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对小儿心脏介入术后人工按压穿刺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108例心脏病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两个小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则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护理,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出现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以及血液循环障碍的患儿均较少,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后,运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其穿刺点进行人工按压,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几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穿刺点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小儿心血管疾病,主要指的是在胎儿发育早期,由于电磁辐射、病毒感染、营养缺乏以及药物损害等使胎儿心血管发育异常或者停顿所致[1],在临床上表现为青紫、心脏杂音、心衰以及体力差等症状,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上在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治疗时,比较常用的是介入手术治疗法,并且治疗效果显著。由于小儿的依从性和忍受力较差,所以手术通常采用全麻,但是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患儿及其家属并没有真正掌握穿刺点按压方法,导致按压效果较差,不利于患儿术后恢复。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护理干预对小儿心脏介入术后人工按压穿刺点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108例心脏病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两个小组,每组各54例,其中55例患儿为女性,53例患儿为男性,年龄3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5.3±2.4)岁,95例为学龄前儿童,9例为小学生,4例为中学生,所有患儿入院后,经全面检查确诊,其中9例患儿为动脉导管未闭(PDA)、76例患儿为室间隔缺损(VSD)、7例患儿为肺动脉瓣狭窄(PS)、16例患儿为房间隔缺损(ASD)。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不含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于对照组的54例患儿,临床上主要给予常规护理干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指导:手术前8h禁饮禁食,手术结束后,待患儿清醒才能进食;(2)卫生指导:术前对患儿的双侧腹股沟区皮肤进行清洁;(3)大小便指导:术前训练患儿在床上进行大小便。
1.2.2观察组
对于观察组的54例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针对性护理指导和干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进一步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耐心讲解手术治疗方法、效果以及需要注意事项,让患儿及其家属对手术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了解,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2)穿刺点按压指导。医护人员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给患儿及其家属讲解按压穿刺点的正确方法,尤其是搏动强度、股动脉、股静脉压力、股静脉位置以及平均股动脉等主要按压点,让患儿及其家属掌握按压方法、压力以及时间等;(3)现场模拟练习。医护人员挑选一名比较配合的患儿作为演示对象,给患儿及其家属正确展示怎样触摸股静脉和股动脉的搏动情况以及位置,帮助家属尽快掌握按压方法;(4)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指导学习,由责任护士严格按照要求对患儿家属的按压方法进行考核,有效提高家属的穿刺点按压水平。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护理,观察组的54例患儿,无1例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和穿刺点出血症状,2例出现皮下血肿症状,而对照组的54例患儿,8例穿刺点出血,11例皮下血肿,6例血液循环障碍,并且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儿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低,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心脏介入治疗主要指的是经过皮肤对血管进行穿刺,沿血管在病人体内插入特制的导管,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技术[2],运用该疗法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临床治疗,具有痛苦小、出血少以及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得到广泛地推广和运用。虽然介入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尤其是穿刺点按压缺乏正确性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出现,比如皮下血肿、血液循环障碍以及穿刺点出血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儿死亡。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如果穿刺点按压过紧,往往会导致手术侧肢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如果医护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下肢缺血坏死[3],严重影响患儿的未来正常生活。所以,在手术前,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指导,让其掌握穿刺点按压的正确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4-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护理,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出现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以及血液循环障碍的患儿均较少,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临床上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介入手术治疗后,给予其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指导患儿及其家属掌握穿刺点按压的正确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几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红玉.心理干预改善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况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23(11):68.
[2]郑洁.皓玉珍.心脏介入治疗病人的术前访视护理[J].护理研究,2012,12(3):477.
[3]阳秀春.护理干预对小儿心脏介入术后按压穿刺点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2012,9(13):51-52.
[4].《中国医疗前沿》杂志·2011年总目录[J].中国医疗前沿,2011,24:70-96.
[5].《齐鲁护理杂志》2007年总目次[J].齐鲁护理杂志,2007,24:115-126.
[6].《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第20卷总目次[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2:2076-2093.
[7].《中国医药导刊》2012年总目录[J].中国医药导刊,2012,12:2209-2222.
[8].《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总目次[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4:206-243.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穿刺点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小儿心血管疾病,主要指的是在胎儿发育早期,由于电磁辐射、病毒感染、营养缺乏以及药物损害等使胎儿心血管发育异常或者停顿所致[1],在临床上表现为青紫、心脏杂音、心衰以及体力差等症状,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上在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治疗时,比较常用的是介入手术治疗法,并且治疗效果显著。由于小儿的依从性和忍受力较差,所以手术通常采用全麻,但是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患儿及其家属并没有真正掌握穿刺点按压方法,导致按压效果较差,不利于患儿术后恢复。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护理干预对小儿心脏介入术后人工按压穿刺点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108例心脏病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两个小组,每组各54例,其中55例患儿为女性,53例患儿为男性,年龄3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5.3±2.4)岁,95例为学龄前儿童,9例为小学生,4例为中学生,所有患儿入院后,经全面检查确诊,其中9例患儿为动脉导管未闭(PDA)、76例患儿为室间隔缺损(VSD)、7例患儿为肺动脉瓣狭窄(PS)、16例患儿为房间隔缺损(ASD)。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不含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于对照组的54例患儿,临床上主要给予常规护理干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指导:手术前8h禁饮禁食,手术结束后,待患儿清醒才能进食;(2)卫生指导:术前对患儿的双侧腹股沟区皮肤进行清洁;(3)大小便指导:术前训练患儿在床上进行大小便。
1.2.2观察组
对于观察组的54例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针对性护理指导和干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进一步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耐心讲解手术治疗方法、效果以及需要注意事项,让患儿及其家属对手术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了解,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2)穿刺点按压指导。医护人员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给患儿及其家属讲解按压穿刺点的正确方法,尤其是搏动强度、股动脉、股静脉压力、股静脉位置以及平均股动脉等主要按压点,让患儿及其家属掌握按压方法、压力以及时间等;(3)现场模拟练习。医护人员挑选一名比较配合的患儿作为演示对象,给患儿及其家属正确展示怎样触摸股静脉和股动脉的搏动情况以及位置,帮助家属尽快掌握按压方法;(4)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指导学习,由责任护士严格按照要求对患儿家属的按压方法进行考核,有效提高家属的穿刺点按压水平。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护理,观察组的54例患儿,无1例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和穿刺点出血症状,2例出现皮下血肿症状,而对照组的54例患儿,8例穿刺点出血,11例皮下血肿,6例血液循环障碍,并且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儿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低,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心脏介入治疗主要指的是经过皮肤对血管进行穿刺,沿血管在病人体内插入特制的导管,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技术[2],运用该疗法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临床治疗,具有痛苦小、出血少以及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得到广泛地推广和运用。虽然介入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尤其是穿刺点按压缺乏正确性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出现,比如皮下血肿、血液循环障碍以及穿刺点出血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儿死亡。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如果穿刺点按压过紧,往往会导致手术侧肢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如果医护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下肢缺血坏死[3],严重影响患儿的未来正常生活。所以,在手术前,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指导,让其掌握穿刺点按压的正确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4-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护理,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出现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以及血液循环障碍的患儿均较少,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临床上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介入手术治疗后,给予其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指导患儿及其家属掌握穿刺点按压的正确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几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红玉.心理干预改善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况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23(11):68.
[2]郑洁.皓玉珍.心脏介入治疗病人的术前访视护理[J].护理研究,2012,12(3):477.
[3]阳秀春.护理干预对小儿心脏介入术后按压穿刺点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2012,9(13):51-52.
[4].《中国医疗前沿》杂志·2011年总目录[J].中国医疗前沿,2011,24:70-96.
[5].《齐鲁护理杂志》2007年总目次[J].齐鲁护理杂志,2007,24:115-126.
[6].《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第20卷总目次[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2:2076-2093.
[7].《中国医药导刊》2012年总目录[J].中国医药导刊,2012,12:2209-2222.
[8].《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总目次[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4:20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