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语文阅读课堂中,课堂提问及二次提问的设计意义和策略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提问;二次提问;问题设计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9 -01
一、阅读课堂中二次提问的概念及意义
好的阅读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而在现有的大多数语文课堂上存在着“满堂问”、“拼命问”、“胡乱问”等低效或无效的提问,因此林汇波先生提出了一次提问和二次提问的概念。林先生将为完成某个教学环节的多次提问梳理分为前后两部分,并策略性的归为两次提问,前一部分提问为第一次,后一部分提问为二次提问。二次提问最终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与第一次提问相比,二次提问的特点是:一、重在推进与提升。第一次提问是检测、诊断,是引子、铺垫,是明晰的思考,是发现问题。二次提问时改善言语表现推进课堂教学,是激发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力,是解决问题 ,是具体能力的提升。从第一次到第二次提问,不只是提问次数的增加,提问内涵也应有质的改变和飞跃。二、重在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一次提问,引出的内容尚没有涉及事物的本质,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只是铺垫与积聚,为二次提问筑造了一个平台。二次提问才是关键,是突破,是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三、重在学习主体的主动学习。第一次提问是了解相关知识及背景资料,是生活感悟的唤醒与阅读体验的梳理明晰,是要呼唤二次提问。策略性的第一次提问,不是为了教师的教,而是为了学习主体的学。我认为林先生提出的二次提问的概念,让教师有了二次提问的策略性思考,对于简化课堂问题、明晰并强化课堂走向、实现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有积极意义。教师重视二次提问,可以促进其审视自己设计的问题与提问的质量,提高反思课堂提问的能力。
二、阅读课堂中二次提问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们阅读课堂的二次提问问题设计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一、二次提问的问题是对第一次提问的简单重复。这样的提问显然是在让学生“死记硬背”答案,而与学生的发展无关。二、二次提问的问题脱离文本。二次提问的问题应该是第一次提问问题发展的必然结果,与第一次提问的问题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可有的阅读课上第一次提问的问题是关于文本的,第二次提问可能就是贴了“拓展延伸”标签的一个漫无边际的课外问题,或是所谓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第一次提问没有必然的联系。三、二次提问的问题与第一次提问的问题没有极差,甚至低于第一次提问的难度。许多教师在教学任务完成后,会不放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补充许多“辅问题”“小问题”甚至“碎问题”。这些问题相对于主问题或关键问题,显然降低了层级,甚至无层级。四、二次提问的问题不是针对学生实际预设的课堂问题。教师想当然的设计二次提问。提出的问题或是质疑刁难,或是教参上已有的问题,或是“教师的阅读困惑”。这样就造成了整堂课都是教师的观点,没有学生自己的观点,消解了课堂教学的意义。
三、阅读课堂二次提问策略
我认为教师的问题设计:一、要直指教学的重点,做到纲举目张。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比如《五人墓碑记》一文,我们可紧扣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这一教学重点来设置二次提问①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什么?②如果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本文的思想内容上有哪些进步性和局限性呢?这样设计可更深层次引导学生对人活着的意义进行追问和探寻。二、要突破教学的难点,解决了这些难点就为学生学习扫清了障碍。比如《鸿门宴》一文,我们可紧扣“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这一教学难点来设置二次提问①为什么课文人物描写得那么生动形象?②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纵虎归山,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风度”?这一问题关涉到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作者凸显这一性格特点的手法、读者对英雄人物成败的看法等教学内容,不紧扣住了教学重点,也轻松地化解了教学难点。三、要找准对话的支点。所谓支点指的是事物的中心或关键。例:1.以文本的“分歧点”“疑点”为支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知识差异、生活积淀、体悟角度等方面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些分歧设计二次提问,可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火花,形成多元解读,促进学生的成长。比如《羚羊木雕》对羚羊木雕到底该不该要回来这一问题的讨论。2.以文本的“焦点”为支点。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会对某些内容比较关注,教师要抓住这些焦点问题来设计二次提问,预设争议,但是不预设或暗示某种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我想如果教师在二次课堂的提问中如果能做到上述这些,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师生之间一定会碰撞出绚丽的智慧之花的。
参考文献:
【1】林汇波 语文教学通讯《阅读课堂二次提问组织策略的思考》2010年1月
【2】胡海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寻觅“切入点”探究引领“个性化”阅读》2009年7月
【3】康宏东 语文教学通讯《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艺术探究》2010年1月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提问;二次提问;问题设计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9 -01
一、阅读课堂中二次提问的概念及意义
好的阅读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而在现有的大多数语文课堂上存在着“满堂问”、“拼命问”、“胡乱问”等低效或无效的提问,因此林汇波先生提出了一次提问和二次提问的概念。林先生将为完成某个教学环节的多次提问梳理分为前后两部分,并策略性的归为两次提问,前一部分提问为第一次,后一部分提问为二次提问。二次提问最终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与第一次提问相比,二次提问的特点是:一、重在推进与提升。第一次提问是检测、诊断,是引子、铺垫,是明晰的思考,是发现问题。二次提问时改善言语表现推进课堂教学,是激发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力,是解决问题 ,是具体能力的提升。从第一次到第二次提问,不只是提问次数的增加,提问内涵也应有质的改变和飞跃。二、重在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一次提问,引出的内容尚没有涉及事物的本质,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只是铺垫与积聚,为二次提问筑造了一个平台。二次提问才是关键,是突破,是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三、重在学习主体的主动学习。第一次提问是了解相关知识及背景资料,是生活感悟的唤醒与阅读体验的梳理明晰,是要呼唤二次提问。策略性的第一次提问,不是为了教师的教,而是为了学习主体的学。我认为林先生提出的二次提问的概念,让教师有了二次提问的策略性思考,对于简化课堂问题、明晰并强化课堂走向、实现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有积极意义。教师重视二次提问,可以促进其审视自己设计的问题与提问的质量,提高反思课堂提问的能力。
二、阅读课堂中二次提问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们阅读课堂的二次提问问题设计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一、二次提问的问题是对第一次提问的简单重复。这样的提问显然是在让学生“死记硬背”答案,而与学生的发展无关。二、二次提问的问题脱离文本。二次提问的问题应该是第一次提问问题发展的必然结果,与第一次提问的问题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可有的阅读课上第一次提问的问题是关于文本的,第二次提问可能就是贴了“拓展延伸”标签的一个漫无边际的课外问题,或是所谓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第一次提问没有必然的联系。三、二次提问的问题与第一次提问的问题没有极差,甚至低于第一次提问的难度。许多教师在教学任务完成后,会不放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补充许多“辅问题”“小问题”甚至“碎问题”。这些问题相对于主问题或关键问题,显然降低了层级,甚至无层级。四、二次提问的问题不是针对学生实际预设的课堂问题。教师想当然的设计二次提问。提出的问题或是质疑刁难,或是教参上已有的问题,或是“教师的阅读困惑”。这样就造成了整堂课都是教师的观点,没有学生自己的观点,消解了课堂教学的意义。
三、阅读课堂二次提问策略
我认为教师的问题设计:一、要直指教学的重点,做到纲举目张。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比如《五人墓碑记》一文,我们可紧扣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这一教学重点来设置二次提问①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什么?②如果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本文的思想内容上有哪些进步性和局限性呢?这样设计可更深层次引导学生对人活着的意义进行追问和探寻。二、要突破教学的难点,解决了这些难点就为学生学习扫清了障碍。比如《鸿门宴》一文,我们可紧扣“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这一教学难点来设置二次提问①为什么课文人物描写得那么生动形象?②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纵虎归山,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风度”?这一问题关涉到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作者凸显这一性格特点的手法、读者对英雄人物成败的看法等教学内容,不紧扣住了教学重点,也轻松地化解了教学难点。三、要找准对话的支点。所谓支点指的是事物的中心或关键。例:1.以文本的“分歧点”“疑点”为支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知识差异、生活积淀、体悟角度等方面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些分歧设计二次提问,可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火花,形成多元解读,促进学生的成长。比如《羚羊木雕》对羚羊木雕到底该不该要回来这一问题的讨论。2.以文本的“焦点”为支点。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会对某些内容比较关注,教师要抓住这些焦点问题来设计二次提问,预设争议,但是不预设或暗示某种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我想如果教师在二次课堂的提问中如果能做到上述这些,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师生之间一定会碰撞出绚丽的智慧之花的。
参考文献:
【1】林汇波 语文教学通讯《阅读课堂二次提问组织策略的思考》2010年1月
【2】胡海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寻觅“切入点”探究引领“个性化”阅读》2009年7月
【3】康宏东 语文教学通讯《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艺术探究》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