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美国《国防新闻》报道,为了应对紧张的中东局势,伊朗近年来一直从事着新武器的研制,在不久前的国防工业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就公布了一款名为“黎明”的新型鱼雷;无独有偶,印度国防部计划与吉尔吉斯斯坦相关部门共同开发位于吉国境内苏联时期的一个鱼雷研发和试验中心,而该中心曾在苏联时期研发出先进的带有核弹头的鱼雷。无论是购买还是研制,任何一个拥有海军的国家都不会放弃发展鱼雷,因为这种武器可以用来攻击几乎任何一种水上和水下目标。
勇敢者的游戏
鱼雷的外表通常呈圆柱形,前部为半圆形的雷头,装有炸药和引信;中部为雷身,装有导航及控制装置;后部为鱼尾,装有发动机和推进器等动力装置。鱼雷诞生之前,各国海军普遍使用撑杆雷——将水雷固定在水雷艇艇艏向前伸出的长杆顶部,作战时小艇冲向敌舰,水雷撞到目标后爆炸。1864年,奥匈帝国海军舰长卢庇乌斯把发动机装在撑杆雷上,用高压容器中的压缩空气推动发动机活塞工作,进而带动螺旋桨使雷体在水中潜行,这就是鱼雷的雏形。英国工程师怀特黑德借鉴了卢庇乌斯的经验,但有效解决了雷身在潜行时不易控制的问题,于1866年成功地研制出第一枚鱼雷。几乎与此同时,俄国发明家亚历山德罗夫斯基也研制出鱼雷。1887年1月13日,俄国战舰向60米外的土耳其舰船发射鱼雷,在海战史上第一次用鱼雷击沉敌方舰船。
早期的鱼雷速度不快,射程也仅有数百米,发射鱼雷的战舰,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几乎冲到敌人眼前,才能射出鱼雷。因此,鱼雷攻击在当时堪称“勇敢者的游戏”。但因为鱼雷的爆炸力惊人,当时的战舰只要挨上一枚,基本上就进了鬼门关。
1894年7月爆发的甲午海战中,中国北洋水师的鱼雷艇曾向日军战舰发射两枚鱼雷,都未命中。退回威海卫后,日军艇长铃木贯太郎带领鱼雷艇,趁夜深浪大,冒死冲入军港锚地,用一枚鱼雷,把北洋舰队的旗舰、7000吨的“定远”号击伤。1905年日俄海战中,铃木再次率队发动夜袭,直冲入俄国舰队,在不到300米的距离上施放鱼雷,连续击沉了俄军“苏沃洛夫公爵”号等5艘大型战舰,这个夜晚由此被称为“疯狂的鱼雷之夜”。
不堪重负,飞机掉进大海
鱼雷的巨大威力引起了各国海军的重视,相关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1899年,雷头安装了用于定向直航的陀螺仪,命中精度大大提高。1904年发明了蒸汽动力,使鱼雷的航速提高至约每小时65公里,航程达2740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鱼雷已经成为仅次于舰炮的海军主要武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方共发射鱼雷4.5万枚,击沉舰艇2598艘。对缺乏防护能力的运输船来说,鱼雷更是它们的“天敌”。两场大战中,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吨位,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0%。
为了更好地发挥鱼雷的作用,英国海军决心把鱼雷挂上飞机。1918年1月的一天,英军航母在达达尼尔海峡发现了一艘搁浅的土耳其巡洋舰。航母舰长见机会难得,决定试试新式武器——鱼雷攻击机。挂上鱼雷的舰载机开始升空,然而,飞机刚飞出航母甲板,就开始摇摇晃晃地往下掉。原来,当时舰载机挂载的炸弹最重的只有50公斤,而鱼雷最轻的也有200多公斤。没飞多远,身不由己的战机就一头扎进大海。接着,第二架挂载鱼雷的舰载机也掉了下去。英军航母只得“掩面”而去。
直到1935年,英国才研制出真正的鱼雷攻击机,开辟了鱼雷作战的全新时代。1938年,英军鱼雷攻击机奇袭意大利塔兰托军港,大获全胜。这次出奇制胜,也启发了日本海军以此为蓝本,策划出震惊世界的偷袭珍珠港事件。
而偏重潜艇作战的德国则让鱼雷变成隐形的无声暗器,首先发明无航迹电动鱼雷,克服了鱼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气体形成航迹而易被发现的缺点;1943年又研制出被动式声自导鱼雷,它可接收水面舰艇的噪声,自动寻找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又发明了线导鱼雷,发射舰艇通过与鱼雷尾部连接的导线进行制导,不易被干扰。
成了敌人的救命稻草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回港的日本商船上经常会插着一枚没有爆炸的鱼雷,颤颤的让人心惊。最夸张的一次,日本一艘万吨级的军火船插着4枚鱼雷回了家。
这种鱼雷就是美国的MK—14型鱼雷,因为设计失误,该型鱼雷的哑弹率一度高达70%。美军“黑鯵鱼”号潜艇截击日本万吨油轮时,曾连射15枚鱼雷,都未把油轮击沉,气炸了的艇长强忍住冲动,带着最后的第十六枚鱼雷返回基地,交给专家整个拆开检查,问题才暴露出来。美军将领曾挖苦说:“假如军械局造不出能爆炸的鱼雷,那就让他们给我设计一个钩子,我至少可以把敌人船上的钢板钩下来。”
更可笑的是,没爆炸的鱼雷反而成了敌人的救命稻草。中途岛海战中,日军航母“加贺”号遭到美军轰炸机猛烈攻击,爆炸起火,水兵只能跳水逃生。这时,美军潜艇又向“加贺”号发射了3枚鱼雷,其中1枚击中航母后没有爆炸,而是断成两截。在海水中挣扎的日军水兵看到漂在海面的半截鱼雷,争先恐后爬了上去。成了大海战中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花絮。
日军的“长矛”鱼雷却成为美军的噩梦。1943年11月24日,在太平洋中部的一个环礁附近,美军“利斯康姆湾”号航母清晨5点开灯,准备引导舰载机起飞作战。结果被潜伏在黑暗中的日军潜艇发现,只用了1枚鱼雷,就击穿了航母的钢甲,引爆了船舱中的炸弹,巨大的爆炸将航母甲板上的飞机抛到60多米高的空中,航母最终沉入海底。
到了战争后期,美军逐渐占据上风,日本苦心构筑的太平洋防线面临崩溃。为挽回败局,日军还研制了一种自杀式的“回天”鱼雷,在鱼雷上装上乘员舱和操纵装置,由敢死队员驾驶,3次发动攻击,以“肉雷”去撞美军战舰。不料美军提前发现了装载“回天”鱼雷的潜艇,抢先将其击沉,“回天”鱼雷也跟着一起葬身海底。
在水中“飞”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海战进入导弹时代。鱼雷似乎陷入了沉寂,无论是1982年马岛战争中,英国核潜艇击沉阿根廷万吨巡洋舰的MK—8鱼雷,还是2010年,韩国声称将“天安”号炸成两截的朝鲜CHT—02D鱼雷,都是二战时代的老式鱼雷。但实际上,这种水下暗器的竞争,一直十分激烈。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反鱼雷技术的发展,鱼雷技术跃上了新的台阶,涌现出一批使用高新技术的新型鱼雷。新型鱼雷装上了电脑,抗干扰和识别目标的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鱼雷的航速提高,航程大大延长,爆炸威力更加惊人。直径533毫米以上的重型鱼雷和直径在400—450毫米之间的中型鱼雷,一枚就可以把数千吨的大型水面舰艇炸成两截。澳大利亚海军曾在网上发布过美制MK—48鱼雷攻击一艘退役护航驱逐舰的视频,从靶舰被击中到被炸成两截,只用了不到10秒钟的时间,场面非常吸引人。
为了击穿苏联和俄罗斯的双层壳体的核潜艇,美国研发了聚能型鱼雷,将爆炸产生的能量定向攻击目标,极大地减少了不必要的能量浪费,在潜艇身上开个洞不成问题,最终使潜艇进水沉没;其攻击航速也突破60节,为普通舰艇的两倍。而为了打掉美国海军的超级航母,苏联和俄罗斯更是把鱼雷技术发展到极致,不仅为重型鱼雷装上核弹头,还研发出“暴风”超高速鱼雷。这种流线型鱼雷的外观呈锥形体,长8米,直径534毫米,重2.6吨,最大射程15公里,尾部中心为火箭发动机喷管,周围有8支小型启动火箭,每枚价值150万美元。
“暴风”鱼雷运用超速空泡原理,在水下运动时产生形同椭球状的气泡,把鱼雷表面包裹起来。整个鱼雷在航行中只有头尾两处与水有接触,其余部分都在空泡中,大大减少鱼雷与海水的摩擦力,产生的超高航速(200海里/小时)令敌方航母根本无暇躲闪。据美国海军进行的一项技术试验显示,利用超速空泡原理,鱼雷等水下航行器的航速最高能够达到堪称“恐怖”的每秒1549米!由于动能十分强大,采用超速空泡原理的鱼雷,就像钢铁炮弹一样,即使不安装战斗部也能对船体造成严重损伤。如果再携带有高效能的爆破雷头,就算是航母这样的庞然大物也经不起打击。
随着鱼雷技术的发展,反鱼雷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反鱼雷鱼雷就是这种技术的体现。由于在战时通常处于迎击状态,而不是追击,只要能保证及时反应,速度低于来袭鱼雷也是可以的。不过,相对而言,鱼雷体积小,速度快,噪声小,对来袭鱼雷的定位并不那么容易。为此,当目标鱼雷进入反鱼雷鱼雷的有效杀伤半径时,反鱼雷鱼雷就能引爆自身,从而使目标鱼雷因震荡被摧毁或失效。
2010年,中国海军最新一代主战鱼雷试验成功。美国“防务新闻网”称,中国海军核潜艇和常规潜艇都将携带先进的攻击鱼雷,未来还有可能携带运用超速空泡原理的鱼雷。美军“千禧挑战”模拟演习得出的结论称,如果与中国开战,美国海军的许多军舰都将被鱼雷击沉。
编辑:田亮 美编:苑立荣 编审:吴迎春
勇敢者的游戏
鱼雷的外表通常呈圆柱形,前部为半圆形的雷头,装有炸药和引信;中部为雷身,装有导航及控制装置;后部为鱼尾,装有发动机和推进器等动力装置。鱼雷诞生之前,各国海军普遍使用撑杆雷——将水雷固定在水雷艇艇艏向前伸出的长杆顶部,作战时小艇冲向敌舰,水雷撞到目标后爆炸。1864年,奥匈帝国海军舰长卢庇乌斯把发动机装在撑杆雷上,用高压容器中的压缩空气推动发动机活塞工作,进而带动螺旋桨使雷体在水中潜行,这就是鱼雷的雏形。英国工程师怀特黑德借鉴了卢庇乌斯的经验,但有效解决了雷身在潜行时不易控制的问题,于1866年成功地研制出第一枚鱼雷。几乎与此同时,俄国发明家亚历山德罗夫斯基也研制出鱼雷。1887年1月13日,俄国战舰向60米外的土耳其舰船发射鱼雷,在海战史上第一次用鱼雷击沉敌方舰船。
早期的鱼雷速度不快,射程也仅有数百米,发射鱼雷的战舰,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几乎冲到敌人眼前,才能射出鱼雷。因此,鱼雷攻击在当时堪称“勇敢者的游戏”。但因为鱼雷的爆炸力惊人,当时的战舰只要挨上一枚,基本上就进了鬼门关。
1894年7月爆发的甲午海战中,中国北洋水师的鱼雷艇曾向日军战舰发射两枚鱼雷,都未命中。退回威海卫后,日军艇长铃木贯太郎带领鱼雷艇,趁夜深浪大,冒死冲入军港锚地,用一枚鱼雷,把北洋舰队的旗舰、7000吨的“定远”号击伤。1905年日俄海战中,铃木再次率队发动夜袭,直冲入俄国舰队,在不到300米的距离上施放鱼雷,连续击沉了俄军“苏沃洛夫公爵”号等5艘大型战舰,这个夜晚由此被称为“疯狂的鱼雷之夜”。
不堪重负,飞机掉进大海
鱼雷的巨大威力引起了各国海军的重视,相关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1899年,雷头安装了用于定向直航的陀螺仪,命中精度大大提高。1904年发明了蒸汽动力,使鱼雷的航速提高至约每小时65公里,航程达2740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鱼雷已经成为仅次于舰炮的海军主要武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方共发射鱼雷4.5万枚,击沉舰艇2598艘。对缺乏防护能力的运输船来说,鱼雷更是它们的“天敌”。两场大战中,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吨位,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0%。
为了更好地发挥鱼雷的作用,英国海军决心把鱼雷挂上飞机。1918年1月的一天,英军航母在达达尼尔海峡发现了一艘搁浅的土耳其巡洋舰。航母舰长见机会难得,决定试试新式武器——鱼雷攻击机。挂上鱼雷的舰载机开始升空,然而,飞机刚飞出航母甲板,就开始摇摇晃晃地往下掉。原来,当时舰载机挂载的炸弹最重的只有50公斤,而鱼雷最轻的也有200多公斤。没飞多远,身不由己的战机就一头扎进大海。接着,第二架挂载鱼雷的舰载机也掉了下去。英军航母只得“掩面”而去。
直到1935年,英国才研制出真正的鱼雷攻击机,开辟了鱼雷作战的全新时代。1938年,英军鱼雷攻击机奇袭意大利塔兰托军港,大获全胜。这次出奇制胜,也启发了日本海军以此为蓝本,策划出震惊世界的偷袭珍珠港事件。
而偏重潜艇作战的德国则让鱼雷变成隐形的无声暗器,首先发明无航迹电动鱼雷,克服了鱼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气体形成航迹而易被发现的缺点;1943年又研制出被动式声自导鱼雷,它可接收水面舰艇的噪声,自动寻找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又发明了线导鱼雷,发射舰艇通过与鱼雷尾部连接的导线进行制导,不易被干扰。
成了敌人的救命稻草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回港的日本商船上经常会插着一枚没有爆炸的鱼雷,颤颤的让人心惊。最夸张的一次,日本一艘万吨级的军火船插着4枚鱼雷回了家。
这种鱼雷就是美国的MK—14型鱼雷,因为设计失误,该型鱼雷的哑弹率一度高达70%。美军“黑鯵鱼”号潜艇截击日本万吨油轮时,曾连射15枚鱼雷,都未把油轮击沉,气炸了的艇长强忍住冲动,带着最后的第十六枚鱼雷返回基地,交给专家整个拆开检查,问题才暴露出来。美军将领曾挖苦说:“假如军械局造不出能爆炸的鱼雷,那就让他们给我设计一个钩子,我至少可以把敌人船上的钢板钩下来。”
更可笑的是,没爆炸的鱼雷反而成了敌人的救命稻草。中途岛海战中,日军航母“加贺”号遭到美军轰炸机猛烈攻击,爆炸起火,水兵只能跳水逃生。这时,美军潜艇又向“加贺”号发射了3枚鱼雷,其中1枚击中航母后没有爆炸,而是断成两截。在海水中挣扎的日军水兵看到漂在海面的半截鱼雷,争先恐后爬了上去。成了大海战中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花絮。
日军的“长矛”鱼雷却成为美军的噩梦。1943年11月24日,在太平洋中部的一个环礁附近,美军“利斯康姆湾”号航母清晨5点开灯,准备引导舰载机起飞作战。结果被潜伏在黑暗中的日军潜艇发现,只用了1枚鱼雷,就击穿了航母的钢甲,引爆了船舱中的炸弹,巨大的爆炸将航母甲板上的飞机抛到60多米高的空中,航母最终沉入海底。
到了战争后期,美军逐渐占据上风,日本苦心构筑的太平洋防线面临崩溃。为挽回败局,日军还研制了一种自杀式的“回天”鱼雷,在鱼雷上装上乘员舱和操纵装置,由敢死队员驾驶,3次发动攻击,以“肉雷”去撞美军战舰。不料美军提前发现了装载“回天”鱼雷的潜艇,抢先将其击沉,“回天”鱼雷也跟着一起葬身海底。
在水中“飞”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海战进入导弹时代。鱼雷似乎陷入了沉寂,无论是1982年马岛战争中,英国核潜艇击沉阿根廷万吨巡洋舰的MK—8鱼雷,还是2010年,韩国声称将“天安”号炸成两截的朝鲜CHT—02D鱼雷,都是二战时代的老式鱼雷。但实际上,这种水下暗器的竞争,一直十分激烈。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反鱼雷技术的发展,鱼雷技术跃上了新的台阶,涌现出一批使用高新技术的新型鱼雷。新型鱼雷装上了电脑,抗干扰和识别目标的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鱼雷的航速提高,航程大大延长,爆炸威力更加惊人。直径533毫米以上的重型鱼雷和直径在400—450毫米之间的中型鱼雷,一枚就可以把数千吨的大型水面舰艇炸成两截。澳大利亚海军曾在网上发布过美制MK—48鱼雷攻击一艘退役护航驱逐舰的视频,从靶舰被击中到被炸成两截,只用了不到10秒钟的时间,场面非常吸引人。
为了击穿苏联和俄罗斯的双层壳体的核潜艇,美国研发了聚能型鱼雷,将爆炸产生的能量定向攻击目标,极大地减少了不必要的能量浪费,在潜艇身上开个洞不成问题,最终使潜艇进水沉没;其攻击航速也突破60节,为普通舰艇的两倍。而为了打掉美国海军的超级航母,苏联和俄罗斯更是把鱼雷技术发展到极致,不仅为重型鱼雷装上核弹头,还研发出“暴风”超高速鱼雷。这种流线型鱼雷的外观呈锥形体,长8米,直径534毫米,重2.6吨,最大射程15公里,尾部中心为火箭发动机喷管,周围有8支小型启动火箭,每枚价值150万美元。
“暴风”鱼雷运用超速空泡原理,在水下运动时产生形同椭球状的气泡,把鱼雷表面包裹起来。整个鱼雷在航行中只有头尾两处与水有接触,其余部分都在空泡中,大大减少鱼雷与海水的摩擦力,产生的超高航速(200海里/小时)令敌方航母根本无暇躲闪。据美国海军进行的一项技术试验显示,利用超速空泡原理,鱼雷等水下航行器的航速最高能够达到堪称“恐怖”的每秒1549米!由于动能十分强大,采用超速空泡原理的鱼雷,就像钢铁炮弹一样,即使不安装战斗部也能对船体造成严重损伤。如果再携带有高效能的爆破雷头,就算是航母这样的庞然大物也经不起打击。
随着鱼雷技术的发展,反鱼雷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反鱼雷鱼雷就是这种技术的体现。由于在战时通常处于迎击状态,而不是追击,只要能保证及时反应,速度低于来袭鱼雷也是可以的。不过,相对而言,鱼雷体积小,速度快,噪声小,对来袭鱼雷的定位并不那么容易。为此,当目标鱼雷进入反鱼雷鱼雷的有效杀伤半径时,反鱼雷鱼雷就能引爆自身,从而使目标鱼雷因震荡被摧毁或失效。
2010年,中国海军最新一代主战鱼雷试验成功。美国“防务新闻网”称,中国海军核潜艇和常规潜艇都将携带先进的攻击鱼雷,未来还有可能携带运用超速空泡原理的鱼雷。美军“千禧挑战”模拟演习得出的结论称,如果与中国开战,美国海军的许多军舰都将被鱼雷击沉。
编辑:田亮 美编:苑立荣 编审:吴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