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是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快,也是最野蛮的一段时期。一方面,以货币基金、消费金融、P2P借贷、二维码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也开创出了丰富的投资理财通道;另一方面,2015年年底的“E租宝”事件后,以及随之发生的一系列恶性事件也给行业带来了相当恶劣的影响。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整顿规范金融秩序,严厉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和证券期货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之前的三年,互联网金融开始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2016年,以往提倡的“促进健康发展”变为“规范发展”,“打击非法集资”的概念也首次出现。这多少是个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前,政府依然希望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做些银行不愿意做的事,尽管有问题出现,但人们都相信整体方向并没有错。而随后一些大型平台的风险爆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破坏力,致使政府部门开始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余额宝到底是什么
2013年,互联网金融横空出世,余额宝也在这一年诞生。当时,这种利率高、随存随取、风险极低的金融产品颇受人们欢迎,把工资直接存到余额宝里成了很时髦的事。余额宝在当时也引发了相当广泛的讨论,甚至有人放言:“阿里巴巴正在颠覆银行。”那么,余额宝究竟是怎么运作的?它为什么能做到高利率、高流动性、低风险?人们评论余额宝时经常说“余额宝的本质就是货币基金”。这句话没错,余额宝甚至不是一个全新的金融产品,只是过去普通大众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而已。
说起货币基金,就要先说存款。存款有两种,我们把钱存到银行,企业把资金存到银行,这类存款叫做“一般性存款”,这类存款的利率范围由央行规定,各银行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行确定利率。2015年10月23日,央行放宽了利率调整范围,但依然会对银行做一些窗口性指导——总的来说,就是一般性存款的利率大多有一個固定的区间。与一般性存款对应的是“同业存款”,即金融机构间的存款。比如,工商银行把钱存到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借钱给平安银行等等,这种存款就叫同业存款,只有金融机构才能开展同业间业务。同业存款的利率并不受央行约束,完全交由市场决定:市场上钱越多,利率就越低;市场上钱越少,利率就越高。
个人和企业存钱借钱得找银行。而当银行缺钱的时候,银行就会找金融机构,比如其他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等。这里就引出了“货币基金”的概念,货币基金本质上也是同业存款。比如一些金融机构发行的货币基金,以3%的收益率向大家吸纳资金,再以5%的利率用同业存款的方式拆借给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中赚取利差,而这种产品几乎是没有风险的。
余额宝实际上也是货币基金,它从我们手中吸纳资金,再把钱以同业存款的方式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只不过之前的货币基金起购金额大多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余额宝则是一两百块、乃至一块钱就能买。门槛降低之后,用户也随之越来越多——到现在,与余额宝合作的天弘基金已经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好的产品,银行怎么就没想到推出呢?在这件事上,银行的反应确实慢了半拍,在余额宝火起来之后,大大小小的银行才推出了自己的货币基金产品,比如招商银行的朝朝盈。另外,余额宝选择的发行时间也颇有讲究——2013年年中正是市场上缺钱的时期,大家都愿意承担高利率借贷,余额宝的收益率也能蹦到6%甚至7%,而之后市场上不缺钱了,余额宝的收益也降了下来。
任何一种理财产品都有风险,货币基金也不例外——我们购买货币基金是随时可以把钱取出来的,但基金拆借给银行却是定期的,万一存款还没到期,大家又全都想把钱取出来,基金公司就没钱还给用户了,这种风险被称为“挤兑风险”。所以货币基金大多有购买上限,以保证足够的偿付能力。
尽管这几年余额宝的热度已日渐冷却,但它确实在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让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发现普通老百姓也有很强的理财需求和购买能力。但“颠覆银行”之说就有点滑稽了——余额宝的钱都存在银行里,把银行颠覆了余额宝自己也就完蛋了。
P2P为何频出幺蛾子
与余额宝一同飞速发展的还有P2P网络借贷,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后者的业务模式,就不难明白为什么P2P在这几年会搞出这么多幺蛾子。
P2P是“peer to peer”(伙伴对伙伴)的简写。顾名思义,P2P网贷最早的运营模式就是个人在平台上发布借款需求,他人可以选择把钱借给他,但风险自担。之后一些平台发现,既然可以把钱借给个人,那也可以借给企业呀!于是就有P2P公司开始发行理财产品吸纳资金,再把这些钱集中起来借给需要资金的企业。
不难看出,这类P2P公司实际上在做着同银行一样的事,却没有受到同样的监管。在中国,银行业一直处在高度监管下,除了各种各样的监管政策,还有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两大监管机构督阵;而针对P2P的监管措施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缺失的。在E租宝事件发生之前,监管层一直希望P2P网贷能够覆盖到银行无法服务的中小微企业,所以尽管有一些问题出现,依然抱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但在以E租宝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恶性事件出现后,政府部门开始加大行业监管力度。2016年1月23日,政法部门开展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项整治,加强了对民间融资借贷活动的监管,开始打击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借贷、网上理财等名义,以高息回报为诱饵,大肆进行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以此为思路的高强度监管贯穿了整个2016年。
我们常说金融的核心是信用,那么信用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举例来说,银行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我们却都愿意把钱存到银行里。这是因为银行运营了几十年,有国家作为背后的保障,我们才相信它。而这种信用就是银行业稳定发展的核心。P2P公司则不同,这些新诞生的公司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和银行一样的信用与权威,它们吸引用户的手段则是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或是带有增信暗示的宣传(比如国有资本背景、与大银行及大型保险公司的合作等),通过这些手段让大家相信“我是不会坑你钱的”,继而从人们手中吸收存款。 和银行一样,P2P公司吸收存款之后,要把钱借给企业,才能支付用户的收益,并从中赚取利差。金融业务的核心是风险管控,其中最主要的是風险定价能力。举例来说,我把1000元等分成10份,借给10个人,一年的利率是10%,那么一年后每人要还给我110元,我的利润就是100元。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哪怕一个人没有还钱(坏账),我这一年就是亏损的。也就是说,如何根据借款人的情况确定授信额度(借多少钱)和利率,是一家P2P公司的核心能力。而从现实来看,很多P2P公司的风控能力实在堪忧,行业坏账率相当高。而一旦坏账过多,用户的利息都无法偿付,更别提自己赚钱了。还有的P2P公司甚至一开始就打着理财旗号招摇撞骗,吸收完用户的存款后直接跑路,造成用户损失不说,也极大地破坏了行业的声誉。
从另一方面来说,向P2P公司借钱的企业(资产端)也有许多先天问题。比如,这些公司为什么不从银行借利率更低的钱?其原因不外乎大多数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就不太理想,从银行借不到钱,只能选择利率更高、成本也更高的P2P借贷,风险也就不言而喻。一些P2P公司也借机从中敛财,非但没有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反而推高了行业利率水平,成了一些人口中的“披着互联网外衣的高利贷”。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高强度监管也是意料之中。
消费金融及
其他互联网金融模式
除了货币基金与P2P网贷,互联网金融涵盖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等等。我们平时使用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都是新生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它们成为大家除信用卡之外的另一种选择。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现在我们去便利店、乘坐地铁、去餐厅吃饭几乎都可以用支付宝来付款,这是在金融业最发达的欧美国家都很少见的现象。那么为什么这类产品在美国没有得到普及?是因为当地的金融业不发达吗?答案恰恰相反,是因为美国的金融服务已经很发达了。
以手机作为类比,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全世界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是肯尼亚——因为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肯尼亚几乎没有人用手机,当肯尼亚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手机开始进入百姓视野时,已是智能手机当道的时代了,自然不会有人再去买功能机了。金融行业也是一样,在美国,大大小小的金融服务普及度相当高。金融数据服务商Wind的数据显示,美国人均持有2.9张信用卡,而中国仅为0.3张(即便是在北京和上海,这个数据也只有1.34和1.01)。在消费习惯上,七成美国人愿意选择分期还款,哪怕要承担利息;而在中国,提前消费的观念才刚刚在年轻群体中兴起。也就是说,美国已经拥有了比较完善的金融服务系统,人们也乐意去使用它,更换消费习惯和支付工具的意愿并不高;而在中国,大多数年轻群体在拿到信用卡之前就已经成为了支付宝和微信的忠实用户,这使得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在中国得到了更快的普及。
面对互联网金融,
我们该做什么
事实上,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我们能接触到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并不算多,大多只是用支付宝购物,或是上京东打个白条。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以“校园贷”为代表的一些高校金融服务在之前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2015年12月,就有媒体报道称湖北一大二学生申请网上贷款后,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另外,一些学校还发生统一贩卖学生身份证信息的情况,导致一些学生被冒名注册,甚至收到了催收短信。
目前大学生贷款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期购物平台;另一种则是P2P平台,这种平台通常以创业、进修等名义向大学生提供贷款。在P2P平台借款,除了要支付高昂的利息,往往还要承担包括咨询费、手续费、滞纳金在内的各种费用。在某些平台,一笔借款的综合年化利率甚至高达20%到30%,这已经与高利贷没有什么区别了。此外,这类平台缺乏风险提示、只重推广不重风控、虚假刷单、过度宣传等问题也屡见不鲜。对金融机构来说,他们永远更加看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非还款意愿——你不能指望一个品德高尚的穷光蛋能还清债务。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父母的生活费是他们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来源,他们的还款能力相当有限。可以说,只要施行足够严格的风控流程,那么99%的学生都无法成为合格的借款人。然而,申请这类P2P平台的贷款却相当容易,很多时候学生只要拿着身份证、学生证填个表格,就能获得数万元的信用贷款。要知道一些银行向工薪阶层提供的消费贷款也不过数万元,而这还需要严格的审核流程。此类平台就借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大行其道。
实际上,传统金融机构也并非没有涉足过大学生信贷市场。2002年,招商银行就发行了第一张针对学生的信用卡。此后,各家商业银行陆续跟进,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一时间火爆起来。但由于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自制能力差,过度透支信用卡产生的坏账逐年攀升。事实证明,这些管理更严格、风控水平更强的银行也无力降低大学生信用卡的坏账率。2009年7月,银监会要求银行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给已满18周岁的学生发卡也须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此后,各大银行纷纷叫停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大学生信用卡服务最终折戟。
那么,在校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金融做些什么?除了扫码消费,我们当然也可以买买余额宝,或是投资一些类似的理财产品。但话说回来,投资的收益关键并不在收益率,而在本金,本金越多,哪怕收益率低一些,收益也自然多了。而对于学生,最好的理财方式恐怕还是认真学习,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为未来打好基础。换句话说,这未尝不是一种“收益”更高的理财方式!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整顿规范金融秩序,严厉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和证券期货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之前的三年,互联网金融开始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2016年,以往提倡的“促进健康发展”变为“规范发展”,“打击非法集资”的概念也首次出现。这多少是个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前,政府依然希望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做些银行不愿意做的事,尽管有问题出现,但人们都相信整体方向并没有错。而随后一些大型平台的风险爆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破坏力,致使政府部门开始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余额宝到底是什么
2013年,互联网金融横空出世,余额宝也在这一年诞生。当时,这种利率高、随存随取、风险极低的金融产品颇受人们欢迎,把工资直接存到余额宝里成了很时髦的事。余额宝在当时也引发了相当广泛的讨论,甚至有人放言:“阿里巴巴正在颠覆银行。”那么,余额宝究竟是怎么运作的?它为什么能做到高利率、高流动性、低风险?人们评论余额宝时经常说“余额宝的本质就是货币基金”。这句话没错,余额宝甚至不是一个全新的金融产品,只是过去普通大众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而已。
说起货币基金,就要先说存款。存款有两种,我们把钱存到银行,企业把资金存到银行,这类存款叫做“一般性存款”,这类存款的利率范围由央行规定,各银行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行确定利率。2015年10月23日,央行放宽了利率调整范围,但依然会对银行做一些窗口性指导——总的来说,就是一般性存款的利率大多有一個固定的区间。与一般性存款对应的是“同业存款”,即金融机构间的存款。比如,工商银行把钱存到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借钱给平安银行等等,这种存款就叫同业存款,只有金融机构才能开展同业间业务。同业存款的利率并不受央行约束,完全交由市场决定:市场上钱越多,利率就越低;市场上钱越少,利率就越高。
个人和企业存钱借钱得找银行。而当银行缺钱的时候,银行就会找金融机构,比如其他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等。这里就引出了“货币基金”的概念,货币基金本质上也是同业存款。比如一些金融机构发行的货币基金,以3%的收益率向大家吸纳资金,再以5%的利率用同业存款的方式拆借给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中赚取利差,而这种产品几乎是没有风险的。
余额宝实际上也是货币基金,它从我们手中吸纳资金,再把钱以同业存款的方式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只不过之前的货币基金起购金额大多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余额宝则是一两百块、乃至一块钱就能买。门槛降低之后,用户也随之越来越多——到现在,与余额宝合作的天弘基金已经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好的产品,银行怎么就没想到推出呢?在这件事上,银行的反应确实慢了半拍,在余额宝火起来之后,大大小小的银行才推出了自己的货币基金产品,比如招商银行的朝朝盈。另外,余额宝选择的发行时间也颇有讲究——2013年年中正是市场上缺钱的时期,大家都愿意承担高利率借贷,余额宝的收益率也能蹦到6%甚至7%,而之后市场上不缺钱了,余额宝的收益也降了下来。
任何一种理财产品都有风险,货币基金也不例外——我们购买货币基金是随时可以把钱取出来的,但基金拆借给银行却是定期的,万一存款还没到期,大家又全都想把钱取出来,基金公司就没钱还给用户了,这种风险被称为“挤兑风险”。所以货币基金大多有购买上限,以保证足够的偿付能力。
尽管这几年余额宝的热度已日渐冷却,但它确实在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让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发现普通老百姓也有很强的理财需求和购买能力。但“颠覆银行”之说就有点滑稽了——余额宝的钱都存在银行里,把银行颠覆了余额宝自己也就完蛋了。
P2P为何频出幺蛾子
与余额宝一同飞速发展的还有P2P网络借贷,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后者的业务模式,就不难明白为什么P2P在这几年会搞出这么多幺蛾子。
P2P是“peer to peer”(伙伴对伙伴)的简写。顾名思义,P2P网贷最早的运营模式就是个人在平台上发布借款需求,他人可以选择把钱借给他,但风险自担。之后一些平台发现,既然可以把钱借给个人,那也可以借给企业呀!于是就有P2P公司开始发行理财产品吸纳资金,再把这些钱集中起来借给需要资金的企业。
不难看出,这类P2P公司实际上在做着同银行一样的事,却没有受到同样的监管。在中国,银行业一直处在高度监管下,除了各种各样的监管政策,还有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两大监管机构督阵;而针对P2P的监管措施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缺失的。在E租宝事件发生之前,监管层一直希望P2P网贷能够覆盖到银行无法服务的中小微企业,所以尽管有一些问题出现,依然抱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但在以E租宝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恶性事件出现后,政府部门开始加大行业监管力度。2016年1月23日,政法部门开展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项整治,加强了对民间融资借贷活动的监管,开始打击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借贷、网上理财等名义,以高息回报为诱饵,大肆进行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以此为思路的高强度监管贯穿了整个2016年。
我们常说金融的核心是信用,那么信用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举例来说,银行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我们却都愿意把钱存到银行里。这是因为银行运营了几十年,有国家作为背后的保障,我们才相信它。而这种信用就是银行业稳定发展的核心。P2P公司则不同,这些新诞生的公司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和银行一样的信用与权威,它们吸引用户的手段则是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或是带有增信暗示的宣传(比如国有资本背景、与大银行及大型保险公司的合作等),通过这些手段让大家相信“我是不会坑你钱的”,继而从人们手中吸收存款。 和银行一样,P2P公司吸收存款之后,要把钱借给企业,才能支付用户的收益,并从中赚取利差。金融业务的核心是风险管控,其中最主要的是風险定价能力。举例来说,我把1000元等分成10份,借给10个人,一年的利率是10%,那么一年后每人要还给我110元,我的利润就是100元。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哪怕一个人没有还钱(坏账),我这一年就是亏损的。也就是说,如何根据借款人的情况确定授信额度(借多少钱)和利率,是一家P2P公司的核心能力。而从现实来看,很多P2P公司的风控能力实在堪忧,行业坏账率相当高。而一旦坏账过多,用户的利息都无法偿付,更别提自己赚钱了。还有的P2P公司甚至一开始就打着理财旗号招摇撞骗,吸收完用户的存款后直接跑路,造成用户损失不说,也极大地破坏了行业的声誉。
从另一方面来说,向P2P公司借钱的企业(资产端)也有许多先天问题。比如,这些公司为什么不从银行借利率更低的钱?其原因不外乎大多数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就不太理想,从银行借不到钱,只能选择利率更高、成本也更高的P2P借贷,风险也就不言而喻。一些P2P公司也借机从中敛财,非但没有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反而推高了行业利率水平,成了一些人口中的“披着互联网外衣的高利贷”。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高强度监管也是意料之中。
消费金融及
其他互联网金融模式
除了货币基金与P2P网贷,互联网金融涵盖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等等。我们平时使用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都是新生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它们成为大家除信用卡之外的另一种选择。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现在我们去便利店、乘坐地铁、去餐厅吃饭几乎都可以用支付宝来付款,这是在金融业最发达的欧美国家都很少见的现象。那么为什么这类产品在美国没有得到普及?是因为当地的金融业不发达吗?答案恰恰相反,是因为美国的金融服务已经很发达了。
以手机作为类比,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全世界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是肯尼亚——因为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肯尼亚几乎没有人用手机,当肯尼亚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手机开始进入百姓视野时,已是智能手机当道的时代了,自然不会有人再去买功能机了。金融行业也是一样,在美国,大大小小的金融服务普及度相当高。金融数据服务商Wind的数据显示,美国人均持有2.9张信用卡,而中国仅为0.3张(即便是在北京和上海,这个数据也只有1.34和1.01)。在消费习惯上,七成美国人愿意选择分期还款,哪怕要承担利息;而在中国,提前消费的观念才刚刚在年轻群体中兴起。也就是说,美国已经拥有了比较完善的金融服务系统,人们也乐意去使用它,更换消费习惯和支付工具的意愿并不高;而在中国,大多数年轻群体在拿到信用卡之前就已经成为了支付宝和微信的忠实用户,这使得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在中国得到了更快的普及。
面对互联网金融,
我们该做什么
事实上,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我们能接触到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并不算多,大多只是用支付宝购物,或是上京东打个白条。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以“校园贷”为代表的一些高校金融服务在之前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2015年12月,就有媒体报道称湖北一大二学生申请网上贷款后,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另外,一些学校还发生统一贩卖学生身份证信息的情况,导致一些学生被冒名注册,甚至收到了催收短信。
目前大学生贷款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期购物平台;另一种则是P2P平台,这种平台通常以创业、进修等名义向大学生提供贷款。在P2P平台借款,除了要支付高昂的利息,往往还要承担包括咨询费、手续费、滞纳金在内的各种费用。在某些平台,一笔借款的综合年化利率甚至高达20%到30%,这已经与高利贷没有什么区别了。此外,这类平台缺乏风险提示、只重推广不重风控、虚假刷单、过度宣传等问题也屡见不鲜。对金融机构来说,他们永远更加看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非还款意愿——你不能指望一个品德高尚的穷光蛋能还清债务。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父母的生活费是他们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来源,他们的还款能力相当有限。可以说,只要施行足够严格的风控流程,那么99%的学生都无法成为合格的借款人。然而,申请这类P2P平台的贷款却相当容易,很多时候学生只要拿着身份证、学生证填个表格,就能获得数万元的信用贷款。要知道一些银行向工薪阶层提供的消费贷款也不过数万元,而这还需要严格的审核流程。此类平台就借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大行其道。
实际上,传统金融机构也并非没有涉足过大学生信贷市场。2002年,招商银行就发行了第一张针对学生的信用卡。此后,各家商业银行陆续跟进,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一时间火爆起来。但由于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自制能力差,过度透支信用卡产生的坏账逐年攀升。事实证明,这些管理更严格、风控水平更强的银行也无力降低大学生信用卡的坏账率。2009年7月,银监会要求银行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给已满18周岁的学生发卡也须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此后,各大银行纷纷叫停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大学生信用卡服务最终折戟。
那么,在校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金融做些什么?除了扫码消费,我们当然也可以买买余额宝,或是投资一些类似的理财产品。但话说回来,投资的收益关键并不在收益率,而在本金,本金越多,哪怕收益率低一些,收益也自然多了。而对于学生,最好的理财方式恐怕还是认真学习,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为未来打好基础。换句话说,这未尝不是一种“收益”更高的理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