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转专业已成为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做好高校转专业工作,促进学生发展是值得有关部门思考的。本文基于高校转专业工作现状,对如今转专业工作的弊端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其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转专业 现状 弊端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14-02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大学生转专业提出明确规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高校批准,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职业生涯选择合适的专业,但很多本科生在转专业实施过程中受到制约。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更好的开展转专业工作,成为了高校教育管理者不得不深人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现状
随着各大高校学分制的实施,在校生转专业一直是高校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放松对学生转专业的限制,扩大学生选择专业的空间。在学校规定的申请时间内,给学生获得重新申报其他专业的机会。就目前看,高校转专业实施现状普遍有以下四点:
1.许多学生转专业,不是为了个人兴趣和爱好,而是考虑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自身发展,因此一些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成为学生转专业关注的焦点和首要选择,导致部分冷门专业的优秀学生大批流失。
2.由于学校转专业政策放松及其它原因,转专业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3.因盲目性而转专业的学生不占少数,原因有二:首先是受家长、同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其次是对于新专业的培养目标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自身的特长和爱好兴趣没有足够的认知。
4.转专业学生对新专业的满意度不高,所抱期望值过高。
二、转专业工作的弊端
转专业制度的实施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深化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起到了一定推进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很多问题,总结出有以下几点:
1.学生转专业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资源浪费,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转专业工作一般是在下学期末进行,但是转专业手续却是在学期初办理,部分班级学生人数有所增减,导致教室座位或者实验仪器出现不足以及资源闲置,最后需要调整课表,加大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加重学生的心理及学业负担。不少学生盲目从众地选择转专业,导致学习压力大,跟不上进度,甚至最终退学;其次转专业后面对全新的班级集体,真正适应并融入新环境需要时间和精力,间接地增加了学习的压力;
3.在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等原因的限制下,学生转专业仍受到诸多限制,如时间和配额限制、在校成绩和高考单科成绩的要求等等,最终能够顺利实现转专业的学生比例都非常低;
4.学生转专业将导致专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1]。为数不少的学生是根据目前的社会就业需求选择新专业,从而导致专业结构极端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一些热门专业、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而另外一些专业学生数逐渐萎缩,导致高校专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三、完善大学生转专业制度的相应措施
转专业的因素繁多复杂,成为许多高校的“心病”。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减少不足和弊端,需要高校进行多方面教育体制改革。
1.端正专业学习态度,拓展知识面。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对学生多学科综合知识有很高的要求;
2.加强学生的专业观教育。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对专业的认识是相当模糊的,成为转专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应多做宣传,让冷门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及学习热情。
3.高校建立辅修、双学位的培养模式。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申请辅修专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二专业学习。该方式同样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争取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专业潜能。
4.提升教学质量,激励学习热情。高校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执教能力方面的再教育,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5.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增大选修课的跨学科范围,打通同类学科之间的课程,进行统一的基础课教育;
6.制定合理的转专业制度。首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将转专业比重提高;其次对于仍然达不到转专业申请条件但确实有特长的学生,可以特殊对待;第三加强对转专业工作的管理,每学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转专业工作,便于转专业学生的教学安排和学籍变更管理;加强对转专业后学生学习新专业的指导和反馈,根据转专业学生的学习、就业等情况进一步完善转专业制度。
总之,大学生转专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校应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公平公开的开展转专业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最终全面实现自主选择专业制度。
参考文献:
[1]郭敏,万杭.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2015.(01).
【关键词】转专业 现状 弊端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14-02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大学生转专业提出明确规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高校批准,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职业生涯选择合适的专业,但很多本科生在转专业实施过程中受到制约。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更好的开展转专业工作,成为了高校教育管理者不得不深人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现状
随着各大高校学分制的实施,在校生转专业一直是高校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放松对学生转专业的限制,扩大学生选择专业的空间。在学校规定的申请时间内,给学生获得重新申报其他专业的机会。就目前看,高校转专业实施现状普遍有以下四点:
1.许多学生转专业,不是为了个人兴趣和爱好,而是考虑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自身发展,因此一些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成为学生转专业关注的焦点和首要选择,导致部分冷门专业的优秀学生大批流失。
2.由于学校转专业政策放松及其它原因,转专业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3.因盲目性而转专业的学生不占少数,原因有二:首先是受家长、同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其次是对于新专业的培养目标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自身的特长和爱好兴趣没有足够的认知。
4.转专业学生对新专业的满意度不高,所抱期望值过高。
二、转专业工作的弊端
转专业制度的实施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深化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起到了一定推进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很多问题,总结出有以下几点:
1.学生转专业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资源浪费,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转专业工作一般是在下学期末进行,但是转专业手续却是在学期初办理,部分班级学生人数有所增减,导致教室座位或者实验仪器出现不足以及资源闲置,最后需要调整课表,加大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加重学生的心理及学业负担。不少学生盲目从众地选择转专业,导致学习压力大,跟不上进度,甚至最终退学;其次转专业后面对全新的班级集体,真正适应并融入新环境需要时间和精力,间接地增加了学习的压力;
3.在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等原因的限制下,学生转专业仍受到诸多限制,如时间和配额限制、在校成绩和高考单科成绩的要求等等,最终能够顺利实现转专业的学生比例都非常低;
4.学生转专业将导致专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1]。为数不少的学生是根据目前的社会就业需求选择新专业,从而导致专业结构极端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一些热门专业、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而另外一些专业学生数逐渐萎缩,导致高校专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三、完善大学生转专业制度的相应措施
转专业的因素繁多复杂,成为许多高校的“心病”。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减少不足和弊端,需要高校进行多方面教育体制改革。
1.端正专业学习态度,拓展知识面。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对学生多学科综合知识有很高的要求;
2.加强学生的专业观教育。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对专业的认识是相当模糊的,成为转专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应多做宣传,让冷门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及学习热情。
3.高校建立辅修、双学位的培养模式。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申请辅修专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二专业学习。该方式同样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争取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专业潜能。
4.提升教学质量,激励学习热情。高校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执教能力方面的再教育,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5.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增大选修课的跨学科范围,打通同类学科之间的课程,进行统一的基础课教育;
6.制定合理的转专业制度。首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将转专业比重提高;其次对于仍然达不到转专业申请条件但确实有特长的学生,可以特殊对待;第三加强对转专业工作的管理,每学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转专业工作,便于转专业学生的教学安排和学籍变更管理;加强对转专业后学生学习新专业的指导和反馈,根据转专业学生的学习、就业等情况进一步完善转专业制度。
总之,大学生转专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校应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公平公开的开展转专业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最终全面实现自主选择专业制度。
参考文献:
[1]郭敏,万杭.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