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网络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校园文化的主要方式,深入探讨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困境,总结7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思政队伍和德育课程的整合策略,为高校利用网络文化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策略
当今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影响日益广泛,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高校也不例外。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水平和行为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2次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其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积极挖掘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力,研究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策略,对于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1.高校网络文化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的单向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虽然在教育标准、同步发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然而却无视大学生的个体需要和兴趣,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思想观念、道德水平发展各异,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开展提供了有效载体。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共享性决定了传统的教育者支配受教育者的界限已不复存在,形成了相互交流、双向互动的教育关系,从而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在网络文化中进行开放式学习,通过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完善自我个性,使教学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因此,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学生的“人的科学”,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高校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空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是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提供了新的空间。首先,网络文化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更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激发思维的认知度,有利于调动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和教育。其次,通过校园网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传递、复制信息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大大增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时空充分拓展,有效促进学生有选择地、自主地接受教育。
3.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是教育的必然
高校网络文化将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变得模糊,打破了原有的地域界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舞台,那些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优秀的思想教育活动载体在这个舞台上一显身手,吸引更多的学生接受教育。同时学生可以自由置身于网络文化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行交流、探讨,特别是大学生所关心、关注的话题。高校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这些观点,深入、真实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文化具有资源共享性,可以使学习信息全方位的呈现和交融,可为学习者重复浏览,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资源和教育环境。学生既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过程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他人的学习过程获得知识。
二、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困境
1.高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复杂性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形形色色的观念、文化等不加过滤就直接进入到网络中,导致各种不健康的“垃圾”信息混杂其中。一些自制力较弱、识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会在好奇或冲动心理的驱使下刻意去寻找一些低俗、色情、暴力信息,这些“垃圾”信息在侵蚀大学生心灵的同时,也淡化了他们的道德规范和法制观念,甚至使他们滑向犯罪的深渊。网上对奢靡物质生活的推崇和对娱乐休闲的无休止鼓吹的信息也泛滥成灾,这些都容易误导学生形成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导致不求上进、沉迷网游,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甚至滋生不安定因素,从而直接影响到传统德育的主导地位。同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弱化”的意識形态和无奇不有的西方文化、社会思潮也通过互联网堂而皇之地进入校园,并形成多元网络文化,在竞争与协同中同我们争夺大学生的思想阵地。
2.高校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匿性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在校园网络中,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所需的大量信息,这种极大的便利性,似乎使人感觉只要有了网络,就拥有一切。不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基本上就通过以人机对话的网上交流方式来完成,使传统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减少。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加剧“自我封闭”,逐渐产生非社会化倾向,导致交往能力不断下降,人际距离日益加大,集体观念、团队精神萎缩淡化,最终造成性格孤僻、冷漠,不合群,甚至出现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在这种网络环境下,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变得游刃有余,从而使他们极易产生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矛盾和挫折时,他们便会逃避现实,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在网络中寻找心理慰藉。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3.高校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传统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了网络文化的多元性,进而形成价值观念、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这对传统的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提出了挑战。通过网络,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安排和灌输,而是将各种信息、观点综合运用自己的是非观作出选择和判断,即教育者在对学生传播接收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高校网络文化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
三、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策略
1.高校网络文化与教育理念的整合
(1)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主客体”向网络“双主体”转化的理念。在网络文化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平等交流且双向互动的,传统的主客体观念发生变化,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参与和开展网络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地位,能够根据自己的实 际需要能动地在网络社会中寻求和选择信息,并能创造性地参与网络各项实践活动。因此教育者在网络中必须树立起受教育者的主体观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作用,引导大学生在网络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主动意识、不断提高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单向灌输式向多向引导式转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信息资源大多掌握在教育者的手中,因此,通常都通过课堂讲授、作报告、开设讲座等形式将正确的思想理论灌输给学生,以考试作为评价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教育者的信息主导地位已被打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信息主体地位平等,单向灌输的“传道”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任务,此时必须向多项引导的“解惑”模式的教育理念转变,这就要求教育者既要发挥网络的独特优势,以生动、有趣、活泼的方式向学生宣传思想政治理论,又要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和个性协调、可持续发展。
2.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政队伍的整合
(1)建立一支有过硬思想政治专业素质和信息素质的思政工作教师队伍。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是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所应具备的信息处理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但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而且要积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要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判断,还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网络行为、网络心理等,充分运用网络文化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开展网上调研、网络座谈等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寓教育于网络文化中。
(2)建立一支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责任感的思政工作学生骨干队伍。学生骨干有着与大学生相同的身心特点,是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和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工作的生力军,可以协助教师做好网络文化的内容组织和形式建构,同时完成网络文化的日常监控并及时汇报网络文化中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言論和事件,发挥朋辈监督的作用。
3.高校网络文化与德育课程的整合
(1)借助网络文化平台,建设德育精品课程网站。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德育课程网站获得突破。将德育课程的授课内容融入到高校网络文化中,除了文字信息的传播外,还可利用网络文化中的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时效性,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辅以思想交流、专题讨论进行网上互动、答疑解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枯燥的课堂讲授转变成内容新颖充实、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形式,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
(2)把网络文化建成德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网络文化是德育课程的天然教学资源库。高校网络文化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德育课程所需要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经典著作以及形势政策等信息资源都可以在网络文化中找到。网络文化中动态信息的不断更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可以这样认为,高校网络文化的空间有多大,德育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就有多大。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从中获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转化。
四、结束语
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总结新规律,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载体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思想政治工作能迅速跟上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建简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52-53
[2]沈学超.网络文化:高校教育工作的新课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2,(z1):38-40
[3]曾令辉大学生网络主体性问题的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29-32.
[4]唐超文,刘轶.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62—63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策略
当今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影响日益广泛,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高校也不例外。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水平和行为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2次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其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积极挖掘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力,研究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策略,对于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1.高校网络文化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的单向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虽然在教育标准、同步发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然而却无视大学生的个体需要和兴趣,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思想观念、道德水平发展各异,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开展提供了有效载体。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共享性决定了传统的教育者支配受教育者的界限已不复存在,形成了相互交流、双向互动的教育关系,从而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在网络文化中进行开放式学习,通过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完善自我个性,使教学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因此,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学生的“人的科学”,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高校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空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是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提供了新的空间。首先,网络文化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更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激发思维的认知度,有利于调动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和教育。其次,通过校园网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传递、复制信息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大大增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时空充分拓展,有效促进学生有选择地、自主地接受教育。
3.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是教育的必然
高校网络文化将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变得模糊,打破了原有的地域界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舞台,那些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优秀的思想教育活动载体在这个舞台上一显身手,吸引更多的学生接受教育。同时学生可以自由置身于网络文化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行交流、探讨,特别是大学生所关心、关注的话题。高校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这些观点,深入、真实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文化具有资源共享性,可以使学习信息全方位的呈现和交融,可为学习者重复浏览,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资源和教育环境。学生既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过程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他人的学习过程获得知识。
二、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困境
1.高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复杂性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形形色色的观念、文化等不加过滤就直接进入到网络中,导致各种不健康的“垃圾”信息混杂其中。一些自制力较弱、识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会在好奇或冲动心理的驱使下刻意去寻找一些低俗、色情、暴力信息,这些“垃圾”信息在侵蚀大学生心灵的同时,也淡化了他们的道德规范和法制观念,甚至使他们滑向犯罪的深渊。网上对奢靡物质生活的推崇和对娱乐休闲的无休止鼓吹的信息也泛滥成灾,这些都容易误导学生形成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导致不求上进、沉迷网游,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甚至滋生不安定因素,从而直接影响到传统德育的主导地位。同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弱化”的意識形态和无奇不有的西方文化、社会思潮也通过互联网堂而皇之地进入校园,并形成多元网络文化,在竞争与协同中同我们争夺大学生的思想阵地。
2.高校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匿性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在校园网络中,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所需的大量信息,这种极大的便利性,似乎使人感觉只要有了网络,就拥有一切。不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基本上就通过以人机对话的网上交流方式来完成,使传统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减少。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加剧“自我封闭”,逐渐产生非社会化倾向,导致交往能力不断下降,人际距离日益加大,集体观念、团队精神萎缩淡化,最终造成性格孤僻、冷漠,不合群,甚至出现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在这种网络环境下,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变得游刃有余,从而使他们极易产生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矛盾和挫折时,他们便会逃避现实,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在网络中寻找心理慰藉。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3.高校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传统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了网络文化的多元性,进而形成价值观念、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这对传统的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提出了挑战。通过网络,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安排和灌输,而是将各种信息、观点综合运用自己的是非观作出选择和判断,即教育者在对学生传播接收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高校网络文化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
三、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策略
1.高校网络文化与教育理念的整合
(1)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主客体”向网络“双主体”转化的理念。在网络文化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平等交流且双向互动的,传统的主客体观念发生变化,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参与和开展网络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地位,能够根据自己的实 际需要能动地在网络社会中寻求和选择信息,并能创造性地参与网络各项实践活动。因此教育者在网络中必须树立起受教育者的主体观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作用,引导大学生在网络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主动意识、不断提高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单向灌输式向多向引导式转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信息资源大多掌握在教育者的手中,因此,通常都通过课堂讲授、作报告、开设讲座等形式将正确的思想理论灌输给学生,以考试作为评价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教育者的信息主导地位已被打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信息主体地位平等,单向灌输的“传道”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任务,此时必须向多项引导的“解惑”模式的教育理念转变,这就要求教育者既要发挥网络的独特优势,以生动、有趣、活泼的方式向学生宣传思想政治理论,又要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和个性协调、可持续发展。
2.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政队伍的整合
(1)建立一支有过硬思想政治专业素质和信息素质的思政工作教师队伍。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是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所应具备的信息处理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但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而且要积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要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判断,还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网络行为、网络心理等,充分运用网络文化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开展网上调研、网络座谈等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寓教育于网络文化中。
(2)建立一支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责任感的思政工作学生骨干队伍。学生骨干有着与大学生相同的身心特点,是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和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工作的生力军,可以协助教师做好网络文化的内容组织和形式建构,同时完成网络文化的日常监控并及时汇报网络文化中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言論和事件,发挥朋辈监督的作用。
3.高校网络文化与德育课程的整合
(1)借助网络文化平台,建设德育精品课程网站。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德育课程网站获得突破。将德育课程的授课内容融入到高校网络文化中,除了文字信息的传播外,还可利用网络文化中的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时效性,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辅以思想交流、专题讨论进行网上互动、答疑解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枯燥的课堂讲授转变成内容新颖充实、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形式,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
(2)把网络文化建成德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网络文化是德育课程的天然教学资源库。高校网络文化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德育课程所需要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经典著作以及形势政策等信息资源都可以在网络文化中找到。网络文化中动态信息的不断更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可以这样认为,高校网络文化的空间有多大,德育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就有多大。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从中获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转化。
四、结束语
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总结新规律,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载体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思想政治工作能迅速跟上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建简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52-53
[2]沈学超.网络文化:高校教育工作的新课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2,(z1):38-40
[3]曾令辉大学生网络主体性问题的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29-32.
[4]唐超文,刘轶.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