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编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案中体现得不够充分甚至不够准确的现象时有发生。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反映了人们对课堂教学有了再认识。本文试从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比较入手,阐述新课程标准下编制教学目标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理论 三维教学目标 目标制定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比较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下称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包括化学基本知识和重要的实验技能,化学与技术,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三项;过程与方法包括知识的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思维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六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学习和探究兴趣,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四项。
教学大纲从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规定了教学目的。指出四方面的教学目的,一是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二是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关心自然和社会的情感;三是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初步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四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分成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
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的、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教学内容为知识和实验技能,参照知识、技能在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程度从低到高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以上比较不难看出教学大纲存在的不足:一是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及其分类比较粗糙,教学大纲所指的知识实际上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主要体现在技能,缺乏策略性知识即方法的认识。二是知识掌握等级虽依据布鲁纳的目标教学理论进行设计,却缺乏方法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等级设计,因此后者在教学执行过程中难以把握。只有比较明确的教学要求而没有提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后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检测方法和标准。
新课标吸取了知识分类方面的理论成果。把知识分成认知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特别是把策略性知识作为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肯定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成为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新导向。新课标保留了知识教学要求的等级分类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显著特点是以行为动词对不同等级的要求进行了描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认知性的最低等级要求中的“说出”,最高等级的“设计”,技能性的最低等级要求中的“模仿”,最高等级的“迁移”,体验性的最低等级要求中的“参与”,最高等级的“建立”,这些都是比较明确并易操作的。
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要获得化学双基而且要学习实验研究方法,把获得化学双基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拓宽了化学教学的内涵。其中,对化学实验的要求明显提高。要求学生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不仅要完成验证性实验操作,还要进行实验探究,掌握一定的实证研究方法、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及实验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新课标还提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要求,强调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关心和判断。
新课标吸取了元认知理论成果。重视学生对学习的反思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可持续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与新大纲比,新课标增加了“过程与方法”一块内容,要求通过化学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
这些目标的提出,反映当代教育理论对化学教学的指导作用,顺应当代世界理科教育的发展潮流,赋予化学教学更多的使命。
二、教学大纲下教学目的编制的回顾
化学教学目的的编制,是化学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一节课及至一节内容的统领。以前,教学目的只关注化学知识的传授,并且没有认识到知识的分级达到目标,编制时常使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如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这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阐述不清,对“掌握”“理解”等用词认识不到位,没有注意到氯气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教育,哪些方法教育,更谈不上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备课时所提出的教学目的。
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开始注意到知识掌握等级的分类,不同知识所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不同的。于是,开始细化本节课的知识,明确这些知识属于哪些等级。比如氯气备课时就应明确氯气的物理性质属于识记等级,即知道“是什么”;氯气的化学性质属于理解等级,即懂得“为什么”。随着对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视,我们又注意到除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外,还应有其他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于是,教学目的开始从仅关注学生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掌握扩展到利用这些性质渗透能力培养。比如,利用氯气化学性质中的强氧化性,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分析问题的能力,迁移到氯气与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的类比能力等。我们也注意到除知识、能力外,我们还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比如,利用氯气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又能作为化学武器使用等性质特点,进行热爱和平、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利用制取氯气的装置进行化学美教育等。
在新大纲下,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编制应该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部分。尽管教师都意识到教学目标编制的重要性和教学目标编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阐述自身存在的缺陷,对学生掌握层次虽提出比较明确的要求却缺少评价显得比较笼统。比如,大纲规定某知识应达到等级是理解,教师不可能观察学生是否“理解”了、“理解”了什么、“理解”了多少以及“理解”到什么程度,而是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动作才能反映出来。
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化学课程的理解、对某一节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教学内涵的研究。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风格,规定了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此,教学目标也成为教师的一块试金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孙建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N].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1):6
[4]陈新峰:新课程理论下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编写[J],教学在线,2005,(11)
【关键词】新课改理论 三维教学目标 目标制定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比较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下称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包括化学基本知识和重要的实验技能,化学与技术,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三项;过程与方法包括知识的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思维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六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学习和探究兴趣,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四项。
教学大纲从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规定了教学目的。指出四方面的教学目的,一是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二是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关心自然和社会的情感;三是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初步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四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分成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
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的、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教学内容为知识和实验技能,参照知识、技能在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程度从低到高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以上比较不难看出教学大纲存在的不足:一是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及其分类比较粗糙,教学大纲所指的知识实际上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主要体现在技能,缺乏策略性知识即方法的认识。二是知识掌握等级虽依据布鲁纳的目标教学理论进行设计,却缺乏方法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等级设计,因此后者在教学执行过程中难以把握。只有比较明确的教学要求而没有提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后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检测方法和标准。
新课标吸取了知识分类方面的理论成果。把知识分成认知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特别是把策略性知识作为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肯定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成为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新导向。新课标保留了知识教学要求的等级分类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显著特点是以行为动词对不同等级的要求进行了描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认知性的最低等级要求中的“说出”,最高等级的“设计”,技能性的最低等级要求中的“模仿”,最高等级的“迁移”,体验性的最低等级要求中的“参与”,最高等级的“建立”,这些都是比较明确并易操作的。
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要获得化学双基而且要学习实验研究方法,把获得化学双基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拓宽了化学教学的内涵。其中,对化学实验的要求明显提高。要求学生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不仅要完成验证性实验操作,还要进行实验探究,掌握一定的实证研究方法、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及实验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新课标还提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要求,强调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关心和判断。
新课标吸取了元认知理论成果。重视学生对学习的反思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可持续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与新大纲比,新课标增加了“过程与方法”一块内容,要求通过化学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
这些目标的提出,反映当代教育理论对化学教学的指导作用,顺应当代世界理科教育的发展潮流,赋予化学教学更多的使命。
二、教学大纲下教学目的编制的回顾
化学教学目的的编制,是化学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一节课及至一节内容的统领。以前,教学目的只关注化学知识的传授,并且没有认识到知识的分级达到目标,编制时常使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如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这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阐述不清,对“掌握”“理解”等用词认识不到位,没有注意到氯气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教育,哪些方法教育,更谈不上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备课时所提出的教学目的。
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开始注意到知识掌握等级的分类,不同知识所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不同的。于是,开始细化本节课的知识,明确这些知识属于哪些等级。比如氯气备课时就应明确氯气的物理性质属于识记等级,即知道“是什么”;氯气的化学性质属于理解等级,即懂得“为什么”。随着对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视,我们又注意到除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外,还应有其他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于是,教学目的开始从仅关注学生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掌握扩展到利用这些性质渗透能力培养。比如,利用氯气化学性质中的强氧化性,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分析问题的能力,迁移到氯气与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的类比能力等。我们也注意到除知识、能力外,我们还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比如,利用氯气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又能作为化学武器使用等性质特点,进行热爱和平、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利用制取氯气的装置进行化学美教育等。
在新大纲下,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编制应该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部分。尽管教师都意识到教学目标编制的重要性和教学目标编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阐述自身存在的缺陷,对学生掌握层次虽提出比较明确的要求却缺少评价显得比较笼统。比如,大纲规定某知识应达到等级是理解,教师不可能观察学生是否“理解”了、“理解”了什么、“理解”了多少以及“理解”到什么程度,而是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动作才能反映出来。
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化学课程的理解、对某一节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教学内涵的研究。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风格,规定了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此,教学目标也成为教师的一块试金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孙建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N].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1):6
[4]陈新峰:新课程理论下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编写[J],教学在线,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