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很远,江湖很近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anzm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慎之先生当年问我西方是否也有游民心态,我说当然也有,但西方的宗教和贵族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游民心态,这和中国有些不同。从大的历史脉络来看,游侠其实是贵族社会的流风余绪,或者说只有贵族社会之后才会出现游侠。为什么汉、唐游侠多,主要原因就在于先秦是贵族社会,南北朝期间建立的诸多国家(特别是北朝)也具有贵族化倾向。比如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贵族被消灭了,但热衷公共事务的贵族精神却不是一两代便可以消失的,这些贵族精神流传到汉代,就形成了一些反主流的、抗上的,同时具有利他精神的游侠。游侠与游民不同,游侠是一种生活抉择。为什么要做侠?可能是因为良知、习惯,甚至是受到记录游侠作品的影响向往不平凡的生活,而不是简单的为生活所迫。
  严文井先生曾说中国的土壤里产生不了堂·吉诃德,只能产生阿Q,就是因为贵族社会过早地消失(与欧洲相比),自宋代以来游民文化泛滥,而唐代还是有些贵族气的,到了宋代就完全是个世俗社会了。
  《南风窗》:我注意到您提到的无论是先秦还是南北朝时期,当时都是天下分立。是不是可以认为贵族的产生有赖于社会开放,而在大一统的时代不会有真正的贵族社会?
  王学泰:贵族社会是身份社会,贵族的身份注定他们生下来就是要管公共事务的,管“他人事”是伴随着他的身份而来的。而广大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则没有这种权力,自然就不会有这种习惯。梁启超说中国人没有公德,没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哪能培养公德?身份社会不一定是开放社会,而且为了维持身份制度,统治者是倾向封闭的。游侠热衷于管“他人事”一方面是贵族传统习惯(汉代游侠多出于豪贵之家),另一方面也是受人类少年良知的驱使。
  
  科举与革命
  
  《南风窗》:科举制度是读书人不入江湖而跻身庙堂的重要途径。黄仁宇先生说中国“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此即是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此即是成千上万的农民,其组织以淳朴雷同为主。中层机构简单……上下的联系,倚靠科举制度。”黄先生称之为“潜水艇夹肉面包”。您如何看科举存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王学泰:虽然科举制度始于隋唐,但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在宋朝,全凭试卷说话。唐朝科举有点像“文革”时期选工农兵大学生,是试卷与推荐相结合,能否中进士,取决于在长安的声望,而声望的形成有赖于豪贵名流的推举。如顾况之于白居易,玉真公主之于王维,这些人除了有好成绩外,还得有人推荐。但到了宋朝就不一样了。誊录、糊名、回避、锁院等制度的设立,考生基本上评考卷定去取。三代内没有做官的考生占40%以上,打破了贵官豪门对仕途的垄断。
  中国传统的权力转移方式至少有以下三种:一是通过血缘传给后代,这实行了3000多年;二是打天下坐天下,这实行了2100多年;三是通过科举这样的选拔制度完成“小权力”的转移。科举制度设置聪明之处在于,它通过选拔很少人进入统治集团(基本上是千分之一),就能调动全国文士一生围绕科举转,而不作他想。它作用是突出皇权,运用制度化的方法不断地淘汰重臣、功臣、大臣,提拔小臣。同时,又能给皇帝选贤任能的美号。科举制度成功使得小权力和平转移,不必以屠戮大臣为代价。
  《南风窗》:如何看待文人修齐治平、匡扶天下的理想?
  王学泰:由于儒家的教诲与陶冶,士人长期分不清楚自己做官(包括后来的“闹革 命”)究竟是为了荣华富贵,还是为了“兼济天下”?我认为这里既有幻想,也有利益。近百年来知识界卷入革命如此之深,而且是前仆后继,一个接着一个,与知识分子的“失职不平”密切相关,而这么多人“失职不平”又与科举制度废除密切相关。科举制度结束后引进了现代学校制度,这是以工业化方式批量生产毕业生。这种生产方式是适应工业社会的,而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规模,导致了成批毕业生出来以后无业可就。而知识人的习惯是“做官”(或说管理公共事务),于是许多大知识分子奔走豪门,或作军阀的幕僚,小知识分子要想出人头地,则走了另一条非常之路。所以说,1905年是关键之年,它废除了科举科考做官的时代,实际上也造成了知识分子革命的时代。
  
  “大王专制”与“大哥专制”
  
  《南风窗》:王蒙在《(<三国演义>里的前现代》一文中谈到:一些三国故事,颇有浓厚的黑社会黑手党故事意味。上来就是“桃园三结义”,典型的黑社会做法和黑手党语言:“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一副盗匪的亡命气。请问,庙堂与江湖对社会成员的控制有何异同?
  王学泰:儒家较重视长远利益,庙堂自西汉以后重“外儒内法”,儒家思想多少对皇权还有约束。因此虽然皇权也专制,但想到子孙还是有些通融之处的;而江湖是大哥专制,他们处在隐形状态,面临的风险更大,其专制力度更大,也更容易极端。例如洪门成员常说“哥不大,弟不小”,实际上“大哥”是受会众崇拜的。臣民崇拜的皇帝只是个符号(很遥远),而后者却是很具体。比如李逵对宋公明的崇拜要比百姓对天子的崇拜更狂热更具体。在大哥专制里,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的统治兼而有之。
  《南风窗》:不过,我想说的是皇帝的“大王专制”到了极致可能比大哥专制也并不差。比如,历史上敢于到南洋创业的人,在外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被人杀害,中国皇帝的反应是臣民离开本土死了活该。现在我们讲国家应该是“自由人的联合”,但上面的这种国家伦理却意味着国民想“退出国家”,或像古罗马平民一样用脚投票(另一种意义上的“金盆洗手”)几乎是不可能的。
  王学泰:过去把国看成帝王之家,不让民众出去;另外,中国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对于不接受国家教化的人们(离开故土被视为脱离教化)是敌视的,是看作“可诛”的。这都不是现代国家所追求的。前不久,我对记者说,考察欧洲的人口发展,英国是个好例子,可与中国对照。英国可供耕作土地并不多,农业生产的条件也不是太好。15世纪中叶英国才200万人,500年后增加了至少100倍。中国那时(相当于明朝中叶)人口接近一亿。英国传统没有安土重迁的观念,自17世纪以来,先是自发地向外流动,政府不管,后来得到政府的支持。其实,“殖民”是一个中性词,在民族国家形成(19世纪)以前,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向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流动是正常的,错的是有些国家武力殖民,杀戮原住民。自古汉民族安土重迁,视他乡为畏途;政府对于人口外流不仅不支持反而打压。
  如果清朝不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现代的亚洲版图也许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从这一点来说,使华人在世界上失去机会,历代统治者都有责任。最近在《万象》读到张大千在1960年代写给大陆亲属的家书,看到在那个极端困难时期对有可能外流人口的严密控制,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从江湖到庙堂
  
  《南风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感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通常都意味着高高在上的权力。但江湖却不一样。中国人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意指“江湖险恶”,而“重出江湖”与“退隐江湖”里“江湖”的内涵更是完全对立。如何理解中国人心目中的“一样的庙堂”与“不一样的江湖”?
  王学泰:“江湖”作为一个词在先秦就已经出现,最初的意义就是指江河湖海。这是江湖的第一种含义,即大自然中的江湖。二是文人士大夫的江湖,意指逃避名利的隐居之所。第三个是游民的江湖,也是我们现在经常活跃在口头的江湖。这种江湖充满了刀光剑影、阴谋诡计和你死我活的斗争。所谓“常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讲的就是水浒里的江湖。
  论及庙堂,中国2000年历史中,基本上是50年一小换,200年一大换。改朝换代垂直流动最大的就是皇族与游民。前者生命不保,后者有可能做了功臣显贵甚至皇帝。比如朱元璋,有人说他是农民,其实他没有土地,以乞食为生,做了很多年游僧,真正的身份是游民。高高在上的帝王与沉沦底层的游民,表面上看相隔云泥、是尖锐对立的,但实际上两者在心态、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往往是相通的,而士大夫属于夹心层,通常会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夹击。
  《南风窗》:所以困顿其中、左右为难的士大夫阶层通常是既有儒家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又有道家闲云野鹤的出世精神。
  王学泰:庙堂与江湖对立又相通,一个主流,一个隐性。打天下和治天下通常都少不了儒家的一些精神。当然,儒家很多东西是好说不好做,更多只能是幻想。如果儒者统治一个以宗族为主体的小国家,几万人,可能还可以。儒家要解决的是熟人社会的问题,比如它强调的“知耻”,便是调整熟人关系的。但现代社会更需要调整的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记得解放初每个家庭都要拟订“家庭爱国公约”,实际上家庭是不需要公约的,真正需要公约的是陌生人社会。
  《南风窗》: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高度介入家庭,使家庭成员“陌生化”,互不信任。
  王学泰:回过头说五伦,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调整的都是熟人关系。然而,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就进入一个陌生社会了。陌生社会怎么能用熟人社会的办法统治呢?陌生社会遇到更多的是五伦以外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第六伦”,即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而调整这种关系最有效的还是法律。你知道“文革”的乱,当时中国人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法律意识了,虽然“判决书”上照例说“特依法判决如下”,但“依”的什么“法”,不仅被判决人不知道,恐怕连判决者自己也不知道。因为“文革”中“公检法”已经被砸烂,“法律”被视为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产物。唐德刚说当时是“两部法律(《宪法》与《婚姻法》)治中国”,实际上当时连《宪法》也已废止,所以准确说是“一部婚姻法治中国”。
  《南风窗》:您曾谈到中国人“庙堂很远,江湖很近”的现象。今日中国不断开放,游民意义上的江湖也在不断开放与膨胀,此过程是否也在孕育危机?
  王学泰:担心是有的。封闭时代农民逆来顺受,认为不公平生活是“应该的”。当传统社会解体,农民子弟走出家乡,眼界宽了,想法也会变化。你看为什么近代革命在湖南闹得那么厉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曾国藩将一帮淳朴的乡野子弟带出去当兵打仗。后来曾国藩功成名就,为了避嫌就把军队解散了,这些有见识、对不公正敏感、而且强壮勇武、有功名、没收入的“复员兵”,回到家乡,马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后来湖南帮会林立,山堂香水遍地,就与这帮人有关。
  《南风窗》:在庙堂与江湖之间,在国家与社会之间,中国人是否还有其他栖身之所?
  王学泰:李敖说,知识分子首先要解决自己吃饭的问题。我想这点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这样。中国这些年的进步首先就体现在告别了管仲所谓的“利出一孔”的时代。我们这个民族长期贫困,单独对心灵方面的追求是比较少的,对“心”也是忽略的,所以中国传统小说里对心理描写也很少,到《红楼梦》就不一样了。整体来说,只有满足了温饱之后,人们才会注意精神上的追求。当然,独立的心灵空间在文人士大夫世界里是存在的。《易经》里就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说法,后来衍生出老庄学派,有了对功名利禄的拒绝。而“江湖”最早也是见于庄子,虽然指的是江河湖海,却有广大无边、自由自在的意味。庄子感慨涸辙之鲋,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但若没有宽阔的江湖,就不可能“相忘于江湖”。
  
  高高在上的帝王与沉沦底层的游民,表面上看相隔云泥、是尖锐对立的,但实际上两者在心态、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往往是相通的,而士大夫属于夹心层,通常会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夹击。
其他文献
一、目标与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异化”主题的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了解人在“异化”时的命运,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研读作品,从情节、人物、环境、细节、语言、情感等角度鉴赏作品,挖掘作品的意蕴,积累鉴赏经验,获得审美体验。  3.尝试文学评论,续写、改写、创作小说。  学习内容:  1.阅读与鉴赏:《促织》《变形记
媒体    “郊区化”的后果    本期《时代》以驻上海的资深记者比尔·鲍威尔的经历为蓝本,探讨中国大城市迅速向外扩张的现象。  我的妻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2004年春天我们从纽约搬到了上海,两年半之后我们在上海郊区一个叫松江新城的小镇买下一幢3层高、有5间卧室的房子。我们的房子坐落在黄浦江一条支流的岸边。有一个下午,我从屋里看到河的另一边,那里绵延数英里的大块土地尚待开发,当地农民仍在地上
2008年7月的一个下午,佛山拍卖行的一场拍卖会中,一栋起拍价512万的建筑物,被人拍走。但令人吃惊的是,竞买人众多的这次拍卖,只有一次竞价,短短10几分钟内便完成交易;其次,只有一人拿到标的,但每个参加的竞买人,都可以分得10万元。而去年,全国拍卖行业的总成交额更是高达3279亿元。  针对拍卖行业的财富谜团,记者随后跟随业内人士一探究竟。这个行业的一张完善的财富网络,逐渐浮出水面。    司空
颁奖辞:耿庆国的言行并未实际影响2008年中国的现实,没能挽救生命,没能促进法律修订,但我们依然将他评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在写给国家地震局的信中,他署名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者,他自称,所做之事只是为了周恩来总理当年的一句嘱托。  1970年云南通海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后,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接见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全体代表前,要求先听取青年专家的情况介绍。当时周恩来总理见的
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于美国,从19世纪后期就陆续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劳动节,是劳工阶级组织各种游行庆祝或者示威抗议的日子。但是唯独美国人不纪念五一。美国人的劳动节定在9月第一个星期一,以便大家在夏天最后的日子里能够有个长周末好出去度假。劳动节这个周末,是美国的公路最繁忙的日子之一。除了极个别的事件之外,美国的劳动节与示威游行毫无关系。  美国的劳动节体现了美国劳资关系的重要本质。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
宏观调控15年    1991年的时候,我刚刚从日本回国,回国撰写的第一篇研究报告中,对当时的经济形势作出了一个判断,就是中国经济“正处于新的一轮大起之前夕”。后来证明这个判断是比较正确的。作出这个判断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当时我们经过紧张的调研,了解到市场已经开始复苏;再一个就是1991年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朱镕基到北京工作以后首先着手解决“三角债”问题。1991年下半年开始了全国性的清理
在过往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当代金融机构不曾有过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类似事件的金融处置经验。这意味着,当银行试图去核实和核销那些由于客观灾害而转为不良资产的债权之时,难免要冒一定的道德风险。   汶川大地震给中国商业银行出了一道难题。灾区的重大人员伤亡和各种财产损失,无疑将增加商业银行在这一地区的信贷回收和处置难度。事实上,很多债务人的财产已经灭失或接近于灭失。面对毁灭性的灾害,银行是继续主张他们的
十七大报告中讲到要增加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政策意愿很好。只不过,在国有制之下,老百姓缺乏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产权基础。因此,我认为,民有化改革是实现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的根本性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    中国的国有资产改革开始于1980年代初,从最初的承包制、砸“三铁”,到后来的买断工龄、“从头再来”,再到国退民进、管理层收购(MBO),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里,相关的争论和反思从
2月27日,陈水扁宣布终止统一纲领,严重冲撞台湾海峡的稳定现状。尽管在宣布有关行动时,他将原本“废除统一纲领”的“废除”二字,修改为“终止”(终统),英文由“abolish”,修订为“cease”,表现出一副要减少文字刺激性的“诚意”,还特别在七点声明中,多次重申他继续坚守不改变台海现状的承诺。   然而,根据台湾一贯采用的规定解释,终统和废统两者之间的意义,根本毫无差异,加上他绝口不再重申“四不
法律标志着人类战胜了丑恶和混乱的自然状态吗?法律是权力与自私的结果吗?在《当法律遇见爱》这本法律与文化研究的著作里,耶鲁大学教授保罗·卡恩通过对经典悲剧《李尔王》进行细读,敏锐地指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过是犹太-基督教传统的遗产,实际上法律的美德通常受到法律秩序之外的“爱”的挑战。法律之外的世界并非只有自然状态这个唯一的答案,还可能存在一个“爱”的世界。  在保罗·卡恩看来,《李尔王》是围绕爱和由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