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理论培训案例化
以往理论培训,大多数教师“听起来激动”,但走到现实则“少有行动”。分析问题所在,是理论与现实之间联系不紧密,教师似乎明确其中的道理,但具体到自己的学科又感到无从下手,最终的结果是听是听,做是做。
让理论与实践更紧密联系的莫过于案例,理论培训案例化,是力求将理论学习内容在案例中体现出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思考,让参培者能够明确基本理论,从而促进教师的迁移应用。应用案例培训理论,侧重于对理论应用的体验、感悟与理解,其优点至少有两点:一是让培训者更容易理解理论;二是让培训者能较好地迁移应用理论,而这正是理论培训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论培训完全可以通过案例化的形式来实现,像目前基于“云服务”“移动学习”“微课程”“翻转课堂”“MOOCS”等都可以通过较为经典的案例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参培者的积极性,让参培人员能较快地进入学习,从而提升培训效果。当然从案例到理论,还有一个从理论再走向案例的过程,这在培训中也是需要关注的。
● 实践培训学科化
实践培训学科化,强调要从学科应用的角度的来思考、设计培训,要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充分结合学科内涵思考信息技术有效应用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学科应用培训方案。从学科角度思考培训问题,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思考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主要的应用方式;另一方面这些应用方式主要涉及技术要素及教师如何获得。
实践培训学科化,还强调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学科一致或相近。作为培训主讲者,应该通晓信息技术应用与本学科教学,这样培训者可以很全面地梳理出学科教学的主要应用方法,设计出容易被培训者接受、理解并可模仿的案例,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作为被培训者,各地、各校选送时应优先考虑各基层学校的学科骨干,并逐步把这些业务骨干培训成为学科火种,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策略,提升培训与应用的实际效果。
● 考核评估差别化
1.强化基础与发展相结合
从基础上来说,各地、各校、各人情况不一,考核不能搞一刀切,要充分利用考核评估的激励作用,促进应用的发展,结合基础与发展情况进行考核。从地方来说,各地教育信息化基础差异很大,强调所有地方在一个时间节点完成培训是不合理的,可以考虑让一些地方先行一步,这样也可以积累经验,为后续的培训提供借鉴;从学校来说,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差异客观存在,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环境,放在一个起点上考核,显然是有失公平的。从个人来说,有学科差异、年龄差异,还有个人性格、个性等差异,对所有人采用一个评价标准也是不科学的。
2.强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一个人通过培训拿到合格证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把培训学习所得用在日常教学之中,所以集中培训只是过程之一,关键在于培训之后的应用,即应用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升学习质量,在考核评估方案的设计中,应该强化这一方面。具体策略上,可以考虑分段进行培训,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要通过集中培训与应用实践的多次结合,巩固培训效果。
3.强化个人与集体结合
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示了团队的重要性,在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强化集体、团队的作用十分重要,所以考核评估,不但要对个人发展提出要求,更重要的还要明确集体、团队发展的目标要求,通过强化集体与个人的协同发展,提升培训效果。这里的集体至少有两个:一是参加培训的人员可以划分出一些团队,在团队中进行合作与竞争学习;二是回到单位,学科组成员也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团队,要通过对学科组的考核评估,强化学科组的协同与合作。
以往理论培训,大多数教师“听起来激动”,但走到现实则“少有行动”。分析问题所在,是理论与现实之间联系不紧密,教师似乎明确其中的道理,但具体到自己的学科又感到无从下手,最终的结果是听是听,做是做。
让理论与实践更紧密联系的莫过于案例,理论培训案例化,是力求将理论学习内容在案例中体现出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思考,让参培者能够明确基本理论,从而促进教师的迁移应用。应用案例培训理论,侧重于对理论应用的体验、感悟与理解,其优点至少有两点:一是让培训者更容易理解理论;二是让培训者能较好地迁移应用理论,而这正是理论培训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论培训完全可以通过案例化的形式来实现,像目前基于“云服务”“移动学习”“微课程”“翻转课堂”“MOOCS”等都可以通过较为经典的案例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参培者的积极性,让参培人员能较快地进入学习,从而提升培训效果。当然从案例到理论,还有一个从理论再走向案例的过程,这在培训中也是需要关注的。
● 实践培训学科化
实践培训学科化,强调要从学科应用的角度的来思考、设计培训,要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充分结合学科内涵思考信息技术有效应用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学科应用培训方案。从学科角度思考培训问题,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思考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主要的应用方式;另一方面这些应用方式主要涉及技术要素及教师如何获得。
实践培训学科化,还强调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学科一致或相近。作为培训主讲者,应该通晓信息技术应用与本学科教学,这样培训者可以很全面地梳理出学科教学的主要应用方法,设计出容易被培训者接受、理解并可模仿的案例,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作为被培训者,各地、各校选送时应优先考虑各基层学校的学科骨干,并逐步把这些业务骨干培训成为学科火种,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策略,提升培训与应用的实际效果。
● 考核评估差别化
1.强化基础与发展相结合
从基础上来说,各地、各校、各人情况不一,考核不能搞一刀切,要充分利用考核评估的激励作用,促进应用的发展,结合基础与发展情况进行考核。从地方来说,各地教育信息化基础差异很大,强调所有地方在一个时间节点完成培训是不合理的,可以考虑让一些地方先行一步,这样也可以积累经验,为后续的培训提供借鉴;从学校来说,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差异客观存在,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环境,放在一个起点上考核,显然是有失公平的。从个人来说,有学科差异、年龄差异,还有个人性格、个性等差异,对所有人采用一个评价标准也是不科学的。
2.强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一个人通过培训拿到合格证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把培训学习所得用在日常教学之中,所以集中培训只是过程之一,关键在于培训之后的应用,即应用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升学习质量,在考核评估方案的设计中,应该强化这一方面。具体策略上,可以考虑分段进行培训,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要通过集中培训与应用实践的多次结合,巩固培训效果。
3.强化个人与集体结合
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示了团队的重要性,在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强化集体、团队的作用十分重要,所以考核评估,不但要对个人发展提出要求,更重要的还要明确集体、团队发展的目标要求,通过强化集体与个人的协同发展,提升培训效果。这里的集体至少有两个:一是参加培训的人员可以划分出一些团队,在团队中进行合作与竞争学习;二是回到单位,学科组成员也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团队,要通过对学科组的考核评估,强化学科组的协同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