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地理涉及的知识不仅广而且杂,因而在地理学习中,容易遗忘知识,知识记忆得不深刻、不牢固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复述策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科学应用,符合新课标教学的要求,可提高学生的知识巩固效率,实现知识堂堂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简述了地理学习中复述策略对知识巩固的意义,并重点介绍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复述策略的应用方式与实践。
关键词:高中区域地理;复述策略;知识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39-02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课程,开设高中地理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纲,更新教学内容,制订学业质量标准,倡导培养和创新地理学习方法。本文将简述地理学习中复述策略对知识巩固的意义,并重点介绍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复述策略的实践。
一、实施课堂复述,减少知识遗忘
知识巩固是指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持久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其中识记与保持是再认与重现的前提,再认与重现是识记与保持的结果。高中地理涉及的知识不仅广而且杂,因而在地理学习中,容易遗忘知识,知识记忆得不深刻、不牢固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如何高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是高中地理老师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所谓复述,就是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用新的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学习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复述不是简单、机械地背诵教材原文,也不是介绍学习内容的大意,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识记过的内容,以此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知识加工得愈充分、精细,记忆效果愈好。在复述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不用完整地把学习内容背下来,甚至可以不按照顺序说出来,但是知识中的要点都必须表达出来。因此,要顺利完成复述,学生就必须找到知识内容的關键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串联起来。在复述的作用下,学生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能得到进一步加工和组织,从而有助于向长时记忆的转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有效的复述策略能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的程度。
二、掌握复述分类,提高学习效率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将知识点分类,指导学生根据需要识记内容的特点,运用不同的策略进行复述。
一是原因分析类复述。即以某个地理要素为核心的整合类问题,如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等。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综合性强,常存在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或者是多因多果的情况,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对这类问题采取明确核心地理要素,从该要素出发进行复述的方式,就比较容易理清知识点。在必要时,对这类问题也可采用思维导图式的复述形式,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最大沙漠”就可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复述。
二是举一反三式复述,也称为一题多变复述。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一个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后,再将该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小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加工信息的方式对其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复述。如教师可将“地形对北美气候的影响”分解成“北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北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为什么北美东部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为什么北美冬季多大风雪、寒潮天气”“北美气候大陆性强的原因”“为什么在北美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狭长分布于沿海地区”等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复述,达到透彻理解及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
三是要素地图式复述。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也是学习、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基础。如果学生对基础的地理事物掌握不牢,那么将会对其进行地理区域的整体分析带来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重要的地理地图进行分解式复述或整合式复述。例如,中国地理中的高频考点200、400、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北纬40度和东经90度、100度、110度、120度穿越的地形区,教师都可让学生将地理要素整合起来,转化成图像进行地理要素地图式复述。
四是经典题型复述。经典的高考题或是模拟题的练习对学生学科分析能力的提高和答题思维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对这类题目要反反复复地进行推敲、理解,要对其中的易错易混点重新进行梳理,这样记忆才会牢固、深刻、准确,才会形成完善的地理思维,地理能力才会获得提升。此类复述,要注意两点:一是答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二是易错易混点和关键词句的标注和易错易混点的梳理。在操作时,教师务必反复对学生进行准确性检查,在易错易混点和关键点上提醒学生,学生也要根据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梳理、批注。总之,一定要实现师生双方共同行动,学生的记忆才能深刻牢固。如2020年全国Ⅰ卷第36题“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就可用到上述方法复述。
五是地理事物形成过程复述。地理过程类题是近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生的薄弱点。此类问题的正确解答离不开对过程步骤和顺序的准确描述,教师可采取给学生一则文字材料,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重新简洁地表述过程的方法。如“里海演变成咸水湖的过程”“玉石的形成过程”等,用思维导图表示就更加直观。
六是图文转换式复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角度的图文信息转换,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等多方面的能力。如让学生通过看示意图将盐碱化的形成过程用文字表述出来;也可以给通过口述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画图,如画出等高距为20米口袋形水库地形图,并用“==”标出修坝的位置(坝高50米)。 七是归纳式復述。归纳地理规律,即将地理教材中的规律性知识,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加以整理归纳,使之更加系统化。归纳地理规律的过程就是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加工的过程,是采取分类、整理、比较、推理等方法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获得新知的过程。可以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地理规律,不仅对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知识规律本身有利,而且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比较北美洲、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异同点及原因”“比较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季风气候分布面积的大小及分析原因”,此类复述用列表的方式进行归纳则更为直观。
三、规范组织复述,科学策略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到规范组织复述,科学策略教学。
一是选择合适的复述组织形式。对于简单但重要的知识和问题,教师可采取让学生集体复述的方式,为了加深记忆也可采取第一次先让学生两两复述,下一节课再让学生进行一次集体书面复述。对于中等难度的知识和问题,可采取分层、分级复述的方式:教师讲授后让A层学生进行书面复述,教师当堂批改A层学生的书面复述,A层学生回到小组后教授给B、C层学生;在A层学生复述时,B、C层的学生可先口头复述自己懂了的部分。对于难度大的知识和问题,教师直接讲解后让A层学生进行口头复述,A层学生完全理解后教授给B层学生,B层学生再教授给C层学生。
二是选取恰当的复述时机和内容。教师在教授原理时可让学生采取画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复述。如讲授整体性原理中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时,教师可先示范讲解,让学生整体口头复述两次,之后让学生把内容以画成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书面复述,再通过投影学生作品进行订正。教师应重点订正思维导图中箭头的准确性,因为只有画准了箭头才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在讲解综合题时,不能让学生听一条就记录一条,这样学生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只是简单地复制记录,容易导致其边记边忘。但如果每次都采用学生先做一遍教师再讲解订正的方法的话,耗时又太长。可采用以下方式:教师带学生分析题目、审题意→提取可用的答题模板并记录→分析材料、图形,组织答案,理顺语言表述的逻辑关系→个别学生进行口头回答→教师订正→全班同学进行集体口头复述一次,再各自进行书面复述→教师点名目标学生口头复述其书写的答案→教师再次订正→学生再次修改答案。也可采取以下方式:小组合作互相复述自己的书面答案→集体订正→小组代表展示成果→教师订正→学生自主修改。对于重要的选择题,教师在讲解完后,要留时间给学生独立写解题步骤,这就是一次书面复述的过程,教师也要检查学生解题步骤书写的正确性。
复述操作落实起来较为耗时,因此教师不能将知识通篇不分主次都纳入复述操作,要明确复述的重点是重难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点。需要注意的是,复述操作的大前提是要有一个规范、正确的答案,学生再依葫芦画瓢进行,这是正确知识的再现和问题思考的升华。
三是复述的评价。在复述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信息反馈,学生复述完内容后,教师应及时评价与纠错,多鼓励学生、指导学生,以收到复述的最佳效果。
以上即为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进行的复述策略的探索。实践表明,以上探索对促进学生将记忆、思考、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使用复述策略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关键能力也能得到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国学.高中生的复述策略[J].读与写,2018(9):32.
[2]郑乔文.从会考命题趋势透视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8(5):77.
[3]曾庆仿.地理教学中图文转换浅谈[J].剑南文学,2010(1):84.
[4]赵劲梅.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5]曾亦琳.归纳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Z2):50-51.
关键词:高中区域地理;复述策略;知识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39-02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课程,开设高中地理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纲,更新教学内容,制订学业质量标准,倡导培养和创新地理学习方法。本文将简述地理学习中复述策略对知识巩固的意义,并重点介绍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复述策略的实践。
一、实施课堂复述,减少知识遗忘
知识巩固是指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持久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其中识记与保持是再认与重现的前提,再认与重现是识记与保持的结果。高中地理涉及的知识不仅广而且杂,因而在地理学习中,容易遗忘知识,知识记忆得不深刻、不牢固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如何高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是高中地理老师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所谓复述,就是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用新的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学习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复述不是简单、机械地背诵教材原文,也不是介绍学习内容的大意,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识记过的内容,以此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知识加工得愈充分、精细,记忆效果愈好。在复述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不用完整地把学习内容背下来,甚至可以不按照顺序说出来,但是知识中的要点都必须表达出来。因此,要顺利完成复述,学生就必须找到知识内容的關键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串联起来。在复述的作用下,学生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能得到进一步加工和组织,从而有助于向长时记忆的转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有效的复述策略能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的程度。
二、掌握复述分类,提高学习效率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将知识点分类,指导学生根据需要识记内容的特点,运用不同的策略进行复述。
一是原因分析类复述。即以某个地理要素为核心的整合类问题,如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等。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综合性强,常存在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或者是多因多果的情况,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对这类问题采取明确核心地理要素,从该要素出发进行复述的方式,就比较容易理清知识点。在必要时,对这类问题也可采用思维导图式的复述形式,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最大沙漠”就可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复述。
二是举一反三式复述,也称为一题多变复述。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一个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后,再将该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小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加工信息的方式对其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复述。如教师可将“地形对北美气候的影响”分解成“北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北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为什么北美东部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为什么北美冬季多大风雪、寒潮天气”“北美气候大陆性强的原因”“为什么在北美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狭长分布于沿海地区”等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复述,达到透彻理解及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
三是要素地图式复述。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也是学习、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基础。如果学生对基础的地理事物掌握不牢,那么将会对其进行地理区域的整体分析带来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重要的地理地图进行分解式复述或整合式复述。例如,中国地理中的高频考点200、400、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北纬40度和东经90度、100度、110度、120度穿越的地形区,教师都可让学生将地理要素整合起来,转化成图像进行地理要素地图式复述。
四是经典题型复述。经典的高考题或是模拟题的练习对学生学科分析能力的提高和答题思维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对这类题目要反反复复地进行推敲、理解,要对其中的易错易混点重新进行梳理,这样记忆才会牢固、深刻、准确,才会形成完善的地理思维,地理能力才会获得提升。此类复述,要注意两点:一是答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二是易错易混点和关键词句的标注和易错易混点的梳理。在操作时,教师务必反复对学生进行准确性检查,在易错易混点和关键点上提醒学生,学生也要根据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梳理、批注。总之,一定要实现师生双方共同行动,学生的记忆才能深刻牢固。如2020年全国Ⅰ卷第36题“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就可用到上述方法复述。
五是地理事物形成过程复述。地理过程类题是近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生的薄弱点。此类问题的正确解答离不开对过程步骤和顺序的准确描述,教师可采取给学生一则文字材料,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重新简洁地表述过程的方法。如“里海演变成咸水湖的过程”“玉石的形成过程”等,用思维导图表示就更加直观。
六是图文转换式复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角度的图文信息转换,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等多方面的能力。如让学生通过看示意图将盐碱化的形成过程用文字表述出来;也可以给通过口述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画图,如画出等高距为20米口袋形水库地形图,并用“==”标出修坝的位置(坝高50米)。 七是归纳式復述。归纳地理规律,即将地理教材中的规律性知识,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加以整理归纳,使之更加系统化。归纳地理规律的过程就是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加工的过程,是采取分类、整理、比较、推理等方法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获得新知的过程。可以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地理规律,不仅对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知识规律本身有利,而且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比较北美洲、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异同点及原因”“比较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季风气候分布面积的大小及分析原因”,此类复述用列表的方式进行归纳则更为直观。
三、规范组织复述,科学策略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到规范组织复述,科学策略教学。
一是选择合适的复述组织形式。对于简单但重要的知识和问题,教师可采取让学生集体复述的方式,为了加深记忆也可采取第一次先让学生两两复述,下一节课再让学生进行一次集体书面复述。对于中等难度的知识和问题,可采取分层、分级复述的方式:教师讲授后让A层学生进行书面复述,教师当堂批改A层学生的书面复述,A层学生回到小组后教授给B、C层学生;在A层学生复述时,B、C层的学生可先口头复述自己懂了的部分。对于难度大的知识和问题,教师直接讲解后让A层学生进行口头复述,A层学生完全理解后教授给B层学生,B层学生再教授给C层学生。
二是选取恰当的复述时机和内容。教师在教授原理时可让学生采取画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复述。如讲授整体性原理中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时,教师可先示范讲解,让学生整体口头复述两次,之后让学生把内容以画成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书面复述,再通过投影学生作品进行订正。教师应重点订正思维导图中箭头的准确性,因为只有画准了箭头才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在讲解综合题时,不能让学生听一条就记录一条,这样学生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只是简单地复制记录,容易导致其边记边忘。但如果每次都采用学生先做一遍教师再讲解订正的方法的话,耗时又太长。可采用以下方式:教师带学生分析题目、审题意→提取可用的答题模板并记录→分析材料、图形,组织答案,理顺语言表述的逻辑关系→个别学生进行口头回答→教师订正→全班同学进行集体口头复述一次,再各自进行书面复述→教师点名目标学生口头复述其书写的答案→教师再次订正→学生再次修改答案。也可采取以下方式:小组合作互相复述自己的书面答案→集体订正→小组代表展示成果→教师订正→学生自主修改。对于重要的选择题,教师在讲解完后,要留时间给学生独立写解题步骤,这就是一次书面复述的过程,教师也要检查学生解题步骤书写的正确性。
复述操作落实起来较为耗时,因此教师不能将知识通篇不分主次都纳入复述操作,要明确复述的重点是重难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点。需要注意的是,复述操作的大前提是要有一个规范、正确的答案,学生再依葫芦画瓢进行,这是正确知识的再现和问题思考的升华。
三是复述的评价。在复述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信息反馈,学生复述完内容后,教师应及时评价与纠错,多鼓励学生、指导学生,以收到复述的最佳效果。
以上即为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进行的复述策略的探索。实践表明,以上探索对促进学生将记忆、思考、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使用复述策略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关键能力也能得到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国学.高中生的复述策略[J].读与写,2018(9):32.
[2]郑乔文.从会考命题趋势透视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8(5):77.
[3]曾庆仿.地理教学中图文转换浅谈[J].剑南文学,2010(1):84.
[4]赵劲梅.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5]曾亦琳.归纳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Z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