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水工建筑技術水平的提高,水工美学肯定会得到更多的关注,水工建筑有它的独特美的内涵。而水工美学的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源泉则大多来源于中国经典的宇宙观与美学观。目前有很多水利工程忽略水工建筑的美学规律,进而出现一系列诸如规模不适,流程不顺的问题。
关键词:水工美学 重要起源 美学规律
一、水工美学及其必要性
水工建筑物除工作环境近水和直接与水接触,并具有蓄水、输水、引水、发电等基本功能外,和其他建筑物有很多共同特点,如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等。因此,水工建筑物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备很高的观赏价值。水利工程中常采用单个或若干个不同作用、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来调控水流,以满足不同部门对水资源的需求。这些为兴水利、除水害而修建的建筑物称水工建筑物。而目前,水利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许多水库、水电站、大坝被辟为旅游景点,如位于淮河支流浉河上的信阳南湾水库,风景优美,是建国后首批兴建的大型治淮骨干工程,在原有的功能基础上发展了水利旅游,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人们的目光逐渐转向水工美学问题,部分过去的水利工程,主要强调经济适用,而忽略了美学问题,造成不少水工建筑出现的一系列诸如规模不足,流程不顺的问题。水工需要美学,美学可以提升、完善水工。水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山、水、水工建筑物的序结构,是美学四载体形、光、声、色的最优配置。
二、美学之源
水工建筑作为建筑的一种,也应不可避免地打上美的烙印,展现出丰富的美学价值。水工建筑既然是建筑的分支,水工美学就应遵循建筑美学的一般规律,就应正确处理好协调与统一、主从与点缀、个体与群体、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等范畴之间的问题。水工美学的重要源泉则可以追溯到中国经典的宇宙观和美学观。孔子于《系辞传》中指出:“古者包牺氏之天王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美是“天”、“地”、“身、”“物”所固有的,而美学则是对“天”、“地”、“身、”“物”的固有美、内在美的感悟、领悟、把握和阐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对美学的理解各有千秋,是中国水工美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古人对水有着深刻的理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在天下,犹川古与江海。”“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法自然,复归于本,美学造型终究落脚点还是自然。
“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在修建水工建筑时,不考虑生态环境,又怎能谈其美。水工美学源于自然,适于自然,“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美,便是丑,不与实际相结合的美,纵是天下皆知美,也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三、水工建筑中的美学规律
1.力学与美学相统一
水工建筑物涉及许多学科领域,除基础学科外,还与水力学、水文学、工程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等息息相关。水工建筑在满足力学要求的同时,也可以自身带有美感。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求来建造,而人都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理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无论是人工艺术品还是自然造物,“丑陋”的形态往往表明其相关功能上的缺陷,而某些必要功能的完美形式往往伴随着“美丽”的外表,即力学与美学总是相得益彰。细想力学中的简支结构,简洁朴实的桥型,平直刚劲;连续梁结构,梁底曲线,缓和柔美,变化有序;拱结构,形态似彩虹的拱桥,拥有着曲线美,活泼、优美、流畅而又不失力度感,立体感十足,使人脑中不由得浮现出卢沟桥的神态。每一个力学的苛刻要求,都需要颇具美学意味的艺术形态来展现。
2.水工建筑中的和谐美
古希腊美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6世纪提出“美是和谐”这一命题,认为音乐的美就是由音阶和音调按照不同的数量比例关系构成的,并把这一原理推广至建筑等其他艺术种类。牛顿在《原理》中同样也指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应尽可能归之于同一种原状物体的属性,凡既不能增强也不能减弱者,又为我们实验所能及的范围内的一切物体所具有者,就应视为所有物体的普遍属性”。而对于水工建筑,它不仅表现个体之间,还映衬在群体之间。如单个的拱桥,拥有着和谐美的属性,给人以和谐、舒适、流畅的美感。而群体间的和谐美,往往对各建筑的比例及配、色彩搭配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它比单个个体更为复杂,但同时也更能反映出建筑艺术和谐美的独特表现形式与内涵。单个水工建筑物的分布位置影响着整个建筑群落视觉效果,如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主要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三部分构成,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错落有致,线条优美,而又不缺乏力感。
3.水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水工建筑源于自然,更要回归自然。自然环境是水工建筑的依托,正如古人所讲“平地楼台,偏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充分利用周围地貌、地形的关系,“石边有沙,沙边有水,水自爱空蒙”,将水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和谐、流畅、舒适的美感。水工建筑与自然环境若能达到“画水衬图,水是实而坡岸是虚”的效果,那么建筑物与景观便完美的协调与融合。
参考文献:
曹 芸,罗玉峰,和谐美在水工建筑设计中的应用,[A]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25(5)
刘冠美.水工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靳晓雨(1995),男,河南省新乡市,在校本科,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水利水电工程.
关键词:水工美学 重要起源 美学规律
一、水工美学及其必要性
水工建筑物除工作环境近水和直接与水接触,并具有蓄水、输水、引水、发电等基本功能外,和其他建筑物有很多共同特点,如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等。因此,水工建筑物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备很高的观赏价值。水利工程中常采用单个或若干个不同作用、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来调控水流,以满足不同部门对水资源的需求。这些为兴水利、除水害而修建的建筑物称水工建筑物。而目前,水利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许多水库、水电站、大坝被辟为旅游景点,如位于淮河支流浉河上的信阳南湾水库,风景优美,是建国后首批兴建的大型治淮骨干工程,在原有的功能基础上发展了水利旅游,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人们的目光逐渐转向水工美学问题,部分过去的水利工程,主要强调经济适用,而忽略了美学问题,造成不少水工建筑出现的一系列诸如规模不足,流程不顺的问题。水工需要美学,美学可以提升、完善水工。水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山、水、水工建筑物的序结构,是美学四载体形、光、声、色的最优配置。
二、美学之源
水工建筑作为建筑的一种,也应不可避免地打上美的烙印,展现出丰富的美学价值。水工建筑既然是建筑的分支,水工美学就应遵循建筑美学的一般规律,就应正确处理好协调与统一、主从与点缀、个体与群体、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等范畴之间的问题。水工美学的重要源泉则可以追溯到中国经典的宇宙观和美学观。孔子于《系辞传》中指出:“古者包牺氏之天王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美是“天”、“地”、“身、”“物”所固有的,而美学则是对“天”、“地”、“身、”“物”的固有美、内在美的感悟、领悟、把握和阐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对美学的理解各有千秋,是中国水工美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古人对水有着深刻的理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在天下,犹川古与江海。”“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法自然,复归于本,美学造型终究落脚点还是自然。
“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在修建水工建筑时,不考虑生态环境,又怎能谈其美。水工美学源于自然,适于自然,“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美,便是丑,不与实际相结合的美,纵是天下皆知美,也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三、水工建筑中的美学规律
1.力学与美学相统一
水工建筑物涉及许多学科领域,除基础学科外,还与水力学、水文学、工程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等息息相关。水工建筑在满足力学要求的同时,也可以自身带有美感。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求来建造,而人都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理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无论是人工艺术品还是自然造物,“丑陋”的形态往往表明其相关功能上的缺陷,而某些必要功能的完美形式往往伴随着“美丽”的外表,即力学与美学总是相得益彰。细想力学中的简支结构,简洁朴实的桥型,平直刚劲;连续梁结构,梁底曲线,缓和柔美,变化有序;拱结构,形态似彩虹的拱桥,拥有着曲线美,活泼、优美、流畅而又不失力度感,立体感十足,使人脑中不由得浮现出卢沟桥的神态。每一个力学的苛刻要求,都需要颇具美学意味的艺术形态来展现。
2.水工建筑中的和谐美
古希腊美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6世纪提出“美是和谐”这一命题,认为音乐的美就是由音阶和音调按照不同的数量比例关系构成的,并把这一原理推广至建筑等其他艺术种类。牛顿在《原理》中同样也指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应尽可能归之于同一种原状物体的属性,凡既不能增强也不能减弱者,又为我们实验所能及的范围内的一切物体所具有者,就应视为所有物体的普遍属性”。而对于水工建筑,它不仅表现个体之间,还映衬在群体之间。如单个的拱桥,拥有着和谐美的属性,给人以和谐、舒适、流畅的美感。而群体间的和谐美,往往对各建筑的比例及配、色彩搭配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它比单个个体更为复杂,但同时也更能反映出建筑艺术和谐美的独特表现形式与内涵。单个水工建筑物的分布位置影响着整个建筑群落视觉效果,如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主要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三部分构成,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错落有致,线条优美,而又不缺乏力感。
3.水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水工建筑源于自然,更要回归自然。自然环境是水工建筑的依托,正如古人所讲“平地楼台,偏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充分利用周围地貌、地形的关系,“石边有沙,沙边有水,水自爱空蒙”,将水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和谐、流畅、舒适的美感。水工建筑与自然环境若能达到“画水衬图,水是实而坡岸是虚”的效果,那么建筑物与景观便完美的协调与融合。
参考文献:
曹 芸,罗玉峰,和谐美在水工建筑设计中的应用,[A]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25(5)
刘冠美.水工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靳晓雨(1995),男,河南省新乡市,在校本科,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水利水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