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见到吕政保,很难将他和诗、小说、新闻联系在一起,总觉得他应该是个搞技术的。他个头不算高,皮肤由于西北边防长期的风吹日晒显得很黑,很粗糙。言语也不是很多,尤其是人多的时候,有点像个大姑娘。可你要是和他谈起他在文学路上的坎坎坷坷,他定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吕政保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湖南省。提干之前他与文学的零距离接触,是在军校学报上发表过一首短诗。1 999年7月一纸命令,吕政保从疆外的一所技术院校分配到“大漠沙雪寒如刀”的雀干托盖边防连当参谋。边防是一个可以让安静的人变得更安静,让狂躁的人变得更狂躁的地方。吕政保是属于两者之间的人。他安静过,也狂躁过,狂躁过也安静过。面对着连队一个个活泼稚嫩的面孔,面对着红砖砌成的哨楼,面对着茫茫的边防线,吕政保想到了那首上军校时发表的短诗。他觉得他应该拿起自己手中的笔,写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让世人了解红哨楼,了解这里的边防官兵。因为他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人迹罕至的土地,爱上了这里的红哨楼。按后来他自己的话说:雪域边关,无处不文章,是金子哪里都发光。
爬格子是一件难事,在雀干托盖边防连爬格子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知识更新慢不说,连下一趟山,到最近的县城也要一天时间。为了让自己尽快进入文学写作的殿堂,吕政保拒绝同事“双抠”——边防连玩扑克的一种玩法——的请求。一头扎进连队图书室,从那些被战友翻得都卷了角、发了黄的《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文艺》等书籍中学习写作技巧,从中吸取文学养分,并模仿习作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还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为自己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了向书本学习外,他还利用下山到团里办事和回家探亲的机会,向驻地老师请教,向家乡的诗人、作家请教,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成。为了方便写作他还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买了一台不错的电脑。冲着对文学的那分执著,吕政保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路。为了写好战士的训练,工作,生活,他经常和战士一起训练,一起边防巡逻,有时候连洗衣服和打扫卫生都和战士在一起。不断地从一草一水中,从点点滴滴中发现文章,发现新闻。人们都说吕政保呆,是因为他能盯住一个东西几十分钟不眨眼。可就是这不眨眼的一会儿工夫,吕政保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边防哨所,展示了边防官兵的心。就这样吕政保在雀干托盖边防连度过了两个春秋。两年里吕政保黑了,也瘦了,可他的文章却火了。
2002年11月对于吕政保来说是兴奋的。因为在这一月他收到了《解放军文艺》的样刊。上面有他写的诗《经典故事0。整个雀干托盖边防连轰动了,因为连队的那头牛被他写到书上了,整个世界都知道了雀干托盖边防连。而吕政保却在自己的办公室仔细的体会着“功夫不负有心人”,体会得他泪流满面。吕政保没有因为一次的成绩而止步不前,而是像一台被提前输入了程序的机器人,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投稿。写多了,投得多了,他发表的习作也就相对多了,他的文章在《解放军文艺》、《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报》、《军营文化天地》、《西南军事文学》《西北军事文学》等约六十多家刊物上陆续发表,至今加起来约有400多篇,他的这一切引起了军分区政治部魏怀润主任的注意,他也因为自己的成绩而改了行,并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2003年7月还被塔城军分区表彰为“自学成才标兵”。
干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吕政保也不例外,在雀干托盖当参谋时,没有长明电,邮路不畅通,写文章的时间特别少,为了写好文章,他相信“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会是有的”。因此在工作中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拿起笔来写反映边防生活的文章。进行文学写作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所写东西不能发表,在《经典故事》发表以前,吕政保进行过无数次的投稿,但都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为此他驻足过,也徘徊过。他想不再写下去了,他觉得太累了。可以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吗?是坚持还是放弃?他选择了坚持,就是要写出个样儿来。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因为他相信在1000次的倒下之后必然是1001次的爬起。在坚持下他终于将自己的小说、诗歌变成了铅字。可诗歌在现在社会,好多人都不理解,并且有人还嘲讽为雕虫小技。诗歌怎么了?没人喜欢诗歌了吗?彷徨中,吕政保顶住压力,在爱人程琳的支持下拿出小两口不多的积蓄先后在文联出版社、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诗集《红哨楼》和《金色课堂》,以实际行动来捍卫诗歌。其中《红哨楼》还获得了兰州军区·昆仑文艺奖”三等奖,全国伯乐文学奖二等奖。现在吕政保已经不再是参谋而是政治处的干事。有人问他是不是不喜欢当参谋。吕政保说他很喜欢参谋这个职业,不过如果他要是不当干事当参谋,那就是另外一种人生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吕政保崇尚的名言。我们衷心希望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吕政保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湖南省。提干之前他与文学的零距离接触,是在军校学报上发表过一首短诗。1 999年7月一纸命令,吕政保从疆外的一所技术院校分配到“大漠沙雪寒如刀”的雀干托盖边防连当参谋。边防是一个可以让安静的人变得更安静,让狂躁的人变得更狂躁的地方。吕政保是属于两者之间的人。他安静过,也狂躁过,狂躁过也安静过。面对着连队一个个活泼稚嫩的面孔,面对着红砖砌成的哨楼,面对着茫茫的边防线,吕政保想到了那首上军校时发表的短诗。他觉得他应该拿起自己手中的笔,写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让世人了解红哨楼,了解这里的边防官兵。因为他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人迹罕至的土地,爱上了这里的红哨楼。按后来他自己的话说:雪域边关,无处不文章,是金子哪里都发光。
爬格子是一件难事,在雀干托盖边防连爬格子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知识更新慢不说,连下一趟山,到最近的县城也要一天时间。为了让自己尽快进入文学写作的殿堂,吕政保拒绝同事“双抠”——边防连玩扑克的一种玩法——的请求。一头扎进连队图书室,从那些被战友翻得都卷了角、发了黄的《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文艺》等书籍中学习写作技巧,从中吸取文学养分,并模仿习作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还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为自己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了向书本学习外,他还利用下山到团里办事和回家探亲的机会,向驻地老师请教,向家乡的诗人、作家请教,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成。为了方便写作他还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买了一台不错的电脑。冲着对文学的那分执著,吕政保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路。为了写好战士的训练,工作,生活,他经常和战士一起训练,一起边防巡逻,有时候连洗衣服和打扫卫生都和战士在一起。不断地从一草一水中,从点点滴滴中发现文章,发现新闻。人们都说吕政保呆,是因为他能盯住一个东西几十分钟不眨眼。可就是这不眨眼的一会儿工夫,吕政保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边防哨所,展示了边防官兵的心。就这样吕政保在雀干托盖边防连度过了两个春秋。两年里吕政保黑了,也瘦了,可他的文章却火了。
2002年11月对于吕政保来说是兴奋的。因为在这一月他收到了《解放军文艺》的样刊。上面有他写的诗《经典故事0。整个雀干托盖边防连轰动了,因为连队的那头牛被他写到书上了,整个世界都知道了雀干托盖边防连。而吕政保却在自己的办公室仔细的体会着“功夫不负有心人”,体会得他泪流满面。吕政保没有因为一次的成绩而止步不前,而是像一台被提前输入了程序的机器人,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投稿。写多了,投得多了,他发表的习作也就相对多了,他的文章在《解放军文艺》、《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报》、《军营文化天地》、《西南军事文学》《西北军事文学》等约六十多家刊物上陆续发表,至今加起来约有400多篇,他的这一切引起了军分区政治部魏怀润主任的注意,他也因为自己的成绩而改了行,并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2003年7月还被塔城军分区表彰为“自学成才标兵”。
干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吕政保也不例外,在雀干托盖当参谋时,没有长明电,邮路不畅通,写文章的时间特别少,为了写好文章,他相信“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会是有的”。因此在工作中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拿起笔来写反映边防生活的文章。进行文学写作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所写东西不能发表,在《经典故事》发表以前,吕政保进行过无数次的投稿,但都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为此他驻足过,也徘徊过。他想不再写下去了,他觉得太累了。可以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吗?是坚持还是放弃?他选择了坚持,就是要写出个样儿来。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因为他相信在1000次的倒下之后必然是1001次的爬起。在坚持下他终于将自己的小说、诗歌变成了铅字。可诗歌在现在社会,好多人都不理解,并且有人还嘲讽为雕虫小技。诗歌怎么了?没人喜欢诗歌了吗?彷徨中,吕政保顶住压力,在爱人程琳的支持下拿出小两口不多的积蓄先后在文联出版社、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诗集《红哨楼》和《金色课堂》,以实际行动来捍卫诗歌。其中《红哨楼》还获得了兰州军区·昆仑文艺奖”三等奖,全国伯乐文学奖二等奖。现在吕政保已经不再是参谋而是政治处的干事。有人问他是不是不喜欢当参谋。吕政保说他很喜欢参谋这个职业,不过如果他要是不当干事当参谋,那就是另外一种人生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吕政保崇尚的名言。我们衷心希望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