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小学数学的教学更加生活化、日常化,引导学生生活数学化,在如今新课改新常态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笔者基于自身的一些思考和经验,结合一些学者的先进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的思考,和小学教学生活情境化的原则,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带来一些参考。
【关键词】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5-0062-02
生活情境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利用原有的生活情景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实现“三维”目标,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基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启蒙性和基础性,数学思维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因此,创设合理的、有价值的数学生活情境能帮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去探索、发现与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一、生活情境教学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概念非常抽象,小学生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面对自己不理解的或理解有困难的知识,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而生活情境下的数学教学,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熟悉感,既降低了学习难度,便于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引起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先听《乌鸦喝水》的故事,接着教师用玻璃杯盛水,在水面外作上记号,再往杯里放进一石块,让学生观察水面变化,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石块占了空间,所以水会上升,上升的水的多少就是石块的大小,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体积”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课程在设计层面上,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发展水平,他们的数学思维引导就要依靠教师在教学中,在熟悉的环境下,创设生活情境,由境引疑,由疑生思,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再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自己所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理清数学知识脉络,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达到训练并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之目的。
(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当下的教育环境,因家长的需求,小学数学教学往往以学生成绩为导向,教师在教学中更多考虑的是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并拓展书本上的知识,以“讲授”和“题海战术”为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知识的储备量,忽略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最重要的也是对学生未来影响最大的探究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探究新知识,了解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没有养成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的习惯,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師要迫切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究性数学活动,激发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生活情境教学策略
(一)生活情境教学开展的要点
在生活情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深入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基于数学教材上的知识内容体系,结合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同时设立的生活情境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场景要符合小学生的理解,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常识。在设立生活情境时,也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应该基于教材,通过教材,设立生活情境。教师建立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应结合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结合小学生的兴趣进行。生活情境无处不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能够发挥生活情境的最大教学优势,就需要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教学中的要点进行生活情境转化,给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联系生活经验的情境。
如教学《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时,如果仅仅依据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难以清晰明白地掌握如何去运用位置和方向等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情境结合,通过生活情境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全面深刻地理解什么是位置和方向,如何应用位置和方向进行解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是学生生活当中都非常熟悉的事物,在观察地图的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学校、家庭等重要的位置进行标记。由于这些都是学生平时就熟知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当学生在地图上标记好学校、家庭的位置后,教师就可以引入“位置”的概念,即空间分布,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所处的方位。以此为切入点,将东、南、西、北这四个表示方向的概念进行引入,并指导学生利用这些方向性概念来描述具体的位置信息。教师在这一 教学过程中,可以突出生活情境的教学优势,借助地图具体呈现这一平面位置和方向,让学生走进真实生活情境去体验位置和方向的知识。老师可以指定学校到某个具体地点的路线图,如书店等。然后带领学生根据地图进行实际的路线行走。在行走中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辨明路线中的方向,可以准确利用东、南、西、北这四个表示方向的概念进行位置的空间表达。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可以改变原有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在体验中去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结合意识,可以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的技能。
(二)创设生活情境进行知识的学习
生活情境是每个学生生活经历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就是由许多个生活情境所构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设立购物情景,给各小组学生列出购买清单,几组学生充当卖家,几组学生充当买家,进行购买模拟活动,并宣布比赛规则,看哪组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完成任务。学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愿意积极参与,通过活动促进他们对于加减混合运算的灵活掌握,提高计算速度,使得原本枯燥的计算具有趣味性。 这种情境教学还可以后续运用到《简便运算》的教学中,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将学生已经学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在生活场景中去感受简便运算的优势。教师继续创设“小小超市”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扮演售货员、顾客等角色。分配好角色以后,为了使生活场景更加逼真,老师可以利用道具来增强学生的情境感受。
在布置的模拟超市情境中,可以将笔记本、笔、水果等作为商品,扮演售货员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商品进行标价,扮演顾客的学生可以自由选购自己喜爱的商品。为了在生活场景中去完成简便运算的教学目标,老师可以给学生不同面值的货币,在购物中如果扮演顾客的学生购买了多种商品,需要最后统一进行付款,而扮演售货员的学生则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计算好总货款,并完成收款和找零的任务。如一位扮演顾客的学生的购物清单如下:苹果花费了10.3元,香蕉花费了7.5元,笔记本花费了1.5元,铅笔花费了0.7元,扮演顾客的学生现在只有一张一百元面额的货币。如果仍然使用单一的运算方式,无疑会增加计算的复杂性。这是就需要在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通过简便方法来求得计算结果,学生可以通过100-[(10.3+0.7)+(7.5+1.5)]这样的计算过程快速找零80元。通过这样的生活场景教学,不仅学生乐于接受,同時也可以通过这种情境互动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在生活情境体验中去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结合生活情境体现数学实用性
学习数学知识需要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于基础阶段,教师要积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思维成长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充分发挥生活情境的数学思维培养价值,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知识具有积极的生活实用性。
生活情境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面对抽象的书本上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于身边的物体进行拍照,结合照片引导学生理解三视图,面与体,以及圆柱体、圆椎体等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在学习几何时候,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物体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建筑物会有大量的三角形,为什么水桶是柱体而不是椎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疑问,教师就运用数学知识解释学生在生活中的困惑。
如教师在讲解到立体图形时,由于立体图形相较于平面图形,其结构属性都更加复杂。在生活情境中立体图形的案例非常丰富,如生活当中的很多建筑体,都是有不同的立体图形所构成。教师可以以此为教学契机,运用多媒体来呈现故宫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群,在故宫建筑中充分结合了数学当中的立体图形知识,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展现的淋漓尽致,不仅呈现出几何体的结合应用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几何图形的美观大方。学生在观看这些由几何体所组成的宏伟建筑时,会由衷地感受到立体图形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几何立体图形应用,总结出不同几何体的特征、相同点和不同点等,能够在运用立体几何知识进行解题时,更好地运用空间思维来构建起数学框架。在生活情境中体现数学的实用性,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点,要从学生的数学思维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素质。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结合实际知识内容与学生特点,基于日常生活情境展开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实践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在熟悉的生活化环境学习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能提升理解力,发展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屈宗文.运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 吉林教育, 2015(23).
[2]蒋敏杰.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存在问题与实践改进[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8(2):17-21
【关键词】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5-0062-02
生活情境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利用原有的生活情景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实现“三维”目标,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基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启蒙性和基础性,数学思维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因此,创设合理的、有价值的数学生活情境能帮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去探索、发现与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一、生活情境教学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概念非常抽象,小学生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面对自己不理解的或理解有困难的知识,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而生活情境下的数学教学,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熟悉感,既降低了学习难度,便于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引起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先听《乌鸦喝水》的故事,接着教师用玻璃杯盛水,在水面外作上记号,再往杯里放进一石块,让学生观察水面变化,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石块占了空间,所以水会上升,上升的水的多少就是石块的大小,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体积”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课程在设计层面上,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发展水平,他们的数学思维引导就要依靠教师在教学中,在熟悉的环境下,创设生活情境,由境引疑,由疑生思,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再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自己所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理清数学知识脉络,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达到训练并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之目的。
(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当下的教育环境,因家长的需求,小学数学教学往往以学生成绩为导向,教师在教学中更多考虑的是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并拓展书本上的知识,以“讲授”和“题海战术”为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知识的储备量,忽略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最重要的也是对学生未来影响最大的探究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探究新知识,了解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没有养成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的习惯,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師要迫切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究性数学活动,激发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生活情境教学策略
(一)生活情境教学开展的要点
在生活情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深入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基于数学教材上的知识内容体系,结合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同时设立的生活情境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场景要符合小学生的理解,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常识。在设立生活情境时,也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应该基于教材,通过教材,设立生活情境。教师建立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应结合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结合小学生的兴趣进行。生活情境无处不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能够发挥生活情境的最大教学优势,就需要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教学中的要点进行生活情境转化,给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联系生活经验的情境。
如教学《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时,如果仅仅依据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难以清晰明白地掌握如何去运用位置和方向等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情境结合,通过生活情境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全面深刻地理解什么是位置和方向,如何应用位置和方向进行解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是学生生活当中都非常熟悉的事物,在观察地图的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学校、家庭等重要的位置进行标记。由于这些都是学生平时就熟知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当学生在地图上标记好学校、家庭的位置后,教师就可以引入“位置”的概念,即空间分布,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所处的方位。以此为切入点,将东、南、西、北这四个表示方向的概念进行引入,并指导学生利用这些方向性概念来描述具体的位置信息。教师在这一 教学过程中,可以突出生活情境的教学优势,借助地图具体呈现这一平面位置和方向,让学生走进真实生活情境去体验位置和方向的知识。老师可以指定学校到某个具体地点的路线图,如书店等。然后带领学生根据地图进行实际的路线行走。在行走中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辨明路线中的方向,可以准确利用东、南、西、北这四个表示方向的概念进行位置的空间表达。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可以改变原有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在体验中去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结合意识,可以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的技能。
(二)创设生活情境进行知识的学习
生活情境是每个学生生活经历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就是由许多个生活情境所构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设立购物情景,给各小组学生列出购买清单,几组学生充当卖家,几组学生充当买家,进行购买模拟活动,并宣布比赛规则,看哪组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完成任务。学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愿意积极参与,通过活动促进他们对于加减混合运算的灵活掌握,提高计算速度,使得原本枯燥的计算具有趣味性。 这种情境教学还可以后续运用到《简便运算》的教学中,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将学生已经学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在生活场景中去感受简便运算的优势。教师继续创设“小小超市”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扮演售货员、顾客等角色。分配好角色以后,为了使生活场景更加逼真,老师可以利用道具来增强学生的情境感受。
在布置的模拟超市情境中,可以将笔记本、笔、水果等作为商品,扮演售货员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商品进行标价,扮演顾客的学生可以自由选购自己喜爱的商品。为了在生活场景中去完成简便运算的教学目标,老师可以给学生不同面值的货币,在购物中如果扮演顾客的学生购买了多种商品,需要最后统一进行付款,而扮演售货员的学生则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计算好总货款,并完成收款和找零的任务。如一位扮演顾客的学生的购物清单如下:苹果花费了10.3元,香蕉花费了7.5元,笔记本花费了1.5元,铅笔花费了0.7元,扮演顾客的学生现在只有一张一百元面额的货币。如果仍然使用单一的运算方式,无疑会增加计算的复杂性。这是就需要在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通过简便方法来求得计算结果,学生可以通过100-[(10.3+0.7)+(7.5+1.5)]这样的计算过程快速找零80元。通过这样的生活场景教学,不仅学生乐于接受,同時也可以通过这种情境互动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在生活情境体验中去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结合生活情境体现数学实用性
学习数学知识需要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于基础阶段,教师要积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思维成长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充分发挥生活情境的数学思维培养价值,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知识具有积极的生活实用性。
生活情境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面对抽象的书本上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于身边的物体进行拍照,结合照片引导学生理解三视图,面与体,以及圆柱体、圆椎体等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在学习几何时候,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物体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建筑物会有大量的三角形,为什么水桶是柱体而不是椎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疑问,教师就运用数学知识解释学生在生活中的困惑。
如教师在讲解到立体图形时,由于立体图形相较于平面图形,其结构属性都更加复杂。在生活情境中立体图形的案例非常丰富,如生活当中的很多建筑体,都是有不同的立体图形所构成。教师可以以此为教学契机,运用多媒体来呈现故宫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群,在故宫建筑中充分结合了数学当中的立体图形知识,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展现的淋漓尽致,不仅呈现出几何体的结合应用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几何图形的美观大方。学生在观看这些由几何体所组成的宏伟建筑时,会由衷地感受到立体图形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几何立体图形应用,总结出不同几何体的特征、相同点和不同点等,能够在运用立体几何知识进行解题时,更好地运用空间思维来构建起数学框架。在生活情境中体现数学的实用性,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点,要从学生的数学思维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素质。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结合实际知识内容与学生特点,基于日常生活情境展开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实践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在熟悉的生活化环境学习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能提升理解力,发展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屈宗文.运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 吉林教育, 2015(23).
[2]蒋敏杰.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存在问题与实践改进[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8(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