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经济发达地区一度出现的“民工荒”,实质就是“技工荒”。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从教育结构与人才培养机制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更本上扭转实用性人才短缺的被动局面,为企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三段式”(一年在农村职校学习,一年在城市职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职业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到学校与企业、校内学科间、学段间的许多问题,是新形势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尝试。但我们也发现这种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专业设置不科学
专业设置是关乎学校全局的重大事情,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方面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依据学校现有条件设置专业,对社会的人才需求缺乏认真研究,或受制于办学条件显得无可奈何。二是根据当前的就业热门设置专业,表现出“跟风转”和“随大流”的倾向。我们认为:改善办学条件是学校长期和一贯的追求,依据办学条件设置专业时,首先在认真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路,分析利弊,权衡得失,在“文理互补”上做文章,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合理设置专业。其次,学校专业设置必须前瞻性地确定教学内容,防止与现代企业生产技术要求相脱节,杜绝不合格教材进学校。
二、教学与实训脱节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所学校不会忽视这一环节。但从客观现实来看,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理论课教师受普通教育文化课教学方式影响较大,实训教师绝大多数又是企业下岗人员或兼职教师,他们虽然在专业技能方面具有各自专长,而在教书育人的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先得不足。要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尤其边远农牧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树立起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地方经济建设,就是抓群众收入的意识,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其次,学校要形成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不仅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人的核心能力是创造力。教育的本质不是如同物质生产领域那样把学生批量“复制”成为“劳动工具”,不是让年轻一代仅仅满足于为了“就业”而机械地适应生产岗位,而是激励他们在继承既有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前贤,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一句话,职业教育要做到能力本位与人文本位的辩证统一。
三、顶岗实习政策不配套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要到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顶岗实习。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由于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企业用工进一步规范,凡年龄不满18周岁的青年都拒绝录用,学校出具顶岗实习证明时公安部门并不认可。这样一来,有一大批学生被企业拒之门外,等到满18周岁后才能进入企业实习。二是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工资待遇、作息、劳动强度、培训方式等方面国家有特殊的政策规定,这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管理常规有一定的差距,因而,许多企业从主观上并不乐意接受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培训学生。
面对这种尴尬,我们通过分析认为:许多企业非常需要人,更欢迎德才兼备的学生补充到企业团队里面。所以,学校要主动进一步,搞好合作,在“规范”和“协作”上做文章。所谓规范,就是使学校的招生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企业用人标准。所谓协作,就是校企之间的关系处理要到位,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甚至要把一些先进的企业文化移植到学校里面,实现当学生真正走向企业时感觉不到明显的不适应感。
(作者单位:青海省门源县职业中学)
一、专业设置不科学
专业设置是关乎学校全局的重大事情,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方面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依据学校现有条件设置专业,对社会的人才需求缺乏认真研究,或受制于办学条件显得无可奈何。二是根据当前的就业热门设置专业,表现出“跟风转”和“随大流”的倾向。我们认为:改善办学条件是学校长期和一贯的追求,依据办学条件设置专业时,首先在认真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路,分析利弊,权衡得失,在“文理互补”上做文章,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合理设置专业。其次,学校专业设置必须前瞻性地确定教学内容,防止与现代企业生产技术要求相脱节,杜绝不合格教材进学校。
二、教学与实训脱节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所学校不会忽视这一环节。但从客观现实来看,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理论课教师受普通教育文化课教学方式影响较大,实训教师绝大多数又是企业下岗人员或兼职教师,他们虽然在专业技能方面具有各自专长,而在教书育人的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先得不足。要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尤其边远农牧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树立起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地方经济建设,就是抓群众收入的意识,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其次,学校要形成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不仅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人的核心能力是创造力。教育的本质不是如同物质生产领域那样把学生批量“复制”成为“劳动工具”,不是让年轻一代仅仅满足于为了“就业”而机械地适应生产岗位,而是激励他们在继承既有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前贤,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一句话,职业教育要做到能力本位与人文本位的辩证统一。
三、顶岗实习政策不配套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要到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顶岗实习。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由于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企业用工进一步规范,凡年龄不满18周岁的青年都拒绝录用,学校出具顶岗实习证明时公安部门并不认可。这样一来,有一大批学生被企业拒之门外,等到满18周岁后才能进入企业实习。二是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工资待遇、作息、劳动强度、培训方式等方面国家有特殊的政策规定,这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管理常规有一定的差距,因而,许多企业从主观上并不乐意接受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培训学生。
面对这种尴尬,我们通过分析认为:许多企业非常需要人,更欢迎德才兼备的学生补充到企业团队里面。所以,学校要主动进一步,搞好合作,在“规范”和“协作”上做文章。所谓规范,就是使学校的招生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企业用人标准。所谓协作,就是校企之间的关系处理要到位,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甚至要把一些先进的企业文化移植到学校里面,实现当学生真正走向企业时感觉不到明显的不适应感。
(作者单位:青海省门源县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