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DNA酶(DNase Ⅰ)消化前后的链球菌抗原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增殖反应的影响.方法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15例,正常人10例.取外周抗凝血,分离并培养PBMC,分别使用A型β溶血型链球菌全菌抗原(SA)和DNase Ⅰ消化后的链球菌抗原(DNase Ⅰ-SA)刺激PBMC,72 h后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并比较PBMC增殖反应的差异.结果 DNase Ⅰ-S
【机 构】
:
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DNA酶(DNase Ⅰ)消化前后的链球菌抗原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增殖反应的影响.方法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15例,正常人10例.取外周抗凝血,分离并培养PBMC,分别使用A型β溶血型链球菌全菌抗原(SA)和DNase Ⅰ消化后的链球菌抗原(DNase Ⅰ-SA)刺激PBMC,72 h后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并比较PBMC增殖反应的差异.结果 DNase Ⅰ-SA与SA比较,无论在高浓度还是低浓度时,前者刺激患者PBMC增殖反应的能力均明显低于后者(P<0.01);在正常人,高浓度时DNase Ⅰ-SA对PBMC刺激的增殖反应与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低浓度时DNase Ⅰ-SA刺激后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低于SA(P<0.05).进一步比较患者和正常人对SA和DNase Ⅰ-SA刺激后增殖反应的差异,发现当抗原浓度为25μg/mL时,患者PBMC对SA刺激后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患者PBMC对DNase Ⅰ-SA三种剂量刺激后的增殖反应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对SA和DNase Ⅰ-SA刺激后增殖反应的差值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链球菌DNA可能参与了感染诱发银屑病的发生。
其他文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中心制订的《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指南》(简称性病诊疗指南)于2007年正式出版.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专家们对指南逐条进行反复推敲,撰写出2006年版的性病诊疗指南。
患者男,25岁,因面颈部、双手背红斑、水疱9d,加重并泛发全身3d入院.患者入院前12d接触9-溴芴,当时未戴防护手套.3d后双手背、面颈部出现皮疹,初起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红斑,很快扩大、融合成大片水肿性红斑,中央出现水疱、紫癜,自觉疼痛和烧灼感,无明显瘙痒.在当地医院予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滴注3 d无效。
患儿男,16 d.面部、躯干和四肢泛发红斑、丘疹和水疱3 d,发热2 d,于2007年6月11日就诊.就诊前3 d患儿无明显诱因腹部出现红斑、丘疹,数小时后变成水疱,皮疹渐增多,头面部、躯干、四肢相继出现米粒至黄豆大水疱.2 d前患儿出现高热,体温达39℃。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转导途径TGFβ受体(TGFβR)、受体活化Smad和共有Smad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EliVisionTMplus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20例尖锐湿疣和15例正常人对照皮肤中TGFDR Ⅰ、TGFβR Ⅱ、Smad1/2/3、磷酸化Smad2/3(p-Smad2/3)和Smad4的表达.结果 TGFβR Ⅰ、TGFβR Ⅱ、Smad1/
例1 女,56岁,因左前臂内侧反复出现红色丘疹及结节近1年,于2004年10月13日来我院就诊。
例1 女,65岁.右足拇趾甲逐渐增厚变形7年,以至不能正常穿鞋走路.患者平素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例.体检:一般情况好。
皮肤外科是皮肤性病学科的一个重要亚学科,目前国内已形成一支有规模的皮肤外科队伍,需要一本能指导工作的专业著作。非常高兴阅读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研究所)方方、张国成教授主编的《协和皮肤外科学》一书,读后得益匪浅。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