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陕西旬邑民间妇女一旦怀孕,人们便以“食养”与“胎教”并重,想方设法保护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成长。
在食养方面,强调“酸儿辣女”,“一人吃两人饭”,重视荤汤、油饭、青菜与水果。民俗禁忌孕妇忌吃兔肉,认为若吃了,产下的孩子会长个三瓣嘴,即兔唇。这一说法流传范围极广,流传年代也颇为久远。西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中就有记载“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见兔,令儿缺唇。”此外,孕妇忌嘴的习俗颇多,主要有: 不能吃狗肉,吃了狗肉的话,将来生下孩子爱咬人,吃奶时也爱咬奶头;不能吃生姜,否则生下的孩子会长六指;不能吃麻雀(否则子女长大后会淫乱),不能吃驴肉,因驴的孕期为十二个月,吃了驴肉害怕“摊月”以及一切凶猛丑恶之物(子女将来会残暴);忌食狗肉等“化气”的食物,民间认为“化气”食物会“化胎气”,易流产;不许孕妇吃葡萄,怕胎儿长成葡萄胎;不能吃猪肝、鸡肝,否则会导致产后无奶或少奶等等,不一而足。
在旬邑民间妇女怀孕期间除有种种的忌嘴禁食之外,还有各类禁视的规矩,即规定不少物品和事物不能看,否则要生怪胎或难产。如: 孕妇不能看产妇分娩,不然自己将来要难产。这条禁忌颇有点科学根据,因孕妇看到正在分娩的产妇的痛苦表情,听到产妇的叫喊声,容易造成一种精神压力,到自己分娩时可能会神经紧张,以致引起难产。在旬邑民间孕妇忌见月蚀,以为见了月蚀所生子女身体不全;,怀孕期间孕妇不能将裤子“张口”朝天晾晒,更不能晾在屋外过夜;不能看丧葬、尸体,不能看砌墙时开窗户、门户;不能看砌锅灶时开灶门、炉孔等。
由于旧时民间对孕妇流产、难产及生残缺儿和怪胎难以作出完全科学的解释,于是便附会出种种迷信说法以警示一般村妇,这样,除禁食、禁视之外,在行动举止方面也出现极多的清规戒律。如: 旬邑民间忌孕妇在坟旁大小便,认为脏污了土地神,出生的儿子会畸型;忌在家钉钉子、补老鼠洞,认为怀孕期间钉钉补洞会损伤“六甲”,出生的孩子会缺唇(兔唇),或者会瞎眼、没屁股眼;孕妇在家里钉钉子,将来生出的孩子四肢不全;不可置刀于灶上,因孩子投胎时,须经灶君菩萨的允许、怀孕后,置刀于灶,那就是对灶君不满,灶神会将原答允送子的主意打消,因此产下的孩子多死婴或造成流产等。不准孕妇跨越绳索,认为绳索像胎儿脐带.跨后要缠身难产;不能满屁股坐板登,否则胎位后坠形成难产;不能抱别人的孩子,说是抱过的孩子要生病,俗称“替胎”。孕妇还不准到神庙去,俗以为神灵是至高无上的,洁白无私,福佑下民,理应虔诚尊敬。而受胎是亵渎的结晶,倘到神灵之前,是大不敬的事。这些禁忌规定对孕妇的言行举止是要慎之又慎,防之又防。总之,让孕妇深居简出,谨慎生活,这是得喜后的“忧”,直到腹中婴儿出生后,这些谨小慎微的规矩,民间的传统才算告一段落。
旬邑人很早就在胎教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传统医学对妇女孕期有怡情养性、实行胎教的规定。《妇人良方大全》曰:“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温和,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视恶事。”《正俗方》云:“怀孕妇人性宜宽厚,神全气和,不惟安胎,生子必温厚,古所谓胎教也。”在旬邑民间一些大户人家,更教育女儿、媳妇在孕期内“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实行古人所谓的“胎教”:要求孕妇行坐端正,多听美言,有人为她诵读诗书,演奏礼乐。同时不可四处胡乱走动,不可与人争吵斗气,不可从事繁重劳动等。 旬邑民间层流传这样一首予胎教有关的歌谣:
睡的香,坐得正,生下娃娃身板硬。
行的端,走的正,生下娃娃腿脚正。
不发火,不动怒,生下娃娃会走路。
不抽烟,不喝酒,生下娃娃命长久。
脸常乐,嘴常笑,生下娃娃好容貌。
耳要平,眼不挑,生下娃娃见识高。
眼看龙,心想官,生下娃娃做大官。
心想金,眼看银,生下娃娃掌大印。
这首古老来的歌谣把母子间的相互感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母亲的身心活动,都对胎儿有直接影响。故汉刘德《列女传》说:“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才能生子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矣”。旬邑民间习俗还很重视妇女孕期的保健,《胎产护生篇》“产前十忌”记载;孕后“第一最忌共夫寝,……善坠胎者更慎之……”《达生篇》云:“得孕后即宜绝欲,若再扰子宫,其胎或一月、三、五月必堕。”张曜孙提出;“怀孕之后首忌交合。……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而夭”。可见民间生育习俗中已经很注意这点。在旬邑民间,人们不但对孕妇的行为举止进行了规范,如妇女怀孕后第一个月心要正 ,两个月脑要纯。三个月不下田,四个月小活动,五个月不洗身,六个月不交欢,七个月多喜笑,八个月要静卧,九个月不出门,十个月在家等临盆。而且把这些编成歌谣在民间广为传唱:
怀胎一月身缱倦,头疼脑闷怕动弹;胎儿好比浮萍草,未定根来根没稳。怀胎两月饭食减,耳鸣眼花头发昏;三餐茶饭不贪吃,找个地方去安身。怀胎三月身发困三餐茶饭拼两餐;走路好比上高山。千万莫要去田间。怀胎四月肚子圆,黄皮骨瘦眼落瞠;任何东西不想吃,只想酸杏口中尝。五月怀胎分男女,七吼八节已成长;是男是女怀中有,公婆丈夫心喜欢。
六月怀胎心喜欢,面对丈夫笑开言;
慢慢熬过这一年,总要让你喜眉尖。
怀胎七月七巧通,娃在腹内荡秋千;
手又擂来脚又蹬,满心欢喜忍住疼。
怀胎八月有些怕,打发丈夫叫我妈;
妈让安心少打岔,她是这样生的娃。
怀胎九月快临盆,腿疼脚肿难出门;
孩儿高兴踢娘肚,忍痛欢心小儿郎。
怀胎十月临月生,肚子疼痛阵阵紧;
流血流汗受恓惶,生儿育女喜眉梢。
这首歌谣通过一个孕妇对十月怀胎全过程的感受,把怀胎的知识,用浅显易懂的口头语言如拉家常一样生动、具体的表现出来。其普及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胎教在传统文化中,礼教意为十分浓厚,《大戴礼记·保傅》说:胎教之道,书之一板,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统治阶级是怎样把胎教从民间习俗拔高成道德“法典”的。民间胎教则来得实在,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孕妇和胎儿的美好祝愿,反映了人们的真实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又益趋向科学化。它的约束力和影响力是不可等闲视之。
在食养方面,强调“酸儿辣女”,“一人吃两人饭”,重视荤汤、油饭、青菜与水果。民俗禁忌孕妇忌吃兔肉,认为若吃了,产下的孩子会长个三瓣嘴,即兔唇。这一说法流传范围极广,流传年代也颇为久远。西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中就有记载“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见兔,令儿缺唇。”此外,孕妇忌嘴的习俗颇多,主要有: 不能吃狗肉,吃了狗肉的话,将来生下孩子爱咬人,吃奶时也爱咬奶头;不能吃生姜,否则生下的孩子会长六指;不能吃麻雀(否则子女长大后会淫乱),不能吃驴肉,因驴的孕期为十二个月,吃了驴肉害怕“摊月”以及一切凶猛丑恶之物(子女将来会残暴);忌食狗肉等“化气”的食物,民间认为“化气”食物会“化胎气”,易流产;不许孕妇吃葡萄,怕胎儿长成葡萄胎;不能吃猪肝、鸡肝,否则会导致产后无奶或少奶等等,不一而足。
在旬邑民间妇女怀孕期间除有种种的忌嘴禁食之外,还有各类禁视的规矩,即规定不少物品和事物不能看,否则要生怪胎或难产。如: 孕妇不能看产妇分娩,不然自己将来要难产。这条禁忌颇有点科学根据,因孕妇看到正在分娩的产妇的痛苦表情,听到产妇的叫喊声,容易造成一种精神压力,到自己分娩时可能会神经紧张,以致引起难产。在旬邑民间孕妇忌见月蚀,以为见了月蚀所生子女身体不全;,怀孕期间孕妇不能将裤子“张口”朝天晾晒,更不能晾在屋外过夜;不能看丧葬、尸体,不能看砌墙时开窗户、门户;不能看砌锅灶时开灶门、炉孔等。
由于旧时民间对孕妇流产、难产及生残缺儿和怪胎难以作出完全科学的解释,于是便附会出种种迷信说法以警示一般村妇,这样,除禁食、禁视之外,在行动举止方面也出现极多的清规戒律。如: 旬邑民间忌孕妇在坟旁大小便,认为脏污了土地神,出生的儿子会畸型;忌在家钉钉子、补老鼠洞,认为怀孕期间钉钉补洞会损伤“六甲”,出生的孩子会缺唇(兔唇),或者会瞎眼、没屁股眼;孕妇在家里钉钉子,将来生出的孩子四肢不全;不可置刀于灶上,因孩子投胎时,须经灶君菩萨的允许、怀孕后,置刀于灶,那就是对灶君不满,灶神会将原答允送子的主意打消,因此产下的孩子多死婴或造成流产等。不准孕妇跨越绳索,认为绳索像胎儿脐带.跨后要缠身难产;不能满屁股坐板登,否则胎位后坠形成难产;不能抱别人的孩子,说是抱过的孩子要生病,俗称“替胎”。孕妇还不准到神庙去,俗以为神灵是至高无上的,洁白无私,福佑下民,理应虔诚尊敬。而受胎是亵渎的结晶,倘到神灵之前,是大不敬的事。这些禁忌规定对孕妇的言行举止是要慎之又慎,防之又防。总之,让孕妇深居简出,谨慎生活,这是得喜后的“忧”,直到腹中婴儿出生后,这些谨小慎微的规矩,民间的传统才算告一段落。
旬邑人很早就在胎教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传统医学对妇女孕期有怡情养性、实行胎教的规定。《妇人良方大全》曰:“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温和,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视恶事。”《正俗方》云:“怀孕妇人性宜宽厚,神全气和,不惟安胎,生子必温厚,古所谓胎教也。”在旬邑民间一些大户人家,更教育女儿、媳妇在孕期内“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实行古人所谓的“胎教”:要求孕妇行坐端正,多听美言,有人为她诵读诗书,演奏礼乐。同时不可四处胡乱走动,不可与人争吵斗气,不可从事繁重劳动等。 旬邑民间层流传这样一首予胎教有关的歌谣:
睡的香,坐得正,生下娃娃身板硬。
行的端,走的正,生下娃娃腿脚正。
不发火,不动怒,生下娃娃会走路。
不抽烟,不喝酒,生下娃娃命长久。
脸常乐,嘴常笑,生下娃娃好容貌。
耳要平,眼不挑,生下娃娃见识高。
眼看龙,心想官,生下娃娃做大官。
心想金,眼看银,生下娃娃掌大印。
这首古老来的歌谣把母子间的相互感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母亲的身心活动,都对胎儿有直接影响。故汉刘德《列女传》说:“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才能生子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矣”。旬邑民间习俗还很重视妇女孕期的保健,《胎产护生篇》“产前十忌”记载;孕后“第一最忌共夫寝,……善坠胎者更慎之……”《达生篇》云:“得孕后即宜绝欲,若再扰子宫,其胎或一月、三、五月必堕。”张曜孙提出;“怀孕之后首忌交合。……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而夭”。可见民间生育习俗中已经很注意这点。在旬邑民间,人们不但对孕妇的行为举止进行了规范,如妇女怀孕后第一个月心要正 ,两个月脑要纯。三个月不下田,四个月小活动,五个月不洗身,六个月不交欢,七个月多喜笑,八个月要静卧,九个月不出门,十个月在家等临盆。而且把这些编成歌谣在民间广为传唱:
怀胎一月身缱倦,头疼脑闷怕动弹;胎儿好比浮萍草,未定根来根没稳。怀胎两月饭食减,耳鸣眼花头发昏;三餐茶饭不贪吃,找个地方去安身。怀胎三月身发困三餐茶饭拼两餐;走路好比上高山。千万莫要去田间。怀胎四月肚子圆,黄皮骨瘦眼落瞠;任何东西不想吃,只想酸杏口中尝。五月怀胎分男女,七吼八节已成长;是男是女怀中有,公婆丈夫心喜欢。
六月怀胎心喜欢,面对丈夫笑开言;
慢慢熬过这一年,总要让你喜眉尖。
怀胎七月七巧通,娃在腹内荡秋千;
手又擂来脚又蹬,满心欢喜忍住疼。
怀胎八月有些怕,打发丈夫叫我妈;
妈让安心少打岔,她是这样生的娃。
怀胎九月快临盆,腿疼脚肿难出门;
孩儿高兴踢娘肚,忍痛欢心小儿郎。
怀胎十月临月生,肚子疼痛阵阵紧;
流血流汗受恓惶,生儿育女喜眉梢。
这首歌谣通过一个孕妇对十月怀胎全过程的感受,把怀胎的知识,用浅显易懂的口头语言如拉家常一样生动、具体的表现出来。其普及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胎教在传统文化中,礼教意为十分浓厚,《大戴礼记·保傅》说:胎教之道,书之一板,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统治阶级是怎样把胎教从民间习俗拔高成道德“法典”的。民间胎教则来得实在,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孕妇和胎儿的美好祝愿,反映了人们的真实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又益趋向科学化。它的约束力和影响力是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