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定资产是衡量一个企业或单位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具有非生产经营性的特点,其固定资产使用后形成的消耗不可能从其固定资产使用的结果中获得,而只可能来源于财政的事业经费预算支出。因而固定资产的购置和日常使用维护往往被忽视,普遍存在账实不符、资产串用、资产利用效率不高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如何直面这些问题,进一步剖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课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购置的盲目性 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导致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尚未形成完善规范的审批制度,购置审批程序不严格、配置标准不明确;由于缺乏合理的、有约束力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固定资产购置中存在盲目性,缺乏可行性论证及效益分析;由于缺乏责任心或某些利益的驱动,一些单位管理者比较热衷于买设备、搞基建,在事先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效益分析的情况下,就匆忙地购置,结果导致购进的设备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
(二)日常使用缺乏规范性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只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而忽视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缺乏规范的验收、保管和使用制度。具体表现在:验收制度不严谨、登记制度不健全,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明,管理混乱;购置后不能及时登记固定资产的台账、卡片账,或一些单位缺乏内部控制、无健全的资产的领用、保管台账或记录,无定期盘点制度或定期盘点不及时,造成帐实不符;定期维护检修制度执行困难,缩短了资产的使用寿命;固定资产移交、监交制度执行不严,造成部分资产流失无法追究责任;固定资产索赔制度执行不力,资产损毁、盘亏后,难以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三)资产浪费问题严重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主要靠财政拨款,各单位往往只从本部门需要出发,很少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论证。而财政部门往往只注重经费的预算安排,而对已形成的实物性资产如何做到有效管理和调剂,使固定资产物尽其用等方面考虑得不充分,导致部分已购置固定资产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同时随意购置、重复购置的现象普遍,导致许多固定资产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浪费现象严重。
(四)资产处置不规范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隶属国有资产的范围。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同时需委托评估机构评估,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备案批准,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在处置时未办理报批备案手续,仅经单位领导同意后,擅自出售国有资产,擅自定价,存在随意出售、转让、核销现象。更是有个别行政事业单位擅自报废、违规处置固定资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此种不规范性操作致使资产失去监控,存在严重的资产流失隐患,易产生违纪及腐败现象。
(五)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将全部支出列入当期支出,同时反映其原始价值,不计提折旧。这种规定使得账面上所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无法体现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不能真实揭示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无法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客观评价依据,更无法为固定资产的转让或清理提供准确评估信息,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日常控制。有的单位对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入账或不及时入账,在管理上易形成账外资产。
(六)监督机制不健全 从目前固定资产的管理看,单位主要是资产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往往账物分离或账账、账物不符,没有专人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强化对策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庞大的资产仅仅依靠资产、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实施全员和全过程管理,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主要对策建议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建立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机构 一方面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资产的申报、招标、采购到资产的验收、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予以明确责任,另一方面,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监督和考核。
(1)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应健全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开展财产清查,在全面摸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在、使用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各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的任务量合理调剂,不足部分再进行有计划的配置。
(2)完善监管机制,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经济监督部门要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着重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如固定资产的采购和出人库应有不同的人来担任;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要依据清查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内控制度。
(3)加强固定资产相关各环节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调拨、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在重视事前控制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事后反馈监控。使用财政性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的应当列入年度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后,通过政府采购或者由财政部门从闲置资产中调剂解决。同时,财政部门应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保值增值情况进行检查,将其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作为考核单位负责人政绩、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4)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构成是动态的,无论是从资产的数量,还是从价值总量看。总是在不断地增减变化。为了掌握资产的结构、数量、质量和管理现状,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使资产清查工作步入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建立起定期清查制,各行政事业单位至少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建立起重点抽查制,各单位的财务部门要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对资产使用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建立起离任核查制,在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
(二)强化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 固定资产是主要资产之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固定资产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加大前期论证力度,树立节约的意识,防止盲目投资,让资产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保值与增值。随着经济发展,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局限原先的数据统计整理,传递资料,还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分析,为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必须建立人员素质控制制度,应对管理人员的选调、培训、考核、奖惩形成制度。管理人员上岗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并不断更新知识,以提高业务技能。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必须学会使用操作固定资产管理软件,还要具备资产管理等其他方面的知识。有了先进的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还要有合格的管理人员。因此,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也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
(三)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点制度,确保账账、账实相符 一方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增强财会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工作态度,在财务入账时认真审核,与资产部门加强沟通,确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资产视同资金管理,及时与资产部门核对,确保账账相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固定资产盘库制度,不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清查。通过清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中的漏洞。
(四)通过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及政府收支分类统计手段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一是强化预算管理约束机制,使资产配置通过部门预算逐渐趋于合理。行政事业单位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部门预算,审批部门预算时应严格控制购置标准,行政事业单位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和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等,均应纳入预算管理。二是通过政府采购实行监控审核。监督资产购置需求是否符合履行职能的需要、控制,将采购计划和预算编制结合起来,事前加强对固有资产配置计划的管理,从而避免重复和盲目购置固定资产。三是积极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通过政府收支进行分类,更加细致清晰地反映资产类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具体用途,更加便于预算管理和日常核算的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奠定基础。
(五)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速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固定资产名目繁多,分布广泛,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必然是一项情况复杂、工作量庞大的工作。信息化管理优势不仅能加快数据信息的处理速度,还可以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进行信息化管理后,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报废等增减变化信息直接可以在电脑中反映出来,如此的业务操作流程,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也减少了原来人为沟通传递信息过程中出错的概率。及时管理和掌握固定资产的流动,合理调配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的资产,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避免浪费。
(编辑杜 昌)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购置的盲目性 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导致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尚未形成完善规范的审批制度,购置审批程序不严格、配置标准不明确;由于缺乏合理的、有约束力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固定资产购置中存在盲目性,缺乏可行性论证及效益分析;由于缺乏责任心或某些利益的驱动,一些单位管理者比较热衷于买设备、搞基建,在事先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效益分析的情况下,就匆忙地购置,结果导致购进的设备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
(二)日常使用缺乏规范性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只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而忽视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缺乏规范的验收、保管和使用制度。具体表现在:验收制度不严谨、登记制度不健全,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明,管理混乱;购置后不能及时登记固定资产的台账、卡片账,或一些单位缺乏内部控制、无健全的资产的领用、保管台账或记录,无定期盘点制度或定期盘点不及时,造成帐实不符;定期维护检修制度执行困难,缩短了资产的使用寿命;固定资产移交、监交制度执行不严,造成部分资产流失无法追究责任;固定资产索赔制度执行不力,资产损毁、盘亏后,难以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三)资产浪费问题严重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主要靠财政拨款,各单位往往只从本部门需要出发,很少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论证。而财政部门往往只注重经费的预算安排,而对已形成的实物性资产如何做到有效管理和调剂,使固定资产物尽其用等方面考虑得不充分,导致部分已购置固定资产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同时随意购置、重复购置的现象普遍,导致许多固定资产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浪费现象严重。
(四)资产处置不规范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隶属国有资产的范围。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同时需委托评估机构评估,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备案批准,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在处置时未办理报批备案手续,仅经单位领导同意后,擅自出售国有资产,擅自定价,存在随意出售、转让、核销现象。更是有个别行政事业单位擅自报废、违规处置固定资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此种不规范性操作致使资产失去监控,存在严重的资产流失隐患,易产生违纪及腐败现象。
(五)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将全部支出列入当期支出,同时反映其原始价值,不计提折旧。这种规定使得账面上所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无法体现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不能真实揭示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无法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客观评价依据,更无法为固定资产的转让或清理提供准确评估信息,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日常控制。有的单位对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入账或不及时入账,在管理上易形成账外资产。
(六)监督机制不健全 从目前固定资产的管理看,单位主要是资产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往往账物分离或账账、账物不符,没有专人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强化对策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庞大的资产仅仅依靠资产、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实施全员和全过程管理,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主要对策建议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建立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机构 一方面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资产的申报、招标、采购到资产的验收、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予以明确责任,另一方面,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监督和考核。
(1)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应健全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开展财产清查,在全面摸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在、使用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各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的任务量合理调剂,不足部分再进行有计划的配置。
(2)完善监管机制,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经济监督部门要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着重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如固定资产的采购和出人库应有不同的人来担任;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要依据清查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内控制度。
(3)加强固定资产相关各环节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调拨、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在重视事前控制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事后反馈监控。使用财政性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的应当列入年度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后,通过政府采购或者由财政部门从闲置资产中调剂解决。同时,财政部门应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保值增值情况进行检查,将其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作为考核单位负责人政绩、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4)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构成是动态的,无论是从资产的数量,还是从价值总量看。总是在不断地增减变化。为了掌握资产的结构、数量、质量和管理现状,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使资产清查工作步入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建立起定期清查制,各行政事业单位至少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建立起重点抽查制,各单位的财务部门要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对资产使用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建立起离任核查制,在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
(二)强化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 固定资产是主要资产之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固定资产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加大前期论证力度,树立节约的意识,防止盲目投资,让资产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保值与增值。随着经济发展,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局限原先的数据统计整理,传递资料,还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分析,为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必须建立人员素质控制制度,应对管理人员的选调、培训、考核、奖惩形成制度。管理人员上岗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并不断更新知识,以提高业务技能。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必须学会使用操作固定资产管理软件,还要具备资产管理等其他方面的知识。有了先进的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还要有合格的管理人员。因此,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也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
(三)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点制度,确保账账、账实相符 一方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增强财会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工作态度,在财务入账时认真审核,与资产部门加强沟通,确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资产视同资金管理,及时与资产部门核对,确保账账相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固定资产盘库制度,不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清查。通过清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中的漏洞。
(四)通过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及政府收支分类统计手段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一是强化预算管理约束机制,使资产配置通过部门预算逐渐趋于合理。行政事业单位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部门预算,审批部门预算时应严格控制购置标准,行政事业单位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和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等,均应纳入预算管理。二是通过政府采购实行监控审核。监督资产购置需求是否符合履行职能的需要、控制,将采购计划和预算编制结合起来,事前加强对固有资产配置计划的管理,从而避免重复和盲目购置固定资产。三是积极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通过政府收支进行分类,更加细致清晰地反映资产类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具体用途,更加便于预算管理和日常核算的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奠定基础。
(五)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速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固定资产名目繁多,分布广泛,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必然是一项情况复杂、工作量庞大的工作。信息化管理优势不仅能加快数据信息的处理速度,还可以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进行信息化管理后,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报废等增减变化信息直接可以在电脑中反映出来,如此的业务操作流程,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也减少了原来人为沟通传递信息过程中出错的概率。及时管理和掌握固定资产的流动,合理调配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的资产,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避免浪费。
(编辑杜 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