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尤其是初一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身心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建立起深厚的民族情感。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的号召,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传统节日的内涵底蕴,激发年轻一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以往的美术教学内容都是依照教科书去教,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美育需求。因此,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形成美术教育教学的特色、亮点,笔者经常思考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经过研究实践,开展特色校本课程,利用系统、连续性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选取中国传统节日作为特色课程的研究内容,是考虑到这些传统节日属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可以说,这是每个人最熟悉的传统文化了,但是,如何将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在课堂上以美育的角度呈现,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呢?经过思考分析,笔者认为,寻找传统节日文化的“美”是重要的切入点,可以从节日的传说美、习俗美、食物美、传承美“四维美”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研究,力图通过课程实施取得美育实效,启发与鼓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努力担起时代的责任。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节气;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溯源——《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校本课程的选题解读
(一)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问题与使命
我们国家近代经历了落后的晚清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无论是科技和文化都比西方国家落后,因此,造成了“外国的月亮都特别圆”的错觉。随着洋文化的兴起,“情人节”“圣诞节”的流行,西方的道德标准和思想观念一步步入侵国人的思想灵魂,不少青少年以过洋节为时尚潮流,加上商家的炒作,使得“轻中重洋”现象的产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也日渐加快,传统节日在城市日渐淡化,老一辈的节日民俗也因为繁琐而简化,甚至消失,城市中生活的学生对传统民俗也无从感受、传承。
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树立理想信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美术教师作为学校实施美育工作的主体,承担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重担。特色校本课程是对学校基础课程的补充,作为文化课以外的特殊阵地,有丰富学生知识,增强劳动能力,孕育精神品格等重要作用。“美育就是日常生活。这个日常生活体现了每一位受教育者能够通过美育教育的熏陶,在生活中不仅是去创造,更重要的是去发现美和欣赏美,让自己的日常生活得到美化。这是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因此,笔者依据此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从美育的角度入手,选取学生倍感亲切的“传统节日”编写教材,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二)新意识形态下,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取向与特色
具有独立组织形式的校本特色课程,相对于其它国家规定的课程来说自由度会更高。对于自由度相对高的课程,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并进行顶层设计呢?随着社会发展的开放化和多元化,中国基础教育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核心素养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也明确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也为本次特色校本课程构建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希望通过“我们的传统节日”校本特色课程,让课堂教学更进一步抓住学科特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校本课程,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目前,国内关于“我们的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比较多,成果也比较丰富,但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都是从德育的角度入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比较少从美术的角度去开发中国的传统节日校本课程。我们的传统节日课程的一大亮点是从传说美、习俗美、食物美、传承美这“四维美”展开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广度由古及今,教学内容的层次由静到动,教学效果的影响由点到面,铺设包括课堂学习、校园展示、家庭劳动等一系列的课程安排。
二、实践——《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校本课程的构建实施
(一)构建“四维美”课程内容框架
课程犹如一座建筑,构建整体框架是本次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且零散,加上要从美育的角度出发编制教学内容,笔者谨慎选取了四个角度著手进行了归纳整理,也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四维美”:传说美、习俗美、食物美、传承美。从教材的编写到学生学习的重点,这“四维美”就像建筑的四根大柱子,支撑起整个课程内容这座建筑物。
首先,依据学校特色课程课时数确定课程量。《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特色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学校七年级1-4班的学生,课程内容的研究从四个方面去带动学生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传说美、习俗美、食物美、传承美。每个班每周利用学校特色课时间进行授课,每个班每周0.5节,每周课程介绍1-2个节日或节气,一个学期原则上讲授10个左右节日或节气,根据课程前后遇上的节日或节气内容可以进行灵活调整。
其次,构建由课堂学习、校园展示、家庭劳动等递进组合的课程结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传统节日的古老传说,理解远古习俗的起源,赋予美好寓意的节日食物制作,认同传承优秀文化的美德等等,通过和团委合作进行特定节日传统文化比赛、作品展示,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走进生活,体验愉悦,收获成功。
(二)推进家校联动的课程实施
如果说,课程内容的框架是本特色校本课程的主体结构,而课程的具体实施就是建筑内部的功能区划分,每一个功能区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相应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个功能区主要划分为三大部分:课堂学习、校园展示、家庭劳动。课堂学习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探讨节日“四维美”的问题,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校园展示是学习结果的一个呈现,主要是结合节日所做的手工劳动等学生作业,以作业展示,比赛评奖等活动形式展示;家庭劳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家人、朋友交流并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去,学以致用。 本特色校本课程实施的最终目标定位是学有所用,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在此过程中有所体会,这些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保持得更长久。所以,笔者将课程的学习模式定位为“学习—展示—实践”,学习结果从标准化的学生课堂练习转变为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呈现。
三、评价——《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校本课程的实践评价
本次课程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与兴趣度是很高的,课程内容从四个方面切入进行教学,能够比较全面地兼顾传统节日、节气的内容,让学生从四个不同的维度,立体地学习。从学生作业的效果来看,课程效果初步取得成效。通过此课程带动学生关注传统节日,关心传统文化,了解节日的意义,启发学生从劳动入手,传承文化精神,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为了求证本次课程的效果,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在课程结束后通过“我们的传统节日”学习反馈问卷调查表,对此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一个总结和分析,经过整理,挑选出六个主要问题得出的结果如下:
A.学校开设传统节日节气的课程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促进作用吗?
调查结果小结:本题设置的目的是调查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认识上觉得该课程对传承中华文化有无作用,四个班超55%以上都觉得此课程的开设对传承中华文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觉得作用一般的占20%-40%不等,觉得没有必要或者不关心的比例只有初一(2)班的5%-10%。
B.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有没有增长了节日、节气知识?
调查结果小结:本题的设置目的是调查经过一阶段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课堂学习传统节日节气方面的知识收获情况,每个班“增长很多的”在30%-40%”;“有所增长”占一半以上;“增长很少”和“不关心”的占5%以下,说明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觉得自身有收获的不在少数。
C.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觉得中国传统节日节气文化的传承重要吗?
调查结果小结:本题的设置目的是在于调查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有没有达到课程目的:有没有建立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四个班在“很重要”方面以绝对优势的人数认可了这个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剩下的一部分也觉得“一般重要,而“不重要的”占全部人数的5%以下。
D.你觉得课程中教师选取的内容(例如,风俗习惯、节日传说、节日美食、视频等)有趣吗?
调查结果小结:本题的设置目的是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一个认可度,教师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在后续课程内容的选取上进行科学的调整。每个班在“很感兴趣”的人数达到70%-85%,“一般感兴趣”在17%-39%,“不感兴趣不关心”在初一2班和初一4班的占3%-9%,初一1班和初一3班则没有。
E.希望继续保留这个课程,学到更多传统节日、节气的知识吗?
本题的设置目的在于调查本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受欢迎程度,有没有开展下去的意义等。四个班的“希望继续学习”意愿占70%-95%,“课后自主学习”的意愿也有5%-20%,“此课程可有可无和不关心的”只有初一2班和初一4班的占2%-9%。调查结果表明,此课程在学生的心目中还是值得保留的。
F.如果有机会,你会对外国友人宣传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气文化吗?
调查结果小结:本题的设置目的是调查学生在本课程的结束后的发展评价,学生学习了这么多的传统节日节气文化,要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更重要的是有对外宣传的意识,四个班的学生在“有机会愿意尝试”方面占一半以上的人数,而主动性很强的选项“非常乐意”有30%-40%,害怕做不好的人数每个班也有5%-19%。
四、发展——《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校本课程的发展反思
本课程从开发到实践至今暂告一段落,过程开展顺利,各项预定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从中发现不少的问题,以下对比较突出的问题作小结如下:
1.课程时间:本次“我们的传统节日”课程编排的节数是每个班每周0.5节,也就是隔一周才一节,这个时间间隔太久,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印象淡忘得很快,这样的时间安排不利于学生作业的实施和检查。总的来说,就是练习活动时间不充足。
2.课程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从传统节日、节气的传说美、習俗美、食物美、传承美四个方面入手,因为资金有限和上课条件的限制,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实操性还是比较欠缺,很多食物的制作只能通过观看视频学习,以后有条件的话还是以动手操作为主会更好,学生的体验也会更深刻。
3.发展评价:本课程的设计目的在于切实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形成我校教育教学的特色、亮点,激发学生民族责任感,启发与鼓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努力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传承我校精神。但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不够完善,只考虑到课堂评价,没有在课外发展评价方面考虑周全,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应该在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方面多做努力。
五、结论
《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持续了几年,真正开始本课题的研究也已经有两年多,从这个课程的内容来看,讲的都是很普通日常的知识,但是通过其教材、课程创编的过程,笔者真切地体会到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艰辛和不易。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这项工作能让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和谐地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还提高了学生对传统节日节气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在情感和伦理、心智方面有着文化启蒙的作用,为扩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后备力量做了铺垫。对于笔者自身而言,此次课题的研究过程虽然困难艰辛,但是通过这个特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更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的短板,也锤炼了意志,增强了能力,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以后的特色课程改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节气;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溯源——《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校本课程的选题解读
(一)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问题与使命
我们国家近代经历了落后的晚清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无论是科技和文化都比西方国家落后,因此,造成了“外国的月亮都特别圆”的错觉。随着洋文化的兴起,“情人节”“圣诞节”的流行,西方的道德标准和思想观念一步步入侵国人的思想灵魂,不少青少年以过洋节为时尚潮流,加上商家的炒作,使得“轻中重洋”现象的产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也日渐加快,传统节日在城市日渐淡化,老一辈的节日民俗也因为繁琐而简化,甚至消失,城市中生活的学生对传统民俗也无从感受、传承。
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树立理想信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美术教师作为学校实施美育工作的主体,承担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重担。特色校本课程是对学校基础课程的补充,作为文化课以外的特殊阵地,有丰富学生知识,增强劳动能力,孕育精神品格等重要作用。“美育就是日常生活。这个日常生活体现了每一位受教育者能够通过美育教育的熏陶,在生活中不仅是去创造,更重要的是去发现美和欣赏美,让自己的日常生活得到美化。这是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因此,笔者依据此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从美育的角度入手,选取学生倍感亲切的“传统节日”编写教材,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二)新意识形态下,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取向与特色
具有独立组织形式的校本特色课程,相对于其它国家规定的课程来说自由度会更高。对于自由度相对高的课程,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并进行顶层设计呢?随着社会发展的开放化和多元化,中国基础教育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核心素养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也明确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也为本次特色校本课程构建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希望通过“我们的传统节日”校本特色课程,让课堂教学更进一步抓住学科特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校本课程,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目前,国内关于“我们的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比较多,成果也比较丰富,但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都是从德育的角度入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比较少从美术的角度去开发中国的传统节日校本课程。我们的传统节日课程的一大亮点是从传说美、习俗美、食物美、传承美这“四维美”展开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广度由古及今,教学内容的层次由静到动,教学效果的影响由点到面,铺设包括课堂学习、校园展示、家庭劳动等一系列的课程安排。
二、实践——《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校本课程的构建实施
(一)构建“四维美”课程内容框架
课程犹如一座建筑,构建整体框架是本次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且零散,加上要从美育的角度出发编制教学内容,笔者谨慎选取了四个角度著手进行了归纳整理,也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四维美”:传说美、习俗美、食物美、传承美。从教材的编写到学生学习的重点,这“四维美”就像建筑的四根大柱子,支撑起整个课程内容这座建筑物。
首先,依据学校特色课程课时数确定课程量。《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特色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学校七年级1-4班的学生,课程内容的研究从四个方面去带动学生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传说美、习俗美、食物美、传承美。每个班每周利用学校特色课时间进行授课,每个班每周0.5节,每周课程介绍1-2个节日或节气,一个学期原则上讲授10个左右节日或节气,根据课程前后遇上的节日或节气内容可以进行灵活调整。
其次,构建由课堂学习、校园展示、家庭劳动等递进组合的课程结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传统节日的古老传说,理解远古习俗的起源,赋予美好寓意的节日食物制作,认同传承优秀文化的美德等等,通过和团委合作进行特定节日传统文化比赛、作品展示,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走进生活,体验愉悦,收获成功。
(二)推进家校联动的课程实施
如果说,课程内容的框架是本特色校本课程的主体结构,而课程的具体实施就是建筑内部的功能区划分,每一个功能区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相应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个功能区主要划分为三大部分:课堂学习、校园展示、家庭劳动。课堂学习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探讨节日“四维美”的问题,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校园展示是学习结果的一个呈现,主要是结合节日所做的手工劳动等学生作业,以作业展示,比赛评奖等活动形式展示;家庭劳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家人、朋友交流并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去,学以致用。 本特色校本课程实施的最终目标定位是学有所用,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在此过程中有所体会,这些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保持得更长久。所以,笔者将课程的学习模式定位为“学习—展示—实践”,学习结果从标准化的学生课堂练习转变为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呈现。
三、评价——《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校本课程的实践评价
本次课程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与兴趣度是很高的,课程内容从四个方面切入进行教学,能够比较全面地兼顾传统节日、节气的内容,让学生从四个不同的维度,立体地学习。从学生作业的效果来看,课程效果初步取得成效。通过此课程带动学生关注传统节日,关心传统文化,了解节日的意义,启发学生从劳动入手,传承文化精神,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为了求证本次课程的效果,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在课程结束后通过“我们的传统节日”学习反馈问卷调查表,对此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一个总结和分析,经过整理,挑选出六个主要问题得出的结果如下:
A.学校开设传统节日节气的课程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促进作用吗?
调查结果小结:本题设置的目的是调查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认识上觉得该课程对传承中华文化有无作用,四个班超55%以上都觉得此课程的开设对传承中华文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觉得作用一般的占20%-40%不等,觉得没有必要或者不关心的比例只有初一(2)班的5%-10%。
B.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有没有增长了节日、节气知识?
调查结果小结:本题的设置目的是调查经过一阶段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课堂学习传统节日节气方面的知识收获情况,每个班“增长很多的”在30%-40%”;“有所增长”占一半以上;“增长很少”和“不关心”的占5%以下,说明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觉得自身有收获的不在少数。
C.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觉得中国传统节日节气文化的传承重要吗?
调查结果小结:本题的设置目的是在于调查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有没有达到课程目的:有没有建立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四个班在“很重要”方面以绝对优势的人数认可了这个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剩下的一部分也觉得“一般重要,而“不重要的”占全部人数的5%以下。
D.你觉得课程中教师选取的内容(例如,风俗习惯、节日传说、节日美食、视频等)有趣吗?
调查结果小结:本题的设置目的是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一个认可度,教师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在后续课程内容的选取上进行科学的调整。每个班在“很感兴趣”的人数达到70%-85%,“一般感兴趣”在17%-39%,“不感兴趣不关心”在初一2班和初一4班的占3%-9%,初一1班和初一3班则没有。
E.希望继续保留这个课程,学到更多传统节日、节气的知识吗?
本题的设置目的在于调查本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受欢迎程度,有没有开展下去的意义等。四个班的“希望继续学习”意愿占70%-95%,“课后自主学习”的意愿也有5%-20%,“此课程可有可无和不关心的”只有初一2班和初一4班的占2%-9%。调查结果表明,此课程在学生的心目中还是值得保留的。
F.如果有机会,你会对外国友人宣传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气文化吗?
调查结果小结:本题的设置目的是调查学生在本课程的结束后的发展评价,学生学习了这么多的传统节日节气文化,要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更重要的是有对外宣传的意识,四个班的学生在“有机会愿意尝试”方面占一半以上的人数,而主动性很强的选项“非常乐意”有30%-40%,害怕做不好的人数每个班也有5%-19%。
四、发展——《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校本课程的发展反思
本课程从开发到实践至今暂告一段落,过程开展顺利,各项预定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从中发现不少的问题,以下对比较突出的问题作小结如下:
1.课程时间:本次“我们的传统节日”课程编排的节数是每个班每周0.5节,也就是隔一周才一节,这个时间间隔太久,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印象淡忘得很快,这样的时间安排不利于学生作业的实施和检查。总的来说,就是练习活动时间不充足。
2.课程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从传统节日、节气的传说美、習俗美、食物美、传承美四个方面入手,因为资金有限和上课条件的限制,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实操性还是比较欠缺,很多食物的制作只能通过观看视频学习,以后有条件的话还是以动手操作为主会更好,学生的体验也会更深刻。
3.发展评价:本课程的设计目的在于切实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形成我校教育教学的特色、亮点,激发学生民族责任感,启发与鼓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努力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传承我校精神。但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不够完善,只考虑到课堂评价,没有在课外发展评价方面考虑周全,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应该在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方面多做努力。
五、结论
《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持续了几年,真正开始本课题的研究也已经有两年多,从这个课程的内容来看,讲的都是很普通日常的知识,但是通过其教材、课程创编的过程,笔者真切地体会到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艰辛和不易。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这项工作能让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和谐地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还提高了学生对传统节日节气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在情感和伦理、心智方面有着文化启蒙的作用,为扩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后备力量做了铺垫。对于笔者自身而言,此次课题的研究过程虽然困难艰辛,但是通过这个特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更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的短板,也锤炼了意志,增强了能力,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以后的特色课程改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