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去年以来受国家“限抗令”等宏观政策,以及产业自身层次偏低、结构性缺陷明显等因素堆叠释放影响,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开始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分析当前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应当充分趋利避害,从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小企业群体等方面加快推动这一产业发展。关键词 加快 医药制造业 发展 思考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哈尔滨医药制造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逐渐成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四大优势产业之一,医药制造业已经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拥有哈药集团等一批在国内业深具影响力的企业。但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医药制造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和增值过程已逐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正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去年以来,受国家“限抗令”等宏观政策,以及产业自身层次偏低、结构性缺陷明显等因素堆叠释放影响,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开始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部分企业出现巨额亏损。2011年,一直领跑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哈尔滨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首次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研究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特质及其培育机制,尤其是探索公共产业政策选择,对于指导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有助于从总体上突出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再造后发优势。一、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50多年的快速发展,哈尔滨目前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且制造业和流通业同步发展的医药制造业体系,成为全国著名的医药制造业基地,并在技术、品牌、品种、效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处于全国产业排头兵地位。截止到2011年底,哈尔滨共有独立核算的医药制造企业85家,拥有资产总额177亿 元;从业人数32551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82.7亿元,同比增长11.7%;实现工业增加值75.4亿元,同比增长12.3%。医药制造业占哈尔滨制造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7.4%,提高到10.2%,已发展成为除装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之外的第三大优势产业,成为哈尔滨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哈尔滨制药”已经成为哈尔滨的一张城市经济名片。哈尔滨医药制造业不但在哈尔滨制造业中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而且在黑龙江省的医药制造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黑龙江省医药制造业发展水平最高、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一支力量。从全国来看,哈尔滨已经成为全国几个医药制造业规模大、品牌影响力大、产品市场号召力强的城市,总体实力居于国内前列。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2010年数据来看,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在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位,仅次于成都、沈阳和广州。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原材料资源丰富,品牌优势突出,化学药品制造和中成药制造基础雄厚,产业实现纵向一体化发展等。但也存在着产业集中度畸高,过于依赖单个企业集团和单一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新兴行业规模小、拉动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品低水平模仿、抄袭现象明显;集群化水平低,仅有实物形态意义上的“扎堆”,而未形成价值形态上的“集聚”;生态成本偏高等问题。二、哈尔滨医药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任何产业的兴衰都是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考察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对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考察与分析。
当前,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有利条件,主要包括:一是市场需求增加。就国内医药市场来看,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老龄化程度加深、新医改政策实施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攀升,我国针对医药产品的需求日益上升,预计在2020年左右我国医药产品市场消费将仅次于美国,将成为最大的世界医药产品消费国家之一。二是科技支撑能力增强。我国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合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微量分离分析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等技术手段也不断实现突破创新,这不仅为医药制造业的创新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医药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技术手段上的重大突破。加之经过多年积淀,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其对医药制造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释放。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层面上的新医改政策、新版GMP认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为医药制造业发展创造了大环境上的政策利好。同时,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均将医药制造业作为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哈尔滨还将医药制造业作为优势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并在大项目建设、项目服务上加大了推进力度,也必将助推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四是产业投资逐渐显效。过去几年间,在市场需求和追求利益的共同驱使下,哈尔滨医药企业投资热情高涨,新上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医药制造业项目。仅“十一五”时期就实施医药制造业项目227项,总投资128.8亿元。随着这些产业项目陆续建成,其载体功能和支撑作用必然在今后几年逐渐释放,形成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新的产业增长点,壮大产业规模,继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
但也必须看到,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国际上新一轮的合并浪潮、生态约束更加严格、国内增支减利因素增多带来诸多威胁,以及产业成长路径依赖、产业链条不完整等劣势均面临放大的可能性。尽管近年来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努力摆脱对过去营销指向型成长模式的依赖,但效果并不明显。今后,随着公众对药物使用趋于谨慎,药品市场消费回归理性,如无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摆脱对营销指向型成长路径的依赖,则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持续下降。从产业链状况看,虽然哈尔滨医药制造业链条呈现垂直一体化发展,但是就某些中游行业而言,其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链条相对不完整、产品结构单一,易受产业链上下游波动影响,缺乏竞争力。
总体而言,在目前总体有利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一方面,产业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政府对医药制造业相关政策上的支持,以及产业自身素质的提升,为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上升,医药企业增支减利影响因素的不断增加,使得传统的医药制造业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制约因素。三、加快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一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解决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的矛盾,就要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医药、兽用药品制造业、现代中药等新兴产业,逐步降低传统的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的比重。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亦有退”的产业内部动态选择和动态平衡,推动医药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打破原有产业结构凝固的进程中,尤其要注重发挥新兴行业的关键性作用。政府必须在新兴产业发展氛围的形成上提供更多的制度安排,比如政策体系构建、产业环境营造、服务平台搭建等。哈尔滨虽然已经在规划层面将包括生物产业(含生物医药)在内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支撑予以重点培育,但是在实施层面尚未全面跟进。必须在强调企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主体的基础上,发挥政府在建立生物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政策法规体系、行业管理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注重培育本地企业,加快本地企业成长壮大;另一方面也要抓住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加大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哈尔滨已有的四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制订更为优惠的招商引资条件,借助外来资本和技术发展哈尔滨新兴医药行业。
二是推动企业增强新药创制能力。从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实际看,当前增强新药创制能力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政府、公共研发平台、企业在医药创新体系建设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应当在核心医药企业,鼓励成立技术创新平台,在保证国家、省市相关项目的同时,也不断增强企业新药的研发能力,有效的活跃企业创新氛围,而对中小型医药企业也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使其逐步成为医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推动产学研的结合,通过成立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完善内部基础设施的构建,还要建立起配套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以及新药的测试、评价体系等。此外,政府要在关键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的攻关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分担企业对早期技术和项目投入的风险。要发挥技术创新联盟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黑龙江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突破医药制造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瓶颈,提升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医药制造业重大技术及产品创新集群主体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在哈药集团首批参与联盟的基础上,推动更多哈尔滨医药企业加入联盟,充分借助这一公共平台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借船出海、借势登高,从而增强自身新产品开发、新药创制能力。此外,也要鼓励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三是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当前哈尔滨医药制造业集群调整、改造的方向在于,坚持“分工深化和具化、供应链联接、价值链增值、配套网络地方化”原则,打破目前医药制造业集群的固着状态,从提高哈药集团等龙头、“大而全”企业的本地配套率破题,增强医药制造业内部关联性。一方面增强相对较为成型的抗生素产业链、中成药产业链、兽用疫苗产业链等三条产业链,补齐其中的薄弱环节,比如抗生素产业链中的第四代头孢类药物生产,中成药产业链条的研发环节等等;另一方面着力解决产业链条“内部化”现象,从产业价值增值的角度,引导更多中小医药企业切入产业链相关环节,深化产业内部分工和协作,使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形成合力,造就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
1、打造地域产业品牌。地域产业品牌是一种公共财富,具有强大的外部经济效应。哈尔滨是国内最早形成医药制造业地区品牌的城市,在“哈药”“三精”“哈药六厂”、“世一堂”、“葵花”等颇具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推动下,“哈尔滨制药”已经成为哈尔滨的城市经济名片。这种地区产业品牌由哈尔滨医药企业共同创造,并成为共同财富,已经形成了外部经济学意义上的“共同财富效应”。要加快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集聚,就要进一步发挥和扩大地区医药制造业品牌的影响,使更多新进入企业充分享受“哈尔滨制药”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资本有目的地向哈尔滨医药制造业集聚。
2、强化工业配套体系建设。“珠三角”、“长三角”在其产业集聚过程中,都曾出现某个核心企业在该地建厂时,为其配套的相关中小企业如影随形跟至同一地点投资建厂。这种“共生效应”决定了企业布局时配套生产企业的存在情况对其选址影响很大。哈尔滨三个医药制造业园区应当通过以合理的诱导推进成组产业的形成,从而大大提高产业集聚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当前,重点要加快推进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由市区向市郊医药制造业园区搬迁改造进度,通过逐步将医药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主干引入园区内,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在搬迁改造过程中实现自身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另一方面也使配套企业在搬迁落地过程中,分享更多的产业成长成果和产业分工合作所释放的溢出效益。
3、建立产业支援体系。仅有医药制造业园区的实物形态还远远不够,必须建立为这个产业集群正常运作所需必须的外部支援体系,主要包括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比如医药制造业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与科研单位对接的信息平台等。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特性之一是进入门槛较高,政府审批手续复杂、时间长,从获取药品批文、批临床、联系临床试验医院,再到报批、生产车间GMP认证等等,至少需要企业耗费两年时间,无论是新进入企业还是老企业,都需要为此支付大量的费用和时间。可见,建设医药制造业集群,必须注重构建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的产业支援体系,通过推动医药制造业链末端的新型服务业发展,实现区域专业人才、市场、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要素条件的共享
四是壮大中小医药企业群体。中小型医药企业是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一支产业力量,更是产业未来希望所在。加大对中小型医药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助于培育数量众多、兼备专业化和灵活性的医药制造业“小尖兵”企业,而这也是符合世界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趋向的现实选择,有助于形成中小企业为主的专业化医药制造产业集群。因此,要加大对中小型医药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中小医药企业集群,提升中小医药企业整体竞争力。尤其要突出政府在培育中小医药企业上的核心作用,提供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
一方面,积极落实政府对医药制造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尤其是国家、省市颁布的扶持私有经济和中小型医药企业发展的政策,涉及财政、金融、税收等多方位的扶持,可以说,很多政策的含金量很高,契合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关键是要通过扩大政策宣传、强化政策落实情况监督等途径,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真正惠及广大中小医药企业;继续完善哈尔滨相关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尽早出台《促进哈尔滨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运用社会资本为哈尔滨医药制造业设立相关的投资基金,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针对其贴近市场、灵活变化的特性,寻找一批有潜质的中小型企业,加强其专业技术培训,使其建立自身竞争优势,形成专精特新的企业。此外也可以通过促进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来实现产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对医药制造业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分配,开创转为中小型医药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紧哈尔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为中小医药企业提供项目审批、政策咨询、投资融资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加强政府为中小医药企业发展提供的资金扶持,加大对其财税支持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逐年增加财政预算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数额,重点扶持包括医药制造业在内的四大优势产业的中小企业。鼓励各大金融机构从中小型医药企业的特点出发,开展支持中小医药企业基本药物生产和新版GMP改造需要的金融产品创新,完善相关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哈尔滨市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哈尔滨市民营企业担保中心两大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经济杠杆功能,通过开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信托、工业企业助保金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担保等多元品种,创新融资服务,帮助更多中小型医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制约其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推动中小型医药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通过持续不断地夯实中小医药企业群体,促进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合理化集中。□
(作者:哈尔滨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处,副高级职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工业经济、金融)
文献标识码:A
哈尔滨医药制造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逐渐成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四大优势产业之一,医药制造业已经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拥有哈药集团等一批在国内业深具影响力的企业。但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医药制造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和增值过程已逐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正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去年以来,受国家“限抗令”等宏观政策,以及产业自身层次偏低、结构性缺陷明显等因素堆叠释放影响,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开始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部分企业出现巨额亏损。2011年,一直领跑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哈尔滨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首次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研究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特质及其培育机制,尤其是探索公共产业政策选择,对于指导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有助于从总体上突出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再造后发优势。一、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50多年的快速发展,哈尔滨目前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且制造业和流通业同步发展的医药制造业体系,成为全国著名的医药制造业基地,并在技术、品牌、品种、效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处于全国产业排头兵地位。截止到2011年底,哈尔滨共有独立核算的医药制造企业85家,拥有资产总额177亿 元;从业人数32551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82.7亿元,同比增长11.7%;实现工业增加值75.4亿元,同比增长12.3%。医药制造业占哈尔滨制造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7.4%,提高到10.2%,已发展成为除装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之外的第三大优势产业,成为哈尔滨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哈尔滨制药”已经成为哈尔滨的一张城市经济名片。哈尔滨医药制造业不但在哈尔滨制造业中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而且在黑龙江省的医药制造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黑龙江省医药制造业发展水平最高、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一支力量。从全国来看,哈尔滨已经成为全国几个医药制造业规模大、品牌影响力大、产品市场号召力强的城市,总体实力居于国内前列。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2010年数据来看,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在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位,仅次于成都、沈阳和广州。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原材料资源丰富,品牌优势突出,化学药品制造和中成药制造基础雄厚,产业实现纵向一体化发展等。但也存在着产业集中度畸高,过于依赖单个企业集团和单一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新兴行业规模小、拉动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品低水平模仿、抄袭现象明显;集群化水平低,仅有实物形态意义上的“扎堆”,而未形成价值形态上的“集聚”;生态成本偏高等问题。二、哈尔滨医药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任何产业的兴衰都是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考察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对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考察与分析。
当前,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有利条件,主要包括:一是市场需求增加。就国内医药市场来看,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老龄化程度加深、新医改政策实施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攀升,我国针对医药产品的需求日益上升,预计在2020年左右我国医药产品市场消费将仅次于美国,将成为最大的世界医药产品消费国家之一。二是科技支撑能力增强。我国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合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微量分离分析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等技术手段也不断实现突破创新,这不仅为医药制造业的创新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医药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技术手段上的重大突破。加之经过多年积淀,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其对医药制造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释放。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层面上的新医改政策、新版GMP认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为医药制造业发展创造了大环境上的政策利好。同时,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均将医药制造业作为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哈尔滨还将医药制造业作为优势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并在大项目建设、项目服务上加大了推进力度,也必将助推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四是产业投资逐渐显效。过去几年间,在市场需求和追求利益的共同驱使下,哈尔滨医药企业投资热情高涨,新上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医药制造业项目。仅“十一五”时期就实施医药制造业项目227项,总投资128.8亿元。随着这些产业项目陆续建成,其载体功能和支撑作用必然在今后几年逐渐释放,形成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新的产业增长点,壮大产业规模,继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
但也必须看到,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国际上新一轮的合并浪潮、生态约束更加严格、国内增支减利因素增多带来诸多威胁,以及产业成长路径依赖、产业链条不完整等劣势均面临放大的可能性。尽管近年来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努力摆脱对过去营销指向型成长模式的依赖,但效果并不明显。今后,随着公众对药物使用趋于谨慎,药品市场消费回归理性,如无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摆脱对营销指向型成长路径的依赖,则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持续下降。从产业链状况看,虽然哈尔滨医药制造业链条呈现垂直一体化发展,但是就某些中游行业而言,其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链条相对不完整、产品结构单一,易受产业链上下游波动影响,缺乏竞争力。
总体而言,在目前总体有利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一方面,产业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政府对医药制造业相关政策上的支持,以及产业自身素质的提升,为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上升,医药企业增支减利影响因素的不断增加,使得传统的医药制造业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制约因素。三、加快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一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解决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的矛盾,就要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医药、兽用药品制造业、现代中药等新兴产业,逐步降低传统的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的比重。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亦有退”的产业内部动态选择和动态平衡,推动医药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打破原有产业结构凝固的进程中,尤其要注重发挥新兴行业的关键性作用。政府必须在新兴产业发展氛围的形成上提供更多的制度安排,比如政策体系构建、产业环境营造、服务平台搭建等。哈尔滨虽然已经在规划层面将包括生物产业(含生物医药)在内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支撑予以重点培育,但是在实施层面尚未全面跟进。必须在强调企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主体的基础上,发挥政府在建立生物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政策法规体系、行业管理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注重培育本地企业,加快本地企业成长壮大;另一方面也要抓住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加大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哈尔滨已有的四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制订更为优惠的招商引资条件,借助外来资本和技术发展哈尔滨新兴医药行业。
二是推动企业增强新药创制能力。从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实际看,当前增强新药创制能力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政府、公共研发平台、企业在医药创新体系建设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应当在核心医药企业,鼓励成立技术创新平台,在保证国家、省市相关项目的同时,也不断增强企业新药的研发能力,有效的活跃企业创新氛围,而对中小型医药企业也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使其逐步成为医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推动产学研的结合,通过成立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完善内部基础设施的构建,还要建立起配套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以及新药的测试、评价体系等。此外,政府要在关键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的攻关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分担企业对早期技术和项目投入的风险。要发挥技术创新联盟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黑龙江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突破医药制造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瓶颈,提升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医药制造业重大技术及产品创新集群主体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在哈药集团首批参与联盟的基础上,推动更多哈尔滨医药企业加入联盟,充分借助这一公共平台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借船出海、借势登高,从而增强自身新产品开发、新药创制能力。此外,也要鼓励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三是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当前哈尔滨医药制造业集群调整、改造的方向在于,坚持“分工深化和具化、供应链联接、价值链增值、配套网络地方化”原则,打破目前医药制造业集群的固着状态,从提高哈药集团等龙头、“大而全”企业的本地配套率破题,增强医药制造业内部关联性。一方面增强相对较为成型的抗生素产业链、中成药产业链、兽用疫苗产业链等三条产业链,补齐其中的薄弱环节,比如抗生素产业链中的第四代头孢类药物生产,中成药产业链条的研发环节等等;另一方面着力解决产业链条“内部化”现象,从产业价值增值的角度,引导更多中小医药企业切入产业链相关环节,深化产业内部分工和协作,使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形成合力,造就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
1、打造地域产业品牌。地域产业品牌是一种公共财富,具有强大的外部经济效应。哈尔滨是国内最早形成医药制造业地区品牌的城市,在“哈药”“三精”“哈药六厂”、“世一堂”、“葵花”等颇具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推动下,“哈尔滨制药”已经成为哈尔滨的城市经济名片。这种地区产业品牌由哈尔滨医药企业共同创造,并成为共同财富,已经形成了外部经济学意义上的“共同财富效应”。要加快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集聚,就要进一步发挥和扩大地区医药制造业品牌的影响,使更多新进入企业充分享受“哈尔滨制药”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资本有目的地向哈尔滨医药制造业集聚。
2、强化工业配套体系建设。“珠三角”、“长三角”在其产业集聚过程中,都曾出现某个核心企业在该地建厂时,为其配套的相关中小企业如影随形跟至同一地点投资建厂。这种“共生效应”决定了企业布局时配套生产企业的存在情况对其选址影响很大。哈尔滨三个医药制造业园区应当通过以合理的诱导推进成组产业的形成,从而大大提高产业集聚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当前,重点要加快推进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由市区向市郊医药制造业园区搬迁改造进度,通过逐步将医药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主干引入园区内,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在搬迁改造过程中实现自身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另一方面也使配套企业在搬迁落地过程中,分享更多的产业成长成果和产业分工合作所释放的溢出效益。
3、建立产业支援体系。仅有医药制造业园区的实物形态还远远不够,必须建立为这个产业集群正常运作所需必须的外部支援体系,主要包括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比如医药制造业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与科研单位对接的信息平台等。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特性之一是进入门槛较高,政府审批手续复杂、时间长,从获取药品批文、批临床、联系临床试验医院,再到报批、生产车间GMP认证等等,至少需要企业耗费两年时间,无论是新进入企业还是老企业,都需要为此支付大量的费用和时间。可见,建设医药制造业集群,必须注重构建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的产业支援体系,通过推动医药制造业链末端的新型服务业发展,实现区域专业人才、市场、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要素条件的共享
四是壮大中小医药企业群体。中小型医药企业是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一支产业力量,更是产业未来希望所在。加大对中小型医药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助于培育数量众多、兼备专业化和灵活性的医药制造业“小尖兵”企业,而这也是符合世界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趋向的现实选择,有助于形成中小企业为主的专业化医药制造产业集群。因此,要加大对中小型医药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中小医药企业集群,提升中小医药企业整体竞争力。尤其要突出政府在培育中小医药企业上的核心作用,提供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
一方面,积极落实政府对医药制造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尤其是国家、省市颁布的扶持私有经济和中小型医药企业发展的政策,涉及财政、金融、税收等多方位的扶持,可以说,很多政策的含金量很高,契合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关键是要通过扩大政策宣传、强化政策落实情况监督等途径,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真正惠及广大中小医药企业;继续完善哈尔滨相关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尽早出台《促进哈尔滨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运用社会资本为哈尔滨医药制造业设立相关的投资基金,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针对其贴近市场、灵活变化的特性,寻找一批有潜质的中小型企业,加强其专业技术培训,使其建立自身竞争优势,形成专精特新的企业。此外也可以通过促进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来实现产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对医药制造业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分配,开创转为中小型医药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紧哈尔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为中小医药企业提供项目审批、政策咨询、投资融资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加强政府为中小医药企业发展提供的资金扶持,加大对其财税支持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逐年增加财政预算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数额,重点扶持包括医药制造业在内的四大优势产业的中小企业。鼓励各大金融机构从中小型医药企业的特点出发,开展支持中小医药企业基本药物生产和新版GMP改造需要的金融产品创新,完善相关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哈尔滨市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哈尔滨市民营企业担保中心两大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经济杠杆功能,通过开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信托、工业企业助保金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担保等多元品种,创新融资服务,帮助更多中小型医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制约其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推动中小型医药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通过持续不断地夯实中小医药企业群体,促进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合理化集中。□
(作者:哈尔滨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处,副高级职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工业经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