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刚刚完成了一部关于广西苗族历史文化的作品。这部书主要是以散文的形式对广西苗族的族源、节庆、饮食、服饰、婚姻、家居等生活习俗进行艺术化的描绘和记录。此前,作为壮人,我对苗族的民风民俗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但通过这次写作,在翻阅了许多有关苗族的资料后,我对他们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风俗有了较多的了解。
他们在乡风民情中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总是那么的浓烈和香醇,总是那么富有个性和热情奔放。无论是家居还是服饰,无论是饮食还是节日,无论是家庭还是婚姻,都散发着历史遗存的幽深旷远的气息,都流动着祖先因因相袭、永不停息的血脉。他们屋后的山峰和溪流宁静而清新;他们居住的木楼和巷道古朴而结实;他们种下的庄稼和希望健壮而芬芳;他们燃起的灶火和炊烟淡定而富足……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按照传统的习惯来营造的,并且不易改变。他们之所以如此坚定地坚守着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民族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热爱。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事实上,在广西的12个世居民族中,像苗族那样坚守着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就不止一个。几年前,我随一批专家到那坡县黑衣壮所在的一个屯里考察。在几天的时间里,黑衣壮的父老乡亲一直用山歌和舞蹈来迎接我们,用传统的礼仪和美食招待我们。返回的那无当我们的汽车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才发现一位专家的行李忘拿了。山路窄小,我们的中巴车是无法转头了,而派人沿路回去拿又很浪费时间。只见山下的群众派了一个小姑娘,让她提着旅行箱,直接从山脚往半山腰爬,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都已经很感动了,突然间,山下响起了一阵阵的山歌。原来,山下的乡亲们为了给那小姑娘鼓劲,就用山歌来激励她。我们无法听得出山歌的内容,但感受到了山歌所产生的力量和作用。当即,有一位教授流泪了,他不仅仅被眼前的亲情所感动,也为最具意义的山歌而感动。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广西,灿烂的民族文化无处不在。它四季如花,美如云霞,灿若星辰,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它的魅力。
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可以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和智力的支持。关于文化,作家冯骥才有这样的评价:“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整个民族都将成为植物人。”由此可见,文化的力量是物质所不能代替的,它所蕴含的意义深远而长久。早些年,见到天津的古屋旧街不断被拆除,冯骥才先生就痛心不已,站出来著文出书呐喊呼吁,要保护这些遗存的传统文化。结果,众文人互相呼应,摇旗助威,天津的古建筑真的最大的限度得以保存下来了。
文化不仅要继承和发展,更要养护。因爱好书法,我常练一些字。后来,有一友人对我说,毛笔是要养的,即洗笔去墨,养好了笔才好用。一个“养”字,就道出了一种蕴意。我们已经看到,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因为它的孤援无助而渐渐销声匿迹了,所以我们才有了“遗失”、“遗存”这些遗憾并略带凄凉的字眼,这就是缺乏“养”的缘故。天津有了冯骥才,天津的古建筑就给保住了。云南出了个杨丽萍,云南就有了轰动全国的《云南映象》。杨丽萍的“养”是付出很大代价的,她把个人的房子抵押了,全用于这台反映云南原生态的民族舞蹈。张艺谋来了,所以广西出了一台也同样轰动的《印象刘三姐》。
文化的养护,更需要政府和民众的热情。这种热情表现在政府的关注和扶持、民众的参与和继承,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自觉的环境,我们的民族文化才养得住,才发出光华。仅仅靠一两个艺术家搞一两台演出,那是杯水车薪、急功近利的,这并不能坚守我们的文化传统。那坡黑衣壮用山歌来鼓劲的那一幕,不是靠舞台表演出来的,它靠的是当地民众自觉的继承和发扬。
作者小传:严风华,男,壮族,广西龙州县人。1986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中文系,分配在广西文联工作。曾任广西文学杂志社主编、副编审,现为广西文联办公室主任。散文作家,已出版散文集《窗外是风景》、《民间记忆》等。
他们在乡风民情中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总是那么的浓烈和香醇,总是那么富有个性和热情奔放。无论是家居还是服饰,无论是饮食还是节日,无论是家庭还是婚姻,都散发着历史遗存的幽深旷远的气息,都流动着祖先因因相袭、永不停息的血脉。他们屋后的山峰和溪流宁静而清新;他们居住的木楼和巷道古朴而结实;他们种下的庄稼和希望健壮而芬芳;他们燃起的灶火和炊烟淡定而富足……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按照传统的习惯来营造的,并且不易改变。他们之所以如此坚定地坚守着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民族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热爱。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事实上,在广西的12个世居民族中,像苗族那样坚守着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就不止一个。几年前,我随一批专家到那坡县黑衣壮所在的一个屯里考察。在几天的时间里,黑衣壮的父老乡亲一直用山歌和舞蹈来迎接我们,用传统的礼仪和美食招待我们。返回的那无当我们的汽车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才发现一位专家的行李忘拿了。山路窄小,我们的中巴车是无法转头了,而派人沿路回去拿又很浪费时间。只见山下的群众派了一个小姑娘,让她提着旅行箱,直接从山脚往半山腰爬,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都已经很感动了,突然间,山下响起了一阵阵的山歌。原来,山下的乡亲们为了给那小姑娘鼓劲,就用山歌来激励她。我们无法听得出山歌的内容,但感受到了山歌所产生的力量和作用。当即,有一位教授流泪了,他不仅仅被眼前的亲情所感动,也为最具意义的山歌而感动。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广西,灿烂的民族文化无处不在。它四季如花,美如云霞,灿若星辰,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它的魅力。
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可以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和智力的支持。关于文化,作家冯骥才有这样的评价:“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整个民族都将成为植物人。”由此可见,文化的力量是物质所不能代替的,它所蕴含的意义深远而长久。早些年,见到天津的古屋旧街不断被拆除,冯骥才先生就痛心不已,站出来著文出书呐喊呼吁,要保护这些遗存的传统文化。结果,众文人互相呼应,摇旗助威,天津的古建筑真的最大的限度得以保存下来了。
文化不仅要继承和发展,更要养护。因爱好书法,我常练一些字。后来,有一友人对我说,毛笔是要养的,即洗笔去墨,养好了笔才好用。一个“养”字,就道出了一种蕴意。我们已经看到,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因为它的孤援无助而渐渐销声匿迹了,所以我们才有了“遗失”、“遗存”这些遗憾并略带凄凉的字眼,这就是缺乏“养”的缘故。天津有了冯骥才,天津的古建筑就给保住了。云南出了个杨丽萍,云南就有了轰动全国的《云南映象》。杨丽萍的“养”是付出很大代价的,她把个人的房子抵押了,全用于这台反映云南原生态的民族舞蹈。张艺谋来了,所以广西出了一台也同样轰动的《印象刘三姐》。
文化的养护,更需要政府和民众的热情。这种热情表现在政府的关注和扶持、民众的参与和继承,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自觉的环境,我们的民族文化才养得住,才发出光华。仅仅靠一两个艺术家搞一两台演出,那是杯水车薪、急功近利的,这并不能坚守我们的文化传统。那坡黑衣壮用山歌来鼓劲的那一幕,不是靠舞台表演出来的,它靠的是当地民众自觉的继承和发扬。
作者小传:严风华,男,壮族,广西龙州县人。1986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中文系,分配在广西文联工作。曾任广西文学杂志社主编、副编审,现为广西文联办公室主任。散文作家,已出版散文集《窗外是风景》、《民间记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