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科技实用主义教育和电子媒介传播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文学教育越来越被弱视和轻化,大学文学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当下时代必须复归文学教育的使命,改变观念,合理利用电子媒介的新优势,重拾文学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大学;文学教学;困境;出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文化的深度模式已被感性化模式所取代,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文学,不再是人们热衷追捧的对象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已被放逐到社会的边缘。为此,大学文学教学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增强专业性与普适性;革新教学培养目标,侧重学生能力培养;丰富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变换教学手段,实行“开放式”教学。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教学改革,让文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大学生在感受媒体信息的同时,从文学课堂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文学教学存在的困境
(一)文学课越来越被“边缘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文学热衷青睐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人们传统用于文学阅读的时间已被音乐、影视、网络大幅度侵占,“文学无用论”四处蔓延。随之而来的是文学不再是大学里的热门专业,青年学生很少把文学作为自己理想的、为之献身的事业来追求,较少把时间放在对文学经典进行深度的哲学思考以获得灵魂的启迪和审美的熏陶,而愿意在轻松、愉悦中享受着流行音乐、影视动漫、网络趣闻等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不读文本”、对文学课缺乏热情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与此同时,随着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大众教育、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成为大学本科阶段的培养方向,专业性被淡化,导致文学课等基础课程的课时大量压缩。
(二)文学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文学课教学主要侧重于对教材中文学发展历史的梳理、文学流派的讲解,注重对作家成长经历和创作历程的介绍,内容大都较为空泛,与大学培养目标、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隔得较远,并且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缺乏专门的训练和应有的重视。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学生往往忙于应对社会所需求的各项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书本和课堂上。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上丰富的知识信息可让学生获得许多书本和课堂之内及之外的知识,不少学生也更愿意在网络上学习,随之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学生脱离书本和课堂的引导,对从媒体上所获取的知识往往缺乏应有的现场感和历史感,因而对所获得的知识也难以真正理解和把握。在当下如何调整文学课教学的内容,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三)文学教学在新时期缺乏准确定位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文学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非理性现象。有些高校把多媒体教学作为教改的主要目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把能否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水平的硬性指标,强制教师使用。导致有的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和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而把大量精力放在课件制作上。可见,在大众媒体时代,如何正确认识多媒体的价值,如何提高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科技素养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影视作品对文学教学的影响日益明显,文学作品一直都是影视剧改编的重要素材来源。当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大面积流行时,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影视剧的改编,对于文学作品的传播是有益的。另一方面,影视剧的改编往往会造成对文学作品的扭曲。
二、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出路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对当代文学的整体观照能力
当代文学的共时性、当代性特点,对于当代文学教学来说,既有优势也是劣势,表现为,当代文学与当代社会生活最贴近,所反映的内容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无需作太多的解释,学生便能与作品产生共鸣,故教学内容常变常新。由于缺乏长时间的深厚积淀,许多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的价值判断及水平高低的评判无章可循,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一个优秀的当代文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时刻把握文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敏锐地捕捉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气象,同时还要具备对本门课程的整体观照能力,对新现象新作品的地位和价值能作出准确判断。
(二)引导学生建立“大文学”观念,准确定位和评价文学作品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有其历史渊源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某一时期的文学与其前后左右的文学现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中国当代文学必然与中国古代、近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发生联系,也将对今后不断发展的文学产生影响。对现代文学史研究和教学要理清文学史发展过程,理清文学现象“上下左右”之间的脉络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当代文学的教学亦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照、梳通文学的纵横发展概况和联系,教会学生如何对当代文学作出准确的定位和评价。例如,对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意识流小说的教学是一个难点,由于受传统情节小说的影响,学生对意识流小说普遍感觉情节凌乱,有的甚至读不懂王蒙《春之声》等意识流小说。让学生了解80年代初中国意识流小说对后来中国真正的现代派小说的出现、中国当代小说多元化发展局面的形成的影响作用;让学生分析类似作品,如谌容的《人到中年》、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等小说的技法和思想核心,进一步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意识流小说的来龙去脉,并能对中国意识流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作出准确的评价。
(三)要坚持掌握文学知识与提高人文素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当代文学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同时还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当代社会人文素质缺失现象以及高等教育重科学轻人文的现状,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的浮躁、自私、价值观不正确等问题实在令人担忧。人文素质教育将引导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教会大学生“为人”之“道”,使他们学会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别人,尊重生命,勇于奉献,乐观生活。当代文学鲜明的民族性、人文性使其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承载体,因此,当代文学教学应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其中,使大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成为人格健全的有知识、有理想、有修养、有尊严的新型人才。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中折射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寄托了作家的情感与审美诉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文学现象感知一代知识分子为弘扬民族精神所做的努力,从而树立学生为祖国为人民的崇高理想。教师应作正面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培养学生在当今竞争激烈时代的受挫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静.论大学文学教育的现状与出路[J].前沿,2013(02).
[2]李雪.论大学文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1).
[3]胡山林.当下时代大学文学教育的困境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1).
关键词:大学;文学教学;困境;出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文化的深度模式已被感性化模式所取代,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文学,不再是人们热衷追捧的对象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已被放逐到社会的边缘。为此,大学文学教学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增强专业性与普适性;革新教学培养目标,侧重学生能力培养;丰富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变换教学手段,实行“开放式”教学。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教学改革,让文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大学生在感受媒体信息的同时,从文学课堂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文学教学存在的困境
(一)文学课越来越被“边缘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文学热衷青睐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人们传统用于文学阅读的时间已被音乐、影视、网络大幅度侵占,“文学无用论”四处蔓延。随之而来的是文学不再是大学里的热门专业,青年学生很少把文学作为自己理想的、为之献身的事业来追求,较少把时间放在对文学经典进行深度的哲学思考以获得灵魂的启迪和审美的熏陶,而愿意在轻松、愉悦中享受着流行音乐、影视动漫、网络趣闻等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不读文本”、对文学课缺乏热情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与此同时,随着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大众教育、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成为大学本科阶段的培养方向,专业性被淡化,导致文学课等基础课程的课时大量压缩。
(二)文学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文学课教学主要侧重于对教材中文学发展历史的梳理、文学流派的讲解,注重对作家成长经历和创作历程的介绍,内容大都较为空泛,与大学培养目标、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隔得较远,并且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缺乏专门的训练和应有的重视。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学生往往忙于应对社会所需求的各项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书本和课堂上。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上丰富的知识信息可让学生获得许多书本和课堂之内及之外的知识,不少学生也更愿意在网络上学习,随之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学生脱离书本和课堂的引导,对从媒体上所获取的知识往往缺乏应有的现场感和历史感,因而对所获得的知识也难以真正理解和把握。在当下如何调整文学课教学的内容,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三)文学教学在新时期缺乏准确定位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文学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非理性现象。有些高校把多媒体教学作为教改的主要目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把能否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水平的硬性指标,强制教师使用。导致有的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和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而把大量精力放在课件制作上。可见,在大众媒体时代,如何正确认识多媒体的价值,如何提高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科技素养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影视作品对文学教学的影响日益明显,文学作品一直都是影视剧改编的重要素材来源。当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大面积流行时,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影视剧的改编,对于文学作品的传播是有益的。另一方面,影视剧的改编往往会造成对文学作品的扭曲。
二、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出路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对当代文学的整体观照能力
当代文学的共时性、当代性特点,对于当代文学教学来说,既有优势也是劣势,表现为,当代文学与当代社会生活最贴近,所反映的内容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无需作太多的解释,学生便能与作品产生共鸣,故教学内容常变常新。由于缺乏长时间的深厚积淀,许多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的价值判断及水平高低的评判无章可循,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一个优秀的当代文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时刻把握文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敏锐地捕捉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气象,同时还要具备对本门课程的整体观照能力,对新现象新作品的地位和价值能作出准确判断。
(二)引导学生建立“大文学”观念,准确定位和评价文学作品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有其历史渊源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某一时期的文学与其前后左右的文学现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中国当代文学必然与中国古代、近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发生联系,也将对今后不断发展的文学产生影响。对现代文学史研究和教学要理清文学史发展过程,理清文学现象“上下左右”之间的脉络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当代文学的教学亦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照、梳通文学的纵横发展概况和联系,教会学生如何对当代文学作出准确的定位和评价。例如,对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意识流小说的教学是一个难点,由于受传统情节小说的影响,学生对意识流小说普遍感觉情节凌乱,有的甚至读不懂王蒙《春之声》等意识流小说。让学生了解80年代初中国意识流小说对后来中国真正的现代派小说的出现、中国当代小说多元化发展局面的形成的影响作用;让学生分析类似作品,如谌容的《人到中年》、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等小说的技法和思想核心,进一步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意识流小说的来龙去脉,并能对中国意识流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作出准确的评价。
(三)要坚持掌握文学知识与提高人文素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当代文学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同时还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当代社会人文素质缺失现象以及高等教育重科学轻人文的现状,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的浮躁、自私、价值观不正确等问题实在令人担忧。人文素质教育将引导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教会大学生“为人”之“道”,使他们学会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别人,尊重生命,勇于奉献,乐观生活。当代文学鲜明的民族性、人文性使其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承载体,因此,当代文学教学应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其中,使大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成为人格健全的有知识、有理想、有修养、有尊严的新型人才。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中折射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寄托了作家的情感与审美诉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文学现象感知一代知识分子为弘扬民族精神所做的努力,从而树立学生为祖国为人民的崇高理想。教师应作正面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培养学生在当今竞争激烈时代的受挫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静.论大学文学教育的现状与出路[J].前沿,2013(02).
[2]李雪.论大学文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1).
[3]胡山林.当下时代大学文学教育的困境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1).