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币二品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代遗珍“咸雍通宝”银质小平钱
  
  在中国内地以北的广阔草原上,曾如走马灯般一拨拨地兴起和衰落过许多游牧民族,契丹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自耶律阿保机在公元907年崛起,到公元1125年为金所灭,国号虽在契丹、大辽之间反复变换,但在二百余年间,曾形成与北宋、西夏鼎立之势。除书写属于自己纵横捭阖的不可或缺的历史,也给古今收藏者留下了难觅芳踪的珍稀古钱。
  
  去年冬,笔者像往常一样在古玩市场“赶场”,从一位来自长春市的老人手中购得一枚银质小平“成雍通宝”。该钱钱径24.8毫米,穿径6.4毫米,厚度1.5毫米,重量4.6克,具有明显的辽钱特征及非仿品的时代气息。一、钱文隐起,笔划间断,勾“咸”扁“通”,圆“贝”隶室,楷隶相间,大小错落。二、手写一气呵成,自成一体,古拙自然,按顺时针方向旋读。三、铸制不精,缘廓面宽背润,背较平夷,背内廓略带决文,且略有移范。四、生熟坑厚重包浆,放大镜下,字口及黑褐色包浆上可见灰绿色土锈斑。五、钱体经长年抚玩,突出部位已磨损成圆弧状,银质温润,凹陷处熟旧包浆尚存。六、此钱来自长春,从地域讲没什么问题。
  “成雍”是辽道宗继“清宁”之后的第二个纪元年号。而道宗耶律洪基是兴宗长子,辽代的第八位帝王,其汉语水平很高,会做诗。如《题李俨黄花斌》:“昨日吟卿黄花赋,剪碎金英作佳句。至今襟袖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道宗在位46年,四次改元。在纪元“成雍”的十年间(公元1065-1074年),铸有“成雍通宝”小平、折二、折五型三种铜质钱币。三种铜钱的钱文书体不同,尤以小平钱文质朴豪放,不排除由有很高汉语水平的辽道宗亲书的可能。
  辽代钱币多铸于现在的东北地区。兴宗二十二年(公元1053年)闰七月,在长春州(今吉林省乾安北)设置了钱帛司。《辽史·食货志》(下)载:“以诸坑冶多在国东,故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置户部司,长春州置钱帛司。”时“钱不胜多,故东京所铸,至清宁中始用”。尤其是道宗朝铸钱达到了五种,“其肉好,铢数亦无新考”。因此,“成雍通宝”小平银钱的铸地,也属长春州钱帛司的坑冶范围。
  查阅手边的谱录及资料,未发现道宗朝曾铸过“成雍通宝”银质钱币的记载或报道。华光普先生著《中国古钱大集》丙集第845页拓录了“大康通宝”折五型银钱,并言“大银钱迄今已发现八九品”。既然继“成雍”之后的“大康”有银质铸币,难道“成雍”就未铸制过银钱。小平型“成雍通宝”银质钱币的新发现,不仅为辽代钱币拾遗补缺,而且预示“成雍通宝”也曾铸制过大型的银钱。
  辽钱中按年号加通宝形式铸制的银钱,则是非流通钱币,可能是契丹族仿汉族王朝铸制的宫钱,或是用以赏赐王公贵族的赏钱。由于铸制量少,经历战争的毁损,熔币铸银的淘汰,能够在近千年的风雨中遗留下来,已是沧海一粟,弥足珍贵了。
  
  契丹国立国开元大银币
  
  辽钱中以契丹文为币文的钱币不多。即使新见之品,因契丹文已经废弃,要释读契丹文,非专家莫属。笔者不识契丹文,但又集藏有一枚既有契丹文又有汉文的大银钱,经肤浅意释,系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建元神册(公元916年)时铸制的开国大银币。现介绍于后,供泉友鉴赏,求专家斧正。
  该币银质,传世古熟旧厚重包浆,放大镜下,地章可见曾入土形成的灰白色土锈斑。钱径47.4毫米,穿径10.5毫米,缘厚3.9毫米,重41.6克。银币铸制工整,宽缘宽廓,轮廓周正,字廓竣挺,穿孔经打磨方正干净,钱面地章平整,幕缘、廓之间地章突凸,内廓呈四决文。钱体突出部位磨损自然,银色温润,面背及轮道留有在流传中遗下的不规则划痕和磕碰凹痕。钱文很奇特,穿上及穿左为“神”、“年”楷书汉字,穿右及穿下是两种不同书体的契丹文。经查谱录,穿下是契丹文“天朝万顺”钱币中“万”字的楷行体。穿右的契丹文,笔者意释为隶书体的“册”字。钱文按顺时针方向旋读为“神册万年”。背穿上的契丹文,似“丹”字头上“两点”,意释为“单”字。《康熙字典》“单音蝉音丹”。单是“单于”的省写。“单于”是匈奴首领的称号,全称是“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语“撑犁”是“天”,“孤涂”是“子”,“单于”是“广大”,即广大疆域主宰者的“天子”、“皇帝”之意。面背钱文相衔接,可以理解为由“天子”或“皇帝”铸制的“神册万年”钱。
  这枚银币是新见大钱,无谱录可比对,又缺乏契丹国及其后改为大辽的铸币史料可查,为何说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时的立国开元币呢?据相关史料记载及银币所承载的特征和信息,理由如下:
  
  一、钱文“神册”是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的第一个纪元年号。年号限定了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纪元年限,与史载年号相符,非辽太祖莫属。另外,对一个游牧民族短时间内过渡到封建社会,在疆域日趋扩大、国力不断膨胀的情况下,开天辟地第一次建国立号,铸制立国开元并祈祝万年的大银币,既是庆祝又是期盼,完全合乎情理。
  
  二、契丹族源于东胡,曾先后被匈奴、突厥所破而臣服,与匈奴有深厚的历史渊缘,故《旧五代史·外国列传一·契丹》有“契丹者,古匈奴之种也,代居辽泽之中,潢水南岸”的记载。银币背文铭“单”,意为“单于”,就得到合理的诠释。
  
  三、符合辽钱的钱文均为顺时针方向旋读,钱文书法自成一体,大小错落,隶、楷相间,具有质朴豪放的特点。而且钱文的书写一气呵成,古拙自然,并非假借旧钱文字,也不像近现代人笔迹。特别是契丹文已废弃800余年,除契丹文专家能识读和书写外,现在一般人无法神似仿制。
  
  四、耶律阿保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建旗鼓以统八部”,在“其立九年”期间,任用汉人韩延徽为谋士,接受其改革习俗,建筑城廓,发展农业和商业,建立法度,加强君权,兼并奚国、室韦,控制女贞、渤海,取突厥地等建议,并付诸实施,使其势渐强,疆域大张,与汉人、蒙古人、女贞人相融洽。正因此,汉人教契丹人突不吕等“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木刻之约”,在神册五年(公元920年)创制成“契丹大字”。其后,阿保机又让其弟迭刺制作了“契丹小字”。阿保机不仅“吾能汉语”,而且将汉文、契丹文定为国家的法定文字,并一直延续于整个辽代。辽被金灭后,金初仍延续使用契丹文,到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才下令停用,后逐渐废弃。在一枚钱币上既用汉字又用契丹字,恰好表明契丹字在神册初元尚未创制完成,“神”字和“年”字须用汉字来表述,同时也印证了汉字、契丹字都是契丹国法定通用文字,并在契丹国全面推行的史实,其中也有笼络汉人之意。钱文上出现多种书体,证明契丹字当时还未完全定型,也是契丹人学写汉字、契丹字的真实再现。当然也不排除书写钱文者,因位高权重,任何人均不能改写书体的可能。
  
  五、银币形制总体类唐不类辽钱。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契丹归附于唐,遂即设松漠都督府,辖十州,从此接触汉族先进文化。天宝四年(745年),契丹大酋李怀秀拜松都督,封崇顺王。唐末,藩镇割据,契丹乘势崛起,但唐朝及五代十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一直影响着契丹。其辖境内“市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不复思归”。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唐朝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契丹国开元铸制的“神册万年”银币,从形制、铸制、钱文、背文等都有唐朝及五代十国钱币的特征,明显有别于辽中后期钱币。同时,“神册万年”大银钱的钱背内廓带决文,又具有辽钱自身的特点。
  
  六、此钱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通辽远郊农村,通辽位于西辽河中游。耶律阿保机的创业地,立国两年后建立的皇都“临潢”(即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公元926年病死后修建成的“辽太祖陵”(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都位于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在这一区域的巴林右旗,尚有辽太宗和穆宗怀陵,圣宗、兴宗、道宗庆陵。巴林左、右旗距通辽直线仅200余公里,同处于西辽河的上中游。从地域上讲,“神册万年”银币出自契丹国发祥地及陵园区的一隅。
  
  七、契丹国境内多铜、铁、金、银、盐、皮张、牛羊,大宗交易多用银结算。如史载有“以银两市酒”。因此,铸制银币不缺银料。
  每一枚钱币,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凝聚着时代的气息及特征。因此,“神册万年”大银钱是契丹国的立国开元币。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