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063-01
【摘要】目的:为了降低静脉留置针引起的血管炎性病变发生率,探讨其成因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应用分析医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324例留置针患者进行的观察与护理,并对发生血管炎性病变概率综合统计分析。结果:324例患者发生血管炎性病变静脉炎86例,发生率为26.5%。下肢部位高于上臂部,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血管炎性病变发生几率也就越大。结论:在护理干预过程中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静脉防护工作,提高穿刺技术,选择合适的静脉,熟悉留置针留置血管的时间,以及病患输入液体的性质等措施,有助于减少血管炎性病变的发生,且效果显著。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血管炎性病变成因及其症状;护理干预措施;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在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国家普及应用,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1],在我国的医学临床应用中不断扩大,涉及到了家庭及社区[2]。它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刺激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减少护士工作量,从而减少患者痛苦等优点[3]深受护患欢迎。然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效果和负面作用,受到患者的合作程度,疾病和血管的因素,护士的操作与护理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其诱发的病变原因一直存在着争议,国内相关的文献报道说法不一,本文从静脉留置针引发病变的影响因素以及护理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现述如下:
1.成因研究
1.1 据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324例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患者治疗分析。男性212例女性112例年龄8个月—7岁,留置时间1天—7天,静脉穿刺部位:头部118例,手臂部82例,下肢部124例[4]。
1.2 病变形成静脉炎判断标准按照1990年美国注射护理协会的分级标准。0度穿刺点无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改变和未触及硬结;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但静脉无条索改变和未触及硬结;2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有静脉条索状改变,但未触及硬结;3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在观察对象中其应用部位凡达到1度标准者都划入静脉炎范围[5]。
1.3 统计学处理对所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结果:324例病例进行静脉留置针分析,引发静脉炎86例,发生率为26.5%。其中手臂部18例,下肢68例,1度48例,2度34例,3度4例。引发病变出现静脉炎的时间,留置时间3天以内24例,3天以上(含3天)62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引发病变出现静脉炎的几率也就越大。此外还会伴有皮下血肿,静脉血栓的形成。
2.护理干预
2.1 皮下血肿
原因:穿刺血管选择不当,穿刺及置管技术不熟练,动作不稳等往往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
护理干预:护士在操作前选择血管弹性好,走向直避开关节,韧带,接近神经的静脉,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动作,轻,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2.2静脉血栓形成
原因: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静脉内,久病卧床,肢体制动以及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穿刺等都是血栓形成的因素[6]。
护理干预:穿刺时尽量选用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引起感染病变。长期卧床病人,尽量避免在肢体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
2.3静脉炎
原因:穿刺部位选择不当,留置针选择不当,输注高渗液体,操作流程不规范,同一留置针反复穿刺,留置时间等均是静脉炎的依法因素。
护理干预: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严格技术操作,包括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掌握液体的滴速以及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在进行穿刺操作时,选择较粗的血管,避免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等无感染部位。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时刻掌握无菌观念,在穿刺完毕后调整液体滴速。在留置期间,控制留置时间,一般以3—5天为宜,经常进行常规皮肤消毒,禁止用手触摸后置部位。
第二避免同一留置针反复穿刺。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有时会遇到首次穿刺失败的情况,将留置针又推回到套管内重复使用,这样做极易将病原菌带入穿刺点或血管内,所以一定要避免同一留置针反复穿刺。
第三改进封管方法。如果封管速度过快,使血管内部压力突然增大,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可导致局部血管炎性病变,而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因此,在进行封管时将针头斜面进入留置针内并均匀推注封管液,则可避免负压封管,先在延长管根部夹闭小开关,再拔出针头可保持管内正压,不容易导致回血。此外,对输注的液体要有所了解,在输入高渗液,刺激性药物后应静脉滴注生理水20ml左右,再进行肝素盐水2.5ml封管,这样有效的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小结:综上所述在日常的临床护理中,对由于静脉留置针引发的血管炎性病变的成因应以充分详实的掌握,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防治措施。护士自身平时不仅要多锻炼穿刺基本功,掌握穿刺的部位和穿刺要领,此外还应特别对用药性质,留置时间清晰明确。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帮助和指导患者正确评估疼痛,应用各种方式以最大限度缓解患者所承受的病痛。
参考文献
[1]计惠民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及护理 《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1)75—76
[2]田春梅 靳丽华 安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相关因素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 21(94)7
[3]尚玉芝 静脉留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护理研究》 2006 20(11)2878-2879
[4]王燕 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2013 33 (5)
[5]王慧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护理研究 (J) 《医学信息》2012 25 (4) 197—198
[6]刘笑月 应用静脉留置针病人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预防 (J) 《护理研究》 2003 17 (12B) 1453
【摘要】目的:为了降低静脉留置针引起的血管炎性病变发生率,探讨其成因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应用分析医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324例留置针患者进行的观察与护理,并对发生血管炎性病变概率综合统计分析。结果:324例患者发生血管炎性病变静脉炎86例,发生率为26.5%。下肢部位高于上臂部,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血管炎性病变发生几率也就越大。结论:在护理干预过程中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静脉防护工作,提高穿刺技术,选择合适的静脉,熟悉留置针留置血管的时间,以及病患输入液体的性质等措施,有助于减少血管炎性病变的发生,且效果显著。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血管炎性病变成因及其症状;护理干预措施;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在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国家普及应用,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1],在我国的医学临床应用中不断扩大,涉及到了家庭及社区[2]。它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刺激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减少护士工作量,从而减少患者痛苦等优点[3]深受护患欢迎。然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效果和负面作用,受到患者的合作程度,疾病和血管的因素,护士的操作与护理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其诱发的病变原因一直存在着争议,国内相关的文献报道说法不一,本文从静脉留置针引发病变的影响因素以及护理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现述如下:
1.成因研究
1.1 据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324例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患者治疗分析。男性212例女性112例年龄8个月—7岁,留置时间1天—7天,静脉穿刺部位:头部118例,手臂部82例,下肢部124例[4]。
1.2 病变形成静脉炎判断标准按照1990年美国注射护理协会的分级标准。0度穿刺点无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改变和未触及硬结;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但静脉无条索改变和未触及硬结;2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有静脉条索状改变,但未触及硬结;3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在观察对象中其应用部位凡达到1度标准者都划入静脉炎范围[5]。
1.3 统计学处理对所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结果:324例病例进行静脉留置针分析,引发静脉炎86例,发生率为26.5%。其中手臂部18例,下肢68例,1度48例,2度34例,3度4例。引发病变出现静脉炎的时间,留置时间3天以内24例,3天以上(含3天)62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引发病变出现静脉炎的几率也就越大。此外还会伴有皮下血肿,静脉血栓的形成。
2.护理干预
2.1 皮下血肿
原因:穿刺血管选择不当,穿刺及置管技术不熟练,动作不稳等往往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
护理干预:护士在操作前选择血管弹性好,走向直避开关节,韧带,接近神经的静脉,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动作,轻,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2.2静脉血栓形成
原因: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静脉内,久病卧床,肢体制动以及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穿刺等都是血栓形成的因素[6]。
护理干预:穿刺时尽量选用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引起感染病变。长期卧床病人,尽量避免在肢体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
2.3静脉炎
原因:穿刺部位选择不当,留置针选择不当,输注高渗液体,操作流程不规范,同一留置针反复穿刺,留置时间等均是静脉炎的依法因素。
护理干预: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严格技术操作,包括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掌握液体的滴速以及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在进行穿刺操作时,选择较粗的血管,避免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等无感染部位。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时刻掌握无菌观念,在穿刺完毕后调整液体滴速。在留置期间,控制留置时间,一般以3—5天为宜,经常进行常规皮肤消毒,禁止用手触摸后置部位。
第二避免同一留置针反复穿刺。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有时会遇到首次穿刺失败的情况,将留置针又推回到套管内重复使用,这样做极易将病原菌带入穿刺点或血管内,所以一定要避免同一留置针反复穿刺。
第三改进封管方法。如果封管速度过快,使血管内部压力突然增大,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可导致局部血管炎性病变,而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因此,在进行封管时将针头斜面进入留置针内并均匀推注封管液,则可避免负压封管,先在延长管根部夹闭小开关,再拔出针头可保持管内正压,不容易导致回血。此外,对输注的液体要有所了解,在输入高渗液,刺激性药物后应静脉滴注生理水20ml左右,再进行肝素盐水2.5ml封管,这样有效的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小结:综上所述在日常的临床护理中,对由于静脉留置针引发的血管炎性病变的成因应以充分详实的掌握,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防治措施。护士自身平时不仅要多锻炼穿刺基本功,掌握穿刺的部位和穿刺要领,此外还应特别对用药性质,留置时间清晰明确。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帮助和指导患者正确评估疼痛,应用各种方式以最大限度缓解患者所承受的病痛。
参考文献
[1]计惠民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及护理 《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1)75—76
[2]田春梅 靳丽华 安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相关因素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 21(94)7
[3]尚玉芝 静脉留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护理研究》 2006 20(11)2878-2879
[4]王燕 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2013 33 (5)
[5]王慧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护理研究 (J) 《医学信息》2012 25 (4) 197—198
[6]刘笑月 应用静脉留置针病人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预防 (J) 《护理研究》 2003 17 (12B)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