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观下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

来源 :党史博采·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w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着马克思丰富的世界历史观思想。历史与时间是世界历史观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其人文主义的世界历史观理论。全球化是世界历史观的当代表现,也是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路径之一。
  [关键词]世界历史观;全球化;《共产党宣言》
  [作者简介]宋丽青(1994-),女,汉族,浙江海宁人,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11-0011-02
  一、历史与时间
  (一)时间维度下历史的存在方式
  “历史”作为一般概念,其基本意义即为“过去”。时间在最一般意义上可以统一地表达为生成、变化,过去、现在、将来乃时间自身的“三位一体”。三维时间实质上乃是以自身为标尺、为生活实践的需要而标示时间的结果。单纯个体是不足以言历史的,历史本质上属于人类的存在,是“我们”的过去。历史乃时间中的历事。
  “现在”正是“过去”的“将来”。在时间为之流变的理解中,“将来”是至关重要的维度,正是在将来中时间显现出其内在之“可能性”的意蕴。在可能性维度上叠加人的维度,历史进而显示出自由这一规定性。人不单是拥有历史,而是本身就是历史性的。①
  (二)世界历史观就是宇宙观
  第一,同一空间、不同时间,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例如从封建社会看资本主义社会,那么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发达的、先进的。“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相对于漫长的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②
  第二,同一时间、不同空间,观察事物变化的规律,例如在当今世界视野中,观察分析东西方问题,即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那么人们对于两个国家与两种制度的现状和前景,有着不同的观点。
  第三,不同空间、不同时间,观察事物变化的规律,资本主义尽管在现在仍以各种形式排斥、抵抗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在现阶段也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优越性,但是从长远来看,“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③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
  (一)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
  黑格尔认为,“日耳曼精神是现代世界的精神,日耳曼民族注定是基督教原则的负担者……基督教世界是一个完成的世界……(根据基督教世界)将现代世界划分为各个历史时期”,“自由”意志的逐渐展开是从东方开始的,希腊是历史的青年时代,罗马是历史的成年时代,日耳曼世界中“世俗性”意识到它的真实的道德价值,和“合理地自由”告成的时期,即黑格尔认为的“精神”开始意识到它的“自由”的時期,也即是从宗教改革到其所处的时期就是现代。“各日耳曼民族在基督教的影响下,首先取得了这个意识,知道人类之为人类史自由的”,而“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一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他认为实现世界历史的手段是国家中的道德自由,具体体现为“自由的观念”和为“利己的企图”体现的“热情”。④
  (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首次对“世界历史”进行阐述,他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个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从生产力、分工、交往的角度分析世界历史的形成。而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克思从五大方面构建了世界历史的图景:生产力、资本、上层建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这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另外从《宣言》本身的传播广度影响之大来讲,《宣言》无疑是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代表作。
  三、世界历史观的当代表现就是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概念界定
  本文认同沈为英对“全球化”概念的理解:“全球化指的是人类活动逐渐突破民族、国家、地区的地域限制以及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障碍,在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密切联系与交往融合,使世界日益联结成有机统一整体的客观历史发展过程和趋势。”
  (二)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特定阶段
  “全球化”这一词语自20世纪80、90年代真正提出以来,人们对全球化关注的不断升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世界各国已深入全球化的背景下,它们在思考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时,都无法直接绕开或忽视这一现实,无法脱离与他国的联系而孤立地谋求生存和发展。
  当代全球化应当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换言之,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转向在当代主要表现为走向全球化的过程。在《宣言》中,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全球化”的概念,但是其对全球化的过程做了具体论述。这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然后从经济全球化延展到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展现。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由此产生的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马克思鲜明的展示了资本主义时代,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
  (三)世界是全球化在空间范围内经济流动的容器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表达了空间是蕴含着社会关系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资本空间扩张导致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货币流通、消费和服务等经济活动已经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界限,封闭、独立的经济运行模式被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加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四)历史呈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交织及超越
  《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用公開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资产阶级)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资本主义的社会中,服务于少数人的特殊的利己主义掩盖了真实的普遍性历史,那是一种人性中所固有的私向化追求、自由意志、利己主义、贪婪和冷酷歪曲了理想的普遍的“善”的倾向。
  四、全球化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路径
  (一)全球化为“两个必然”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危机全球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上升阶段所具有的历史进步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资产阶级社会进一步发展后的历史局限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深刻体现。他们在肯定资产阶级历史作用之后接着说:“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二)全球化为“无产阶级”的联合提供空间和路径
  马克思认为,交通工具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得以利用时间消灭空间,为资本的地理扩张提供了便利,但是航海业和铁路的发展在服务于资本的同时,也为无产阶级在不同地域上的联合奠定了基础。“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工人越来越扩大的联合”,“这种联合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这种交通工具把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起来”。“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而在数字全球化的今天,互联网的神奇速度和辐射范围,只需要几秒的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呼吁无产阶级借助于交通运输技术进步的契机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消灭资本积累的基础,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
  (三)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暂时性
  必须强调的是,“两个必然”中包含着“两个绝不会”。《宣言》在揭示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不可避免的世界历史趋势的同时,也在另一篇文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给出了为何资本主义仍“欣欣向荣”,没有灭亡的原因:“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只有不断扩大市场的范围,使资本具有空间扩张,不断形成世界市场,才能使资本主义存续下去。资本的本性就是限制地攫取最大利润,资产阶级奔走世界攫取利润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即世界总有被开拓完的一天,当没有市场时,那就是资本主义灭亡之日。
  [注释]
  ①周建漳.历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0-75.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2.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0.
  ④黑格尔.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89.
其他文献
王金河,男,1967年11月生人,河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队长、党委副书记,正高级工程师。投身地质工作二十九年来,他始终从严要求、以身作则,扎扎实实、任劳任怨,为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一、注重学习固根基,增强政治业务水平  1986年9月,中学毕业的王金河队长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长春地质学校钻探工程专业,自此,学习便贯穿于他工作、生活的始终。  上学期间,他刻苦学习钻探技术,为走入工作储备能
期刊
[摘要]沂蒙精神是山东党政军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共同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突出表现为山东人民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踊跃参军支前的奉献精神,本质是山东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可、拥护、支持和追随。从政党认同的视角考察,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利益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分别构成了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  [关键词]沂蒙精神;政党认同;利益認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  [作者简介]孟庆银(1
期刊
[摘要]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对企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党建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党员作为党建工作的主体,在提升党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在全面从严治党下,加强党员管理至关重要。本文从某国有银行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从严治党下某国有银行加强党员管理的途径,并就今后加强党员管理提出几点设想。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党员管理;新思路  [作者简介]安晶(19
期刊
[摘要]在新形势下,西柏坡纪念馆立足于中宣部组织建设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从学深悟透、学以致用、全员参与三方面入手,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创新,努力将“学习强国”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使其成为助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的“倍增器”和“动力源”。  [关键词]“学习强国”;红色景区;发展  [作者简介]王军参(1972-),西柏坡纪念馆,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西柏坡精神研究、红色文化宣传、职工的
期刊
[摘要]善于把握时代特征、历史方位与形势要求来开展党的建设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作出的回应。为了更准确的认识本次主题教育的目的、内涵与要求,本文主要从主题教育开展的时代背景特点、实践要求的特点和实施路径的方法三个方面对新时代主题教育的侧重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时代之问
期刊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丁颖班党支部为例,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引导、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及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务规范化建设等方面探索了“四位一体”的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体系路径,以期对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  [作者简介]徐聪聪(19
期刊
[摘要]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直属检修试验中心以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为目标,坚持科学统筹、整合带动、按需而为的原则,构建党建工作“五精一引领”的发展驱动型管理模型,努力构建“管理精益、成效精准、队伍精干、载体精优、能力精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将修试中心党组织打造成“红色引擎”,驱动修试中心在改革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电力科研企业;党建;管理模型  [作者简介]周全(1984-),男,汉族,湖南湘
期刊
[摘要]陈能宽,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人们熟悉的是他是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人们陌生的是他隐姓埋名数十载,埋头大漠深谷的峥嵘岁月里的每个日日夜夜,一个湘西男儿怀着对国家的赤子深情走完了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鞠躬尽瘁的一生。作为“两弹一星”功勋陈能宽院士的家乡人,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将前辈的伟大精神传播好、传承好,发扬好。  [关键词]许身为国;“两弹一星”;陈能宽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基层党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目的在于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三化”问题。学生党支部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组织力,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但支部建设仍然存在政治功能不突出、组织活动形式不新颖等短板。因此必须要围绕着强化组织力和政治功能为重点,创新支部组织活动形式,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实施“头雁”工程,对支部制度落
期刊
[摘要]文章结合实际调研情况,从服务功能、组织体系、骨干队伍、服务载体、服务格局、满意度测评六个维度分析了西藏理工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现状,指出当前西藏理工高校师生对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成效总体是满意的,但仍然存在一定提升的空间。今后可从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载体、构建服务格局四个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现状;创新  [作者简介]李文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