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经》中“水”的意象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y_97150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上善若水”是老子处世哲学之理想,老子认为水是天地之间最有善德的事物。老子以水的品德要求人们都要像水一样,处下不争,这些对今天我们的道德修养和立身处世仍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水;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就是“爱智慧”,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老子和庄子深深地体现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和“大聪明”。然而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也一直被奉为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在我国的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蕴涵着丰富的哲学观,对人们的思想进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上善若水”——老子处世哲学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的人格,他认为水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水之德相契合的。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像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道教之“道”。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者——“不争”之品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是谓“不争”;水,“处众人之所恶”(即处下)而不争名,是谓“不争”。世人往往以为“不争”者,必无能。其实不然。对此,老子同样以水为例,论证了水的力量之强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克坚强东西(的力量)没有(什么事物)能够胜过它。
  而后老子对“上善若水”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列举了水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在老子看来,人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安于谦下、甘于处后(居善地);心境应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品格应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生命(与善仁);说话应像水一样汛期而至、准确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持平正衡;做事应像水一样调剂融和;善于把握机会,做到如水一样应时而动,应时而止。只有这样,才能“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从水的品格娓娓道来,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这无疑对我们的立身处世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用。
  二、“柔弱胜刚强”
  在老子的眼中,水无为而无不为,无形而无不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或许是最完美的事物了。重柔弱而轻刚强是老子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柔弱正是水最显著的特征,在老子的哲学中,水意象体现出的是柔弱的品格。“柔”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水集“柔”于一身,突出体现了老子贵柔的思想。水,至柔也,金,至刚也;水能穴之,金有损而水无损,是攻刚强者,莫之能胜于柔弱也。普天之下没有哪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柔弱”既是水的法则,又是力的象征。柔是水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在老子看来,“柔弱”绝对不是懦弱和软弱,而是柔韧,是似弱实强,柔弱胜刚强。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里老子所谓的“柔弱”,并不是通常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是其中包含有无比坚韧不拔的力量。“柔”体现在人性上便是一种韧性,只有具备韧性的人,才能屈能伸、游刃有余,人生退一步,则海阔天空。正是柔韧才表现了人格中的真正力量,处弱却包含着无穷的动力,有如弓箭,其弓柔性越强,其箭才能射出越远。所以老子所说的“弱”并不是软弱或懦弱,而是柔韧,是坚韧不拔、持续不断的深层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具有种种美德。水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世间万事万物,无水便不能生长。上天则为雨雪,落地滋润万物而不居功,又能自居卑下之地,泽及蝼蚁而不求回报。它自然而然、默默无闻,从不自矜、不自夸,不需要人和万物的感恩戴德,这也正应了老子“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之天道的品格。老子认为,水的存在只是为万物造福而来,以其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及万物,甘于处于卑下的地位,始终如一地永远付出,从来也不与万物争夺任何利益,最高尚的品德就犹如最平凡的流水。
  老子用水来比喻“不争”之理想人格和处世原则。所谓“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老子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来教育人们要效仿水的不争精神,做到“为而不争”。这种“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他仍要求人们去“为”,而是所“为”要像水一样能“利万物”,但所得的成果,却不据为己有,更不居功自夸。因此,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就会“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功成名遂身退,天下道”。以无为之心去做事,在大功告成之后,就功成身退,不想去占有这个荣誉,没有私心,反而成就伟大。
  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是天地之间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争,养育万物,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被万物;水行天道,顺自然,处卑下地位而不亢,始终如一而勇往直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老子以水的品德要求人们都要像水一样,处下不争,用自己的全部身心默默地为万物众生服务,毫无私欲可言,从不求取回报,竞争得失。无疑,这些对今天我们的道德修养和立身处世仍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张冬生,张晓涪.周易老子现代解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3]黄承贵,何应敏.水: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J].江西社会科学,2003(05)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以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TDI为原料制得端异氰酸酯基聚氨酯预聚体,再与环氧树脂E-51反应制得HTPB—TDI-EP部分互穿网络。通过红外光谱、接触角、动态力学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对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私人投资项目以及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承包商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人们对工程效益开始重视起来。由于施工阶段主要是通过人力、物力、财力完成的,因此在施工过程当中也会出现一些例如造价方面的问题,通过对造价的控制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控制造价问题的措施。  施工过程当中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可以有效防止投资限额过大,对于管理建设工程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工程造价进行控制,能够使施工
摘要:  目前现有的艺术形式的创新面貌均是通过观念的改变而取得成功的,而创新素描教育的本质在于素描教育观念的转变。情感观念是素描创新当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素描快速发展的生命力。对时间和空间敏感的学生会因为他们的变化而产生无尽的遐想,启发每个同学的素描延展性思维。多形式研究和情感观念的表达是对素描各个形式要素的组合优化过程,超越了传统的表象形式的表达束缚。  关键词:素描;创新;情感;观念  育观
在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是户外空间环境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它不仅是连接人与环境的重要文化要素,也能展现不同城市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通过以郑州城市公园中的公共设施为研究
患者王××,男,40岁,已婚,小学文化,江苏沐阳人,2004年8月3日投改至某监狱后表现不好,“散漫,不守纪律,个人卫生差”。2005年2月13日患者突然四肢强直、抽搐,约十余分钟后自行
寝室是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幽雅”寝室环境与文明寝室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个人素质拓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反映学校人才综合素质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