权让给了舜。舜当了部落领袖后,象非常害怕,但舜不但没有惩罚他,而是为了训育他,派他到有鼻去做诸侯。一次舜到南方去巡视,不幸去世。舜的弟弟象,听到哥哥的噩耗,后悔自己过去的错误,跪在舜的坟墓前,号啕大哭,突然他变成了一头大象。大象跑到山下,替舜耕起田来。从此,这头大象就一直陪伴在舜的坟墓边。
神话往往是历史现实的镜像反照,动物世界的象就这样在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里,被人物化,神灵化。古圣贤舜成为驯化野象的代表人物,神话演化了野象被驯服和向南方迁移的经过。现在中原地区已经不再见得到象的影踪,其中除了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外,与历史上不断对大象的无情捕杀有关。成语“象有牙,焚其身”就点出了象几乎灭迹的原因:象的珍贵的牙齿给它带来了杀身之祸,于是大象不得不向南方丛林地带迁徙!如今,大象已被列为保护动物,象的力大无比和它的温和近人,使它成为人类亲密的朋友,至今象在印度国家里更是被视为圣物崇拜。
自然界中的许多种食草类动物往往会遭到食肉类动物的无情追杀,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多数食草类动物选择了快速奔跑的方法来逃避追杀。但大象由于身体庞大,奔跑速度和持续能力远远比不上斑马、羚羊等食草动物,那么象靠什么来逃避猛兽的追杀呢?原因之一是大象采取了独特的生存之道。即使大象在个体较小的时候,也不是采取快速奔跑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对敌的战术。整个大象群体的团结、互助精神,远超出了其他食草动物,面对强敌攻击,每个大象都不怕牺牲,奋起反击,务使食肉动物难以得手,甚至在大象的拼死反击下伤亡惨重。当某只大象由于伤、病等倒下时,象群中的其他成员会长时间地守候在它身边加以保护,甚至老象死亡时,象群也会集体护卫和送葬。这种团结对敌、群体安全意识的生存本领,使大象这一古老生物能在生存竞争的复杂环境中得以活下来。这种群体生存关系的依附,也大大增强了个体的生存能力。由于大象不采取快速逃跑的方法来躲避猛兽的追杀,性情温和与群体和谐使大象过着相对悠闲的生活,心宽体胖,身材也逐渐进化得越来越庞大了。同时也使大象不必像其他食草动物靠生殖能力来维持成员数量。大象的怀孕期特别长,要一年半左右才生育一胎。
大象以其平静和谐的心态、团结自卫的斗争精神,赢得了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权利。而且大象虽然庞大,但从不以强凌弱,平等地跟其他食草动物和平相处,并成为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的食草动物。遗憾的是,在自然生态的竞争中侥幸存活下来的大象,最后在人类的贪婪和残忍下竟难以存身,不得不从中原迁徙到南方。但是,大象的这种生存方式也许给了我们祖先在探索人类的生存方式时,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启发,所以“象”字也就比其他任何动物类的字在汉语中更具有象征意义和使用的活力。
“象”字的本义是大象,但后来它的语义远远超越“象”的范畴,用法上也大大发生了转移和扩展,人们用它来表示一些自然现象和某些形状、样子,如“天象、星象、气象、脉象、景象、形象、印象、现象”等,有时也指仿效或模拟,如“象形、象声、象征”等,也可以表示比较抽象的事物,如“抽象、想象、假象”等。与此同时,“象”跟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于是造出了一个跟人有关的“像”。当我们需要表示与人有关的形象或表示相同、相似的意思时,就用“像”,如“人像、图像、画像、录像、肖像”及“好像、像话”等,这些词就都不能用“象”,必须用“像”。从此,“象”和“像”有了明确的分工。
【中西文化漫谈】
曾有经济学家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作了形象比喻:准备起跑的国家好比乌龟,正在奋起直追的有如骏马,经济发达但发展速度开始放缓的就像大象。印度是一个视白象为神圣之物的国家,印度当前在国际上有两大动向:一是调节印、美、俄、中四方架构中的空间,另一就是像一头大象一样走进东亚经济整合的四合院里来。人们用动物形象形容大国时,总是以中国为“龙”,美国为“鹰”,俄国为“熊”,印度为“象”。如果中印恢复两千多年的友谊,中国就变成凤凰,印度就变成孔雀,亚洲就变得美丽而和谐了。
“象”在英文里是一个古老的单词,中古英语作 elefaunt,源自俗拉丁语elephantus和拉丁语 elephantus,而拉丁语的“象”又源自希腊语 elephas。在英语里常用“象”来象征感觉迟钝,如as thick skinned as an elephant(不听人劝; 感觉迟钝),由于大象的历史几乎跟人类一样漫长,所以在美国俚语里用它来比喻见世面;开眼界;经世故:“see the elephant”;因象的体态庞大,充满了生物体的自豪,故而美国俚语用来展示大都市的景物:“get a look at the elephant”。
象身上最神奇的是它的鼻子,象鼻子是万能工具。大象时常竖起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摆动,可嗅出几百米外甚至更远的味;它还可判断是否有危险,一旦发觉有危险,要么是逆风而逃,要么便猛冲,决一死战。大象的鼻子像人手一样灵活,能轻而易举地掠下树上的果子和枝叶,然后卷回鼻子,送进嘴里;若是想吃地面上的草,就连根拔起,在腿上拍打掉泥土再送进嘴里。大象的鼻子还可用来吸水。干渴的时候,把鼻子插进河水,“咕嘟嘟”吸个饱,真像一部小型抽水机。象的鼻腔后面食道上方,有一块特殊的软骨,起着“阀门”一样的作用,吸水时,“阀门”关闭;饮水后,“阀门”自动打开,正常呼吸。大热天,象鼻子成了洗澡淋浴器。大象的鼻子很有力量,还是防身自卫的武器。经过驯服的大象能轻松地用鼻子卷起几百千克重的树木或货物,一头象抵得上20~30个人的劳动力。在缅甸和泰国都有“大象学校”,大象毕业后,便分配到深山老林中当“搬运工”。
俗话说大象的鼻子怕老鼠钻,中国古代还以此搞了个“斗兽棋”,说大象怕老鼠、老鼠怕猫、猫怕狗、狗怕狐狸、狐狸怕老虎、老虎怕狮子、狮子怕大象,如此循环。其实这是谬传。动物学家做过实验,把老鼠放在大象附近,大象走近老鼠,长鼻子伸过去,老鼠吓得拼命逃走。即使老鼠真的钻进象鼻子里,象也能把它甩出,置于死地。
大象有成群的习性,还有团结对敌的精神,而且非常忠诚于自己的伙伴,这一点在大象神圣的葬礼中有突出的表现:几十头大象围着濒临死亡的老象,好像在集会似的。围在四周,象用鼻子把草叶收拢来,捆成束,朝濒死的象投去。但那象已无力吃食,困难地支撑着身躯,最后终于倒在地上死了。这时,围在四周的象群骤然发出一阵哀嚎,一头为首的象会用长长的象牙掘松地面的泥土,并用鼻子卷起土块,朝死象身上投去。接着,大家纷纷把泥土、石块、树枝、枯草卷成团,投在死象的身上。死象很快被掩埋了,地面堆起一个土墩。随后为首雄象一边用鼻子加土,一边用脚踩踏土墩,其他的象也跟着去踩,踩得结结实实,成了一座坚固的“象墓”。最后雄象发出一声洪亮的嚎叫,象群停止踩踏,把象墓围在中间,一个个绕着象墓慢慢地走着,就像人们在追悼会上向遗体告别仪式一样。这样,一直走到太阳西下,才由雄象带领象群,耷拉着头,扇动着耳朵,甩着鼻子,依依不舍地离开。
大象是温驯、优雅的,也是勇猛的。大象的行为启发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毫无疑问,我们要做一个温驯中透着优雅,勇猛时也不失优雅的人。
电视片《神秘的地球》中有个片断,叙述一头失群的小象寻找象群保护的故事:记得一天我去探望一位亡故朋友的妻子和儿子,我朋友因车祸于两年前亡故。那天我与沉浸在失夫之痛中的母亲低声交谈,忽然她不说话了,朝我摆了一下下巴。我明白她的意思,于是扭头看她的儿子。她的儿子背对我们正全神贯注地在看小象的故事。我们两个大人也被电视里的纪实片断吸引住了。那男孩说:“小象真可怜。”他是在自言自语,没有觉察到我们两个大人的目光正默默地注视着他。我和他的母亲对望一眼,也觉得电视里纪实的那头小象着实地可怜。
刚刚跟头把式地追上象群的小象,不断遭到象群的驱赶,一次次横着倒下了……这一次,横着倒在泥泞中的小象伸直了它的鼻子和腿,一动不动了……男孩自言自语:“可怜的小象死了。”我听到他抽了一下他的鼻子。我知道那男孩是在流着眼泪了。然而那小象并没死,它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但象群已经走得很远很远,远得它再也不可能追上了。这时小象遭到了几只土狼的袭击,小象却颠颠地只管往前走,一副义无反顾的神情,一头土狼从后面扑抱住了它,咬它,而它仍毫无反应地往前走。靠着象皮的厚度,小象遍体鳞伤,但仍坚持去追赶象群。
突然,那小象扬起鼻子悲鸣了一声。远处的象群站住了,象群中的一头母象的耳朵挺了起来。又一声悲鸣……母象仿佛听到了什么权威的号令似的,一掉头就循声奔回来。而那象群,几秒钟的迟疑之后,也跟随着母象奔回来……它们寻找到了那一头小象,土狼们慌忙四散而逃……大象们用鼻子抚慰着小象,满怀怜爱心地收容了这个流浪儿,其他小象们也向它表达着自己的一份善良……
男孩一动不动地说了一个字:“妈……”于是他的母亲移身过去,坐在他身后,将他搂在怀里,用纸巾替他擦泪。
接下来的镜头更为动人。被象群收容了的小象,不慎滑入了一片沼泽。大象们开始营救它,它们纷纷朝它伸出长鼻子,然而小象已经疲惫得无力用自己的鼻子勾住大象们的鼻子。但大象们决不放弃,都试图把它的身体拖上来,无奈鼻子没有那么长。险情接连,庞然大物的群象把沼泽岸边的泥土踩塌了,塌土压在小象身上,小象处境更险恶了。这时所有大象用自己的身体围成一道防线,不让小象再向深处沉陷,同时将长鼻子插入泥泞,从下边齐心协力地托住小象的身体。它们只有一个愿望,既然收容了那头可怜的小象,就应该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它有一份责任,哪怕为此而牺牲自己。此时,显然是首领的母象迅速做出了超常之举——庞然大物将自己的两条前腿踏入沼泽,而它的两条后腿,缓缓地缓缓地跪下了……它以那样一种姿势救起了小象。接着,大象们开始纷纷用鼻子吸了水替惊魂甫定的小象洗去身上的泥浆。大象和别的小象们纷纷地用鼻子抚慰它。这在大象和小象间发生的动人一幕,给了我极其震撼的印象。
男孩此刻悄悄地说:“大象真好!”听来他是在对他母亲讲他的感想。
良久,母亲娓娓地说:“儿子啊,动物在许多情况下常常会做出让我们人类感到羞愧的行为。但是在我们的地球上,毕竟人类是最伟大的,尽管人类做了不少危害自己也危害地球的坏事,比如战争,比如浪费资源,环境污染。可是人类毕竟是懂得反省的啊!古代人做错了,现代人替他们反省;上一代人做错了,下一代人替他们反省;这一些人做错了,那一些人替他们反省;……靠了反省的能力,人类绝不会越变越坏,一定会,一定会越变越好的。儿子啊,你要相信妈妈的话……”
我没有料到,两年来一直深陷在失去丈夫的不幸中的她,竟然会用那么一大段话来启迪她的儿子。刹那间我的眼眶湿了。我联想到了这样一句话——民族和民族的较量,也往往是母亲和母亲们的较量。我顿时替非洲大草原上那一头小象骄傲,也替大象做出的榜样骄傲。那么我们——万物之灵的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曾经有过的暴戾行为反省呢?去不断更新自我呢?
“象”是一个象形字,上边是大象长长的鼻子和牙齿,中央是大象的眼睛,下边是猪的身子。看来古人把大象跟猪归为一类的动物,大象是长鼻子的野猪。大象在上古时期,确实曾跟猪一样,非常活跃地生活在古中原地区。今河南一带就是野象出没的地方,所以河南省古称“豫州”。现今河南仍简称为“豫”。“豫”就是大象的意思。
象跟猪一样是被人类最早驯养的野生动物之一。我们祖先塑造了一个字——“家”来反映猪的驯养,这个字成了人类从牧畜走向农耕定居的象征。我们祖先又塑造了另一个字——“为”来反映象的驯养,这个字生动再现了大象被人制服后成为上古农耕和运输的主要劳动力。“为”字在甲骨文中像一只手牵着大象在劳作之状(见左图)。其繁体字写作“为”(上部的爪,表示手;下部是大象的象形),非常形象地显示了古代大象被驯养并服务于生产的过程。后来“为”字的意义不断扩大,进一步派生成一个多义的动词,用来泛指人的一切劳作和行为。至今在现代汉语里,由“为”组合成的词语也特别多。
象是现今世界上最庞大的陆栖动物,大象体重力大,喜群居,那么如此庞大的象是怎样被人驯服的呢?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叙述了这个过程。
传说舜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叫象。象性格桀骜残忍,一心想害死舜,但是都被舜机智地躲过历次灾祸。尧知道了舜的为人,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又把部落的领导权让给了舜。舜当了部落领袖后,象非常害怕,但舜不但没有惩罚他,而是为了训育他,派他到有鼻去做诸侯。一次舜到南方去巡视,不幸去世。舜的弟弟象,听到哥哥的噩耗,后悔自己过去的错误,跪在舜的坟墓前,号啕大哭,突然他变成了一头大象。大象跑到山下,替舜耕起田来。从此,这头大象就一直陪伴在舜的坟墓边。
神话往往是历史现实的镜像反照,动物世界的象就这样在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里,被人物化,神灵化。古圣贤舜成为驯化野象的代表人物,神话演化了野象被驯服和向南方迁移的经过。现在中原地区已经不再见得到象的影踪,其中除了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外,与历史上不断对大象的无情捕杀有关。成语“象有牙,焚其身”就点出了象几乎灭迹的原因:象的珍贵的牙齿给它带来了杀身之祸,于是大象不得不向南方丛林地带迁徙!如今,大象已被列为保护动物,象的力大无比和它的温和近人,使它成为人类亲密的朋友,至今象在印度国家里更是被视为圣物崇拜。
自然界中的许多种食草类动物往往会遭到食肉类动物的无情追杀,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多数食草类动物选择了快速奔跑的方法来逃避追杀。但大象由于身体庞大,奔跑速度和持续能力远远比不上斑马、羚羊等食草动物,那么象靠什么来逃避猛兽的追杀呢?原因之一是大象采取了独特的生存之道。即使大象在个体较小的时候,也不是采取快速奔跑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对敌的战术。整个大象群体的团结、互助精神,远超出了其他食草动物,面对强敌攻击,每个大象都不怕牺牲,奋起反击,务使食肉动物难以得手,甚至在大象的拼死反击下伤亡惨重。当某只大象由于伤、病等倒下时,象群中的其他成员会长时间地守候在它身边加以保护,甚至老象死亡时,象群也会集体护卫和送葬。这种团结对敌、群体安全意识的生存本领,使大象这一古老生物能在生存竞争的复杂环境中得以活下来。这种群体生存关系的依附,也大大增强了个体的生存能力。由于大象不采取快速逃跑的方法来躲避猛兽的追杀,性情温和与群体和谐使大象过着相对悠闲的生活,心宽体胖,身材也逐渐进化得越来越庞大了。同时也使大象不必像其他食草动物靠生殖能力来维持成员数量。大象的怀孕期特别长,要一年半左右才生育一胎。
大象以其平静和谐的心态、团结自卫的斗争精神,赢得了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权利。而且大象虽然庞大,但从不以强凌弱,平等地跟其他食草动物和平相处,并成为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的食草动物。遗憾的是,在自然生态的竞争中侥幸存活下来的大象,最后在人类的贪婪和残忍下竟难以存身,不得不从中原迁徙到南方。但是,大象的这种生存方式也许给了我们祖先在探索人类的生存方式时,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启发,所以“象”字也就比其他任何动物类的字在汉语中更具有象征意义和使用的活力。
“象”字的本义是大象,但后来它的语义远远超越“象”的范畴,用法上也大大发生了转移和扩展,人们用它来表示一些自然现象和某些形状、样子,如“天象、星象、气象、脉象、景象、形象、印象、现象”等,有时也指仿效或模拟,如“象形、象声、象征”等,也可以表示比较抽象的事物,如“抽象、想象、假象”等。与此同时,“象”跟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于是造出了一个跟人有关的“像”。当我们需要表示与人有关的形象或表示相同、相似的意思时,就用“像”,如“人像、图像、画像、录像、肖像”及“好像、像话”等,这些词就都不能用“象”,必须用“像”。从此,“象”和“像”有了明确的分工。
【中西文化漫谈】
曾有经济学家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作了形象比喻:准备起跑的国家好比乌龟,正在奋起直追的有如骏马,经济发达但发展速度开始放缓的就像大象。印度是一个视白象为神圣之物的国家,印度当前在国际上有两大动向:一是调节印、美、俄、中四方架构中的空间,另一就是像一头大象一样走进东亚经济整合的四合院里来。人们用动物形象形容大国时,总是以中国为“龙”,美国为“鹰”,俄国为“熊”,印度为“象”。如果中印恢复两千多年的友谊,中国就变成凤凰,印度就变成孔雀,亚洲就变得美丽而和谐了。
“象”在英文里是一个古老的单词,中古英语作 elefaunt,源自俗拉丁语elephantus和拉丁语 elephantus,而拉丁语的“象”又源自希腊语 elephas。在英语里常用“象”来象征感觉迟钝,如as thick skinned as an elephant(不听人劝; 感觉迟钝),由于大象的历史几乎跟人类一样漫长,所以在美国俚语里用它来比喻见世面;开眼界;经世故:“see the elephant”;因象的体态庞大,充满了生物体的自豪,故而美国俚语用来展示大都市的景物:“get a look at the elephant”。
象身上最神奇的是它的鼻子,象鼻子是万能工具。大象时常竖起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摆动,可嗅出几百米外甚至更远的味;它还可判断是否有危险,一旦发觉有危险,要么是逆风而逃,要么便猛冲,决一死战。大象的鼻子像人手一样灵活,能轻而易举地掠下树上的果子和枝叶,然后卷回鼻子,送进嘴里;若是想吃地面上的草,就连根拔起,在腿上拍打掉泥土再送进嘴里。大象的鼻子还可用来吸水。干渴的时候,把鼻子插进河水,“咕嘟嘟”吸个饱,真像一部小型抽水机。象的鼻腔后面食道上方,有一块特殊的软骨,起着“阀门”一样的作用,吸水时,“阀门”关闭;饮水后,“阀门”自动打开,正常呼吸。大热天,象鼻子成了洗澡淋浴器。大象的鼻子很有力量,还是防身自卫的武器。经过驯服的大象能轻松地用鼻子卷起几百千克重的树木或货物,一头象抵得上20~30个人的劳动力。在缅甸和泰国都有“大象学校”,大象毕业后,便分配到深山老林中当“搬运工”。
俗话说大象的鼻子怕老鼠钻,中国古代还以此搞了个“斗兽棋”,说大象怕老鼠、老鼠怕猫、猫怕狗、狗怕狐狸、狐狸怕老虎、老虎怕狮子、狮子怕大象,如此循环。其实这是谬传。动物学家做过实验,把老鼠放在大象附近,大象走近老鼠,长鼻子伸过去,老鼠吓得拼命逃走。即使老鼠真的钻进象鼻子里,象也能把它甩出,置于死地。
大象有成群的习性,还有团结对敌的精神,而且非常忠诚于自己的伙伴,这一点在大象神圣的葬礼中有突出的表现:几十头大象围着濒临死亡的老象,好像在集会似的。围在四周,象用鼻子把草叶收拢来,捆成束,朝濒死的象投去。但那象已无力吃食,困难地支撑着身躯,最后终于倒在地上死了。这时,围在四周的象群骤然发出一阵哀嚎,一头为首的象会用长长的象牙掘松地面的泥土,并用鼻子卷起土块,朝死象身上投去。接着,大家纷纷把泥土、石块、树枝、枯草卷成团,投在死象的身上。死象很快被掩埋了,地面堆起一个土墩。随后为首雄象一边用鼻子加土,一边用脚踩踏土墩,其他的象也跟着去踩,踩得结结实实,成了一座坚固的“象墓”。最后雄象发出一声洪亮的嚎叫,象群停止踩踏,把象墓围在中间,一个个绕着象墓慢慢地走着,就像人们在追悼会上向遗体告别仪式一样。这样,一直走到太阳西下,才由雄象带领象群,耷拉着头,扇动着耳朵,甩着鼻子,依依不舍地离开。
大象是温驯、优雅的,也是勇猛的。大象的行为启发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毫无疑问,我们要做一个温驯中透着优雅,勇猛时也不失优雅的人。
电视片《神秘的地球》中有个片断,叙述一头失群的小象寻找象群保护的故事:记得一天我去探望一位亡故朋友的妻子和儿子,我朋友因车祸于两年前亡故。那天我与沉浸在失夫之痛中的母亲低声交谈,忽然她不说话了,朝我摆了一下下巴。我明白她的意思,于是扭头看她的儿子。她的儿子背对我们正全神贯注地在看小象的故事。我们两个大人也被电视里的纪实片断吸引住了。那男孩说:“小象真可怜。”他是在自言自语,没有觉察到我们两个大人的目光正默默地注视着他。我和他的母亲对望一眼,也觉得电视里纪实的那头小象着实地可怜。
刚刚跟头把式地追上象群的小象,不断遭到象群的驱赶,一次次横着倒下了……这一次,横着倒在泥泞中的小象伸直了它的鼻子和腿,一动不动了……男孩自言自语:“可怜的小象死了。”我听到他抽了一下他的鼻子。我知道那男孩是在流着眼泪了。然而那小象并没死,它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但象群已经走得很远很远,远得它再也不可能追上了。这时小象遭到了几只土狼的袭击,小象却颠颠地只管往前走,一副义无反顾的神情,一头土狼从后面扑抱住了它,咬它,而它仍毫无反应地往前走。靠着象皮的厚度,小象遍体鳞伤,但仍坚持去追赶象群。
突然,那小象扬起鼻子悲鸣了一声。远处的象群站住了,象群中的一头母象的耳朵挺了起来。又一声悲鸣……母象仿佛听到了什么权威的号令似的,一掉头就循声奔回来。而那象群,几秒钟的迟疑之后,也跟随着母象奔回来……它们寻找到了那一头小象,土狼们慌忙四散而逃……大象们用鼻子抚慰着小象,满怀怜爱心地收容了这个流浪儿,其他小象们也向它表达着自己的一份善良……
男孩一动不动地说了一个字:“妈……”于是他的母亲移身过去,坐在他身后,将他搂在怀里,用纸巾替他擦泪。
接下来的镜头更为动人。被象群收容了的小象,不慎滑入了一片沼泽。大象们开始营救它,它们纷纷朝它伸出长鼻子,然而小象已经疲惫得无力用自己的鼻子勾住大象们的鼻子。但大象们决不放弃,都试图把它的身体拖上来,无奈鼻子没有那么长。险情接连,庞然大物的群象把沼泽岸边的泥土踩塌了,塌土压在小象身上,小象处境更险恶了。这时所有大象用自己的身体围成一道防线,不让小象再向深处沉陷,同时将长鼻子插入泥泞,从下边齐心协力地托住小象的身体。它们只有一个愿望,既然收容了那头可怜的小象,就应该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它有一份责任,哪怕为此而牺牲自己。此时,显然是首领的母象迅速做出了超常之举——庞然大物将自己的两条前腿踏入沼泽,而它的两条后腿,缓缓地缓缓地跪下了……它以那样一种姿势救起了小象。接着,大象们开始纷纷用鼻子吸了水替惊魂甫定的小象洗去身上的泥浆。大象和别的小象们纷纷地用鼻子抚慰它。这在大象和小象间发生的动人一幕,给了我极其震撼的印象。
男孩此刻悄悄地说:“大象真好!”听来他是在对他母亲讲他的感想。
良久,母亲娓娓地说:“儿子啊,动物在许多情况下常常会做出让我们人类感到羞愧的行为。但是在我们的地球上,毕竟人类是最伟大的,尽管人类做了不少危害自己也危害地球的坏事,比如战争,比如浪费资源,环境污染。可是人类毕竟是懂得反省的啊!古代人做错了,现代人替他们反省;上一代人做错了,下一代人替他们反省;这一些人做错了,那一些人替他们反省;……靠了反省的能力,人类绝不会越变越坏,一定会,一定会越变越好的。儿子啊,你要相信妈妈的话……”
我没有料到,两年来一直深陷在失去丈夫的不幸中的她,竟然会用那么一大段话来启迪她的儿子。刹那间我的眼眶湿了。我联想到了这样一句话——民族和民族的较量,也往往是母亲和母亲们的较量。我顿时替非洲大草原上那一头小象骄傲,也替大象做出的榜样骄傲。那么我们——万物之灵的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曾经有过的暴戾行为反省呢?去不断更新自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