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古到今,做人就是作文的根本。面对当今作文教学的困境,我们应当让做人与作文同步发展,帮助学生塑造高尚人格,引导学生汲取人文素养,启发学生感悟美好生活,真正让作文成为学生展现独特个性,表现真实情感的舞台。
【关键词】作文;做人;塑造人格;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从古到今,做人就是作文的根本。“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范开《稼轩词序》)古人常说“道德文章”,把“道德”列在文章之前,说明人品决定文品,古人又说“文以载道”,把文章看成是道德修养的载体,说明内容决定形式。翻开大师们的著作,他们也都这样告诉我们:做好人才能作好文。他们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襟怀,广泛的学识等都是作文的基础和前提。西汉扬雄说:“或曰: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硼中而彪外也。”(《法言.君子》)他明确表示了美德充实于内,则文采就自然而然发扬于外的观点。唐代韩愈则说:“将蓟之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哗,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李翊书》)的确,如其所说,要取得文学的成就,须以道德修养人手,须从做人开始。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一文中,就阐述得具体:“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的问题。”他认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要有充实的生活,就要有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而作文,就拿这些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来做原料。”文如其人,这是古训,也是不争的事实。综观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也无不印证了这一观点。
但是,十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注重知识章法技能训练的写作教学模式一直忽略了做人对作文的作用和直接影响,使我们在作文教学的困境中徘徊,难以自拔。当我们将种种作文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我们孜孜以求指导学生编造“美丽谎言”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忽略了
教育和培养学生如何去做人。当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精神的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人格和个性已经扭曲破损,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千百个脑袋同时产生的千篇一律的“思想模式”,千百张嘴同时发出的千人一腔的“话语规范”。这样几乎统一的模子刻印出来的产品当然只能是一具具没有血肉思想的风干的躯体。
作文教学是一项人文素养含量极为丰富的精神活动,同时它也应该承担起教育人培养人的神圣职责。从这个意义讲,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应该包含的是培养学生怎样做人。作文教学,就是要通过感性的、情感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成分,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让他们渐渐意识到人性的力量和做人的价值,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爱,懂得什么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然后再把这种美好的情感和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抒发和表达出来。可见做人对作文而言,何等重要。
面对作文教学的困境,我们当然不能一味责难和抱怨,而要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让做人与作文同步发展,真正让作文成为学生展现独特个性,表现真实情感的舞台。在作文教学中,贯穿做人教育,让做人与作文同步,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人手:
一、帮助学生塑造高尚人格
“教育者,培养人格之事业也。”蔡元培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要为学生构建高尚健全的人格大厦。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它不仅要催生学生的理想觉醒和道德良知,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心理和意志品质。现今,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今日学生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但也给学生意志品格等人格方面的培养带来了不利因素。作文教学,也要求学生在用笔剖析和审视自己的同时,把内心深处最为重要和美好的因素,诸如善良、宽容、坚强、忍耐等等唤醒,让学生在每次作文中,都能经历一次心灵的荡涤和震动,人格受到一次洗炼和升华,渐渐塑造起自己高尚完美的真情和心声。摒弃人文分离带来的虚伪和矫饰,从而走上一条以人促文、人文合一的作文成功之路。
二、引导汲取人文素养
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素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我们今天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许多难以言传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精深含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时进一步思考、发挥和开拓。例如,面对当前现实,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真善美的崇高境界的熏陶下,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出洁身自爱、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用自己的笔激浊扬清,抒发充满人生诗意的美丽乐章。
三、启发学生感悟美好生活
“语言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语文,生活中事事可以写进作文。不要说那些令人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就是那草叶上滚动的一颗露珠,微风中颤动的一片羽毛,只要你用纯洁善良的心灵去体察,它们也会带给你许多神奇而丰富的感受,关键是你对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要有这种感悟的能力。可是在现实中,我们惊讶而痛心地发现,学生这种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正在逐渐消退,他们甚至不会为美丽而动容,为胜利而欢呼。因此,启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感悟显得至关重要。当学生们个性得到解放,心智得到开启,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能够焕发出热情赞美时,他们就能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流淌在他们笔下的就会是内心鲜活、独特和深刻的真实情感。他们的作文园地就能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启发学生感悟美好生活,不仅让作文回归生活,让学生作文有了源头活水,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魅力和生命的意义。
作者简介:吴国忠,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职于江苏省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从事高职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作文;做人;塑造人格;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从古到今,做人就是作文的根本。“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范开《稼轩词序》)古人常说“道德文章”,把“道德”列在文章之前,说明人品决定文品,古人又说“文以载道”,把文章看成是道德修养的载体,说明内容决定形式。翻开大师们的著作,他们也都这样告诉我们:做好人才能作好文。他们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襟怀,广泛的学识等都是作文的基础和前提。西汉扬雄说:“或曰: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硼中而彪外也。”(《法言.君子》)他明确表示了美德充实于内,则文采就自然而然发扬于外的观点。唐代韩愈则说:“将蓟之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哗,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李翊书》)的确,如其所说,要取得文学的成就,须以道德修养人手,须从做人开始。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一文中,就阐述得具体:“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的问题。”他认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要有充实的生活,就要有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而作文,就拿这些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来做原料。”文如其人,这是古训,也是不争的事实。综观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也无不印证了这一观点。
但是,十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注重知识章法技能训练的写作教学模式一直忽略了做人对作文的作用和直接影响,使我们在作文教学的困境中徘徊,难以自拔。当我们将种种作文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我们孜孜以求指导学生编造“美丽谎言”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忽略了
教育和培养学生如何去做人。当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精神的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人格和个性已经扭曲破损,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千百个脑袋同时产生的千篇一律的“思想模式”,千百张嘴同时发出的千人一腔的“话语规范”。这样几乎统一的模子刻印出来的产品当然只能是一具具没有血肉思想的风干的躯体。
作文教学是一项人文素养含量极为丰富的精神活动,同时它也应该承担起教育人培养人的神圣职责。从这个意义讲,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应该包含的是培养学生怎样做人。作文教学,就是要通过感性的、情感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成分,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让他们渐渐意识到人性的力量和做人的价值,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爱,懂得什么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然后再把这种美好的情感和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抒发和表达出来。可见做人对作文而言,何等重要。
面对作文教学的困境,我们当然不能一味责难和抱怨,而要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让做人与作文同步发展,真正让作文成为学生展现独特个性,表现真实情感的舞台。在作文教学中,贯穿做人教育,让做人与作文同步,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人手:
一、帮助学生塑造高尚人格
“教育者,培养人格之事业也。”蔡元培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要为学生构建高尚健全的人格大厦。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它不仅要催生学生的理想觉醒和道德良知,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心理和意志品质。现今,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今日学生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但也给学生意志品格等人格方面的培养带来了不利因素。作文教学,也要求学生在用笔剖析和审视自己的同时,把内心深处最为重要和美好的因素,诸如善良、宽容、坚强、忍耐等等唤醒,让学生在每次作文中,都能经历一次心灵的荡涤和震动,人格受到一次洗炼和升华,渐渐塑造起自己高尚完美的真情和心声。摒弃人文分离带来的虚伪和矫饰,从而走上一条以人促文、人文合一的作文成功之路。
二、引导汲取人文素养
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素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我们今天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许多难以言传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精深含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时进一步思考、发挥和开拓。例如,面对当前现实,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真善美的崇高境界的熏陶下,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出洁身自爱、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用自己的笔激浊扬清,抒发充满人生诗意的美丽乐章。
三、启发学生感悟美好生活
“语言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语文,生活中事事可以写进作文。不要说那些令人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就是那草叶上滚动的一颗露珠,微风中颤动的一片羽毛,只要你用纯洁善良的心灵去体察,它们也会带给你许多神奇而丰富的感受,关键是你对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要有这种感悟的能力。可是在现实中,我们惊讶而痛心地发现,学生这种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正在逐渐消退,他们甚至不会为美丽而动容,为胜利而欢呼。因此,启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感悟显得至关重要。当学生们个性得到解放,心智得到开启,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能够焕发出热情赞美时,他们就能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流淌在他们笔下的就会是内心鲜活、独特和深刻的真实情感。他们的作文园地就能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启发学生感悟美好生活,不仅让作文回归生活,让学生作文有了源头活水,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魅力和生命的意义。
作者简介:吴国忠,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职于江苏省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从事高职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