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张开灵性的翅膀自由飞翔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an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是充满灵性的天使,“有星星同他说话,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儿童的灵性是发展儿童创造力的特质,飞舞着儿童的烂漫、好奇、灵动。
  因为和女儿同在一所学校,女儿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教育现状的真实影像。作为教师妈妈的我则有着更为迫切、认真的审视和思考:课业负担和崇尚自由的儿童灵性之间,开始出现了矛盾。要呵护和发展儿童的灵性,出路在哪里?让我们在镜头回放的光影间细细思量……
  镜头回放1: 放学后的“追捕”
  毛毛上一年级了,渐渐地有了一些家庭作业。我教高年级,放学时间比她晚。于是,毛毛放学后有四五十分钟的自由时间。我每次回到办公室,都是只见书包不见人,今天不例外。我决定揪她一回。
  满校园地找,终于逮着了满脸冒油的毛孩子。“干嘛去了?怎么不写作业?”我十分生气。“我在做实验,”毛毛摊开小手掌,露出各种颜色的湿粉笔头,“我想试试红、绿、黄、白、蓝全部合起来是什么颜色?”“都什么时候了?先做作业,再玩。”“啊?做好作业天都黑了,上了一天课,把自由还给我!”女儿的话把我震住了。
  这一顿“揪”没有多大的效果,以后的日子里,毛毛躲在办公室里做一些自己发明的游戏,且花样不断。
  
  客观地说,女儿是好学的“课堂小灵通”(老师评价),但放学后的她却是个彻底的自由顽童。教育力求使儿童的生活更富理性,儿童却执拗地固守自由自在的天性和随心所欲的生活。女儿的“把自由还给我”就是被压抑着的儿童灵性的呐喊。
  儿童在入学前,处在游戏、音乐、幻想的世界中,心灵是自由的、双手是自由的。而入学后,学习似乎变成了生活的单一内容。课堂上,老师竭力调动儿童的学习热情,一天下来,儿童身心俱疲。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描述:“放学后,儿童只要朝那装着课本和练习本的书包望上一眼,就感到厌恶。”
  家长也竭力让孩子“学点有用的东西”,想着法子送孩子学奥数、上作文班、学乐器、练书法,唯恐学得太少。
  但苦心经营的教师和家长并没有得到学生的感恩。六年级学生在留言本里说:“让重重的书包和长长的作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比我们还要高大的花朵。”“回首六年生活,我的童年在妈妈‘快点写作业’的催促声中消逝。”“我总是偷着做自己喜欢的事,像做贼一样,等做了老爸,我一定给我儿子自由快乐的童年。”
  庞大的“课业部队”禁锢着儿童的生命,严重地影响到儿童身心自由灵动发展。儿童在教师、家长的周密安排下被动地学习,很多孩子成为解题的“熟练工”,应试的“榨分机”,灵性之光越来越黯淡,想象之泉越来越干涸,造成一代人的“创造力危机”。研究表明,创造力的生长需要闲暇与自由作为土壤,需要个体高主动高参与的思维经历,需要保护天然的敏感性与直觉力。这里的“闲暇与自由”“高主动高参与”“天然的敏感性与直觉力”都来自儿童的生命余裕。
  不少名垂青史的人物小时候都有一段顽皮、淘气的童年经历,如“趴在鸡窝孵小鸡”的爱迪生,“将毒虫子含在嘴里”的达尔文等。这些顽皮的嬉乐,可能就是发明家、科学家最初显露的灵性萌芽。陶行知先生在《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一文中说:“我要多玩玩。”
  玩,使儿童积蓄灵气。我们呼唤“作业大解放”:教师可以定期安排一些“无作业日”、定制一些“无为作业”,让儿童有心情、有时间去发挥游戏精神,有成为“闲云野鹤”的机会,有片刻无拘无束的时间。我们可以参与“课间大冲浪”:课间禁止抓学生来订正、补做作业,让孩子踏踏实实地玩游戏,并最好能作为游戏专家给予内容和形式上的指导。我们可以鼓励“实践大扫荡”:经常带领孩子们去采集鲜绿、制作玩具、江海嬉水、放牧丛林、走进农家……只有充满嬉乐的生活,才是真正儿童的生活,才是有灵性的生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欢快和烂漫的时光不应只在古诗里,还给儿童嬉乐的权利,他们能“玩”出快乐、“玩”出灵性!
  镜头回放2:你也会骂我吗?
  一年级期末要进行写字比赛。毛毛手腕力量弱,字写得不好。在家练字时,总也达不到要求,有几次我火冒三丈,把本子拍得啪啪响。比赛前一天我彻夜难眠:万一得了C,拖班级后腿影响班级的奖次怎么办?
  第二天直到放学才敢打听消息。老师告诉我:“毛毛拿了B,我好好表扬了她!前天练字,写得又黑又大,被我撕掉了揉成团扔在地上,她飞快地跑过去,捡起来拼命擦。眼泪在眼眶打转,就是不哭。”我不由得百感交集,真是“落后就要挨批啊”!我问:“毛毛,你拿了B开心吗?”毛毛笑着说:“开心!还有小朋友拿C呢!”“你准备下次拿什么?”“拿B,拿A,万一我拿C,妈妈你也会骂我吗?”我稳了稳神,笑着说:“只要尽力了就行,你会越写越好的!”
  不可否认,比分数、排等级等评价手段依然有用。但为了儿童的明天,我们应尽量完善发展性评价,尊重儿童自然成长的权利,给每个儿童的灵性以最温暖的欣赏。
  有一个当全职太太的朋友,她的工作成果是孩子入学前识字一两百、会计算百以内加减。另一朋友的孩子就读于英才班,学龄13个月,学费10000元。作为教师的我没有为孩子的成长加速,但在带女儿听《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时,我惊奇地发现例1和“试一试”一经出示,读三年级的女儿即快速解答。原来她早就在老师补充的奥数题里做过。
  基础教育阶段,别国的孩子是自己跑,我们的孩子是大人推着跑甚至背着跑,这就难怪比别国的孩子跑得快。人家说我们的孩子后劲不足,其实,这不足的后劲源自畸形的“前劲”。赢在起点不一定能赢在终点。
  我们评价孩子,不能盯着当下的“早慧”或“迟缓”,而应关注儿童灵性的发展进程。只有让儿童自然成长,才能踏上发展儿童灵性的幸福之路。回想当年的写字比赛,在女儿“你也会骂我吗”的提问之后,我的心情坦然淡定了许多。即使得了C又有何防?这只是起步,等孩子长大一点,手腕力量大了,认真地书写,一定可以越写越好。事实也证明,从一年级时的担心拿C,到现在女儿一手清秀小字,这中间我完全没有逼迫式的强化训练,她却在自然地成长和进步。如果,我们的写字比赛不是过早地甄别出ABC的等级,那么,我们刚入学的孩子就不必一吃完午餐就“握笔从戎”,苦练出中指上凸出来的一个个老茧疙瘩。如果,即使字写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愤怒地揉成纸团扔掉,那么,天真无邪的儿童就不会过早懂得“强忍的眼泪颤抖的心”。
  我是学生们的“老好人”,喜欢给他们一次次的机会,错了、慢了、丑了都能够获得比较体面的“中场休息”。我从不要求女儿一定要做“最好”,喜欢她自导自演的童话剧,赞叹她东摸西弄的小创意。她从不因考不到一百分而难过,不因轮滑远远落后于人而羞于出发。
  我由衷地欣赏着孩子们的自然成长。因为儿童灵性的发展不是由外力填塞而得,而是由儿童自己体验、感悟生发、自然流露。孩子的内心都是渴望进步的,教育者应该消除虚荣的攀比心理、功利的实用思想和完美主义,以一颗平常心等待儿童慢慢长大。法国学者卢梭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每一个儿童都是唯一的精灵。每一段童年的历程都是不可复制的风景。让我们捍卫儿童自由活动的嬉乐权,玩出灵性;尊重儿童自然成长的生命权,赏出灵性。让儿童张开灵性的翅膀,在未来的广阔天地间自由飞翔!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
  实验小学江苏南通226300)
   责任编辑 余志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