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库大道的起点在张家口,终点在库伦,今天的乌兰巴托。被称为草原茶叶之路。万里茶叶之路的起点在福建武夷山,终点在莫斯科,张库大道是整条茶叶之路最重要的一段。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张库大道的历史作用再次被人们提起,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本文主要从张库大道的形成与发展、张库大道上的商人群体、张库大道的路线三个方面对张库大道进行简要的介绍,以期加深对张库大道的了解,对这条古商路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张库大道;旅蒙商;茶叶之路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6 — 0072 — 03
一、张库大道的形成与发展
(一)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蒙古与内地互通有无的需求
蒙古牧民以游牧为生,自己所能生产的物品多为皮毛、肉制品和奶制品,这种游牧经济具有单一性和脆弱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经济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对粮食等农产品和日常生活用品有较大的需求。内地生产的产品上至绸锻,下至葱蒜都是受蒙古牧民欢迎的,尤其是茶叶更是食肉民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备品。陆游《南唐书》提及:“契丹虽通商南唐,徒持虚辞,利南方茶叶珠贝而已。确系实情。北蕃好食肉,必饮茶,因茶可清肉之浓味。今蒙古人好饮茶,可为例证,不饮茶,多困于病,无怪其常以马与汉人易茶也。”〔1〕蒙古对内地产品的依赖性是非常强的,依赖程度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一旦中原政府关闭或者限制与蒙古地区进行贸易,蒙古上层甚至不惜用战争和扰边的行为来达到与内地互市贸易的目的。据《明实录》统计,将嘉靖以来有关蒙古族入犯宣府的记载列见表一。〔2〕
由此足以证明中原政府一旦阻止中原与蒙古的贸易,对蒙古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内地对蒙古草原产品的需求量也是比较大的,除蒙古的皮毛、肉制品和奶制品外,最主要的是对战马的需求。内地与蒙古互通有无的需求,使得内地与草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发展潜力,给一批从事此项贸易的商人提供的难得的发展机遇,商人需要把物品在内地和蒙古之间进行运输,他们也在不断的寻找最合适便利的商路。从内地到蒙古的商路主要有三条,张库大道是其中最为便利的一条,张库大道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
2.三娘子对张库大道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三娘子(1550——1612),生长在蒙古贵族家庭,天生丽质,聪慧过人,能文能武,深受部落民众的爱戴。依蒙古风俗三娘子曾先后嫁与三任土默特部首领,第一任丈夫俺答汗,成婚之时蒙古族与明政府之间的矛盾重重,“互市”停止,甚至多次兵戈相见。三娘子从中积极斡旋,主张与明政府和好,经过不懈努力,公元1571年3月双方罢战,实现通贡互市。三娘子亲自主持贡市,通行文书由她亲自签发,她还经常带领随从进行巡查。此后,塞外草原的千里边境出现了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籍曾提到“朝廷无此后顾之忧,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师旅无调遣之劳”。是对当时祥和景象的评价。俺答汗去世后,其后继者也多次提出要与明朝开战的主张,都在三娘子的力劝之下打消了念头,维护了蒙古与明朝七十年的和平局面,被明朝政府三次封为忠顺夫人,也为双方贸易的往来提供了和平的环境,促进了张库大道的形成。
3.加强对岭北地区的统治。
在明代的九个边镇中,位于山西北部的大同、宣府和山西三镇是九边防御体系的中心地带。宣府镇成为当时规模最大、驻军最多、耗费军饷最多的镇。而军需的大量供应也极大刺激了当地和蒙古边地贸易的发展。王尚义认为由于明代九边重镇的设立,这些地区需要与内地联系,就逐渐形成了一些主要的交通干线,而在这些干线上设有许多驿站,到了清代又有所增加。这样客观上就为商人从事贸易活动提供了条件,并逐渐形成了三条相对固定的商道:第一条:经大同、张家口、乌兰察布、库伦、恰克图至俄国。这是一条最为便捷的国际商路。第二条:经张家口、多伦诺尔,通往漠南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呼伦贝尔、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吐谢图汗部。这是一条通往东北方向的商路。第三条:经归化城通往乌兰察布、伊克昭、阿拉善、额济纳、库伦、乌里雅苏台、唐努乌梁海、科布多、伊犁、塔尔巴哈台。这是通往西北方向的商道。〔3〕
以上三条商道是明清两代与蒙俄贸易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商之路,三条商道都加强了蒙古与内地的联系,尤其是第三条商道与张库大道的路线有着很多重合之处,为张库商道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政府在雍正二年(1724年)置张家口理事同知厅,后又增设独石口、多伦诺尔三个理事厅,合称为“口北三厅”,专门办理“与蒙古民人交涉之事”,〔4〕“口北三厅”统一处理该地区的钱粮征收、刑名命盗,以及口内宣化府的旗民互讼事务。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指定“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归化城、杀虎口和西宁等地为出入蒙地经商的贸易孔道”〔5〕。在清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内地与蒙古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贸易往来更加规范且得到了一些保障,为商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4.大境门的开通。
为笼络和安抚蒙古部族人心,满足蒙古族的贸易需求,同时也为保障对南方战事所急需的战马需求,清政府于顺治元年(1644年)在原小境门以东开大境门。大境门是长城关隘中以“门”命名的唯一关口。有门源自于明代与蒙古鞑靼的一场战争,庚戌年,鞑靼包围明朝京师,后自动撤退,提出只想与明朝保持贸易往来,便在长城上豁开一口,大境门一开,长达400余年的张库商道也就开始了。商队把茶叶、丝绸、布匹等汇集在大境门外,长途贩运到蒙古、俄罗斯等地,换回名贵皮毛和土特产品。张家口通往蒙古、直至俄羅斯的国际商道开始形成,张库大道开始兴盛。
5.中俄贸易发展的推动
1704年1月1日,奥斯科尔科夫一行人奉沙皇谕令携毛皮前往中国贸易并于1704年10月与伊凡·萨瓦季耶夫在伊尔库茨克相遇。他们经张库一线进入北京在1706年返回俄国时,也一起取道张库一线回国。理藩院就此事规定,“俄国商队就只能走鄂尔浑河——土拉河这条唯一的政府允许的路线了”〔6〕就此,张库一线成为俄商队来华的唯一通道被确定下来。俄国商队往来于张库一线,活跃了张库沿线经济,张库商道就此成为中俄贸易的交通枢纽,张库商道此后两百多年的兴衰起伏都与中俄贸易息息相关。
关键词:张库大道;旅蒙商;茶叶之路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6 — 0072 — 03
一、张库大道的形成与发展
(一)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蒙古与内地互通有无的需求
蒙古牧民以游牧为生,自己所能生产的物品多为皮毛、肉制品和奶制品,这种游牧经济具有单一性和脆弱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经济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对粮食等农产品和日常生活用品有较大的需求。内地生产的产品上至绸锻,下至葱蒜都是受蒙古牧民欢迎的,尤其是茶叶更是食肉民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备品。陆游《南唐书》提及:“契丹虽通商南唐,徒持虚辞,利南方茶叶珠贝而已。确系实情。北蕃好食肉,必饮茶,因茶可清肉之浓味。今蒙古人好饮茶,可为例证,不饮茶,多困于病,无怪其常以马与汉人易茶也。”〔1〕蒙古对内地产品的依赖性是非常强的,依赖程度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一旦中原政府关闭或者限制与蒙古地区进行贸易,蒙古上层甚至不惜用战争和扰边的行为来达到与内地互市贸易的目的。据《明实录》统计,将嘉靖以来有关蒙古族入犯宣府的记载列见表一。〔2〕
由此足以证明中原政府一旦阻止中原与蒙古的贸易,对蒙古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内地对蒙古草原产品的需求量也是比较大的,除蒙古的皮毛、肉制品和奶制品外,最主要的是对战马的需求。内地与蒙古互通有无的需求,使得内地与草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发展潜力,给一批从事此项贸易的商人提供的难得的发展机遇,商人需要把物品在内地和蒙古之间进行运输,他们也在不断的寻找最合适便利的商路。从内地到蒙古的商路主要有三条,张库大道是其中最为便利的一条,张库大道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
2.三娘子对张库大道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三娘子(1550——1612),生长在蒙古贵族家庭,天生丽质,聪慧过人,能文能武,深受部落民众的爱戴。依蒙古风俗三娘子曾先后嫁与三任土默特部首领,第一任丈夫俺答汗,成婚之时蒙古族与明政府之间的矛盾重重,“互市”停止,甚至多次兵戈相见。三娘子从中积极斡旋,主张与明政府和好,经过不懈努力,公元1571年3月双方罢战,实现通贡互市。三娘子亲自主持贡市,通行文书由她亲自签发,她还经常带领随从进行巡查。此后,塞外草原的千里边境出现了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籍曾提到“朝廷无此后顾之忧,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师旅无调遣之劳”。是对当时祥和景象的评价。俺答汗去世后,其后继者也多次提出要与明朝开战的主张,都在三娘子的力劝之下打消了念头,维护了蒙古与明朝七十年的和平局面,被明朝政府三次封为忠顺夫人,也为双方贸易的往来提供了和平的环境,促进了张库大道的形成。
3.加强对岭北地区的统治。
在明代的九个边镇中,位于山西北部的大同、宣府和山西三镇是九边防御体系的中心地带。宣府镇成为当时规模最大、驻军最多、耗费军饷最多的镇。而军需的大量供应也极大刺激了当地和蒙古边地贸易的发展。王尚义认为由于明代九边重镇的设立,这些地区需要与内地联系,就逐渐形成了一些主要的交通干线,而在这些干线上设有许多驿站,到了清代又有所增加。这样客观上就为商人从事贸易活动提供了条件,并逐渐形成了三条相对固定的商道:第一条:经大同、张家口、乌兰察布、库伦、恰克图至俄国。这是一条最为便捷的国际商路。第二条:经张家口、多伦诺尔,通往漠南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呼伦贝尔、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吐谢图汗部。这是一条通往东北方向的商路。第三条:经归化城通往乌兰察布、伊克昭、阿拉善、额济纳、库伦、乌里雅苏台、唐努乌梁海、科布多、伊犁、塔尔巴哈台。这是通往西北方向的商道。〔3〕
以上三条商道是明清两代与蒙俄贸易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商之路,三条商道都加强了蒙古与内地的联系,尤其是第三条商道与张库大道的路线有着很多重合之处,为张库商道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政府在雍正二年(1724年)置张家口理事同知厅,后又增设独石口、多伦诺尔三个理事厅,合称为“口北三厅”,专门办理“与蒙古民人交涉之事”,〔4〕“口北三厅”统一处理该地区的钱粮征收、刑名命盗,以及口内宣化府的旗民互讼事务。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指定“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归化城、杀虎口和西宁等地为出入蒙地经商的贸易孔道”〔5〕。在清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内地与蒙古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贸易往来更加规范且得到了一些保障,为商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4.大境门的开通。
为笼络和安抚蒙古部族人心,满足蒙古族的贸易需求,同时也为保障对南方战事所急需的战马需求,清政府于顺治元年(1644年)在原小境门以东开大境门。大境门是长城关隘中以“门”命名的唯一关口。有门源自于明代与蒙古鞑靼的一场战争,庚戌年,鞑靼包围明朝京师,后自动撤退,提出只想与明朝保持贸易往来,便在长城上豁开一口,大境门一开,长达400余年的张库商道也就开始了。商队把茶叶、丝绸、布匹等汇集在大境门外,长途贩运到蒙古、俄罗斯等地,换回名贵皮毛和土特产品。张家口通往蒙古、直至俄羅斯的国际商道开始形成,张库大道开始兴盛。
5.中俄贸易发展的推动
1704年1月1日,奥斯科尔科夫一行人奉沙皇谕令携毛皮前往中国贸易并于1704年10月与伊凡·萨瓦季耶夫在伊尔库茨克相遇。他们经张库一线进入北京在1706年返回俄国时,也一起取道张库一线回国。理藩院就此事规定,“俄国商队就只能走鄂尔浑河——土拉河这条唯一的政府允许的路线了”〔6〕就此,张库一线成为俄商队来华的唯一通道被确定下来。俄国商队往来于张库一线,活跃了张库沿线经济,张库商道就此成为中俄贸易的交通枢纽,张库商道此后两百多年的兴衰起伏都与中俄贸易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