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师范、综合类院校,其课程设置都一味的延续传统音乐学专业的学科本位课程,难以凸显专业办学特色,势必影响到学生们的就业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本人以湖北理工学院为例,从四个方面浅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音乐学专业的模块课程体系的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音乐学;模块课程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转型的关键是专业设置,转型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倡导课程模块化创新。湖北理工学院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为湖北省教育厅首批试点转型院校。而作为工科院校中的音乐学专业,我们结合本校工科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及时调整了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课程构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初见成效。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模块化课程是能力本位课程的体现,2015版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正确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模块中加大实践课程学时和学分,在专业方向选修模块中丰富了选修门类,增加了选修学时。并且选修课程均为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的特色课程。如钢琴演奏与教学方向的选修课程有钢琴演奏、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钢琴艺术指导、钢琴重奏、钢琴教学法、钢琴维修与调律等课程,不仅丰富了钢琴方向学生的学术视野,奠定了理论与教学基础,并进一步提高了钢琴演奏技能,强化了钢琴艺术指导及钢琴维修与调律等动手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了钢琴方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各高校音乐专业师生比也存在严重的不协调,势必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社会所需要的“单一性”人才已经成为历史,反而迫切需要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我校音乐学专业结合本校工科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培养既有音乐学专业基础又有传媒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我们的专业方向选修模块中,专门设置了音乐科技方向选修模块,所开设的课程均为社会所急需又比较热门的特色课程。如MIDI音乐制作、Sibelious制谱、舞台灯光、录音技术、视频制作与剪辑、配器等。本次培养方案的调整是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最大的亮点就是选修模块课程的开设,四个方向共有32们选修课程,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完成8门课程的选修,其他感兴趣的都可以申请旁听,这样同学们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自己的专业所学,全面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三、利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音乐学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压力最大的当数一线的教师们。因为有许多的选修课程都是我们音乐专业教师以前所未触及的,例如音乐科技方向的舞台灯光、视频制作与剪辑课程;钢琴演奏与教学方向的钢琴艺术指导及钢琴维修及调律课程;声乐演唱与教学方向的戏剧戏曲基础与声乐剧目表演等课程都是教师们之前未从事教学和研究过的,对其而言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加强对教师们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组织教师们到广播电视台、剧团、钢琴厂、文化传媒公司等实务部门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了教师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并聘请实务部门的专家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并担任音乐教师们的实习导师,对音乐教师们的成长成才及“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利于凸显专业办学特色
长期以来,我们高校的音乐课程基本上都是国家课程“一刀切”模式,不能很好的发挥地方、学校、社区的独特优势,造成优秀课程资源的浪费与闲置。因此我校的音乐课程模块体系,在国家课程模式基础上,在选修模块中融入地方特色课程,凸显了地方课程的价值,成为国家课程的有利补充,更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例如我校的声乐演唱与教学方向的选修模块中,我们实行地方音乐进课堂计划,把当地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采茶戏作为我们主要教学内容,然后再融合湖北地域的楚剧、汉剧、黄梅戏作为延伸知识,扩展了声乐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了大家对我国戏曲曲艺的热爱和传承使命。我校与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是友好合作单位,多次成功进行了项目申报及演出合作,在将来还将进一步在产学研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与交流,力争把我校发展为阳新采茶戏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把采茶戏传承中心发展为我校省级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并进一步加强采茶戏与我校音乐专业办学的互动,从而打造我校的音乐学专业独一无二的办学特色。
《意见》明确指出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核心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然而人才的培养最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我校探索的音乐学专业模块课程体系,涵盖了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及集中性实践教学模块和校外综合实践模块,各模块间课程避免了课程重复,又有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通过横向和纵向的交叉,使音乐实践课与理论课得到有机的统一和优化,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系统化、多样化。对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双师双能型”队伍的建设及凸显高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都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霞.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新的钢琴模块课程体系构建探索的意义[J].音乐大观,2011,(9).
2]李劲松,黄佳.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02).
[3]管建华.世纪之交 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作者简介:雷晓伟,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
【关键词】应用型;音乐学;模块课程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转型的关键是专业设置,转型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倡导课程模块化创新。湖北理工学院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为湖北省教育厅首批试点转型院校。而作为工科院校中的音乐学专业,我们结合本校工科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及时调整了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课程构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初见成效。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模块化课程是能力本位课程的体现,2015版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正确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模块中加大实践课程学时和学分,在专业方向选修模块中丰富了选修门类,增加了选修学时。并且选修课程均为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的特色课程。如钢琴演奏与教学方向的选修课程有钢琴演奏、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钢琴艺术指导、钢琴重奏、钢琴教学法、钢琴维修与调律等课程,不仅丰富了钢琴方向学生的学术视野,奠定了理论与教学基础,并进一步提高了钢琴演奏技能,强化了钢琴艺术指导及钢琴维修与调律等动手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了钢琴方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各高校音乐专业师生比也存在严重的不协调,势必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社会所需要的“单一性”人才已经成为历史,反而迫切需要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我校音乐学专业结合本校工科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培养既有音乐学专业基础又有传媒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我们的专业方向选修模块中,专门设置了音乐科技方向选修模块,所开设的课程均为社会所急需又比较热门的特色课程。如MIDI音乐制作、Sibelious制谱、舞台灯光、录音技术、视频制作与剪辑、配器等。本次培养方案的调整是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最大的亮点就是选修模块课程的开设,四个方向共有32们选修课程,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完成8门课程的选修,其他感兴趣的都可以申请旁听,这样同学们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自己的专业所学,全面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三、利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音乐学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压力最大的当数一线的教师们。因为有许多的选修课程都是我们音乐专业教师以前所未触及的,例如音乐科技方向的舞台灯光、视频制作与剪辑课程;钢琴演奏与教学方向的钢琴艺术指导及钢琴维修及调律课程;声乐演唱与教学方向的戏剧戏曲基础与声乐剧目表演等课程都是教师们之前未从事教学和研究过的,对其而言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加强对教师们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组织教师们到广播电视台、剧团、钢琴厂、文化传媒公司等实务部门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了教师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并聘请实务部门的专家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并担任音乐教师们的实习导师,对音乐教师们的成长成才及“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利于凸显专业办学特色
长期以来,我们高校的音乐课程基本上都是国家课程“一刀切”模式,不能很好的发挥地方、学校、社区的独特优势,造成优秀课程资源的浪费与闲置。因此我校的音乐课程模块体系,在国家课程模式基础上,在选修模块中融入地方特色课程,凸显了地方课程的价值,成为国家课程的有利补充,更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例如我校的声乐演唱与教学方向的选修模块中,我们实行地方音乐进课堂计划,把当地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采茶戏作为我们主要教学内容,然后再融合湖北地域的楚剧、汉剧、黄梅戏作为延伸知识,扩展了声乐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了大家对我国戏曲曲艺的热爱和传承使命。我校与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是友好合作单位,多次成功进行了项目申报及演出合作,在将来还将进一步在产学研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与交流,力争把我校发展为阳新采茶戏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把采茶戏传承中心发展为我校省级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并进一步加强采茶戏与我校音乐专业办学的互动,从而打造我校的音乐学专业独一无二的办学特色。
《意见》明确指出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核心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然而人才的培养最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我校探索的音乐学专业模块课程体系,涵盖了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及集中性实践教学模块和校外综合实践模块,各模块间课程避免了课程重复,又有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通过横向和纵向的交叉,使音乐实践课与理论课得到有机的统一和优化,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系统化、多样化。对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双师双能型”队伍的建设及凸显高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都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霞.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新的钢琴模块课程体系构建探索的意义[J].音乐大观,2011,(9).
2]李劲松,黄佳.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02).
[3]管建华.世纪之交 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作者简介:雷晓伟,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