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与流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的土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的互助、民和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等地。土族服饰与其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紧密联系,体现了他们的文化艺术状况与民族特性。本文通过对土族服饰特征的梳理,分析其服饰源流变迁因素,从而对影响土族服饰演变的因素做出进一步的探析。
  【关键词】土族;服饰;变迁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土族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南麓,地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河地区的河湟流域,自然条件决定了土族人民以农耕为主兼少量畜牧业的生活生产方式。作为西北地区一个特有的少数民族,土族服饰是其民族文化的表现,“又是一种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是处于纯粹状态中的无声语言和标志,也是民族性格、心理的折射。”[1]有关土族族源的研究,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自19世纪末期至今,研究成果都是从社会历史、民族迁徙、民族学等角度展开的。对土族服饰的研究,近年的研究成果也呈现出上升态势,但大多都停留在描述性或就服饰中某一元素的专项研究,对土族服饰所承载的其他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土族的族源变迁
  土族族源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主要有“蒙古说”“阴山白鞑靼说”“吐谷浑说”。以“吐谷浑说”为例:“吐谷浑本是鲜卑族在分合迁徙过程中新组的一个部落,早在公元284年从慕容部分化出来,并与辽东的其他如鲜卑及乌桓部落组成吐谷浑部,西迁至阴山一带。在这之后的迁徙合并中不断地发展壮大,最终兼并和纳入乞伏、秃发、乙弗、鲜卑以及铁弗匈奴遗部,形成一个强大的鲜卑部群和汗国,之后逐渐衰落,最终在唐蕃角逐中为吐蕃所灭。其后吐谷浑部众或滞留故地,或向外大举迁徙,散布于西自塔里木盆地,东至松辽平原,北起蒙古草原,南至岷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在这之后的几个世纪间,在战乱及迁徙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兼并、同化、消耗、迁散,到元代时又被分化的吐谷浑人中的一部分,作为土族先民的主体,先后入注周边蒙、藏、汉、羌等民族的成分,而形成一个民族。至清代土族仅余于河湟、洮岷流域。”[2]关于“族源”研究是很多人口较少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共有问题,虽然“吐谷浑说”在学界存在争议,但土族是在长期的迁徙、游牧、垦荒、融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土族”是其本民族的自称,因地区不同还有“察罕蒙古”、“蒙古尔” “土户家”“土昆”等多种他称,不再赘述。
  二、土族服饰的形式特征
  土族服饰具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男女服饰都主要由长袍(土族称盘袄),绣花高领短褂(男士),黑、紫红或蓝色坎肩,黑或蓝色宽腿大裆裤组成。盘袄因季节不同分单、夹、棉三种,男士多为长袖高领右开襟,在袖口、斜襟等处镶有花边或黑边,胸前镶一块四寸方块的彩色图案的花兜,下摆开双衩;女士则为小领斜襟,领口处有三、四层绣花的加领,每层都用丝线绣出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图案。袖部的花边则是由红、黄、绿、紫、蓝五色或蓝、白、红、橙、绿、黄、黑七色组成,色彩艳丽绚烂,极富民族特色。女士裤子外边还会穿宽大多褶、长及脚踝的百褶裙。裙子的颜色因年龄而异,年轻人穿得鲜艳,中老年穿得深沉庄重。无论男女,腰间均系绣花彩色腰带,男士还习惯斜插一绣花烟袋。
  土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色的是戴一种叫“扭达”的头饰,解放前有“土观扭达”“捺仁扭达”“适格扭达”等八、九种之多。现在的土族妇女常把头发梳成两根长辫,末梢相连并垂于后背,辫尾拴黑或红色的丝绒或丝穗,再戴上圆形的彩色织锦绒毡帽或礼帽。年轻的土族姑娘一般梳一条发辫,扎彩色头绳,辫梢系一块海螺片,外盖绣花头巾。
  当然,以上所讲的只是土族服饰的共有形式特征,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青海的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同仁、门源等土族主要的聚集地区,在服饰的式样、色彩、穿著佩戴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三、土族服饰的源与流
  土族服饰的源流演变,是伴随着土族迁徙发展的历史而形成的。
  “源”是带有早期东胡民族服饰特征。按“吐谷浑说”,土族源于鲜卑族的一个部落;按“蒙古说”,土族源于蒙古人。而鲜卑族与蒙古族都与早期的东胡民族有着很深的渊源。芈一之先生在其《土族族源再考》中曾叙述:“统计外人研究,从语言考察者,把土族列入蒙古族系,从历史研究者,提出于东胡族的渊源。”“鲜卑属东胡系,蒙古也属东胡系(室韦一支)。”[3]
  “流”则是从早期东胡民族服饰特征到蒙古族服饰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随时间与空间变化过程中主动、被动地吸纳汉、藏、回等周边民族服饰特点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既“土族所居住的河湟地区是非常典型的民族杂居区,正处在我国中原汉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交叉结合地带,也是佛教文化、萨满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由于周边汉族、藏族、回族分布地域与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 土族在长期与汉、藏、回民族杂居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大量吸收了藏族和汉族传统文化。”[4]首当其冲的就是来自于蒙古族服饰的影响。“土族显贵人家妇女有穿‘达胡’之俗,它是一种无领、对襟、无袖、左右两边及背部都开叉的长坎肩,周边镶嵌着五彩绸缎花边,套在长袍上,以‘登洛’为佩饰,故人们称为‘登洛达胡’。在蒙古族中也穿这种服装,其款式比马褂长些,似半袖衫,元代称为‘比肩’。”[5]另外据《土族源流考》记载:土族妇女的头饰“扭达”形似鄂尔多斯蒙古妇女头戴的五色锦缎做成的姑固冠,宛如五色鸟一般[6],王国维先生也曾讲道:“案此所云故如之制,乃蒙古族旧俗,至元末则上下同插雉尾。”这样看来,土族古装服饰与蒙古族服饰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尤其色彩观,这与两个民族共同的信仰观念、生存环境、生息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
  四、影响土族服饰演变的几种因素
  第一、民族意识的影响。土族十分重视种族和血缘亲族的关系,而民族服饰和服饰上图案形式的传承就具有很重要的图徽标志作用。
  第二、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影响。土族的服饰等显性物质文化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周边如蒙古族、汉族、藏族、回族等民族的影响。
  第三、自然环境的影响。高原地区的气候环境与其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都影响着土族先民在服饰上首当其冲需要考虑保暖的问题。
  第四、生活、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就土族而言,由游牧到农耕,定居的生活表现在服饰形式就是有长而短的区别。
  五、结语
  土族服饰是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伴随着土族发展的历史而形成的。今天的土族,随着社会生活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必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在民族服饰文化上,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接收汉族新潮服装的吸引与影响,穿戴已基本看不出其少数民族的特征了,现在的土族民族服装只是在其民族节日上才得以展现。土族服饰是反映其人民生活和文化艺术状况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体现他们美学原则的载体,虽然土族有其民族语言“土语”流传至今,但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服饰作为一种显性载体,具有形象性文字的特性,其中保留下来的大量信息,对于我们了解這一民族的发展演变,掌握这个民族的历史、信仰、风俗等内容都具有弥足珍贵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鹘国.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陈炳应,卢冬.古代民族[M].蘭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3]芈一之.土族族源再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
  [4]鄂崇荣.百年来土族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青海社会科学,2007.
  [5]曹娅丽.试论土族服饰中蕴含的原始信仰审美观[J].青海民族研究,2001.
  [6]李克郁.土族(蒙古尔)源流考[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梁瑾(1971-),女,汉族,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民间艺术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肢体诗剧《莲心不染》是屈轶导演受邀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戏剧研究所,为表演学院表演系16、17级研究生量身定做的剧目。在基本的台词和故事线索中,以大量结合现代舞、戏曲身法步的肢体语言来塑造角色,外化人物内心。该剧是一则关于生命的东方寓言,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象。剧中角色名称是天地众生的代名词,表现了当代社会人性被物化、灵魂被物欲奴役后,人类自我走向毁灭的同时,其对宇宙生态的毁灭性破坏;通过
【摘要】我国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五十六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云南佤族属于原始民族,其宗教文化具有对神灵信仰的特点。基于此,本文以云南佤族的原始宗教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对云南佤族的原始宗教文化的特质和意义进行研究,分别从云南佤族的原始宗教文化中的木鼓和铜鼓、民俗和占卜法术、神灵和信仰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云南佤族的原始宗教文化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从中发现云南佤族古朴的特质,对西南少数民
【摘要】随着博物馆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进,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极为复杂。本文以博物馆网络安全技术为研究对象,就博物馆网络安全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网络安全;架构体系;分层防御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内文化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博物馆已经开始从数字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过渡,这让博物馆提高了管理效率又增强了观众体验,
【摘要】我国的篆刻艺术早在商代就已经产生,秦代开始奠定了八百年来印章的形式基础,经秦汉时期的大繁荣,到唐宋时期印章的艺术形式趋于衰落,明代开始篆刻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文彭作为这一时期篆刻的领军人物,对篆刻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将花乳石引入印材中,使篆刻五百年来的‘篆’与‘刻’分工状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其次在他的倡导下明代文人的篆刻印风回归到雅正、雄秀之路,矫正了唐宋元时期的装饰
【摘要】碑帖结合是有清以来一个新的书法命题,碑帖结合的书法实践探索以及理论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论证过程。李志敏作为引碑入草理论的首倡者,对引碑入草的书写实践所作的探索是有目共睹的。但不管时间如何流逝,也不管书风怎么变换,它的价值都是永恒的,终将浓墨重彩地铭刻在当代书法史上,值得书法界认真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引碑入草;狂草;北碑;神韵  【中图分类号】J623.3 【文献标识码】A  真正的
【摘要】与其他博物馆相比,自然历史博物馆有着更加丰富的展示物品以及教学物品,并有很多物品既赏心悦目又能激发智力。因此,其受各类人群的喜爱。本文主要就北疆博物院的前世今生进行介绍,在了解北疆博物院的同时,加深对自然博物馆的认识。  【关键词】北疆博物院;自然博物馆;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央视纪录片《五大道》的播出,吸引了众多旅游者纷至沓来。一辆辆马车穿行在被称为天
【摘要】美第奇家族创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神话,这样一个富可敌国的家族历来褒贬不一,尤其以艺术赞助人的身份为人所知。美第奇家族的财富究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隐藏在巨额财富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野心?美第奇家族进行艺术赞助究竟是出于对艺术的爱好亦或是存在别的动机,这些问题将是文章要探讨的。  【关键词】美第奇家族;艺术赞助;政治权力;野心  【中图分类号】K546 【文献标识码】A  假如没有意大利,或许文艺
1947年6月30日夜,按照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率领下,在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宽的地段上,以突然勇猛的动作强渡黄河天险,发起并取得鲁西南战役歼敌9个半旅的胜利,打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挺进长江的前门。7月23日,毛泽东根据全国战场形势,急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云计算、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适当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以“蓝墨云班课”app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为具体例证,分析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英语写作的优势,并阐述了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英语写作;蓝墨云班课  【中图分类号】H31
【摘要】效果图类课程向来都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此类课程涉及的软件较多,且软件难度较大,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的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学习时间跨度大、软件难度高、设备欠缺、学生有畏难情绪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通过加强硬件建设、优化评价机制、强化团队协作等办法来积极推进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效果图类课程;教学改革;vray;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