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建:
你好!
收到编辑部转来的你的邮件,我对你的处境与痛苦非常理解。
从一幅“美满家庭”和谐图变成一幅“妻离子散”凄凉图,心理上的落差之大,一般人是很难想象的。
作为一名专门研究公务员心理的学者,我也经常遇到和你有着一样痛苦的人们,抛开那些已经死去的婚姻不说,像你这种因一时冲动而离婚的,在我市还相当普遍。所以,我也有义务和责任当一回“和事佬”。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全国的离婚率(离婚数与结婚数之比)持续上升。离婚率已超过日本和韩国,与新加坡相当,属亚洲地区离婚率较高的国家。据统计,2007年重庆市主城区离婚率已达到53%。
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从客观原因来看,新《婚姻登记条例》体现出尊重个人自由、行政效率提高两大特点。比如新条例将原来离婚登记在一个月内办理,改为了当场办理离婚证,程序上的简化,方便了那些碍于面子将就过日子的婚姻的“解体”,也顺应了个性张扬的现代人追求婚姻生活質量的要求。在《中国式离婚》中,女主人公说:“或许离婚真是社会文明的表征,既然婚姻已死,何苦留恋?”相对已经死亡的婚姻,离婚未必就一定是坏事。
从主观原因来看,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的期望值远高于上一辈,把婚姻想象得很美好,一旦遇到挫折或矛盾,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反差。比如,婚姻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婚姻中根本就没有是与非,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对对方的回应。如果对方的行为和言语过激,这种回应就变成了一种回击,如此反反复复,陷入恶性循环,直至双方疲惫不堪,走向离婚就成为必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分析高离婚率的案例中发现不少的夫妻多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赌气、抬杠而“分手”,属于“冲动型”离婚。这样的离婚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夫妻“分手”虽然是当事人双方十分个性化的问题,难有对错之分。但是“分手”也是当事者双方人生快乐旅途中一次失败的探索,留给他们的或许是经年的痛苦、忧伤和遗憾。
从你的表述中我基本可以断定你们就属于典型的“冲动型”离婚。
冲动,是每一个人在情绪与言行上都难以避免的一种失态。“冲动型”离婚是当事人在思维、意识、认知、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及行为和行为方式上处置婚姻、家庭系列问题时失度的表现。就当事人而言,冲动之后在必须承担其相应的后果的同时,更多的便是懊悔,犹如你现在不悦的处境和沮丧的情绪。
俗话说,宁拆一座庙不破一桩婚。其实,两个人走到一起是一种缘分。只要婚姻还有希望,就应该尽力挽救。离,还是不离?处在痛苦两难中的人们,这时特别需要外力介入,哪怕别人不经意间的一个行为,一句劝告,都可能挽回一桩破裂的婚姻。
我举一个真实的案例吧。2006年12月,王某夫妇因赌气闹到巫山县法院执意要求离婚。在通知当事人开庭之前,法官特意到花店买了束康乃馨,插在婚姻调解室的花瓶里。在婚姻调解室等候开庭的王某夫妇,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和电影《少年犯》的主题歌《心声》,抱着10岁的儿子失声痛哭,随即撤回了离婚起诉。
可能年龄大一点的人们还记得,以往婚姻出了问题,很多人习惯找亲朋好友倾诉,或者找居委会的大妈求助,虽然这些方式比较传统,但还是比较有效。但是在“钢筋水泥”的今天,人们单家独户,又多与父母分开居住,愿意当“和事佬”的人越来越少。
婚姻是一条船,船沉了你怎么办?婚姻是一个家,如果屋顶漏了你又怎么办?有病了可以找医生,婚姻出问题了,又该找谁来看。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建立一支专业的社区婚姻调解师队伍十分必要。这算是我在给你回这封信时借题发挥,向政府和社会提出一个郑重的建议。
一位67岁的老太太喜欢参加腰鼓队、跳坝坝舞,出门还化点淡妆。儿女都支持,可老伴不理解,不但不给好脸色,甚至反锁门不让她出去。老太太觉得精神受虐待,想离婚。经婚姻调解师询问,她的老伴是个退休干部,性格内向,脾气倔。于是,婚姻调解师建议老太太试着把老伴带动起来,跳舞时找借口让老伴一起去,当面与人拉家常;或把伙伴们叫到家里,请老伴帮忙策划活动。老头的性格开朗起来,找回了当年老干部的一点感觉,心情舒畅,夫妻关系也好了起来。
幸福的婚姻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幸福的婚姻绝不单纯是两个人爱的结合。社区婚姻调解师有两大任务:一是指导和帮助选择幸福的婚姻。二是指导和帮助维系幸福的婚姻。
看得出,你是一个重情感的男人。“荷耦虽断,情丝犹连”,你对前妻仍有一份爱意,对前妻仍然不放心。我想给大家一句忠告:夫妻有矛盾,要积极沟通,最忌讳动辄将“离婚”二字挂在嘴边。既然你们的离婚属于冲动型,那么就有破镜重圆的机会。虽然你所在的社区还没有专职婚姻调解师,但我想只要你和你的前妻有意,你的亲朋好友应该出来充当这一角色。我真诚地祝你幸福安康!但愿朋友们在婚姻的旅途中多一点轻松与快乐,少一点烦恼与懊悔。
《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课题组长、
重庆市公务员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徐培基
2008年9月18日
你好!
收到编辑部转来的你的邮件,我对你的处境与痛苦非常理解。
从一幅“美满家庭”和谐图变成一幅“妻离子散”凄凉图,心理上的落差之大,一般人是很难想象的。
作为一名专门研究公务员心理的学者,我也经常遇到和你有着一样痛苦的人们,抛开那些已经死去的婚姻不说,像你这种因一时冲动而离婚的,在我市还相当普遍。所以,我也有义务和责任当一回“和事佬”。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全国的离婚率(离婚数与结婚数之比)持续上升。离婚率已超过日本和韩国,与新加坡相当,属亚洲地区离婚率较高的国家。据统计,2007年重庆市主城区离婚率已达到53%。
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从客观原因来看,新《婚姻登记条例》体现出尊重个人自由、行政效率提高两大特点。比如新条例将原来离婚登记在一个月内办理,改为了当场办理离婚证,程序上的简化,方便了那些碍于面子将就过日子的婚姻的“解体”,也顺应了个性张扬的现代人追求婚姻生活質量的要求。在《中国式离婚》中,女主人公说:“或许离婚真是社会文明的表征,既然婚姻已死,何苦留恋?”相对已经死亡的婚姻,离婚未必就一定是坏事。
从主观原因来看,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的期望值远高于上一辈,把婚姻想象得很美好,一旦遇到挫折或矛盾,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反差。比如,婚姻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婚姻中根本就没有是与非,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对对方的回应。如果对方的行为和言语过激,这种回应就变成了一种回击,如此反反复复,陷入恶性循环,直至双方疲惫不堪,走向离婚就成为必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分析高离婚率的案例中发现不少的夫妻多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赌气、抬杠而“分手”,属于“冲动型”离婚。这样的离婚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夫妻“分手”虽然是当事人双方十分个性化的问题,难有对错之分。但是“分手”也是当事者双方人生快乐旅途中一次失败的探索,留给他们的或许是经年的痛苦、忧伤和遗憾。
从你的表述中我基本可以断定你们就属于典型的“冲动型”离婚。
冲动,是每一个人在情绪与言行上都难以避免的一种失态。“冲动型”离婚是当事人在思维、意识、认知、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及行为和行为方式上处置婚姻、家庭系列问题时失度的表现。就当事人而言,冲动之后在必须承担其相应的后果的同时,更多的便是懊悔,犹如你现在不悦的处境和沮丧的情绪。
俗话说,宁拆一座庙不破一桩婚。其实,两个人走到一起是一种缘分。只要婚姻还有希望,就应该尽力挽救。离,还是不离?处在痛苦两难中的人们,这时特别需要外力介入,哪怕别人不经意间的一个行为,一句劝告,都可能挽回一桩破裂的婚姻。
我举一个真实的案例吧。2006年12月,王某夫妇因赌气闹到巫山县法院执意要求离婚。在通知当事人开庭之前,法官特意到花店买了束康乃馨,插在婚姻调解室的花瓶里。在婚姻调解室等候开庭的王某夫妇,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和电影《少年犯》的主题歌《心声》,抱着10岁的儿子失声痛哭,随即撤回了离婚起诉。
可能年龄大一点的人们还记得,以往婚姻出了问题,很多人习惯找亲朋好友倾诉,或者找居委会的大妈求助,虽然这些方式比较传统,但还是比较有效。但是在“钢筋水泥”的今天,人们单家独户,又多与父母分开居住,愿意当“和事佬”的人越来越少。
婚姻是一条船,船沉了你怎么办?婚姻是一个家,如果屋顶漏了你又怎么办?有病了可以找医生,婚姻出问题了,又该找谁来看。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建立一支专业的社区婚姻调解师队伍十分必要。这算是我在给你回这封信时借题发挥,向政府和社会提出一个郑重的建议。
一位67岁的老太太喜欢参加腰鼓队、跳坝坝舞,出门还化点淡妆。儿女都支持,可老伴不理解,不但不给好脸色,甚至反锁门不让她出去。老太太觉得精神受虐待,想离婚。经婚姻调解师询问,她的老伴是个退休干部,性格内向,脾气倔。于是,婚姻调解师建议老太太试着把老伴带动起来,跳舞时找借口让老伴一起去,当面与人拉家常;或把伙伴们叫到家里,请老伴帮忙策划活动。老头的性格开朗起来,找回了当年老干部的一点感觉,心情舒畅,夫妻关系也好了起来。
幸福的婚姻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幸福的婚姻绝不单纯是两个人爱的结合。社区婚姻调解师有两大任务:一是指导和帮助选择幸福的婚姻。二是指导和帮助维系幸福的婚姻。
看得出,你是一个重情感的男人。“荷耦虽断,情丝犹连”,你对前妻仍有一份爱意,对前妻仍然不放心。我想给大家一句忠告:夫妻有矛盾,要积极沟通,最忌讳动辄将“离婚”二字挂在嘴边。既然你们的离婚属于冲动型,那么就有破镜重圆的机会。虽然你所在的社区还没有专职婚姻调解师,但我想只要你和你的前妻有意,你的亲朋好友应该出来充当这一角色。我真诚地祝你幸福安康!但愿朋友们在婚姻的旅途中多一点轻松与快乐,少一点烦恼与懊悔。
《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课题组长、
重庆市公务员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徐培基
2008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