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途径研究

来源 :传媒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izhi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现代文化的基础上,要实现红色文化的合理传播,确保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受到红色文化熏陶,就要应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在短视频时代可应用新媒体和新平台进行有效传播,实现技术突破,短视频的传播速度较快且应用范围较为广泛,能够实现更有效,更科学的红色文化传播.用短视频实现红色文化传播,要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文化选择,也要尊重现实和人们的文化需求.在现代社会要实现红色文化传播,既要提升传播设施水平,又要做好优秀素材的选择,这样才能确保实现高效率的红色文化传播.
其他文献
智能音视频生产工具的普及和多样化的视听需求催生了视听产品市场供给端的繁荣,极大地刺激了以宣传片为载体的形象传播.本文聚焦海南旅游视听作品,采用参与式观察和内容分析法窥探整体,认为当下的海南旅游视听作品存在竞争激烈诉求不清晰、挑战并存制作模式固化、数据依赖监测不到位等问题,建议从培育传播主体、整合旅游资源和激发创作潜能等方面加以改善和发力.
每一部影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每一部影片都可以用多样化的镜头语言进行情感阐述.在电影《归来》当中,创作者以多样化的手段进行人物情感的有效表达,尝试通过画面、动作、表演、景别、音乐、字幕、色彩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阐述出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为了取得理想的情感传递效果,创作者尝试使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将整个影片丰富化,多元化,呈现出细腻饱满的人物情感.这种丰富的情感传递,使得每一位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都深受感染、感同身受.
媒介化是指新媒体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变迁,作为社会实践的元过程,媒介化进程重塑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人们的审美活动在媒介化的建构下也有了不同于传统审美的体验.媒介化的实践延伸了人的感官机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也借此为人们的生活引入了一种新的尺度.就审美体验而言,媒介化放大了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快感,压缩或消解了审美活动的美感,重构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在媒介化建构起的审美空间中,我们要重审美感与快感二者的关系,对主体的审美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涵化主体的审美趣味,发挥审美活动的美
“侠”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从古至今的描述中有文侠与武侠区分,但文侠作为谋士、纵横家等形象被重新放置,武侠的快意恩仇则成为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这一板块与其所携带的江湖、意气、痛快的争斗一起,作为影视作品映射与描述中必要的部分,中国电影中对武侠的描绘和叙述层出不穷,“侠”的含义成为一种不断成长、又历久弥新的意象.
石家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于西柏坡、市区和石家庄下属各县.虽然该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并且在挖掘、开发、整合和传播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强调西柏坡地区、忽视其他区域,重视显性红色文化资源、忽视隐形红色文化资源,重视革命时期红色文化资源、忽视其他时期红色文化资源,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措施.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在一个好的电视片中,既能欣赏到光色影像的辉映,更能感受到语言、音效、音响的交织.尤其是对纪录片而言,声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众多声音中,同期声是记录事件的真实声音,是对事件的现场还原,能够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本文将以纪录片《第一线》为例,对同期声的运用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饭圈”亚文化一种特定粉丝经济,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失范现象,表现出网络暴力、非法集资、收割粉丝“韭菜”、误导青少年价值观等问题.造成当前“饭圈”亚文化失范的原因具有多元性,既与资本的暗箱操作、引导有关,也与部分媒体平台的底线失衡有关,还与青少年的价值观迷失相关.要对“饭圈”文化进行治理,不仅需要政府加强约束监管,应该清朗的网络环境,也要媒体平台主动担责,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引导,打破“饭圈”的相对封闭场域,突破“信息茧房”,实现“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
融媒体时代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多样化渠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样如此.融媒体时代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很多新途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主要从积极影响、面临的困境和创新途径等方面对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带来启示.
对社科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后发现,社科期刊日益重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和管理,在新媒体融合出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媒体融合理念有待加深、新媒体运营的专业型人才较为缺乏、与用户的互动性不强等问题,提出了社科期刊微信公众号未来的发展策略.
从媒介的社会职能出发,本文探讨了媒介记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机制,认为媒介记忆可以通过镌刻个体记忆、牢筑集体记忆、汇聚社会记忆来守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结合目前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本文认为可通过加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激活个体的“运河记忆”,建构运河文化的实体承载空间,凝聚坚实集体记忆,创新运河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抵抗记忆解构风险,发挥媒介记忆服务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