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都出自名家之手,与情文并茂的文字紧密配合,具有立体直观性和生动形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充分发掘插图的实用价值,从而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可是,一些教师往往对插图重视不够,没有做到图文相顾、相得益彰,或轻描淡写,或一翻而过,或让学生略之一瞥,插图变成了课文的多余,这是极其错误的。我认为插图可以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插图的实用价值,从而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文中介绍了一些具体方法。
关键词:插图 语文 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都出自名家之手,与情文并茂的文字紧密配合,具有立体直观性和生动形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充分发掘插图的实用价值,从而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可是,一些教师往往对插图重视不够,没有做到图文相顾、相得益彰,或轻描淡写,或一翻而过,或让学生略之一瞥,插图变成了课文的多余,这是极其错误的。
一、利用插图,激发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众多语文教师探索的热点。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很好的起点。插图的画面生动活泼、直观形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鲁迅的《故乡》中插图是是鲁迅和闰土二十年后见面的情形,反映了鲁迅同情悲哀之情,闰土的悲苦卑怯集于一身,水生的胆小怕见生人……学生除了读到这些信息外,又提出了闰土的破毡帽哪儿去了、留着大背头的发型不合适等质疑。
二、利用插图,了解时代背景。如古诗《观沧海》配有这样一幅插图:曹操跨战马傲立于碣石之巅,极目远眺,苍茫大海尽收眼底,四海之内唯我独尊。带着这种画面信息,联系时代背景,我做了这样的点拨:公元207年,曹操歼灭了袁绍实现了北方统一,踌躇满志,急于挥师南下完成统一大业。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曹操激情满怀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三、利用插图,预习课文。如散文诗《海燕》一文,让学生除了看课本中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飞翔的插图外,还要求课外通过其他媒体收集图片,充实资料,帮助对海燕形象的理解。
四、利用插图,导入课文设计。如讲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鉴于本地学生难以亲眼见到紫藤萝,就首先让学生观察彩色插图中的紫藤萝,先整体观察花瀑,再细看花穗、花朵,直观地了解了紫藤萝的特点。紧接着发问:“紫藤萝是怎样一种花?”让学生谈感受。在学生对紫藤萝花有了初步印象后,再顺理成章地朗读课文,这比朗读课文后再看插图效果好得多。
五、利用插图,阅读教学。如《背影》一文插图是“望父买橘”过程中父亲爬上月台的情形,这是文章的精彩片段,重点是细节描写。教学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画出重点动词揣摩,在品味父亲“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微倾”、“努力”这一细节时,参照插图就更能真切地感受父亲爬月台之艰难、爱子之情之切。
六、利用插图,自主探究。《孔乙己》一文中有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插图,图中的孔乙己不是身材高大,而是面对着柜台坐在门槛外的地上,脸黑而瘦,须发蓬乱,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蒲包用草身挂在肩上,手抓着地面,满手是泥,可以看出他是用手走来的。柜台粉板上赫然写着:“孔乙己欠十九个钱”的字样。掌柜从柜台里伸出头来,满脸不高兴地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我让学生仔先观察,然后思考:1.孔乙己这次喝酒和以前有什么不同?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2.孔乙己在这种境况下还到酒店喝酒,说明了他性格中的什么劣根性?3.面对眼下的孔乙己,掌柜幻想着他的十九个钱,揭示了这一人物的什么性格?学生思考后纷纷回答:由身材高大变成了盘腿坐着,由青白脸色变成了黑而瘦,由长衫变成了破夹袄,这些变化说明了孔乙己生活每况愈下,已到了悲惨的境况,却依然好吃懒做;而掌柜对处于绝境的孔乙己毫无同情之心,只管要钱,自私冷酷,可见当时人们的麻木、世态的炎凉。这样利用插图,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小说主题,更准确地描写了孔乙己这一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的典型形象。
七、利用插图,练习写作。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借助插图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又可进行作文训练。如在讲授完科幻小说《喂——出来》一文后,参照插图,我让学生进一步想像,就当今世界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搜集材料,再联系身边生活,如今年的沙尘暴持续时间之长是极为罕见的,学生们历历在目,让他们写出以“环境”为话题的作文。
八、利用插图,学会审美。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例如《岳阳楼记》中的插图,在岳阳楼上,范仲淹面对滔滔江水,迎风挺立,却浓眉紧锁,我问学生这是为何,学生讨论后回答:表现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体现了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抱负,而这正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所在。通过画面,学生可以更真切地感受范仲淹伟大的人格力量,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
关键词:插图 语文 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都出自名家之手,与情文并茂的文字紧密配合,具有立体直观性和生动形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充分发掘插图的实用价值,从而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可是,一些教师往往对插图重视不够,没有做到图文相顾、相得益彰,或轻描淡写,或一翻而过,或让学生略之一瞥,插图变成了课文的多余,这是极其错误的。
一、利用插图,激发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众多语文教师探索的热点。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很好的起点。插图的画面生动活泼、直观形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鲁迅的《故乡》中插图是是鲁迅和闰土二十年后见面的情形,反映了鲁迅同情悲哀之情,闰土的悲苦卑怯集于一身,水生的胆小怕见生人……学生除了读到这些信息外,又提出了闰土的破毡帽哪儿去了、留着大背头的发型不合适等质疑。
二、利用插图,了解时代背景。如古诗《观沧海》配有这样一幅插图:曹操跨战马傲立于碣石之巅,极目远眺,苍茫大海尽收眼底,四海之内唯我独尊。带着这种画面信息,联系时代背景,我做了这样的点拨:公元207年,曹操歼灭了袁绍实现了北方统一,踌躇满志,急于挥师南下完成统一大业。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曹操激情满怀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三、利用插图,预习课文。如散文诗《海燕》一文,让学生除了看课本中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飞翔的插图外,还要求课外通过其他媒体收集图片,充实资料,帮助对海燕形象的理解。
四、利用插图,导入课文设计。如讲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鉴于本地学生难以亲眼见到紫藤萝,就首先让学生观察彩色插图中的紫藤萝,先整体观察花瀑,再细看花穗、花朵,直观地了解了紫藤萝的特点。紧接着发问:“紫藤萝是怎样一种花?”让学生谈感受。在学生对紫藤萝花有了初步印象后,再顺理成章地朗读课文,这比朗读课文后再看插图效果好得多。
五、利用插图,阅读教学。如《背影》一文插图是“望父买橘”过程中父亲爬上月台的情形,这是文章的精彩片段,重点是细节描写。教学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画出重点动词揣摩,在品味父亲“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微倾”、“努力”这一细节时,参照插图就更能真切地感受父亲爬月台之艰难、爱子之情之切。
六、利用插图,自主探究。《孔乙己》一文中有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插图,图中的孔乙己不是身材高大,而是面对着柜台坐在门槛外的地上,脸黑而瘦,须发蓬乱,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蒲包用草身挂在肩上,手抓着地面,满手是泥,可以看出他是用手走来的。柜台粉板上赫然写着:“孔乙己欠十九个钱”的字样。掌柜从柜台里伸出头来,满脸不高兴地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我让学生仔先观察,然后思考:1.孔乙己这次喝酒和以前有什么不同?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2.孔乙己在这种境况下还到酒店喝酒,说明了他性格中的什么劣根性?3.面对眼下的孔乙己,掌柜幻想着他的十九个钱,揭示了这一人物的什么性格?学生思考后纷纷回答:由身材高大变成了盘腿坐着,由青白脸色变成了黑而瘦,由长衫变成了破夹袄,这些变化说明了孔乙己生活每况愈下,已到了悲惨的境况,却依然好吃懒做;而掌柜对处于绝境的孔乙己毫无同情之心,只管要钱,自私冷酷,可见当时人们的麻木、世态的炎凉。这样利用插图,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小说主题,更准确地描写了孔乙己这一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的典型形象。
七、利用插图,练习写作。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借助插图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又可进行作文训练。如在讲授完科幻小说《喂——出来》一文后,参照插图,我让学生进一步想像,就当今世界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搜集材料,再联系身边生活,如今年的沙尘暴持续时间之长是极为罕见的,学生们历历在目,让他们写出以“环境”为话题的作文。
八、利用插图,学会审美。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例如《岳阳楼记》中的插图,在岳阳楼上,范仲淹面对滔滔江水,迎风挺立,却浓眉紧锁,我问学生这是为何,学生讨论后回答:表现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体现了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抱负,而这正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所在。通过画面,学生可以更真切地感受范仲淹伟大的人格力量,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