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我冷遇的那些标点符号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gds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的众多标点符号,有没有主次轻重?如果我们强行分出三六九等,而脱离具体的语言应用环境,肯定是不妥的。实际情况是,一篇叙述性的文字,离开有些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几乎是无法行文的;而有些标点符号,在一篇千字文甚或洋洋万言书中,都可有可无。
  在我这里,有几种标点符号就常受冷遇。
  一是引号。引号用得太频繁,会影响行文的流畅。现代作家创作的小说中,许多作品连人物对话的引号都省却了,丝毫不影响阅读。而有些用法,大多是不必要的,比如象声词,常常是可以不加引号的。有人在文章中喜欢用象声词,这是好事,可以增加文字的形象生动,但把这些象声词都用引号引起来,就破坏了通篇文章的节奏,使得文字看上去鸡零狗碎。


  二是省略號。尤其是文章末尾的省略号,为写作者大忌。陕西作家贾平凹就评价:把文气漏掉了!用省略号,作者的出发点是想营造意犹未尽的氛围,但用得太多太滥,就适得其反了。除非不得不省略,明确有东西可省略,否则,还是用句号句掉为妥。我提醒过一位作者:你集子里的文章,有五分之一强结尾是省略号,文中的还没有算上,这就成俗套了。
  三是惊叹号。为了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把这个标点符号用滥的作者太多。动辄惊叹号处处惊叹号,就没有惊叹号了。当真到了动感情的地方,借助文字本身的力量,不动声色,让读者自己去感悟,这才是高手。一篇不长的文章,如果有多处段落以惊叹号收尾,那必然面目可憎。惊叹号用得多了,难免给人拍桌子打板凳、声嘶力竭的感觉,这不是文学语言的最佳状态。写文章,尤其是写散文类文字,还是从容点好,娓娓道来,方见味道。即使诗歌,热情澎湃不能自已,惊叹号也要用得适可而止,不能当标签随处贴。
  还有就是括号。学术文章中括号用得多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文学作品中用上括号,立即让人产生文气阻滞的感觉,就像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突然遇到了堤坝,不顺畅。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尤其如此。我在电台、电视台做采编工作时,那些播音员一遇到稿件中有括号,立马头大,不知道读还是不读。读吧,听起来拗口;不读吧,又怕意思不完整,播出去有意外。
  中国的文字,过去只有句读,没有标点符号。现代汉语的标点符号,是“五四”前后伴随着白话文运动从西方引进并发扬光大的。西方的语言我了解不多,单从略有所知的英语看,现代汉语的标点符号明显比现代英语复杂。诚然,有了标点符号,可使语意表达更加准确、生动,方便阅读,但一个写作者,如果过多仰赖这些辅助符号,而不用在文字本身,是否算走到另一个极端呢?
  若子荐自《北京日报》2018年5月29日
其他文献
据报载,男主角和父亲吃饭,父亲把餐桌上的药酒一饮而尽;女主角生病了,立刻有人送来胃药;宫斗戏里需要滋补,太后常用阿胶……记者调查发现,本需要审查的药品广告,如今却是热播影视剧中的“熟脸”。专家认为,植入广告也是商业广告,必须遵守广告法所有规定。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有数十部剧目有药品广告植入,涉及多个药品品牌。而在这些影视剧中,投放植入广告的药品相关禁忌均未显著标明。其潜在的社会危害是,一些
期刊
最近,一款名为“getAbstract”的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出最精华的段落,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不少网友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但也有人反对: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所谓“浓缩”,就是将长篇巨著“透析过滤”,择出几条“筋骨”,凝出几点“精华”给读者看。这种阅读“中心思想”的路子给了许多无暇读书的人“博览群
期刊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孟母三迁”的故事显然是最有力的佐证。可在我看来,孟母为儿子寻找学区房的精神固然可敬,但孟母乐于尝试新生活的态度更为难得。要知道,在古代的和平时期,频繁搬家并非常情。孟子能在陵墓、市场、学校等不同地方居住,难说不是一种幸运。而且,我以为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与他儿时曾在靠近陵墓、市场的贫民区居住有很大关联。孟子言行的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与他曾模仿人
期刊
魏鹏涛在江苏南京读大学期间,一直兼职积攒社会经验。毕业后他回到母校创业卖煎饼,小店才开了4个月,月营业额达到了12—13万元,利润也非常可观。现在他请了几个阿姨来帮忙做煎饼,自己平时查漏补缺,完善煎饼店的经营。(4月19日《辽沈晚报》)  不论是“大学生卖煎饼”,还是“北大硕士卖牛肉粉”,抑或“硕士卖凉皮”,一些高学历年轻人在创业的过程中,热衷进入餐饮行业。一方面,餐饮行业门槛相对较低,对于缺乏财
期刊
随着科技发展,老年人接触互联网的机会越来越多,相应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不久前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将受骗广泛定义为诈取钱财、欺骗感情、传播谣言、虚假宣传等多方面,表示在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中老年人比例高达67.3%。被骗的主要渠道是朋友圈(69.1%)、微信群(58.5%)以及微信好友(45.6%)。受骗的信息类型主要是免费领红包(60.3%)、赠送手机流量
期刊
商品推荐、疾病预判、广告投放、脉搏监测……如今,大数据应用早已在生活场景中随处可见,但用来相亲倒是头一次听说。近日,一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婚恋App陆续上线,通过抓取和分析个人微博、上网记录、生活爱好等网络足迹,声称可以为男女双方提供精准的婚恋匹配。  网络相亲的特殊性,客观上带来了系统匹配的必要。一般而言,填写个人信息、生活爱好或上传照片都是婚恋相亲的应有之义。然而,打出了大数据的招牌,是否真的能
期刊
本人所在城市近期进入“摇号”模式,小升初摇号,排队买房也要摇号。最初大家普遍将摇号奉为解决“资源少、需求大”矛盾的不二法宝。但一摇之后,发现天真了,还发生了数十名基层干部“托关系、打招呼”的丑闻。媒体曝光之后,当地对涉案人员进行了包括撤职在内的严肃处理,也让大家对接下来要登场的各种摇号之外的干预之手,有了更多警惕。  技术工具确实是个好东西,但再好的东西,也是由人操作使用的,“徒技不足以自行”。计
期刊
人们在谈论某个人不合群、脱离大众或不切实际、与社会脱节时,常常用“不食人间烟火”来形容。的确,现实生活中,身上缺少“烟火气”的人并不鲜见。  比如,有的人官气、“衙门味”很大,总是高高在上,泡在文山会海里,脚不沾泥、手不沾土,说话办事云山雾罩;有的人贵族气、“少爷味”很浓,吃穿住行特讲究,热衷于讲排场、耍派头,俨然一副与众不同的样子;还有的人娇气、“大小姐味”很足,文件包有人夹着、水杯有人端着、外
期刊
生活是复杂的,有幸福的时刻,有平淡的时刻,有艰难的时刻,但更多的,可能是面对这种复杂,清醒而努力的时刻。  前几天,一篇题为《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的自媒体文章刷屏了。大量网友评论、转发,多数人表示“心酸”,面对生活感觉无力无奈。加班和熬夜工作当然是违背人类天性的,如果工作成了一种巨大的负担,甚至损害到了健康和对未来的期冀,那么,生活自然变得不堪重负,难以为继。我们暂且来看
期刊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近来,因央视《经典咏流传》的热播,清人袁枚的这首沉寂了300余年的小诗《苔》,被荧屏内外无数的目光点燃了。在节目里,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乌蒙山区的孩子们以发自生命深处的天籁之音,動情地演绎了这首区区二十字的小诗。这首诗唱哭了作为评委老师的庾澄庆和曾宝仪,更感动了生活在各个中心或角落的人们。  然而,感动过后,我们不妨作个反躬自省:除了被《苔》里的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