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害了他,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到底是谁害了孔乙己?
关键词:悲剧原因;科举制度;社会风气
《孔乙己》这篇课文我教了好几遍,但总感觉不满意。今年又教初三,又教到了这篇课文。我重新拿起课文,读了起来,当读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话时,我又有了新的想法。身材高大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孔乙己何以走到如此境地?探讨个中原因应该是本堂课的重点也应该是鲁迅写作此文的目的。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孔乙己好喝懒做。”我知道,这只是原因之一,事情没有这么简单。鲁迅写作此文也绝不仅仅是批判孔乙己的懒惰,问题是,孔乙己为什么不劳动?当一个人生活窘迫到衣食没有着落的情况下时,他还能如此淡定吗?
课文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与“穿长衫”是一对矛盾,“站着喝酒”就不该“穿长衫”, “穿长衫”就不该“站着喝酒”,可这对矛盾却如此统一地集中在孔乙己身上,是什么原因使得孔乙己难以放下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呢?是“面子”,读书人的“面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已深深地植根于孔乙己的脑海之中,令孔乙己无法自拔。
可是,面子不能当饭吃,生活还得继续,于是孔乙己便免不了偷窃了。宁肯偷窃也不愿劳动,这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的本质是善良的,他甚至写得一手好字,就这样走了,令人扼腕叹息。悲剧的发生孔乙己难辞其咎,然而这个社会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悲剧发生后,我们习惯于指责这个人的不是,却很少去关注旁人施加给他的影响,鲁迅注意到了,这正是鲁迅的高明之处。
看看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吧,你会不寒而栗!那是一种怎样的“笑”啊?
孔乙己的脸上添上新伤疤了,他们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他们笑;孔乙己被人打折了腿,他们笑;……
孔乙己成了他们眼里的笑料,可有可无。孔乙己是孤独的,孤独的他只能跟孩子说说话以解心中的苦闷!孔乙己被隔离了!被隔离的孔乙己在一片笑声中走向灭亡。
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想,孔乙己的悲剧在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中是个案吗?如果是个案,那么,负主要责任的该是孔乙己自己了。初中教材中,恰好提到了另外一个人范进,所不同的是,范进考上了,孔乙己落榜了。然而中举前的范进与孔乙己的经历是何其相似啊!同样遭人白眼,同样穷困潦倒,同样不会劳动,如果范进考不上,他的结局不会比孔乙己好多少。
封建教育怎么了?哪里出了问题?读书读到了这个份上,不读也罢,毕竟能考上的是少数。是教育出了问题,还是社会出了问题,抑或两者都有问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孔乙己不能说没有影响,但归根结底还是劝人读书的,我们今天不也在告诉学生,要认真读书,将来才能找个好工作吗?如果硬说这句话害了孔乙己,那是不太公平的,今天的学生毕业之后,有几个像孔乙己这样的?
刚才说的是考不上的,而一旦考上呢?一句话,什么都有了。“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也有送钱送房的,“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考上考不上,天壤之别,“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难怪读书人那么热衷科举考试了。“学而优则仕”成了评价读书人的唯一标准,考上则优,考不上则劣,至于你善良不善良,学问深不深,这些都不重要了。社会风气左右着读书人,孔乙己被嘲笑也就不足为怪了。
孔乙己之死,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社会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悲剧原因;科举制度;社会风气
《孔乙己》这篇课文我教了好几遍,但总感觉不满意。今年又教初三,又教到了这篇课文。我重新拿起课文,读了起来,当读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话时,我又有了新的想法。身材高大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孔乙己何以走到如此境地?探讨个中原因应该是本堂课的重点也应该是鲁迅写作此文的目的。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孔乙己好喝懒做。”我知道,这只是原因之一,事情没有这么简单。鲁迅写作此文也绝不仅仅是批判孔乙己的懒惰,问题是,孔乙己为什么不劳动?当一个人生活窘迫到衣食没有着落的情况下时,他还能如此淡定吗?
课文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与“穿长衫”是一对矛盾,“站着喝酒”就不该“穿长衫”, “穿长衫”就不该“站着喝酒”,可这对矛盾却如此统一地集中在孔乙己身上,是什么原因使得孔乙己难以放下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呢?是“面子”,读书人的“面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已深深地植根于孔乙己的脑海之中,令孔乙己无法自拔。
可是,面子不能当饭吃,生活还得继续,于是孔乙己便免不了偷窃了。宁肯偷窃也不愿劳动,这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的本质是善良的,他甚至写得一手好字,就这样走了,令人扼腕叹息。悲剧的发生孔乙己难辞其咎,然而这个社会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悲剧发生后,我们习惯于指责这个人的不是,却很少去关注旁人施加给他的影响,鲁迅注意到了,这正是鲁迅的高明之处。
看看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吧,你会不寒而栗!那是一种怎样的“笑”啊?
孔乙己的脸上添上新伤疤了,他们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他们笑;孔乙己被人打折了腿,他们笑;……
孔乙己成了他们眼里的笑料,可有可无。孔乙己是孤独的,孤独的他只能跟孩子说说话以解心中的苦闷!孔乙己被隔离了!被隔离的孔乙己在一片笑声中走向灭亡。
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想,孔乙己的悲剧在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中是个案吗?如果是个案,那么,负主要责任的该是孔乙己自己了。初中教材中,恰好提到了另外一个人范进,所不同的是,范进考上了,孔乙己落榜了。然而中举前的范进与孔乙己的经历是何其相似啊!同样遭人白眼,同样穷困潦倒,同样不会劳动,如果范进考不上,他的结局不会比孔乙己好多少。
封建教育怎么了?哪里出了问题?读书读到了这个份上,不读也罢,毕竟能考上的是少数。是教育出了问题,还是社会出了问题,抑或两者都有问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孔乙己不能说没有影响,但归根结底还是劝人读书的,我们今天不也在告诉学生,要认真读书,将来才能找个好工作吗?如果硬说这句话害了孔乙己,那是不太公平的,今天的学生毕业之后,有几个像孔乙己这样的?
刚才说的是考不上的,而一旦考上呢?一句话,什么都有了。“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也有送钱送房的,“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考上考不上,天壤之别,“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难怪读书人那么热衷科举考试了。“学而优则仕”成了评价读书人的唯一标准,考上则优,考不上则劣,至于你善良不善良,学问深不深,这些都不重要了。社会风气左右着读书人,孔乙己被嘲笑也就不足为怪了。
孔乙己之死,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社会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