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为仁由己"对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为仁由己;克己复礼;中庸;道德修养
人何以成"仁"?孔子亦有一个具概括性的说法: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如一个人对于父母兄弟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孝悌,对邻里、乡亲以至社会他人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信义,这便是"为仁"。
一 "为仁由己"规定了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
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论语·里仁》)就是说,仁者要把"仁"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智者要把"仁"作为自己的事业成就之方,他们都具有或应该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
1.人应具有道德义务的意识。
"仁"的精神是"爱人"。凡有人群的地方,人们都必须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社会才会安定和谐。离开了"爱人",人就不能成其为人,社会也就不成为社会。因此,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就是一道"绝对的命令",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
2.人应具有道德责任的意识。
"仁"的体现是"忠恕"。"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一个人无论是"立"还是"达",都不是单方面可以实现的。"成全他人"与"宽容他人",在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中,有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3.人应具有道德自律的意识。
"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论语·颜渊》篇记载: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请问行动的要点,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这里就非常强调人的道德自律意识。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孔子并不一般地反对人们的物质欲望,但他主张对这种欲望要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
二 "为仁由己"确定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仁"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贯彻在具体的实践之中,在随处指点"为仁"的过程中,就形成各种各样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1.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十分重视"孝悌"的作用。他所理解的"孝",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但又不仅仅是赡养;与赡养相比,子女对父母的尊重 "敬" 更为重要。 "悌"则是指兄弟姐妹对兄长的敬爱之情。无论是"孝"还是"悌",都不是单方面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双方都有义务和责任。
2.處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提出"忠、恕、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忠"者,"给予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即恭敬,恭敬地对待他人,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即宽厚,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信"即诚信,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就能得到他人的信任。"敏"即快捷,勤勤恳恳,做事干练,就会取得好效果。"惠"即慈惠,给人予好处,就能使用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么人际关系一定会非常融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和安定,我们每个人都应向这些规范看齐。
3.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中庸" 。
所谓"中庸",指的是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待人处事,就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o中庸》)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当今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值得我们借鉴和运用。
三 "为仁由己"指出了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孔子说:能进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是说,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这里体现的正是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原则;要从身边做起,则体现了道德修养的践行性特征。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
1.求知于己。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这里即确认道德修养主要依靠个人的努力。"自省"是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之一,在《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意思是每天都要反复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发现有违背常理和伦理道德要求之处及时纠正。儒家进一步从"为己之学"的观点出发,规定了道德人格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慎独。慎独是指在慎独时、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只有通过自省和慎独的方式来修养身心,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才能真正植根于人们心田,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指导个人的实践活动。
2.笃信好学。
孔子很强调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民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在他看来,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学习的途径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在书本中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本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前人先辈的光辉事迹,还可以看到许多反面的事例。我们可以以此警醒自己,同时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今后实践的过程中做得更好。
(2)向长辈、朋友学习。父母的品德对孩子起了极为重要的表率作用。"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此外,向朋友学习也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比较中才能发现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和不尽人意的方面,我们要善于寻找好的参照物,以此在道德上得到更多的提升。
(3)在反思中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类学习最重要的也就是反思。人在反思中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举以一反三,是我们进步的捷径。
3.躬行实践。
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一致"。他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这是说你要先实行了,再说出来;做得到的就说,做不到的就不要说。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否则就是"伪君子"。他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金石。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是个人修养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研究,抛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指导自身的道
德修养活动。要笃信好学,追求知识,提升道德的品质;端正自己,克制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然后推己及人。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2] 冯达文,郭齐勇. 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蒋晓雷,张力群,盛恭运. 国学与品德修养[M].太原: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
[4] 邵龙宝,李晓菲.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M].上海:同济大学学出版社,2005.
[5] 沈顺福.儒家道德哲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6] 蔡德麟,景海峰.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刘庆敏,女,1986年9月生,山东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关键词:为仁由己;克己复礼;中庸;道德修养
人何以成"仁"?孔子亦有一个具概括性的说法: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如一个人对于父母兄弟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孝悌,对邻里、乡亲以至社会他人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信义,这便是"为仁"。
一 "为仁由己"规定了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
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论语·里仁》)就是说,仁者要把"仁"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智者要把"仁"作为自己的事业成就之方,他们都具有或应该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
1.人应具有道德义务的意识。
"仁"的精神是"爱人"。凡有人群的地方,人们都必须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社会才会安定和谐。离开了"爱人",人就不能成其为人,社会也就不成为社会。因此,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就是一道"绝对的命令",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
2.人应具有道德责任的意识。
"仁"的体现是"忠恕"。"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一个人无论是"立"还是"达",都不是单方面可以实现的。"成全他人"与"宽容他人",在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中,有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3.人应具有道德自律的意识。
"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论语·颜渊》篇记载: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请问行动的要点,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这里就非常强调人的道德自律意识。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孔子并不一般地反对人们的物质欲望,但他主张对这种欲望要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
二 "为仁由己"确定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仁"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贯彻在具体的实践之中,在随处指点"为仁"的过程中,就形成各种各样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1.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十分重视"孝悌"的作用。他所理解的"孝",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但又不仅仅是赡养;与赡养相比,子女对父母的尊重 "敬" 更为重要。 "悌"则是指兄弟姐妹对兄长的敬爱之情。无论是"孝"还是"悌",都不是单方面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双方都有义务和责任。
2.處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提出"忠、恕、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忠"者,"给予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即恭敬,恭敬地对待他人,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即宽厚,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信"即诚信,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就能得到他人的信任。"敏"即快捷,勤勤恳恳,做事干练,就会取得好效果。"惠"即慈惠,给人予好处,就能使用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么人际关系一定会非常融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和安定,我们每个人都应向这些规范看齐。
3.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中庸" 。
所谓"中庸",指的是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待人处事,就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o中庸》)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当今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值得我们借鉴和运用。
三 "为仁由己"指出了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孔子说:能进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是说,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这里体现的正是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原则;要从身边做起,则体现了道德修养的践行性特征。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
1.求知于己。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这里即确认道德修养主要依靠个人的努力。"自省"是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之一,在《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意思是每天都要反复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发现有违背常理和伦理道德要求之处及时纠正。儒家进一步从"为己之学"的观点出发,规定了道德人格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慎独。慎独是指在慎独时、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只有通过自省和慎独的方式来修养身心,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才能真正植根于人们心田,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指导个人的实践活动。
2.笃信好学。
孔子很强调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民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在他看来,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学习的途径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在书本中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本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前人先辈的光辉事迹,还可以看到许多反面的事例。我们可以以此警醒自己,同时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今后实践的过程中做得更好。
(2)向长辈、朋友学习。父母的品德对孩子起了极为重要的表率作用。"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此外,向朋友学习也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比较中才能发现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和不尽人意的方面,我们要善于寻找好的参照物,以此在道德上得到更多的提升。
(3)在反思中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类学习最重要的也就是反思。人在反思中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举以一反三,是我们进步的捷径。
3.躬行实践。
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一致"。他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这是说你要先实行了,再说出来;做得到的就说,做不到的就不要说。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否则就是"伪君子"。他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金石。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是个人修养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研究,抛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指导自身的道
德修养活动。要笃信好学,追求知识,提升道德的品质;端正自己,克制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然后推己及人。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2] 冯达文,郭齐勇. 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蒋晓雷,张力群,盛恭运. 国学与品德修养[M].太原: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
[4] 邵龙宝,李晓菲.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M].上海:同济大学学出版社,2005.
[5] 沈顺福.儒家道德哲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6] 蔡德麟,景海峰.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刘庆敏,女,1986年9月生,山东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