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的教育质量首当其冲遭受到口诛笔伐的强大社会舆论压力。笔者试图运用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教育层面上的原因探讨,并提出教育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293-01
一、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产物
随着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的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在读人数急剧增加,毛入学率已经从1998年的9.8%增长到2004年的19%如果按照美国学者马丁· 特罗(Martin trow)提出的15%的标准,中国高等教育在2004年就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此进程中,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特殊性。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大学生毕业难的社会问题。像美国70年代教育改革中时髦的生计教育概念就是对美国当时社会失业率比较高的一种回应。受人类对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很难提前做出最科学的教育资源准备和最合理的资源分配,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毕业难的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浮现是很难避免的。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15%,各国所需时间的比较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用时短,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这一速度就更令人咂舌。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殊性。相应地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使大学经费、大学资源严重短缺,从而使高等教育质量受到严重的挑战,质量标准多样化问题更加突出,这势必会加剧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二)大学生“相对素质”的退步
很多人抱怨今天的大学生业务能力、专业素质不如扩招前的大学生综合素质高,可事实是大学生整体专业素质比以前有了长足的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心态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是每一个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承认的,所以笔者提出了相对素质的概念来澄清这一事实。相对素质是指相对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体制创新所需要的人的动态发展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幅度及不上社会发展要求人具备的素质的提高幅度,因而相对意义上大学生的“相对素质”表现出了退步的倾向。这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不精,实践能力差,非专业素质的相对缺乏。这既有大学培养目标过于宽泛,课程设置不合理,职业指导不到位的缘故,也有大学生过于浮躁,缺失信仰的自身原因。
(三)家庭教育及中小学教育的“败笔”
大学生就业难从个体受教育的纵深方向来看,不单单是高等教育阶段的问题,也是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败笔”长期累积所致。个体心理和能力发展的黄金期是中小学阶段,而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大部分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老一套,片面重视智育,忽视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极为不利。当代大学生缺乏团结合作精神,身体健康状况呈下滑趋势,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在少数等现象与中小学片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家庭教育的“败笔”主要体现以下二点上,一是信奉“读书万能论”的家长一味强求孩子刻苦学习,却忽略了心理交流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二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基本隔离,家庭教育约等于无。校方和家长沟通少,很多家长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家庭,社区,学校和政府應是实施教育的统一力量,缺一不可,而今天的教育往往谈论的是学校教育,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力量。我甚至认为将来家庭教育被当作一门学科都是可能的,尤其是在家庭观念色彩浓厚的中国。
二、教育改进措施
(一)大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学习,自我适应
1、根据萨珀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且正好跨越了该阶段的过度期(18—22岁)和试验承诺期(22—24岁)的两个时期。大学生要及早适应大学环境,从刚入学的惊喜与迷茫中走出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目标的制定要符合“smart原则”,即目标要清晰具体,可以度量,能够实现和有时间期限。
2、自我学习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兴趣,适应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积极参与院系和社会组织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挑战杯,500强企业暑期实习生等。大学生还应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较强的抗压能力。
3、自我适应指根据实际需要积极的修正自我目标和观念。大学生应转变择业观念,不能感觉自己高人一等,要乐意从基层做起,磨练从小事做起的习惯。
(二)高校要有所转变
首先大学要有对自己清晰的定位,办学目标要有自己的特色,不可都为追求综合型大学而盲目开设专业,设置专业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其次学校要立足“素质本位”,坚持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改革课程设置,增加社会实践课。再次大学还要加强职业指导,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和职场能力培养课程,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开展,切勿将职业指导流于形式或是应付检查。最后高校要学会“自力更生”,摆脱对政府的过度依赖,通过校友基金、社会募捐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作者单位:
[1]李人勇.试析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求职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1,9.
[2]王晨. 高等教育的平等问题与大众化的两难[J].煤炭高等教育.2000,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293-01
一、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产物
随着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的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在读人数急剧增加,毛入学率已经从1998年的9.8%增长到2004年的19%如果按照美国学者马丁· 特罗(Martin trow)提出的15%的标准,中国高等教育在2004年就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此进程中,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特殊性。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大学生毕业难的社会问题。像美国70年代教育改革中时髦的生计教育概念就是对美国当时社会失业率比较高的一种回应。受人类对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很难提前做出最科学的教育资源准备和最合理的资源分配,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毕业难的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浮现是很难避免的。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15%,各国所需时间的比较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用时短,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这一速度就更令人咂舌。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殊性。相应地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使大学经费、大学资源严重短缺,从而使高等教育质量受到严重的挑战,质量标准多样化问题更加突出,这势必会加剧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二)大学生“相对素质”的退步
很多人抱怨今天的大学生业务能力、专业素质不如扩招前的大学生综合素质高,可事实是大学生整体专业素质比以前有了长足的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心态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是每一个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承认的,所以笔者提出了相对素质的概念来澄清这一事实。相对素质是指相对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体制创新所需要的人的动态发展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幅度及不上社会发展要求人具备的素质的提高幅度,因而相对意义上大学生的“相对素质”表现出了退步的倾向。这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不精,实践能力差,非专业素质的相对缺乏。这既有大学培养目标过于宽泛,课程设置不合理,职业指导不到位的缘故,也有大学生过于浮躁,缺失信仰的自身原因。
(三)家庭教育及中小学教育的“败笔”
大学生就业难从个体受教育的纵深方向来看,不单单是高等教育阶段的问题,也是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败笔”长期累积所致。个体心理和能力发展的黄金期是中小学阶段,而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大部分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老一套,片面重视智育,忽视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极为不利。当代大学生缺乏团结合作精神,身体健康状况呈下滑趋势,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在少数等现象与中小学片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家庭教育的“败笔”主要体现以下二点上,一是信奉“读书万能论”的家长一味强求孩子刻苦学习,却忽略了心理交流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二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基本隔离,家庭教育约等于无。校方和家长沟通少,很多家长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家庭,社区,学校和政府應是实施教育的统一力量,缺一不可,而今天的教育往往谈论的是学校教育,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力量。我甚至认为将来家庭教育被当作一门学科都是可能的,尤其是在家庭观念色彩浓厚的中国。
二、教育改进措施
(一)大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学习,自我适应
1、根据萨珀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且正好跨越了该阶段的过度期(18—22岁)和试验承诺期(22—24岁)的两个时期。大学生要及早适应大学环境,从刚入学的惊喜与迷茫中走出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目标的制定要符合“smart原则”,即目标要清晰具体,可以度量,能够实现和有时间期限。
2、自我学习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兴趣,适应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积极参与院系和社会组织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挑战杯,500强企业暑期实习生等。大学生还应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较强的抗压能力。
3、自我适应指根据实际需要积极的修正自我目标和观念。大学生应转变择业观念,不能感觉自己高人一等,要乐意从基层做起,磨练从小事做起的习惯。
(二)高校要有所转变
首先大学要有对自己清晰的定位,办学目标要有自己的特色,不可都为追求综合型大学而盲目开设专业,设置专业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其次学校要立足“素质本位”,坚持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改革课程设置,增加社会实践课。再次大学还要加强职业指导,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和职场能力培养课程,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开展,切勿将职业指导流于形式或是应付检查。最后高校要学会“自力更生”,摆脱对政府的过度依赖,通过校友基金、社会募捐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作者单位:
[1]李人勇.试析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求职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1,9.
[2]王晨. 高等教育的平等问题与大众化的两难[J].煤炭高等教育.2000,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