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流。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教学信息时代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1 网络教学的定义
网络教学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教师、学生、媒体等多边、多向互动和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共享,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整合产生的新的现代教学形式。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教学是充分利用INTERNET及局域网的优势,通过网络视频等媒介而进行的教学,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输方便、花费低廉等优势,所以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更具有前瞻性及可行性。因此现代教育中将网络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法加入现代教学模式内,也可以认为是书籍、视频、影像等教育媒体以外的延展,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充分理解网络教学的特点、优势后,因势利导、合理利用其较高的信息容量、更高的功能与效率,并继承某些教育媒介的特点后才能替代传统教育媒介,发挥其最大价值而得以发展。
(2)网络教学引入新的教与学观念和教与学理论,使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题转变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由以前被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转变为主动进入学习探索的模式,并能激发其探索网络奥秘、转变学习方式的兴趣,师生的互动更能促进教与学的双赢、从而激起网络教学的再生、新的开发与新的利用,这种良性的循环必将更促进网络教学的迅猛发展。
(3)网络教学还意味着学习环境的改变,学生由过去传统的坐在教室内“师道授业解惑”的模式转变为无空间、无地域、无制约的模式去学习,学生的视野也可以由教室这一“寒窗”内投放到世界各地,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由枯燥的课堂讲解转移到色彩斑斓的无限空间。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可以由固定的上下课作息转变为不受时间限制的学习。学生的授业老师也可以由以前单科单人的老师转变为世界各地、各种语言、各门学科、各种研究方向不同的老师。参与这样的过程,学生也能推广自身所学,甚至在某些时候也能为他人临时解惑,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提高。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更加积极主动并具有挑战性的、更广泛意义上的知识求索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
2 网络教学的特点
(1)教学资源的通用性、多样性。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共享、通用、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软件、硬件、数据、教育等资源实现共享。而这些共享后的资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在教师的指导及学习的自我学习中往往能收到极好的效果。就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形成,创造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甚至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由于网络具有丰富、形象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交互能力,使学生可以迅速获得所需的信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得到充分的机会进行交流。从空间上来讲,网络是完全自由的,近在隔壁,远在天涯,都可以互动。从时间上来讲,当然可以即时互动,也可以稍后。从对象上来讲,可以面向教师和同学,也可以面向整个社会。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学习的内容,教师与学生间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互相交换信息。教师还可以及时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学生或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进行交流,以此找到差距,明确知识薄弱环节,从而提升专业技能,提高知识水平。
(3)信息处理的综合性,网络的综合性主要表现于其信息化的综合性、知识面的综合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超媒体和超文本相互结合,图片、文字、声音等表现方式互为补充。由于它集各种媒体之长,改善了信息表示的方法,文字、图像、声音可以从不同方面来着重表达信息的内涵;它还可以通过实时采集,编辑处理,将电影、电视、录相、录音等切割拼接,合成完整的视听结合的表现丰富的适应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材。因而,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强化各方面的能力。
(4)学习具有开放性,网络可以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凭借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Telnet)、文件传输(FTP)、讨论组(Usenet)、电子公告板(BBS)及网络会议(Conference)等一系列双向信息交流工具,师生双方可就某一论题随时与一国、多国或全球范围内的同行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可以接触到各种相关的知识和观点,不再局限于教师所教的那一部分知识,开阔思路,促进开放性思维。
(5)知识面的宽阔性。网络教学不仅有全国优秀院校的教学,更有普通大专院校优秀教师的教学;不仅有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学,还有欠发达地区具有强力地方色彩的专业教学。学生可以学习一个专业,视野放宽到无数个领域,也可以学习几个专业,并精于其中一个专业。有了了解,就有了比较,学生可以将比较后优秀的专业课程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一专多能,形成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关键词网络教学信息时代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1 网络教学的定义
网络教学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教师、学生、媒体等多边、多向互动和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共享,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整合产生的新的现代教学形式。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教学是充分利用INTERNET及局域网的优势,通过网络视频等媒介而进行的教学,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输方便、花费低廉等优势,所以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更具有前瞻性及可行性。因此现代教育中将网络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法加入现代教学模式内,也可以认为是书籍、视频、影像等教育媒体以外的延展,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充分理解网络教学的特点、优势后,因势利导、合理利用其较高的信息容量、更高的功能与效率,并继承某些教育媒介的特点后才能替代传统教育媒介,发挥其最大价值而得以发展。
(2)网络教学引入新的教与学观念和教与学理论,使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题转变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由以前被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转变为主动进入学习探索的模式,并能激发其探索网络奥秘、转变学习方式的兴趣,师生的互动更能促进教与学的双赢、从而激起网络教学的再生、新的开发与新的利用,这种良性的循环必将更促进网络教学的迅猛发展。
(3)网络教学还意味着学习环境的改变,学生由过去传统的坐在教室内“师道授业解惑”的模式转变为无空间、无地域、无制约的模式去学习,学生的视野也可以由教室这一“寒窗”内投放到世界各地,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由枯燥的课堂讲解转移到色彩斑斓的无限空间。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可以由固定的上下课作息转变为不受时间限制的学习。学生的授业老师也可以由以前单科单人的老师转变为世界各地、各种语言、各门学科、各种研究方向不同的老师。参与这样的过程,学生也能推广自身所学,甚至在某些时候也能为他人临时解惑,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提高。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更加积极主动并具有挑战性的、更广泛意义上的知识求索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
2 网络教学的特点
(1)教学资源的通用性、多样性。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共享、通用、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软件、硬件、数据、教育等资源实现共享。而这些共享后的资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在教师的指导及学习的自我学习中往往能收到极好的效果。就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形成,创造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甚至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由于网络具有丰富、形象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交互能力,使学生可以迅速获得所需的信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得到充分的机会进行交流。从空间上来讲,网络是完全自由的,近在隔壁,远在天涯,都可以互动。从时间上来讲,当然可以即时互动,也可以稍后。从对象上来讲,可以面向教师和同学,也可以面向整个社会。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学习的内容,教师与学生间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互相交换信息。教师还可以及时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学生或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进行交流,以此找到差距,明确知识薄弱环节,从而提升专业技能,提高知识水平。
(3)信息处理的综合性,网络的综合性主要表现于其信息化的综合性、知识面的综合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超媒体和超文本相互结合,图片、文字、声音等表现方式互为补充。由于它集各种媒体之长,改善了信息表示的方法,文字、图像、声音可以从不同方面来着重表达信息的内涵;它还可以通过实时采集,编辑处理,将电影、电视、录相、录音等切割拼接,合成完整的视听结合的表现丰富的适应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材。因而,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强化各方面的能力。
(4)学习具有开放性,网络可以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凭借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Telnet)、文件传输(FTP)、讨论组(Usenet)、电子公告板(BBS)及网络会议(Conference)等一系列双向信息交流工具,师生双方可就某一论题随时与一国、多国或全球范围内的同行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可以接触到各种相关的知识和观点,不再局限于教师所教的那一部分知识,开阔思路,促进开放性思维。
(5)知识面的宽阔性。网络教学不仅有全国优秀院校的教学,更有普通大专院校优秀教师的教学;不仅有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学,还有欠发达地区具有强力地方色彩的专业教学。学生可以学习一个专业,视野放宽到无数个领域,也可以学习几个专业,并精于其中一个专业。有了了解,就有了比较,学生可以将比较后优秀的专业课程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一专多能,形成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