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岚县地处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全县国土面积为1508.48平方公里,折合226.27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1858.22公顷,折合122.78万亩。县域土地贫瘠,缺林少绿,是贫困与生态脆弱交织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经济落后区。
近年来,岚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率先探索推行“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生态扶贫新模式,完成造林39万亩,造林总收益达15亿元,带动1.3万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并被国务院扶贫办选定为全国扶贫经验交流基地,被世界银行列为国际减贫十大典型案例指定录入,实现了生态增绿、群众增收的双赢,演绎出黄土高坡上的绿色传奇。
林长制让青山常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岚县,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多年来,该县围绕“生态建设与保护”这一根本目标,将造林绿化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积极鼓励支持贫困户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通过实施购买式造林生态扶贫工程助农增收。在植绿的基础上,如何建立健全护绿、增绿、用绿、管绿、活绿长效机制迫在眉睫。为此,岚县紧密结合“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生动实践,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突出林业特点,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现在,岚县的每一片森林、草原都拥有专属守护者,走出一条树绿山青、生态富民的改革之路,以“岚县样板”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再一次提供经验借鉴。
“最近天气干燥,火灾隐患大,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多跑几次仔细检查,千万小心,防止发生火灾事故。”站在岚县界河口镇东口子村山梁上,村支书兼村级林长郑二小反复叮嘱护林员王五则要做好护林防火工作。连着几天,郑二小几乎天天都要跑一趟山梁,用他老婆的话说就是“好像山里藏着什么宝贝。”其实这些宝贝不是别的,正是山头上近几年新栽植的3000多亩油松和沙棘林。
“这些林木都是我和村民一锹土一桶水费心巴苦栽下的,看到它们就跟看到自家孩子一样。身为村级林长,我一定要当好这个‘守护者’。”提起他的新头衔,郑二小满嘴自豪。在岚县,像郑二小一样的林长,还有近200名,他们默默守护着岚县漫山遍野的林草,让青山常在、绿色永驻。
按照岚县林长制网络化管理图示,该县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由政府县长任总林长,7名政府副县长任县级林长,12个行政局包联各乡(镇),县级林长对所包联乡(镇)的林长制工作负总责,12个行政局负责协助县级林长开展工作。各乡(镇)设立乡级林长,由乡镇长担任,副林长由乡镇分管副职担任;村级设立村林长,由村支部两委负责人担任。除设立188名林长外,岚县还配备了774名护林员,并与公安、应急等责任区相衔接,实现了全县林木管护、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全覆盖”。
试点一年来,岚县紧紧围绕“严格生态保护制度、加强灾害防控力度、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高森林质量效应、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森林资源监管”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不断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系统完整的林长制的制度体系。陆续制定出台了《岚县林长联席会议制度》《岚县林长工作制度》《岚县林长制办公室工作制度》《岚县林长制信息通报制度》《岚县林长制工作督查制度》《岚县林长制考核办法》《岚县林长巡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明确各级林长的森林草原保护发展责任。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成熟,岚县“林长制”体制机制正在不断完善,构建起从县到村、从部门到乡镇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机制,彻底改变了过去林业“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了上有县级林长整体谋划、下有基层林长、护林员责任到人的良好工作格局。
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县,山西省重点林区县;林业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6.41%。一个个殊荣、一份份数据背后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如何巩固国土绿化治理成果,将这些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保护好利用好,彻底改变多年来造林不见林、有林不护林、造林质量低等问题,建立起造林护林长“治”机制,岚县实施的“林长制”改革给出了答案。
“护林工作繁琐复杂,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责任模糊、‘谁管谁都不管’的问题,我们通过林长制,明确了各级林长的职责和责任区域,并和他们全部签订《管护协议》以及防火责任状,人人头上都给戴了一顶‘紧箍咒’。同时通过月调度、季评价、年终考核的闭环式工作机制,保障林长制工作的有序推进、有效落实。”岚县林业局副局长俎元虎介绍。目前,岚县在每个行政村都悬挂了林长制责任牌,公布各级林长和护林员信息,还为全县护林员制作了管护责任卡,公开护林员信息及管护区域,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在做好“制治”的基础上,岚县加大林长制“智治”步伐,投资近千万元建立了林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森林防灭火指挥平台,并与联通公司合作建设森林巡检系统,为774名护林员、乡镇分管领导和天保管护人员配备792部森林巡检终端,通过“森林巡检APP”对护林员进行实时信息管理。特别是发现存在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可迅速通过巡检终端及时报告林长制管理平台,对森林违法案件做到快速依法查处。同时一旦发生火情,区域地貌、树种信息及附近消防队员、灭火物资等信息将实时显示,第一时间实现科学指挥、就近调配、快速处置。从“制治”到“智治”,林长制的实施极大降低了岚县森林火灾的风险,提升了全县森林资源管护效率。全县上下增绿护绿的积极性显著增强,生态保护氛围更加浓厚,“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成为岚县林长制真實写照。
“要把生态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整合各类资源要素,积极探索打造集种苗培育、特色产业提质、生态种养互补、废料循环运用、产品推广展销、智慧物流中转为一体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集群,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同时以锻造黄河旅游板块为契机,深度挖掘我县资源优势,打造‘山水花城’生态旅游品牌。”刚刚闭幕的中共岚县县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体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上,岚县提出了践行“两山”理论,全面拓展生态文明工程的新思路,为未来深挖生态潜力描绘出路线图,同时也彰显着该县以更实举措打造林长制改革“升级版”的信心和决心。好山好水好家园,道不尽的岚州美。而关于树的故事,岚县仍在继续。 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
打赢脱贫攻坚战,出路在产业,希望在产业。八年精准扶贫、五年集中攻坚,山西省坚持把特色产业扶贫工程放在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之首,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作为马铃薯种植大县的岚县,老百姓把马铃薯种出了新花样儿。
春耕即将开始,岚县惠珍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气氛热烈,村民们正在听理事长王惠珍传授马铃薯种植技术。村民陈亮珍对记者说:“种啥?咋种?我们听惠珍的。这几年,我跟着他种脱毒种薯,每年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惠珍是当地马铃薯种薯科技种植示范户,多年来,他持续推行标准化栽植管理,带动周边86户贫困户,亩均年增收1000余元。
如何把传统种植业做强做大,岚县给出了答案。目前在岚县像王惠珍一样的科技示范户有115个,他们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普及科学种植技术。
近年来,岚县县加大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强化科技普及程度,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初步形成了“土豆种—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产业链发展、农业旅游文化三产融合的新模式,1.2万多贫困户靠马铃薯產业增收脱贫。每年的“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活动,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旅游观光。
在大力开发传统农业的同时,岚县立足全县宜林荒山多、贫困劳力多、积存苗木多的实际,通过深入调研、多方论证,提出了“将改善生态面貌的过程变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过程”的思路,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了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承接造林绿化工程,工程验收后“政府回购,群众获得收益”的购买式造林新模式。通过购买式造林、购买式管护和林业资产收益等生态扶贫模式联结农民利益,岚县实现了经济社会多重效益。
界河口镇是岚县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荒山荒坡较多。该镇以全县购买式造林试点启动为契机,选择会里村为前年实施的1500亩购买式造林片区,由村内马兰柱等48户农户(其中贫困户45户)成立的“岚县林得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负责实施,涉及贫困人口129人,占到全村贫困人口的35.6%。造林任务完成后,参与造林的38户76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劳务收入达40余万元,人均增收5200元。
购买式造林每一个环节都与贫困户相联系,所有的利益都与贫困户挂钩,真正使造林工程精准扶贫到贫困户身上,保障了贫困户能够持续稳定脱贫。三年来全县新造林28.04万亩,138个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覆盖12个乡镇121个村16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5155余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000余元。
群众参加造林合作社,按照规定造林工程所获60%的利润必须作为合作社红利分配到贫困户手中;参与沙棘经济林种植的农户,在沙棘进入盛果期,可按照协议规定获得实际经营利润6%的分红收益,按亩产沙棘果1吨计算,参照目前市场8000元/吨市场价格,每亩收入8000元,除去成本纯收入每亩可达5000元左右,每亩分红大约在300元左右。王狮乡蛤蟆神村徐海亮,有8.4亩退耕还林地参与沙棘种植,年可获得退耕还林补贴2520元,本人参加造林务工38天,每天80元,可获得劳务收入3040元,五年后参与沙棘分红,初步测算,每亩效益可达5000元左右,每亩分红大约在300元左右,8.4亩保守分红可达2600多元。这一模式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产业脱贫的延伸,不仅让贫困户稳步增收,还有效避免了“返贫”现象的发生,实现了贫困增收群众长效可持续脱贫。
造林工程实施完毕后,仍由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林木进行长期管护,获得管护报酬。目前成立管护合作社10个,吸纳生态管护人员共计56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0人,占到81.7%,对全县50万亩林木管护,年人均增收8880元。
界河口镇推行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并举,实施林业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获得退耕地20年的经营权,可以心无旁骛发展沙棘产业。贫困群众行使退耕还林地承包权,除获得国家退耕还林补贴外,还可通过参与造林合作社营林造林获得务工收入、以土地经营权获得资产收益。村集体每年每亩提取10元的公益金,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了资源激活、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荒山增绿、集体经济“破零”的多重效益,让群众端起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鼓起了“钱袋子”。
购买式造林将收益与贫困群众直接挂钩,大大提高了贫困人员参与造林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林木保存率,破解了成活难、保存难的难题,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提升了生态环境效益,而且为农民发展林下养殖业、种植业和森林旅游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建设绿水青山和实现群众增收得到有机统一,生态造林与脱贫攻坚实现“双赢”目标。
吕梁山上,岚河河畔,昔日的荒山荒坡披满“绿装”,在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过程中,一幅“生态致富”的绿色动人画卷正在岚州大地上徐徐铺展开来。
近年来,岚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率先探索推行“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生态扶贫新模式,完成造林39万亩,造林总收益达15亿元,带动1.3万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并被国务院扶贫办选定为全国扶贫经验交流基地,被世界银行列为国际减贫十大典型案例指定录入,实现了生态增绿、群众增收的双赢,演绎出黄土高坡上的绿色传奇。
林长制让青山常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岚县,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多年来,该县围绕“生态建设与保护”这一根本目标,将造林绿化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积极鼓励支持贫困户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通过实施购买式造林生态扶贫工程助农增收。在植绿的基础上,如何建立健全护绿、增绿、用绿、管绿、活绿长效机制迫在眉睫。为此,岚县紧密结合“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生动实践,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突出林业特点,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现在,岚县的每一片森林、草原都拥有专属守护者,走出一条树绿山青、生态富民的改革之路,以“岚县样板”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再一次提供经验借鉴。
“最近天气干燥,火灾隐患大,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多跑几次仔细检查,千万小心,防止发生火灾事故。”站在岚县界河口镇东口子村山梁上,村支书兼村级林长郑二小反复叮嘱护林员王五则要做好护林防火工作。连着几天,郑二小几乎天天都要跑一趟山梁,用他老婆的话说就是“好像山里藏着什么宝贝。”其实这些宝贝不是别的,正是山头上近几年新栽植的3000多亩油松和沙棘林。
“这些林木都是我和村民一锹土一桶水费心巴苦栽下的,看到它们就跟看到自家孩子一样。身为村级林长,我一定要当好这个‘守护者’。”提起他的新头衔,郑二小满嘴自豪。在岚县,像郑二小一样的林长,还有近200名,他们默默守护着岚县漫山遍野的林草,让青山常在、绿色永驻。
按照岚县林长制网络化管理图示,该县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由政府县长任总林长,7名政府副县长任县级林长,12个行政局包联各乡(镇),县级林长对所包联乡(镇)的林长制工作负总责,12个行政局负责协助县级林长开展工作。各乡(镇)设立乡级林长,由乡镇长担任,副林长由乡镇分管副职担任;村级设立村林长,由村支部两委负责人担任。除设立188名林长外,岚县还配备了774名护林员,并与公安、应急等责任区相衔接,实现了全县林木管护、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全覆盖”。
试点一年来,岚县紧紧围绕“严格生态保护制度、加强灾害防控力度、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高森林质量效应、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森林资源监管”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不断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系统完整的林长制的制度体系。陆续制定出台了《岚县林长联席会议制度》《岚县林长工作制度》《岚县林长制办公室工作制度》《岚县林长制信息通报制度》《岚县林长制工作督查制度》《岚县林长制考核办法》《岚县林长巡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明确各级林长的森林草原保护发展责任。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成熟,岚县“林长制”体制机制正在不断完善,构建起从县到村、从部门到乡镇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机制,彻底改变了过去林业“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了上有县级林长整体谋划、下有基层林长、护林员责任到人的良好工作格局。
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县,山西省重点林区县;林业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6.41%。一个个殊荣、一份份数据背后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如何巩固国土绿化治理成果,将这些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保护好利用好,彻底改变多年来造林不见林、有林不护林、造林质量低等问题,建立起造林护林长“治”机制,岚县实施的“林长制”改革给出了答案。
“护林工作繁琐复杂,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责任模糊、‘谁管谁都不管’的问题,我们通过林长制,明确了各级林长的职责和责任区域,并和他们全部签订《管护协议》以及防火责任状,人人头上都给戴了一顶‘紧箍咒’。同时通过月调度、季评价、年终考核的闭环式工作机制,保障林长制工作的有序推进、有效落实。”岚县林业局副局长俎元虎介绍。目前,岚县在每个行政村都悬挂了林长制责任牌,公布各级林长和护林员信息,还为全县护林员制作了管护责任卡,公开护林员信息及管护区域,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在做好“制治”的基础上,岚县加大林长制“智治”步伐,投资近千万元建立了林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森林防灭火指挥平台,并与联通公司合作建设森林巡检系统,为774名护林员、乡镇分管领导和天保管护人员配备792部森林巡检终端,通过“森林巡检APP”对护林员进行实时信息管理。特别是发现存在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可迅速通过巡检终端及时报告林长制管理平台,对森林违法案件做到快速依法查处。同时一旦发生火情,区域地貌、树种信息及附近消防队员、灭火物资等信息将实时显示,第一时间实现科学指挥、就近调配、快速处置。从“制治”到“智治”,林长制的实施极大降低了岚县森林火灾的风险,提升了全县森林资源管护效率。全县上下增绿护绿的积极性显著增强,生态保护氛围更加浓厚,“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成为岚县林长制真實写照。
“要把生态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整合各类资源要素,积极探索打造集种苗培育、特色产业提质、生态种养互补、废料循环运用、产品推广展销、智慧物流中转为一体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集群,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同时以锻造黄河旅游板块为契机,深度挖掘我县资源优势,打造‘山水花城’生态旅游品牌。”刚刚闭幕的中共岚县县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体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上,岚县提出了践行“两山”理论,全面拓展生态文明工程的新思路,为未来深挖生态潜力描绘出路线图,同时也彰显着该县以更实举措打造林长制改革“升级版”的信心和决心。好山好水好家园,道不尽的岚州美。而关于树的故事,岚县仍在继续。 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
打赢脱贫攻坚战,出路在产业,希望在产业。八年精准扶贫、五年集中攻坚,山西省坚持把特色产业扶贫工程放在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之首,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作为马铃薯种植大县的岚县,老百姓把马铃薯种出了新花样儿。
春耕即将开始,岚县惠珍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气氛热烈,村民们正在听理事长王惠珍传授马铃薯种植技术。村民陈亮珍对记者说:“种啥?咋种?我们听惠珍的。这几年,我跟着他种脱毒种薯,每年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惠珍是当地马铃薯种薯科技种植示范户,多年来,他持续推行标准化栽植管理,带动周边86户贫困户,亩均年增收1000余元。
如何把传统种植业做强做大,岚县给出了答案。目前在岚县像王惠珍一样的科技示范户有115个,他们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普及科学种植技术。
近年来,岚县县加大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强化科技普及程度,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初步形成了“土豆种—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产业链发展、农业旅游文化三产融合的新模式,1.2万多贫困户靠马铃薯產业增收脱贫。每年的“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活动,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旅游观光。
在大力开发传统农业的同时,岚县立足全县宜林荒山多、贫困劳力多、积存苗木多的实际,通过深入调研、多方论证,提出了“将改善生态面貌的过程变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过程”的思路,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了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承接造林绿化工程,工程验收后“政府回购,群众获得收益”的购买式造林新模式。通过购买式造林、购买式管护和林业资产收益等生态扶贫模式联结农民利益,岚县实现了经济社会多重效益。
界河口镇是岚县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荒山荒坡较多。该镇以全县购买式造林试点启动为契机,选择会里村为前年实施的1500亩购买式造林片区,由村内马兰柱等48户农户(其中贫困户45户)成立的“岚县林得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负责实施,涉及贫困人口129人,占到全村贫困人口的35.6%。造林任务完成后,参与造林的38户76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劳务收入达40余万元,人均增收5200元。
购买式造林每一个环节都与贫困户相联系,所有的利益都与贫困户挂钩,真正使造林工程精准扶贫到贫困户身上,保障了贫困户能够持续稳定脱贫。三年来全县新造林28.04万亩,138个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覆盖12个乡镇121个村16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5155余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000余元。
群众参加造林合作社,按照规定造林工程所获60%的利润必须作为合作社红利分配到贫困户手中;参与沙棘经济林种植的农户,在沙棘进入盛果期,可按照协议规定获得实际经营利润6%的分红收益,按亩产沙棘果1吨计算,参照目前市场8000元/吨市场价格,每亩收入8000元,除去成本纯收入每亩可达5000元左右,每亩分红大约在300元左右。王狮乡蛤蟆神村徐海亮,有8.4亩退耕还林地参与沙棘种植,年可获得退耕还林补贴2520元,本人参加造林务工38天,每天80元,可获得劳务收入3040元,五年后参与沙棘分红,初步测算,每亩效益可达5000元左右,每亩分红大约在300元左右,8.4亩保守分红可达2600多元。这一模式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产业脱贫的延伸,不仅让贫困户稳步增收,还有效避免了“返贫”现象的发生,实现了贫困增收群众长效可持续脱贫。
造林工程实施完毕后,仍由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林木进行长期管护,获得管护报酬。目前成立管护合作社10个,吸纳生态管护人员共计56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0人,占到81.7%,对全县50万亩林木管护,年人均增收8880元。
界河口镇推行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并举,实施林业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获得退耕地20年的经营权,可以心无旁骛发展沙棘产业。贫困群众行使退耕还林地承包权,除获得国家退耕还林补贴外,还可通过参与造林合作社营林造林获得务工收入、以土地经营权获得资产收益。村集体每年每亩提取10元的公益金,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了资源激活、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荒山增绿、集体经济“破零”的多重效益,让群众端起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鼓起了“钱袋子”。
购买式造林将收益与贫困群众直接挂钩,大大提高了贫困人员参与造林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林木保存率,破解了成活难、保存难的难题,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提升了生态环境效益,而且为农民发展林下养殖业、种植业和森林旅游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建设绿水青山和实现群众增收得到有机统一,生态造林与脱贫攻坚实现“双赢”目标。
吕梁山上,岚河河畔,昔日的荒山荒坡披满“绿装”,在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过程中,一幅“生态致富”的绿色动人画卷正在岚州大地上徐徐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