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更应该加强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在探索和运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智力、发展能力。
一、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数学教师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让数学教学过程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像数学中的定理、公式、法则、性质以及思想方法等都是前人已总结好的数学规律,它们来源于数学问题,又成为解答问题的依据和理论基础。在这部分知识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沿习的是“规律——证明——应用”的教学模式,若按照这种模式去组织教学,无疑会扑灭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火花”,教学结果仅仅是使学生获得了几条枯燥乏味的结论,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展示定理公式的探索论证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如下活动:(1)每个学生任意画几个等腰三角形(2)观察这些等腰三角形,猜测两个底角的大小关系,并设法加以验证。
学生有用对折来说明两个底角相等的,也有有量角器测量的。
归纳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并画出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已知:△ABC中,AB=AC
求证:∠B=∠C
教师再进行引导:结合上面的观察实验和前面学过的证明两角相等的方法,你能得出证明的方法吗?
大多数学生会根据上面的实验,很快会想到作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或做底边上的中线,尝试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
这样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定理的结论及论证过程,不但解决了作辅助线的难点,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达到了高潮,还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更为重要的是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二、改编习题,给学生设计发展性问题
如人教版数学课本八年级下册第121页6题,“点E,F,G,H分别是正方形ABCD各边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
问题设计:
(1)将命题中条件“正方形”改为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任意四边形时,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结论会怎样变化?
(2)观察一般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满足什么条件时,顺次连接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会是梯形吗?
这样把题目的条件进行拓展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能使学生在发现、认识、掌握数学知识间的变与不变的联系中,提高数学能力。
三、学习错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纠正
学习错误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或产生问题时,作为教师,首先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创新,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关系也非常融洽。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及鼓励下,在错误面前敢于正视错误,挑战错误,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学习知识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要用脑、更要用心去亲历,去感受、理解。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创新思维情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求知过程中,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创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一、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数学教师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让数学教学过程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像数学中的定理、公式、法则、性质以及思想方法等都是前人已总结好的数学规律,它们来源于数学问题,又成为解答问题的依据和理论基础。在这部分知识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沿习的是“规律——证明——应用”的教学模式,若按照这种模式去组织教学,无疑会扑灭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火花”,教学结果仅仅是使学生获得了几条枯燥乏味的结论,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展示定理公式的探索论证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如下活动:(1)每个学生任意画几个等腰三角形(2)观察这些等腰三角形,猜测两个底角的大小关系,并设法加以验证。
学生有用对折来说明两个底角相等的,也有有量角器测量的。
归纳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并画出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已知:△ABC中,AB=AC
求证:∠B=∠C
教师再进行引导:结合上面的观察实验和前面学过的证明两角相等的方法,你能得出证明的方法吗?
大多数学生会根据上面的实验,很快会想到作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或做底边上的中线,尝试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
这样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定理的结论及论证过程,不但解决了作辅助线的难点,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达到了高潮,还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更为重要的是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二、改编习题,给学生设计发展性问题
如人教版数学课本八年级下册第121页6题,“点E,F,G,H分别是正方形ABCD各边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
问题设计:
(1)将命题中条件“正方形”改为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任意四边形时,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结论会怎样变化?
(2)观察一般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满足什么条件时,顺次连接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会是梯形吗?
这样把题目的条件进行拓展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能使学生在发现、认识、掌握数学知识间的变与不变的联系中,提高数学能力。
三、学习错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纠正
学习错误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或产生问题时,作为教师,首先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创新,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关系也非常融洽。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及鼓励下,在错误面前敢于正视错误,挑战错误,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学习知识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要用脑、更要用心去亲历,去感受、理解。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创新思维情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求知过程中,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创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