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年新一轮通货膨胀,货币供给量过度是主要原因。成本上升、自然灾害、市场投机等因素进一步推动通货膨胀的发展。国家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通货膨胀,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利率
2011年以来,我国出现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第一季度的CPI同比增长5.1%,比2010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第二、三、四季度的CPI各是5.7%、6.3%和4.6%。直到下半年有所回落。这表明我国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是控制通胀,加强通胀预期的引导和管理。以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货币供给量为工具进行宏观调控。
一、2011年以来通货膨胀的成因
2011年以来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成本推动,还包括短期的自然灾害、市场投机等,这增加了央行调控通货膨胀的难度,对于选择数量型或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还对两种政策工具均衡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不当,货币政策就会很难达到调控通胀的预期效果。
(一)货币供应量过度
货币供应量M1、M2持续增长,2013年第一季度M2总量达到103.6万亿,货币供应量扩张增加了人们的购买力,推动了物价上涨。加上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利率、信贷放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推动了物价持续上涨。
(二)国内自然灾害和市场投机的影响
2011年以来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食品价格的上涨,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下降,供需矛盾加剧,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加上在流通环节的投机炒作和流通费用的增加,推动了通货膨胀。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开始出现老龄化现象,所以以前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趋势有所回落。近几年,全国各地劳动力价格普遍上涨。由于劳动力价格的较快上涨也推动了物价的上涨。
二、2011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性与效果
2011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结合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同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与宏观政策结合起来,进一步把握好流动性总闸门。控制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央行引导金融机构把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三农等领域,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汇率机制的改革。
2011年,各季度CPI同比上涨分别为5.1%、5.7%、6.3%和4.6%。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长趋势有所稳定和实施的货币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出来,CPI同比上涨5.4%,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再加上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整体有所回落,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有所减小。进入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3.6%,增速有所回落,比上年低6.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47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也是有所回落,比上年低4.1个百分点,总之,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调,这一年整个社会的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债券融资数量明显增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总体提高,年末非金融企业和其他部门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1%,比年初上升1.82个百分点。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2011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价格以及数量工具进行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优化货币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资源的配置,加大货币存量资产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社会融资规模的平稳增长。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
2012年,各季度的CPI同比涨幅分别为3.8%、2.9%、1.9%和2.1%。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低于上年,涨幅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12月份有所回升。总体来说,国内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以及货币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出来,最终物价涨幅得到有效的控制。2012年年末,M2余额为9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8%。12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8.2万亿元,同比增长15.0%。货币信贷增长速度符合预期目标。这一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融资增长速度较快,社会融资的结构更趋于多元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年末,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8%,比年初下降1.23个百分点,利率下降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贷款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
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外汇流入增多以及货币信贷增多的情况进行了预调微调。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来促进贷款平稳的增长。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拓宽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范围,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功能,促进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三、结论
近几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缓和了通货膨胀的发展,控制了物价的不断上涨。但是控制通胀仍然是央行的重要目标,央行仍然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供给。同时国家应该严格控制哄抬物价的不法行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稳定民心。
参考文献
[1]潘永昕,陈昊,罗盼盼.我国通胀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效应[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金成晓,马丽娟.最优货币政策规则、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6).
[3]陈亚雯.中国实践中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04).
[4]许云,陈炳才.应对通货膨胀实行从紧货币政策[J].经济学动态,2011(05).
[5]唐君.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货币政策分析[J].经济视角,2011(04).
作者简介:朴丽娜(1988-),女,汉族,黑龙江省木兰县人,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编辑:刘婷婷)
【关键词】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利率
2011年以来,我国出现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第一季度的CPI同比增长5.1%,比2010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第二、三、四季度的CPI各是5.7%、6.3%和4.6%。直到下半年有所回落。这表明我国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是控制通胀,加强通胀预期的引导和管理。以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货币供给量为工具进行宏观调控。
一、2011年以来通货膨胀的成因
2011年以来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成本推动,还包括短期的自然灾害、市场投机等,这增加了央行调控通货膨胀的难度,对于选择数量型或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还对两种政策工具均衡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不当,货币政策就会很难达到调控通胀的预期效果。
(一)货币供应量过度
货币供应量M1、M2持续增长,2013年第一季度M2总量达到103.6万亿,货币供应量扩张增加了人们的购买力,推动了物价上涨。加上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利率、信贷放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推动了物价持续上涨。
(二)国内自然灾害和市场投机的影响
2011年以来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食品价格的上涨,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下降,供需矛盾加剧,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加上在流通环节的投机炒作和流通费用的增加,推动了通货膨胀。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开始出现老龄化现象,所以以前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趋势有所回落。近几年,全国各地劳动力价格普遍上涨。由于劳动力价格的较快上涨也推动了物价的上涨。
二、2011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性与效果
2011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结合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同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与宏观政策结合起来,进一步把握好流动性总闸门。控制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央行引导金融机构把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三农等领域,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汇率机制的改革。
2011年,各季度CPI同比上涨分别为5.1%、5.7%、6.3%和4.6%。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长趋势有所稳定和实施的货币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出来,CPI同比上涨5.4%,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再加上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整体有所回落,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有所减小。进入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3.6%,增速有所回落,比上年低6.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47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也是有所回落,比上年低4.1个百分点,总之,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调,这一年整个社会的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债券融资数量明显增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总体提高,年末非金融企业和其他部门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1%,比年初上升1.82个百分点。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2011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价格以及数量工具进行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优化货币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资源的配置,加大货币存量资产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社会融资规模的平稳增长。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
2012年,各季度的CPI同比涨幅分别为3.8%、2.9%、1.9%和2.1%。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低于上年,涨幅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12月份有所回升。总体来说,国内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以及货币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出来,最终物价涨幅得到有效的控制。2012年年末,M2余额为9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8%。12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8.2万亿元,同比增长15.0%。货币信贷增长速度符合预期目标。这一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融资增长速度较快,社会融资的结构更趋于多元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年末,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8%,比年初下降1.23个百分点,利率下降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贷款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
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外汇流入增多以及货币信贷增多的情况进行了预调微调。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来促进贷款平稳的增长。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拓宽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范围,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功能,促进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三、结论
近几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缓和了通货膨胀的发展,控制了物价的不断上涨。但是控制通胀仍然是央行的重要目标,央行仍然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供给。同时国家应该严格控制哄抬物价的不法行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稳定民心。
参考文献
[1]潘永昕,陈昊,罗盼盼.我国通胀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效应[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金成晓,马丽娟.最优货币政策规则、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6).
[3]陈亚雯.中国实践中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04).
[4]许云,陈炳才.应对通货膨胀实行从紧货币政策[J].经济学动态,2011(05).
[5]唐君.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货币政策分析[J].经济视角,2011(04).
作者简介:朴丽娜(1988-),女,汉族,黑龙江省木兰县人,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