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我国首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它定位于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性,重在目标导向,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战略安排,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现代化全局出发,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描绘教育发展图景,系统勾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为深入了解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本刊对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进行了专访。在访谈中,褚宏启校长指出,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现代性的增长和现代精神的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人的主体性;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加强人的现代化,且在21世纪的今天,创新与合作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两大素养。最后,褚宏启校长强调了基础教育现代化的7个关键要点,包括教育目标、教育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教育管理、教育队伍。
一、教育现代化的本质:
现代性即现代精神的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褚校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刊的专访。首先,请谈一谈教育现代化的本质?
褚宏启:一说现代化,大家可能会联想到现代化的学校,想到盖高楼、买设备、建操场等硬件设施建设。但是我认为,现代化最本质的东西不是硬件而是软件,比如,教师的素质可能比高楼更重要。从字面上看,教育现代化就是转变成现代教育,而这里的现代教育就涉及现代性的问题。实际上,现代化指的是与教育形态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而现代性就是指现代精神——现代教育的一些典型特征,如人道性等。现在,我们很多大学里都建有大楼,但是没有大师;我们有很多所谓的“超级中学”,学校升学率特别高,但校园管理嚴格死板,要求师生加班加点、强调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身心发展出现问题,这一做法就不具备人道性。此外,现代精神还包括民主性、理性化等方面。
现代性就是现代精神,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现代性的增长或者现代精神的发展,离开了现代精神,离开了现代性,现代化就成为没有实质的空壳,没有内容的形式,没有灵魂的过程。部分地区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缺乏理性的设计和公共资源的投入,无视利益相关者的表达与倾听,侵犯普通人群的自由和尊严,也就自然看不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主动发展状况的改进,它们一味地追求分数,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绝非现代化。
当然,教育现代化并不只是政府的事情,它和每位教师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个现代精神怎么体现?现代精神是里子,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是面子,里子要通过面子表现出来,两者之间有内在联系。
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人的主体性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
褚宏启:教育只是手段,教育现代化是不是现代的,不能通过其自身来说明。也就是说,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服务于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教育是否现代化,关键看能不能培养出现代人,能不能建设现代国家。如果人才培养的目标都很传统,这种教育就不是现代教育,也不是教育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有两个阶段,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是第一个阶段,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就进行了现代化。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人们进入了信息社会,第二个阶段的现代化由此展开。简单而言,教育现代化也有两个主要阶段,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该阶段教育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
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教育要为国家现代化作贡献,要做到如此,需要通过什么来实现?我们国家的建设目标是建成一个现代化强国,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如果要建成这样的强国,我们的教育该有何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与教育有内在联系。
促进国家现代化要通过培养人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人的主体性——把传统人变成现代人,也就是说,把人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知识结构、行为方式等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促进人的现代化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应如何加强人的现代化?
褚宏启:我们现在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就要有强大的基础——强大的国家必须靠强大的人来建设。首先要有“强人”,而有“强人”就需要我们的强教,强大的教育培养强大的人民,然后建设强大的国家,这是一个内在的逻辑。
首先,我们要培养适应工业社会的现代人。中国是现代化的后来者,从1840年才开始。我国第一个阶段的现代化并没有彻底完成,比如第一阶段的现代化,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大家知道我们还有很多农民工,农民进入城市可以看成第一阶段的现代化。因此,中国第一阶段的现代化并没有彻底完成,依然在路上。
第一阶段的现代化要培养什么人?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的国民素质大大提高,但不少国民身上仍然表现出传统人的特征:第一,尊崇权威而轻视民主与法治;第二,保守自顾,关心私利有余而关心公益不足;第三,宿命自抑,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命运和运气;第四,理性精神不足,相信风水等外在的神秘力量,不相信科学的力量;第五,创新乏力,尊崇权威、保守自抑、科学理性精神不足必然导致创新乏力。因此,可以看出,我们在人的现代化方面任重道远。我们要培养具有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追求真理的现代人。
现在是21世纪,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必须符合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现代人。这就涉及到如何认识21世纪。21世纪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知识经济,即建立在知识和技术创新之上的经济。比如,苹果公司的产品就是靠不断的更新换代赚钱,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因此,在这个时代,创新特别重要。这种情况下我们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高级思维、创新能力。中国的成年人创新能力总体上不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远远不够。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颁布核心素养框架。经过研究,综合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框架,我国的框架提出六条核心素养,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我发展素养、信息素养。前两条属于高阶认知能力,不是刷题,不是记忆。第三条、第四条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素养,第五条讲的是自处的能力,最后一条讲的是信息时代必须掌握的信息素养。这六条都代表着非常明确的价值指向,反映了创新、科学理性、民主法治、尊重他人、独立自主的精神。
实际上,以上六条可以聚焦为两个方面——创新与合作。一個人既要有智商,又要有情商。创新对应智商,创意无限;合作对应情商,大家都愿意和你共处。这两条叫做两大“超级素养”,是在21世纪最该培养的素养。创新体现的是聪明的脑,合作体现的是温暖的心。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无非三条:一是给他一个聪明的脑;二是给他温暖的心;三是给他健康的身——健康的身属于基础素养,也特别重要。
如果我们进一步聚焦,这两条哪个更重要?我认为创新更重要。对我们国家来说,特别是正处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创新能力最为重要。中兴公司事件正说明创新对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最为重要。如果把所有的核心素养聚焦为一条,那么,创新能力就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核心素养宝塔顶尖上的明珠,是最该培养的素养。
在认知能力的清单中,创新能力排得最靠前,而记忆能力排得最靠后。中国的许多学校在培养会考试的人——只要记得多、记得准、背得快就可以考高分——这种教育缺乏国际竞争力,且会让师生都感受到教育是一项又苦又累的差事。因此,我国教育需要变革。
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要想产生创新性的结果,我认为三个因素最为重要:一是学生“能不能”;二是学生“愿不愿”;三是外部环境“允许不允许”。“能不能”指的是学生有没有创新性思维,思维怎么样,而不是记忆怎么样;“愿不愿”是指他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好奇心;“允许不允许”是指教学、评价、考试允不允许学生创新。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上述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教育改革要从这三个方面下力气。
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点
《世界教育信息》: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基石,是教育之本。您认为基础教育现代化中的关键是什么?
褚宏启:第一,目标要现代化。目标统领一切。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了几年的时光,当他踏出校园时,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是否提高?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心灵是否更加温暖?”等问题均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进行反馈与总结。如上述这些都没有做到,我们的教育现代化可能方向就有问题。
第二,教育体系要优化。一个是优化纵向衔接——幼小要衔接,小学、初中要衔接,初中、高中也要衔接。现在有一些现象,比如幼儿园小学化就不是好现象。
第三,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课程的英文词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道——要跑向我们的目标,也就是跑向聪明的脑、温暖的心,这是课程的目的。不能让学生空跑、瞎跑、跑偏,更不能跑反。当前,我们的课程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繁难偏旧,空疏无用;二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不考的内容学的就很少,被人为地窄化;三是不能满足个性发展,大量的刷题练习满足不了个体兴趣爱好或好奇心。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包括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大家不要把课程理解为学生学的那本书,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对孩子来说都是课程,都有其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我们特别希望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开展起来,让这些活动帮助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兴趣爱好得到满足。
第四,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包括“教”和“学”的方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学生们学得很苦、很累,最后大家对这种学习方式和考试评价方式深恶痛绝,考完试就解放了,就把课本撕了、扔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不能成为力量。我们教学方式需要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倡导、启发、探究、讨论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第五,评价方式的现代化。评价是指挥棒,评价不变,其他的改变难以推进。学的方式要变,教的方式也要变。但是更重要的是指挥棒要变——指挥棒就是管的方式,包括评的方式和考的方式都需要发生变化。
第六,管理的现代化。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其一,科学管理就是有权不要任性,要实事求是,多听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当然政府要加强引导,同时要力行法治。但如果都捆死了,我们的教育就会丧失活力。其二,要全面推进民主化,民主并不仅是管理的民主,教研活动当中也需要民主,要多研究学生。现在的教研活动对“教”研究得很多,对“学”研究得不够。教学要民主,每一堂课上,教师要对学生和气,让学生敢说话。其三,依法管理也很重要,要敢于同校园里的人治做斗争。
第七,教育队伍的现代化。我想讲讲人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质量,另一个是数量。质量就是专业化问题,这里说的并不只是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特别是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特别是局长)、培训人员、教研与研究人员都要现代化。教师要具备现代精神,要具有民主法治精神、科学理性精神,完成第一个阶段现代化的任务,同时还要具备21世纪素养。如果教师不具备这些,就培养不出学生的这些品质。
编辑 吕伊雯
一、教育现代化的本质:
现代性即现代精神的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褚校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刊的专访。首先,请谈一谈教育现代化的本质?
褚宏启:一说现代化,大家可能会联想到现代化的学校,想到盖高楼、买设备、建操场等硬件设施建设。但是我认为,现代化最本质的东西不是硬件而是软件,比如,教师的素质可能比高楼更重要。从字面上看,教育现代化就是转变成现代教育,而这里的现代教育就涉及现代性的问题。实际上,现代化指的是与教育形态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而现代性就是指现代精神——现代教育的一些典型特征,如人道性等。现在,我们很多大学里都建有大楼,但是没有大师;我们有很多所谓的“超级中学”,学校升学率特别高,但校园管理嚴格死板,要求师生加班加点、强调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身心发展出现问题,这一做法就不具备人道性。此外,现代精神还包括民主性、理性化等方面。
现代性就是现代精神,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现代性的增长或者现代精神的发展,离开了现代精神,离开了现代性,现代化就成为没有实质的空壳,没有内容的形式,没有灵魂的过程。部分地区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缺乏理性的设计和公共资源的投入,无视利益相关者的表达与倾听,侵犯普通人群的自由和尊严,也就自然看不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主动发展状况的改进,它们一味地追求分数,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绝非现代化。
当然,教育现代化并不只是政府的事情,它和每位教师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个现代精神怎么体现?现代精神是里子,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是面子,里子要通过面子表现出来,两者之间有内在联系。
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人的主体性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
褚宏启:教育只是手段,教育现代化是不是现代的,不能通过其自身来说明。也就是说,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服务于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教育是否现代化,关键看能不能培养出现代人,能不能建设现代国家。如果人才培养的目标都很传统,这种教育就不是现代教育,也不是教育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有两个阶段,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是第一个阶段,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就进行了现代化。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人们进入了信息社会,第二个阶段的现代化由此展开。简单而言,教育现代化也有两个主要阶段,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该阶段教育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
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教育要为国家现代化作贡献,要做到如此,需要通过什么来实现?我们国家的建设目标是建成一个现代化强国,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如果要建成这样的强国,我们的教育该有何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与教育有内在联系。
促进国家现代化要通过培养人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人的主体性——把传统人变成现代人,也就是说,把人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知识结构、行为方式等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促进人的现代化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应如何加强人的现代化?
褚宏启:我们现在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就要有强大的基础——强大的国家必须靠强大的人来建设。首先要有“强人”,而有“强人”就需要我们的强教,强大的教育培养强大的人民,然后建设强大的国家,这是一个内在的逻辑。
首先,我们要培养适应工业社会的现代人。中国是现代化的后来者,从1840年才开始。我国第一个阶段的现代化并没有彻底完成,比如第一阶段的现代化,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大家知道我们还有很多农民工,农民进入城市可以看成第一阶段的现代化。因此,中国第一阶段的现代化并没有彻底完成,依然在路上。
第一阶段的现代化要培养什么人?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的国民素质大大提高,但不少国民身上仍然表现出传统人的特征:第一,尊崇权威而轻视民主与法治;第二,保守自顾,关心私利有余而关心公益不足;第三,宿命自抑,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命运和运气;第四,理性精神不足,相信风水等外在的神秘力量,不相信科学的力量;第五,创新乏力,尊崇权威、保守自抑、科学理性精神不足必然导致创新乏力。因此,可以看出,我们在人的现代化方面任重道远。我们要培养具有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追求真理的现代人。
现在是21世纪,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必须符合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现代人。这就涉及到如何认识21世纪。21世纪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知识经济,即建立在知识和技术创新之上的经济。比如,苹果公司的产品就是靠不断的更新换代赚钱,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因此,在这个时代,创新特别重要。这种情况下我们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高级思维、创新能力。中国的成年人创新能力总体上不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远远不够。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颁布核心素养框架。经过研究,综合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框架,我国的框架提出六条核心素养,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我发展素养、信息素养。前两条属于高阶认知能力,不是刷题,不是记忆。第三条、第四条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素养,第五条讲的是自处的能力,最后一条讲的是信息时代必须掌握的信息素养。这六条都代表着非常明确的价值指向,反映了创新、科学理性、民主法治、尊重他人、独立自主的精神。
实际上,以上六条可以聚焦为两个方面——创新与合作。一個人既要有智商,又要有情商。创新对应智商,创意无限;合作对应情商,大家都愿意和你共处。这两条叫做两大“超级素养”,是在21世纪最该培养的素养。创新体现的是聪明的脑,合作体现的是温暖的心。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无非三条:一是给他一个聪明的脑;二是给他温暖的心;三是给他健康的身——健康的身属于基础素养,也特别重要。
如果我们进一步聚焦,这两条哪个更重要?我认为创新更重要。对我们国家来说,特别是正处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创新能力最为重要。中兴公司事件正说明创新对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最为重要。如果把所有的核心素养聚焦为一条,那么,创新能力就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核心素养宝塔顶尖上的明珠,是最该培养的素养。
在认知能力的清单中,创新能力排得最靠前,而记忆能力排得最靠后。中国的许多学校在培养会考试的人——只要记得多、记得准、背得快就可以考高分——这种教育缺乏国际竞争力,且会让师生都感受到教育是一项又苦又累的差事。因此,我国教育需要变革。
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要想产生创新性的结果,我认为三个因素最为重要:一是学生“能不能”;二是学生“愿不愿”;三是外部环境“允许不允许”。“能不能”指的是学生有没有创新性思维,思维怎么样,而不是记忆怎么样;“愿不愿”是指他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好奇心;“允许不允许”是指教学、评价、考试允不允许学生创新。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上述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教育改革要从这三个方面下力气。
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点
《世界教育信息》: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基石,是教育之本。您认为基础教育现代化中的关键是什么?
褚宏启:第一,目标要现代化。目标统领一切。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了几年的时光,当他踏出校园时,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是否提高?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心灵是否更加温暖?”等问题均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进行反馈与总结。如上述这些都没有做到,我们的教育现代化可能方向就有问题。
第二,教育体系要优化。一个是优化纵向衔接——幼小要衔接,小学、初中要衔接,初中、高中也要衔接。现在有一些现象,比如幼儿园小学化就不是好现象。
第三,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课程的英文词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道——要跑向我们的目标,也就是跑向聪明的脑、温暖的心,这是课程的目的。不能让学生空跑、瞎跑、跑偏,更不能跑反。当前,我们的课程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繁难偏旧,空疏无用;二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不考的内容学的就很少,被人为地窄化;三是不能满足个性发展,大量的刷题练习满足不了个体兴趣爱好或好奇心。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包括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大家不要把课程理解为学生学的那本书,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对孩子来说都是课程,都有其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我们特别希望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开展起来,让这些活动帮助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兴趣爱好得到满足。
第四,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包括“教”和“学”的方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学生们学得很苦、很累,最后大家对这种学习方式和考试评价方式深恶痛绝,考完试就解放了,就把课本撕了、扔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不能成为力量。我们教学方式需要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倡导、启发、探究、讨论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第五,评价方式的现代化。评价是指挥棒,评价不变,其他的改变难以推进。学的方式要变,教的方式也要变。但是更重要的是指挥棒要变——指挥棒就是管的方式,包括评的方式和考的方式都需要发生变化。
第六,管理的现代化。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其一,科学管理就是有权不要任性,要实事求是,多听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当然政府要加强引导,同时要力行法治。但如果都捆死了,我们的教育就会丧失活力。其二,要全面推进民主化,民主并不仅是管理的民主,教研活动当中也需要民主,要多研究学生。现在的教研活动对“教”研究得很多,对“学”研究得不够。教学要民主,每一堂课上,教师要对学生和气,让学生敢说话。其三,依法管理也很重要,要敢于同校园里的人治做斗争。
第七,教育队伍的现代化。我想讲讲人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质量,另一个是数量。质量就是专业化问题,这里说的并不只是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特别是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特别是局长)、培训人员、教研与研究人员都要现代化。教师要具备现代精神,要具有民主法治精神、科学理性精神,完成第一个阶段现代化的任务,同时还要具备21世纪素养。如果教师不具备这些,就培养不出学生的这些品质。
编辑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