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敦煌艺术品在艺术形态、创作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时代风格。本文通过敦煌艺术与当代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关联的分析,论述了敦煌艺术在为影视艺术所借鉴时呈现出的形式、寓意、创作思路的时代特征,并指出了敦煌艺术与影视艺术从艺术形态、表现形式、创作方法等多方面的时代融合与交流。
[关键词]敦煌艺术;影视艺术;动画艺术 融合
[中图分类号]H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22-02
一
敦煌艺术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的遗存不仅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而且保存完好。自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打开之后,这座历时1000余年的中国古代宝库就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规模巨大而且连续十个朝代的艺术真迹,使得中外冒险家、艺术家纷纷接踵而至。1980年以来,我国许多艺术家开始不断尝试和探索使敦煌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在新时代下焕发新生命的路径。人们在寻求敦煌文化本身价值的同时,也使得敦煌文化、敦煌艺术在不断地传播中改变了原初的存在形态。艺术家们通过观念上不断转变,将带有民族传统和宗教性质的敦煌艺术融入我国其他艺术门类,对中国艺术有了较大改变。现代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已穿越了“艺术是虚无缥缈的外在”这一局限,转而希望将欣赏艺术的感官体验融入生活,将科技与美感结合来满足更多体验需求,来促进经济进步与文化传播。于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形态在自身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汲取鲜活的元素来壮大自己,而敦煌艺术便成为了这一新鲜的元素之一。多种艺术形式开始挖掘敦煌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资源。视觉文化时代以视听技术对敦煌文化艺术资源进行视听化再生,就成为传播、传承和发展敦煌文化艺术精神的重要方式。[1] 影视艺术作为视听艺术中最具公共影响力和传播最高效的艺术种类,对敦煌文化艺术资源的利用和再创作也是不胜枚举。
二
回顾历史,敦煌艺术真正影响到我国其他艺术创作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即1978~1980年。此后的20年间,敦煌艺术在国内大多体现在舞剧、乐舞、京剧等戏曲艺术上,如《丝路花雨》、《敦煌古乐》、《大梦敦煌》等。在此期间,就开始有少量以敦煌为题材的电影故事片,如《沙漠宝窟》、《敦煌夜谈》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敦煌艺术也引起了日本、韩国以及西方各国艺术家的重视。
2000年以来,敦煌艺术开始更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越来越多的以敦煌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各种影视形态出现,种类也愈加丰富,主要有影视剧、电视系列纪录片、动画电影、动画短片、影视广告、舞剧等。这些影视传播形态都不同程度地与敦煌艺术相融合,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在敦煌取景,力图借敦煌旷野的神奇与壮美,带给影视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的影视艺术作品。这一现象数不胜数,张艺谋执导电影《英雄》中展现的红色火焰山、白色盐碱地以及青黑色山脉,使《英雄》布景的主色调独树一帜。这种雅丹地貌吸引了更多的影视剧组前来拍摄。《天脉传奇》中的月牙泉,《神探狄仁杰》中沙州古城的唐时风貌;都传达了敦煌景致的幽远、寂寥和清幽、淳朴的敦煌民风,诸如此类载入敦煌景的影视作品还包括《新西游记》、“女子十二乐坊”《敦煌》一曲的MTV、七匹狼广告等等。2011年,电视纪录片《文化长河铁道行》、《皇后的项链》,电影《双城记》、《鸿门宴》、《来历不明》等已在敦煌取景拍摄完成,其中《鸿门宴》已上映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收入……敦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象焕发出独特的生命活力,催生了持久的东方艺术魅力,更推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第二类是以敦煌文化为体裁,展示敦煌文化的盛大辉煌、博大精深,读取敦煌的人文景观,具有较高的史诗价值视听艺术作品。如央视大型直播节目《敦煌再发现》,央视电视纪录片《敦煌》、《敦煌书法》、《敦煌写生》,恢弘大气的电视连续剧《大敦煌》、《张大千敦煌传奇》,大型多媒体历史舞台剧《敦煌》及正在筹拍的舞剧《九幕?敦煌》等。这些影视作品多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反映千年敦煌的形成、发展、辉煌、衰败、重生的过程,向观众展现敦煌灿烂的文化历史、珍贵文物及近年来敦煌学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带给观众最为完整、详尽真实的敦煌形象。
2000年起,敦煌研究院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兰州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的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开始了敦煌的数字化工程。虽说该工程的初衷是对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存,但数字化手段为敦煌洞窟球幕放映室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的同时,敦煌艺术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分支也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得到再现和传承,这就使敦煌艺术为现代影视艺术提供了多维度影像资源。
动画这门艺术形式在科技的发展中渐渐突显出自身的艺术魅力,其本质在于利用技术手段对现实进行视觉造型转化,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造型传达创作者的生活观念,体现个性与自我,表现民族、民俗。我国最早表现敦煌艺术的动画作品即1981年的《九色鹿》和1985年的《夹子救鹿》。这两部动画作品分别取材于敦煌壁画中《鹿王本生》和佛经故事中的《舍身救鹿》,其中保留了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动画画面色彩浓厚庄重,角色动作动荡流转。创作者们的精心设计使其成为历史上表现敦煌艺术动画作品的高峰。
当下,敦煌艺术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的动画作品主要通过两类构思来呈现。一类是以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为原型,极力在美术造型设计上保持原本时代的独特风格,而进行的壁画故事的动态化再现。动画片《九色鹿》与《夹子救鹿》即属本类构思创作。此类动画作品往往以佛经故事的寓意性、宗教性引人入胜;以壁画风格的美术设计彰显风格,将通常不为人知的佛教本生故事以更为直观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颇具观赏性。第二类是以敦煌文化精神为背景,表现对佛教文化及生活的神往与想象,这类动画作品以展现意境为宗旨,突出民族时代画风与精神内核。“佛教艺术起初并不是为了审美的愉悦,而是为了虔诚的崇拜和心灵的某种寄托,它的本质是对未知世界的神秘想象而不是理性知解。如何表达这种未知的想象并让受众能最大程度地接受这种想象?中国文化的审美观不能不对此注入自己的精神,将神性改造为人性,在民族化精神前提下吸取外来文化为己所用,并以融会贯通的民族化形式来拉近敦煌艺术与受众的心理理解的距离。”[2] 以敦煌文化为素材的动画短片清晰地体现出这一点。动画短片作为拥有这种特殊功能的表现形式,常用来表现敦煌佛学抽象意境的手段,以弘扬敦煌文化与佛学意境。 2010年,吉林动画学院动画研究院创作的动画短片《飞天》便借飞天的早期形象,对佛国极乐世界进行了遐想,呈现出一定的佛学意境。动画短片中饱含各种敦煌元素,诸如敦煌壁画中黄褐色系的画面色调,变化丰富的“城”造型,古筝与弦乐的配乐,是对敦煌壁画形象的传情表达。兰州交通大学创作的动画短片《妙音鸟》从敦煌壁画中妙音鸟的原始形象出发,对其形象进行重塑,对妙音鸟传说给出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目前出现的关于敦煌的动画短片在表现敦煌文化的同时都尽量保持着各种形式、材料、工艺手段的原生状态,并从造型艺术、视听技术、民俗学等角度加以融合,体现出敦煌艺术在影视艺术中所产生的巨大张力。此外,由甘肃省知名作家冯玉雷和西北师大教传学院影视编导专业学生胡潇联合创作的作品《飞天》,也是甘肃省首部以敦煌文化艺术为题材的动画电影,现正着手拍摄。这些敦煌艺术短片从动画创作各元素出发,为现代动画艺术与敦煌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宝贵的创意资料。
影视艺术与敦煌艺术在现时代中所呈现出的交流与融合状态,不仅使敦煌艺术从一种原始、尘封、静态的洞窟艺术转向为一种崭新、富有时代感、动态的视觉艺术,也使敦煌艺术在时代的特征下再生出独特的敦煌艺术品。影视艺术与敦煌艺术的时代交流逐渐建立起一些完整的图形、图像系统,能更多地表现出人们对敦煌艺术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认识,以现代的生活气息、极强的原创性、独特的审美角度、纯化的艺术语言表现敦煌艺术。在全球多元文化互动交流的背景下思考敦煌艺术将以何种姿态融入影视艺术中,如何通过现代影视艺术去更好地体现敦煌朴素艺术观念,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创新。纵观现代东西方影视作品,无一例外都不同程度的体现出影视作品出品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各艺术门类高度融合、同步发展的今天,只有充分将敦煌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方式进一步优化整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艺术间的传承和互补,敦煌艺术自身的影响力才足以支撑中华民族一流文化艺术创造和创新,打造出代表当代中国一流的文化品牌。
[注 释]
[1]徐晓军:《敦煌艺术视听化转换及其现代化》,《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第107页。
[2]王宏恩:《融汇与发展——敦煌艺术形态演进的一点思考》,《光明日报》,2007年4月12日。
[参考文献]
[1]黄怀璞.敦煌艺术影视传播之可行途径论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1).
[2]王建疆.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3]魏学宏.论敦煌艺术在现代再生的张力[J].丝绸之路,2009,(4).
[关键词]敦煌艺术;影视艺术;动画艺术 融合
[中图分类号]H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22-02
一
敦煌艺术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的遗存不仅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而且保存完好。自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打开之后,这座历时1000余年的中国古代宝库就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规模巨大而且连续十个朝代的艺术真迹,使得中外冒险家、艺术家纷纷接踵而至。1980年以来,我国许多艺术家开始不断尝试和探索使敦煌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在新时代下焕发新生命的路径。人们在寻求敦煌文化本身价值的同时,也使得敦煌文化、敦煌艺术在不断地传播中改变了原初的存在形态。艺术家们通过观念上不断转变,将带有民族传统和宗教性质的敦煌艺术融入我国其他艺术门类,对中国艺术有了较大改变。现代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已穿越了“艺术是虚无缥缈的外在”这一局限,转而希望将欣赏艺术的感官体验融入生活,将科技与美感结合来满足更多体验需求,来促进经济进步与文化传播。于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形态在自身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汲取鲜活的元素来壮大自己,而敦煌艺术便成为了这一新鲜的元素之一。多种艺术形式开始挖掘敦煌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资源。视觉文化时代以视听技术对敦煌文化艺术资源进行视听化再生,就成为传播、传承和发展敦煌文化艺术精神的重要方式。[1] 影视艺术作为视听艺术中最具公共影响力和传播最高效的艺术种类,对敦煌文化艺术资源的利用和再创作也是不胜枚举。
二
回顾历史,敦煌艺术真正影响到我国其他艺术创作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即1978~1980年。此后的20年间,敦煌艺术在国内大多体现在舞剧、乐舞、京剧等戏曲艺术上,如《丝路花雨》、《敦煌古乐》、《大梦敦煌》等。在此期间,就开始有少量以敦煌为题材的电影故事片,如《沙漠宝窟》、《敦煌夜谈》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敦煌艺术也引起了日本、韩国以及西方各国艺术家的重视。
2000年以来,敦煌艺术开始更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越来越多的以敦煌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各种影视形态出现,种类也愈加丰富,主要有影视剧、电视系列纪录片、动画电影、动画短片、影视广告、舞剧等。这些影视传播形态都不同程度地与敦煌艺术相融合,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在敦煌取景,力图借敦煌旷野的神奇与壮美,带给影视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的影视艺术作品。这一现象数不胜数,张艺谋执导电影《英雄》中展现的红色火焰山、白色盐碱地以及青黑色山脉,使《英雄》布景的主色调独树一帜。这种雅丹地貌吸引了更多的影视剧组前来拍摄。《天脉传奇》中的月牙泉,《神探狄仁杰》中沙州古城的唐时风貌;都传达了敦煌景致的幽远、寂寥和清幽、淳朴的敦煌民风,诸如此类载入敦煌景的影视作品还包括《新西游记》、“女子十二乐坊”《敦煌》一曲的MTV、七匹狼广告等等。2011年,电视纪录片《文化长河铁道行》、《皇后的项链》,电影《双城记》、《鸿门宴》、《来历不明》等已在敦煌取景拍摄完成,其中《鸿门宴》已上映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收入……敦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象焕发出独特的生命活力,催生了持久的东方艺术魅力,更推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第二类是以敦煌文化为体裁,展示敦煌文化的盛大辉煌、博大精深,读取敦煌的人文景观,具有较高的史诗价值视听艺术作品。如央视大型直播节目《敦煌再发现》,央视电视纪录片《敦煌》、《敦煌书法》、《敦煌写生》,恢弘大气的电视连续剧《大敦煌》、《张大千敦煌传奇》,大型多媒体历史舞台剧《敦煌》及正在筹拍的舞剧《九幕?敦煌》等。这些影视作品多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反映千年敦煌的形成、发展、辉煌、衰败、重生的过程,向观众展现敦煌灿烂的文化历史、珍贵文物及近年来敦煌学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带给观众最为完整、详尽真实的敦煌形象。
2000年起,敦煌研究院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兰州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的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开始了敦煌的数字化工程。虽说该工程的初衷是对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存,但数字化手段为敦煌洞窟球幕放映室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的同时,敦煌艺术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分支也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得到再现和传承,这就使敦煌艺术为现代影视艺术提供了多维度影像资源。
动画这门艺术形式在科技的发展中渐渐突显出自身的艺术魅力,其本质在于利用技术手段对现实进行视觉造型转化,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造型传达创作者的生活观念,体现个性与自我,表现民族、民俗。我国最早表现敦煌艺术的动画作品即1981年的《九色鹿》和1985年的《夹子救鹿》。这两部动画作品分别取材于敦煌壁画中《鹿王本生》和佛经故事中的《舍身救鹿》,其中保留了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动画画面色彩浓厚庄重,角色动作动荡流转。创作者们的精心设计使其成为历史上表现敦煌艺术动画作品的高峰。
当下,敦煌艺术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的动画作品主要通过两类构思来呈现。一类是以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为原型,极力在美术造型设计上保持原本时代的独特风格,而进行的壁画故事的动态化再现。动画片《九色鹿》与《夹子救鹿》即属本类构思创作。此类动画作品往往以佛经故事的寓意性、宗教性引人入胜;以壁画风格的美术设计彰显风格,将通常不为人知的佛教本生故事以更为直观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颇具观赏性。第二类是以敦煌文化精神为背景,表现对佛教文化及生活的神往与想象,这类动画作品以展现意境为宗旨,突出民族时代画风与精神内核。“佛教艺术起初并不是为了审美的愉悦,而是为了虔诚的崇拜和心灵的某种寄托,它的本质是对未知世界的神秘想象而不是理性知解。如何表达这种未知的想象并让受众能最大程度地接受这种想象?中国文化的审美观不能不对此注入自己的精神,将神性改造为人性,在民族化精神前提下吸取外来文化为己所用,并以融会贯通的民族化形式来拉近敦煌艺术与受众的心理理解的距离。”[2] 以敦煌文化为素材的动画短片清晰地体现出这一点。动画短片作为拥有这种特殊功能的表现形式,常用来表现敦煌佛学抽象意境的手段,以弘扬敦煌文化与佛学意境。 2010年,吉林动画学院动画研究院创作的动画短片《飞天》便借飞天的早期形象,对佛国极乐世界进行了遐想,呈现出一定的佛学意境。动画短片中饱含各种敦煌元素,诸如敦煌壁画中黄褐色系的画面色调,变化丰富的“城”造型,古筝与弦乐的配乐,是对敦煌壁画形象的传情表达。兰州交通大学创作的动画短片《妙音鸟》从敦煌壁画中妙音鸟的原始形象出发,对其形象进行重塑,对妙音鸟传说给出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目前出现的关于敦煌的动画短片在表现敦煌文化的同时都尽量保持着各种形式、材料、工艺手段的原生状态,并从造型艺术、视听技术、民俗学等角度加以融合,体现出敦煌艺术在影视艺术中所产生的巨大张力。此外,由甘肃省知名作家冯玉雷和西北师大教传学院影视编导专业学生胡潇联合创作的作品《飞天》,也是甘肃省首部以敦煌文化艺术为题材的动画电影,现正着手拍摄。这些敦煌艺术短片从动画创作各元素出发,为现代动画艺术与敦煌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宝贵的创意资料。
影视艺术与敦煌艺术在现时代中所呈现出的交流与融合状态,不仅使敦煌艺术从一种原始、尘封、静态的洞窟艺术转向为一种崭新、富有时代感、动态的视觉艺术,也使敦煌艺术在时代的特征下再生出独特的敦煌艺术品。影视艺术与敦煌艺术的时代交流逐渐建立起一些完整的图形、图像系统,能更多地表现出人们对敦煌艺术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认识,以现代的生活气息、极强的原创性、独特的审美角度、纯化的艺术语言表现敦煌艺术。在全球多元文化互动交流的背景下思考敦煌艺术将以何种姿态融入影视艺术中,如何通过现代影视艺术去更好地体现敦煌朴素艺术观念,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创新。纵观现代东西方影视作品,无一例外都不同程度的体现出影视作品出品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各艺术门类高度融合、同步发展的今天,只有充分将敦煌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方式进一步优化整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艺术间的传承和互补,敦煌艺术自身的影响力才足以支撑中华民族一流文化艺术创造和创新,打造出代表当代中国一流的文化品牌。
[注 释]
[1]徐晓军:《敦煌艺术视听化转换及其现代化》,《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第107页。
[2]王宏恩:《融汇与发展——敦煌艺术形态演进的一点思考》,《光明日报》,2007年4月12日。
[参考文献]
[1]黄怀璞.敦煌艺术影视传播之可行途径论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1).
[2]王建疆.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3]魏学宏.论敦煌艺术在现代再生的张力[J].丝绸之路,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