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倾向

来源 :教书育人·大学频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bao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事业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和变化: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数社会特权阶层和智力精英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大众的、社会的和国家的事业。高等教育与个人、家庭、民族、种族、群体的利益,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高等教育在基本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与功能,教育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了突出的实用性倾向。实用性倾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共性。
  
  一、实用性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政治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始终占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主张认为:人们探索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个人、家庭、集体、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要解决当今复杂的社会问题,有赖于高等院校所创造的知识和所培养的人才,高等教育被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工具。这种实用性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是“对付人类世界范围的危机的至关重要的手段”。美国认为:“教育是本国未来国力的主要基础”,“教育比建立最好的工业体系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更为重要”。“它是满意的生活、开明和文明的社会,强大的经济和安全的国家的基础”。“教育应放在本国议事日程最首要的位置”。德国放弃了“文化国家观”的基础理念,普遍认为:现代社会已进入教育社会,而在教育社会,教育对国家则具有命运攸关的意义。教育的危机意味着经济的危机,经济的危机必然导致国家和社会的危机。“我们之所以需要教育,首先是为了巩固我们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法国在1982年就呼吁:“高等学校的教育与研究应更加广泛地面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现实,帮助摆脱危机,振兴法国”。
  第二,高等教育平等的主张。西方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都提出了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主张、目标和法规,并制定有关法律,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青年,少数民族子弟、妇女接受高等教育,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陆续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它一方面表现为学校数量增多,学生入学比例高;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高等教育种类、层次、形式多样化,高校教育的内容从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转向为学生提供实用的、能为产业界利用的专门的技术知识。
  第三,人力资本论。高等教育曾长期被认为是一种“消费”,一种“奢侈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经济增长日益成为各国追求的主要目标,人们在研究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时,充分地认识到了教育的经济价值。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他认为: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两种资本的投资,都对经济起生产性的作用,都会使国民收入增加,其中人力资本的投资会产生更大的收益,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人力投资是最好的投资。西方主要经济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注重经济对教育的需求,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改善和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第四,知识产业论,产校结合论和市场本位论。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知识产业论,认为在美国存在一个知识产业集团,即那些主要从事生产知识和接收,处理和传播知识及其工具的组织,而教育又是其中最大的集团,作为创造新知识,传播知识和服务社会的高等学校,是社会和知识产业的核心部分。同期的法国、日本则更强调大学和产业的结合,改变大学“纯学术殿堂”的传统,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政策和计划。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重视高等学校与市场的关系,注意按照市场需要培养学生和进行科学研究。
  可以看出,西方主要经济发达国家,战后在高等教育指导思想方面普遍重视实用,注重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实用性的高等教育目的与功能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西方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即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和为国家服务的人才。这两种教育目的观长期对立,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主导地位。战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更多强化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的功能,科研和教育教学目的中更多地体现了政府的指导思想,更多地主张严格的专业教育,专业设置依据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西方主要经济发达国家注重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如社会批判,促进机会均等,推进社会民主的同时,更加注重满足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经济、就业市场的需要,强调面向实际,高等学校的科研受到相当的重视。高等教育为经济服务是高等教育政策观念中的核心问题,有人称之为纯粹的实用主义。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培养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近几十年来,高等学校中学科日益分化,教授们的研究领域也愈分愈细,课程日益专门化,这不但不利学生的培养,也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相符合,因此注重知识广度和跨学科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基本原则。
  
  三、实用性的高等教育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和调整,以使高等教育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及国际竞争的需要。如法国在1989年的“四年地区发展合约中”,允许当地政府和企业参与大学的决策;在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出于保护科技领先和高等教育公平等方面地考虑,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同时,开始通过财政手段对大学实施控制;在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把追求效率作为政府拨款的优先考虑目标。世界各国都基于实用性而调整原有的管理体制。
  
  四、实用性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经济发达国家,普遍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看作是迎接未来挑战的关键性和战略性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已经认识到:(1)国际竞争已经从主要是军事对峙转向经济,包括技术、知识、人才的竞争,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和欧洲共同市场,世界可能走向多极化,可能会更加不稳定;(2)以前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国际性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贫困问题、发展问题、种族问题、妇女问题、和平问题等;(3)知识的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知识的传输越来越不受国界的限制,现代社会已变得越来越依靠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成为极为珍贵的商品;(4)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才能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获得成功。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发展,他们在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课程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交流、国际研究和外语培训等方面采取了许多促进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人也开始意识到积极参加国际竞争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想首先是与德国的经济利益相联系。德国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以出口工业产品为其生存基础的国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大,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德国保持其国际经济地位与其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选择,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越来越服从经济利益的要求,从单纯的文化交流转变为强调科研,强调援助与合作相结合。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已跻身为世界最发达国家的行列,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其大国意识也在不断增长,把“国际国家”作为发展目标,与此同时,日本和其他国家的磨擦和紧张局势也日常出现,日本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旨在培养在国际社会中被依赖和被尊重的日本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国际化,一方面是国际竞争合作空前发展的选择,同时也是各国实用性倾向的选择。
  
  五、高等教育实用性倾向对我国的启示
  
  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用性倾向也较为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强调高等教育要同生产实际相结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近年来高等学校布局调整,高校扩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专业调整,学科调整等等,都强调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有明显的实用性倾向。
  高等教育实用性倾向虽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培养人才的片面性和产生高等教育短视行为。但是,它具有其客观性,特别是它直接为国家、为经济、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启示:
  在培养人才方面,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多种层次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发展科学方面,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要多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服务社会方面,高等教育要在由生产到生活遍及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科技、卫生、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开展教育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要完成这些职能,必须根据市场社会的需要,改革管理体制,设定教育目标,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性和职业实用性。
其他文献
模糊数型多属性决策问题既是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极为常见的决策问题,也是决策科学领域里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己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决策过程中,以模糊数形式表达偏好信息
在能源和环保问题日渐突出的当今社会,使得混合动力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成为汽车产业科技创新热点。由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不成熟,所以兼顾传统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优点的混合
如今,现代制造企业正面临着制造环境严峻,制造系统多变和制造过程复杂等多方面的问题,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加之用户对产品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产品不断趋
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我国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成人高教本专科招生数130万,招生比1999年增加16%。从学历教育来看,成人高教已接近或相当于普通高教的数量。20年来,我国共建成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1107所,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高校有860多所,先后为国家培养本
以政府贴息为特色的国家贷款,使数十万的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年大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爱护,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保障,有利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然而,作为一项解决贫困生就学难,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政策,国家助学贷款在发放过程中进展并不理想,遇到许多困难,实际效果与政策预期相差甚远。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突破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瓶颈的对策建议。    一、国
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否得到全面提高,有赖于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教学管理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者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和执行者,直接面对学校的具体教学事务及广大师生,教学管理者的言行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形象,因此,一个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高低与教学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关系极大。    一、 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