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美学与现代传播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l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诗教传统要求诗的表现要委婉含蓄,直到西晋陆机“诗缘情”出现,才使诗歌突破了儒家正统诗论的界限。王国维的“境界”说强调了“意向”作为美学范畴的重要地位,明确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对诗歌美学的继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诗学走向自觉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儒家诗学观为代表的“诗言志”阶段是政教诗学的形成期;以汉代《毛诗序》为代表的“情志合一”阶段走向自觉的过渡期;以陆机《文赋》为代表的“诗缘情”阶段是诗学走向自觉状态的完成期,这彻底突破了“志”对“情”的束缚和经学对诗歌的控制,使诗成为真正的诗。
  一、诗歌美学的发展:从“言志”到“缘情”
  “诗言志”最早指出了创作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先秦时期的“志”主要指政治上的抱负,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就是将属于创作主体的“志”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不同阶级的人所要言的志各不相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诗教提倡的“思无邪”一度被后世奉为作诗的标准,要求诗的内容符合社会道德,不能有异端思想,到后来主张“发乎情,止乎礼”,直至汉代,孔子这一主张发展为“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要求讽谏诗的言辞不能过于直接、激烈,而要委婉、柔和。这些儒家诗教传统要求诗的表现要委婉含蓄,提倡“中和之美”,“志”必须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
  汉代《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明确表述了“志”既包括诗人的思想志向,也包含诗人的感情世界,实现了“情志合一”,但《毛诗序》不论谈到情或志,往往都离不开儒家的礼仪规范,更多强调诗的社会功利作用,“情”未能摆脱“志”的束缚。
  直到西晋陆机“诗缘情”出现,才使诗歌突破了儒家正统诗论的界限,只讲抒情,不讲言志。主张情感来源于感物,外物的变化引起作家情感的波澜,情感的激荡产生创作的冲动,使诗歌摆脱了社会功利作用,走向自觉独立的发展道路。“缘情”与西方的“移情”有共通之处,都是把主体的生命和情感移入到客体对象中,使原本无生命的客体对象仿佛也是有感觉、生命和情感的,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缘情”说的提出对后来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妙悟”说、王士祯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有深远的影响,使诗歌有了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南北朝时期钟嵘的《诗品》提出诗歌的本质特点是“吟咏情性”,以抒发感情为主,不注重征引典故。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滋味”说,把滋味当作诗歌的审美标准,诗歌作品中要蕴含动人的感情,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回味,这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四外”说,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后世称之为“韵味”说,被认为是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主要原则。“韵味”说源于钟嵘“滋味”说,并对刘勰的“神与物游”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思与境偕”,与其提出的“近而不浮”“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创作原则一起构成诗歌作品的意境世界,对后代意境理论的最终形成有重要影响。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兴趣”和“妙悟”说。“兴”即诗歌的艺术特征,“趣”即作品所具有的审美趣味。“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具有吟咏性情、无迹可求的审美特征,与“滋味”说、“韵味”说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严羽认为盛唐诗歌属于“透彻之悟”,应“以盛唐为法”,结合禅道提出“妙悟”说,反对江西诗派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创作方法。“妙悟”是就诗歌的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
  清代王士祯受画论的影响,同时汲取了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和严羽“兴趣”“妙悟”的思想,形成了“神韵”说,并认为“神韵”主要体现在一些具有“清远”的诗歌中。“清”指的是一种超脱尘俗的情怀,“远”也是一种超越精神,“清远”主要适用于山水诗中。“神韵”说作为清代四大诗歌理论派别(神韵、格调、性灵、肌理)中提出最早、影响最大的学说,其本质上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进一步把“禅”的特征内化到“神韵”说的美学内涵中。
  近代王国维认为:“言神韵,不如言境界。”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境界”与“意境”相通,但境界概念的外延大于意境。“境界”说借鉴了西方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集意境理论之大成。王国维把情与景看作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其基本特征,并把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境界的大小与高低之分”四大类,其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与叔本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也最为有名。“有我之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到景物之上,是移情的结果,通常是创作主体由于怨愤或郁积,将自身浓烈的感情附身于外物,从而使主体的情绪得以平和,因而“有我之境”充满了生命的悲剧意识,是一种悲壮美,在美学上表现为宏壮。“无我之境”并不是说词中没有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把自己的感情意趣隐藏起来,物我合一,使人看不出诗人主观的感情色彩,多表现为优美。王国维崇尚“无我之境”,并认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实际上也就是壮美和优美的区别。王国维的“境界”说强调了“意向”作为美学范畴的重要地位,明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对诗歌美学的继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诗歌与现代传播
  诗歌成为真正的诗必须通过艺术传播到接受者手中,进行审美再创造。诗歌的传播与音乐紧密相连,甚至不可分,“乐从和”与“诗言志”相通。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教高于诗教和礼教,只有音乐才能让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得以完成。传统音乐中优美的旋律、和协的和声、稳定的节奏、充满意蕴的歌词,往往引起欣赏者强烈的内心共鸣,使人回味无穷。叔本华也曾说:“既定的诗文一经谱上音乐以后,音乐艺术高出一筹的威力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因为音乐现在就把唱词所要表达的感情或者剧里所表现的情节、行为,把所有这些里面最幽深、最根本和最隐秘的东西和盘托给我们;把感情和情节的真正本质明白表达出来;让我们了解到剧中事件所具有的最内在的灵魂。”好的音乐能使诗歌中的意境美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进入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艺术世俗化成为审美发展中的一个具体标记,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大众文化推进了艺术的世俗化过程。科技的进步使艺术品可以大规模复制,刺激大众审美狂热消费,却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艺术作品的“灵韵”,缺乏追求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性和历史深度,艺术作为人类最高心灵旨趣的功能被严重弱化。
  传统艺术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被大众化、普及化,诗歌也与流行音乐等相结合。随着西方先锋派音乐产生,如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的发展和传播,冲击了传统的音乐观念,音乐的内部形式碎片化,过度追求形式的刺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迎合大众娱乐化、消费性的需求,歌词的意境功能已被完全忽视,消解了诗歌的美学意境。诗歌自身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被异化,沦为商品和消费品。
  诗歌要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就必须做到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相结合,既要遵循自身规律,又要遵循商业价值规律。优秀的歌曲重在能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达到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这就离不开诗的美学,只有好诗才能成好乐,实现“乐者,乐也”的美好境界,从而获得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来华观光旅游的外国客人日益增多。“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人一贯的养生之道,由此衍生了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菜名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增添了不少光彩。外国人在品尝中国佳肴的同时,也想了解每道菜的原材料和加工方式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因此,中餐菜名的翻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外国客人在品尝中国佳肴的
期刊
一年的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让笔者深刻感受到低年级孩子对美术课的热爱,小学美术低年级绘画就是涂鸦,整个绘画过程也是一种高级学习过程,对孩子素质的培养很关键,也很重要,相对于主课课堂上系统知识学习的紧张,美术课堂上孩子们特别轻松,非常快乐。  小学低年级美术课里,绘画课占很大比重。因为低年级孩子识字不多,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本能上都是用画,在画的过程里学知识,学审美,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至于画得
期刊
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幼儿的文化以及艺术修养,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幼儿艺术互动教学模式的实现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幼儿教育以参考和借鉴。  幼儿园时期是促进幼儿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在艺术教学中引入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弥补传统艺术教育的缺陷,其也更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导语设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它是开启中职语文课堂宝库的金钥匙。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巧妙导入,在上课伊始就先声夺人,力求把学生培养成语文学习的“乐之者”,让语文真正成为中职生学习实践的铺路石,真正成为其将来职业人生发展的沃土。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
期刊
玛莎·努斯鲍姆在《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这本书中,以狄更斯的小说《艰难时世》为例,揭露和批判了經济学及功利主义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一种诗性正义,一种建构在文学和情感基础上的正义和司法标准。本文从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旁观者视角和保持警惕、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以及诗人作为裁判四个方面去探讨文学对培养人性和追求正义的积极意义。  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  生而为人,作为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期刊
“礼”的兴起是很早的,周公始作礼,在我国儒学中,“礼”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有着悠久的礼仪文化,本应成为礼仪示范,但在当下却存在着礼仪失范的现象,不得不说是一种文化的悲哀。近年来,许多人呼吁“回归”,使得各种传统礼仪也走上了复兴之路。  一、我国传统礼仪  到目前为止,我国也未确切定位传统礼仪的具体内容。但我们研究一个现象,首先应对其进行定位。什么是“礼”?据考证,“礼”最初是用来敬奉神明的
期刊
维特自杀的悲剧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是由于生命意义的降低,将存在的意义锁定在爱情的唯一层面上,导致内心脆弱不堪,高度内倾,无法应对残酷无比的现实社会,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关于18世纪德国伟大作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维特的悲剧原因,大多数研究认为是外部封建社会压迫和内部性格极端,强调社会历史和心理性格的内因和外因,而忽略了对当时文化原因的研究。本文从文化角度再探维特的悲剧原因,认为是维特生命意
期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作品中,乡土呈现出三类状态:以往充满魅力的家乡、实际中黑暗的家乡、意识中未来的家鄉。在这三类相异状态下的乡土所引起的离愁别绪中,潜藏着乡土文人“得到伊甸园—遗失伊甸园—重返伊甸园”的思维,同时让乡土小说在表达方面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当代文学历史中,很少有其他的小说种类像乡土小说一般能够长盛不衰。从鲁迅被冠以“乡土作家”之后,历代大家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家都认为自己是乡土小说
期刊
艺术及体育专业的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在我国的高校中是一群相对特殊的学生群体,其特殊性的之一体现在其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所用的相关教材。近年来,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也不断进行中,国内出版和发行了很多大学英语教材,而艺术、体育等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其他专业有很大差距。然而,随着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进程的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学生英语的素质和运用能力对艺术专业同样适用。  一、高
期刊
1989年元旦,四川文学翻译家协会(后于1991年更名为四川省翻译文学协会)创办《四川文学翻译报》(发行3期后更名为《文学翻译报》)。它重视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对翻译方法、态度等有深刻见解;举办全国性翻译大奖赛、建立“翻译家档案”、启动“中国新诗英译金库计划”,有一定的先进性;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经费、编制等问题,译报遗憾停刊。本文阐释该报在翻译方面的先进性,同时也分析其历史局限性。  《文学翻译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